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第02《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4/134

第02集.首楞嚴經卷一。修學三大宗旨。通序 如是我聞。

甲二、修學宗趣。
1。安住真如:()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真妄不二:(a)達妄本空,(b)知真本有.

2。修學止觀:(一)道前基礎:(a)嚴持淨戒. (b)誦持神咒. (c)安立道場。(二)正修止觀:(a)發菩薩願. (b)正念真如。

3。破除三障:(一)妄想障根本 ()罪業障 (三)鬼神障。

() 隨文釋義。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婆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2集《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講記

                目錄

40】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 .................. 5
41】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缺乏一個,
   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 ................................................................... 10
42】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缘。 ........................... 11
43】你不能造重大的罪業,否則會障礙你真如 .................................. 15
44】《楞嚴經》的三大宗旨 ............................................................... 15
45】《楞嚴經》的功德,最殊勝之處,就是破除你的罪障 ................ 17
46】為什麼佛陀要使令所有的經典都加一個「如是」呢? ................ 20
47】為什麼要標出「我聞」表示聞成就呢? ...................................... 23
48】為什麼佛陀講經時間用「一時」而不標明具體時間? ................ 25
49】《楞嚴經》是佛在什麼地方宣說的? ......................................... 25
50】你知道參加《楞嚴經》法會的大眾有哪些嗎? ........................... 28
51】為什麼叫無漏大阿羅漢? ........................................................... 32





甲二、修學宗趣 分三:乙一、安住真如。乙二、修學止觀。乙三、破除三障。





  乙一、安住真如

40】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甲二、修學宗趣。

  這一段是講經文綱要。「經文綱要」有兩段:甲一是經文大意。我們把整個經文分成六大段,來說明它整個大意。現在的「修學宗趣」是把整個經文的修學內涵標出來。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破除障礙。在返妄歸真當中,第一個先安住真如。《楞嚴經》很重視你整個修行的心,你的依止處,認為你這個根本很重要。你說你要去煮飯,你一定要先找到米才能煮飯。如果你隨隨便便拿一個沙去煮飯,你煮了很多天,它頂多只是一個熱沙。也就是說,你即使做了很大很大的加行,你沒有用到你的真實的本心,那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因為你沒有依止真實的心。所以《楞嚴經》中,安住在真實的本性是一個重點。這個地方講了三卷半。這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第一個,破除虛妄。

  我們平常在修學的時候,都是根據我們的情緒:誒,我們看他拜佛拜得不錯,很有感應,你也去拜佛。你依止這個動機,你一輩子不可能把佛拜好。你是緣外境的殊勝而去用功的。哦,這個人念佛很有感應,你也去念佛。那你沒有用的。在《楞嚴經》的觀念是: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的智慧的觀察,要由內而外地從你內心發動,不能從外境而來。由外面而來的,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就像阿難尊者一樣,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所以,首先要破除我們過去習慣性去使用的這個攀緣心。這個地方是我們所要破除的,就是所謂的「七處破妄」。

  第二個,開顯真實。

阿難尊者被破到最後,他自己說:那我的心在哪裡呢?是不是已經沒有了?佛陀說:還有!佛陀先破,然後再立。說你的心就在哪裡、哪裡——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朵叫聞性。佛陀用十個地方來開顯,我們的真心是隨時存在的——十番顯見,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它而已。

  第三個,真妄不二。

  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什麼是妄、什麼是真,最後告訴你: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只是迷跟悟的差別。當你迷惑的時候,全真成妄;當你悟的時候,全妄即真。所以你今天要回家,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你只要不隨妄轉,妄想就會轉變,即妄顯真,就路還家。換句話說,整個三卷半的思想,蕅益大師給它一個總結——就是讓我們瞭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要用功,這兩句話一定要把它參透。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要知道,它是緣生緣滅的,它不真實,它不是本來有的,它是後來才有的。如果妄想是真實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不是說:哦,真實有一個妄想,然後我們真實把它消滅,不是這樣子的。而是我們覺悟了以後,妄想自己消滅掉,像那個水泡一樣,太陽出來,它自己消失掉了。其實太陽不出來,它也是不真實。妄想是本空,真心是本有。

  在本經當中講一個例子,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佛陀說:在城裡面有一個人叫做演若達多,「怖頭狂走」。什麼叫怖頭狂走?就是這個人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長得不錯,眼睛眉毛都具足,卻突然發狂,在鏡子當中找不到自己的頭,頭消失掉了。他非常緊張,就到處跑,說:我的頭在哪裡?我的頭在哪裡?去找他的頭。有一個善知識過來,告訴他:誒,你的頭就在你的身上啊。過去「啪」打他頭一下:你的頭就在這裡。他突然間醒過來,再去照鏡子:哦,原來頭又出現了。佛陀就用這樣的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告訴阿難尊者:這個人發狂去找他的頭,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狂妄之心,在錯誤地引導他。但是這個狂妄心在引導他的時候,他頭並沒有失掉,只是找不到而已。最後這個狂妄心被這麼一「啪」打下去,醒過來了,找到頭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了。這意思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動,然後跟著妄想走,再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餓鬼、畜生等很多很多的因果出來。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破壞以後,整個三界果報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但是清淨莊嚴的世界,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我們以前跟著妄想走而已。所以,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回歸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這個觀念你要建立起來,你整個修學就有善巧,你就不會修那麼辛苦。而且在進步的過程當中,你會突破得很快。這是講理論。

  乙二、修學止觀

41】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缺乏一個,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

  (一)道前基礎

  第二個是講修行,「修學止觀」。這裡正式說明返妄歸真的方法,佛陀講到有「道前基礎」跟「正修止觀」。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先講修學有三種基礎:

  第一,嚴持淨戒。當然佛陀講的戒沒有那麼廣,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殺盜婬妄。這四根本戒,是三世諸佛出世的一個根本。佛陀說,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四條戒是一定會制的,其他的戒就不一定。為什麼呢?這四條戒是修道的根本。你根本破壞了,你三昧也消失掉了。

  第二,誦持神咒。這是在對治鬼神障。佛陀說:末法時代,所謂的魔強法弱,鬼神特別多,所以要誦持楞嚴神咒,來保護修行者免離鬼神的障礙。

  第三,安立道場。就是說你修學依止的處所很重要,你要有一個清淨的處所,還要結界,還要供養佛像——要有種種的香花燈燭的供養。這個地方講到依眾靠眾、依止道場的重要性。

  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缺乏一個,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這個是修道的基礎。這個基礎你具足以後,你就有資格來修學這個三昧了。

  (二)正修止觀

42】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缘。

  這當中有「正修止觀」,這個止觀在修學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發菩薩願。《楞嚴經》在修學之前先發願,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開始要修行之前,要發菩薩願:你為什麼而修習?你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當然這個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我們思惟道理、瞭解本性以後再發動出來的。

  第二個,正念真如。正念真如是整個正修。

  正念真如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從你的心中找到不變的體性,然後再從外境——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

  《楞嚴經》的正念真如——其實真如是包括不變跟隨緣兩個功能,但是它主要先找到不變。就是說,生命是變化的——你看那個波斯匿王說,我三歲的時候身心世界是這樣子,二十歲的時候是很年輕,現在六十歲又衰老了。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變化。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前一個小時的你跟現在的你也不一樣。那我怎麼辦呢?云何應住呢?所以你在這個變化當中,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楞嚴經》是先找到不變,然後再去求隨緣,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楞嚴經》的觀念,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緣。你連不變都沒找到,你怎麼隨緣呢?你隨緣的時候就跟著妄想走了,你沒辦法隨緣!你先找到不變以後,安住在不變,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這個時候你再隨緣,不隨妄轉,而你能夠轉它——不是它轉你,是你轉它,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你的心來轉外境,而不是外境來轉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找到不變的理體。這非常重要,先找到不變的理體。

  整個《楞嚴經》的關鍵:在扭轉我們的命運、在返妄歸真——你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先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我們的生命像水流一樣,不斷地流動,但是你要把那個不變的東西先找到,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每一天安住個三分鐘,再五分鐘,慢慢地加強,十分鐘,叫正念真如。就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然後慢慢地觀察久了,你的實踐慢慢地加強。不變的力量越大,你產生扭轉生命的力量越大。《楞嚴經》它不對治毛病,它認為你身體健康了,你毛病自然消除掉,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對手。你為什麼會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光明嘛。你找到了那個不變的清淨本體,妄想自然消失掉,你都不要去對治妄想。這個正念真如,在本經當中有很多內涵,總而言之,就是要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這是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宗旨,包括它的基礎,包括你要發願,包括應該怎麼來修學。

  乙三、破除三障

43】你不能造重大的罪業,否則會障礙你真如

  這樣的一種修學,到底它的功能在哪裡?

《楞嚴經》主要是在破除障礙,破除三障:

  第一個「妄想障」,這是根本。《楞嚴經》的觀念是說:所有的痛苦都是妄想生起的。我們為什麼流轉三界?因為我們造了生死的業力。但是你怎麼會造業力呢?那是妄想引導的。所以這個罪的根源是妄想。你身體不會造業的。首楞嚴王三昧,它正念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

  其次,它是兼帶對治「罪業障」跟「鬼神障」。比如說它強調持戒,持四種重戒就是對治「罪業障」。你不能造重大的罪業,否則會障礙你真如。再者,持咒對治「鬼神障」。這是一個兼帶的枝末,主要是對治妄想。

44】《楞嚴經》的三大宗旨

  我們可以這樣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它在內心當中,偏重在破除障礙、偏重在隨緣不變。《楞嚴經》它偏重在不變的根本,所以它破障;《法華經》偏重在不變隨緣,所以它偏重在成就功德。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這個房子很舊了,有很多垃圾,《楞嚴經》先把房子整理乾淨,先破障。《法華經》是在房子整理乾淨了以後的裝潢,加上很多的莊嚴。所以,《楞嚴經》是偏重在滅惡、破障,《法華經》是在生善。一個偏重在不變,一個偏重在隨緣。這兩個地方大家要把它弄清楚,它們都是以真如作根本,只是兩個的方向不太一樣。所以本經當中,講到修善的地方很少,鼓勵你去修什麼善法、波羅蜜,很少很少。它在心地法門講得多。它認為:你剛開始,不要去管外面怎麼樣,也不要去行什麼菩薩道,先把你內心的垃圾整理乾淨。《楞嚴經》是講這個觀念。

  這是整個《楞嚴經》的三大宗旨:一,安住真如,先找到我們的真如;二,憶念真如,以持戒、誦咒、道場作基礎,不斷地憶念真如,讓真如的那個不變的力量慢慢地加強;最後,破除三種障礙。這是整個十卷《楞嚴經》的三大宗旨。

  叁、隨文釋義 經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45】《楞嚴經》的功德,最殊勝之處,就是破除你的罪障

  我們看第三段「隨文釋義」。

  以下我們就正式解釋經文。對經文的解釋,學人主要依據海公長老的錄音帶,就是我們的恩師海公長老所講的《楞嚴經》。我主要是依據他老人家的消文釋義。他老人家的整個錄音帶的觀念,是以蕅益大師作一個思想的主導,觀念是根據蕅祖。在消文方面海公很重視圓瑛老法師跟海仁老法師的兩個註解。但是我們的整個消文釋義,大部分都是根據海公的。

  經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古德解釋經典,都是分成三部分。這三部分就像一個人,我們瞭解一個人,要瞭解一個人的狀態,習慣也是把一個人分成三部分:他的頭部、身體還有他的手腳。

  頭部就表示一個人的序分。我們去瞭解一個人,大部分先看他的臉部,看他臉部的表情知道這個人的個性怎麼樣,是善是惡。所以,我們從「序分」當中,看到經典是怎麼發起的,是什麼原因來引動佛陀說法的,到底阿難他的病是什麼,佛陀他的藥是什麼。從「序分」當中,可以看出這個法門的整個大綱。這是指的頭部的地方。

  「正宗分」,就是一個人身體的五臟六腑。你的身體狀態、你的地水火風的運轉是不是順暢,都是跟心肝脾肺腎有關,是主要內涵。

  第三個「流通分」,就是我們一個人的手腳。這個人能夠跑多遠跟你的腳有關係。這裡,佛陀會讚歎本經的功德,使令眾生能夠歡喜地來信受、讚歎受持《楞嚴經》的功德。《楞嚴經》的功德,最殊勝之處就是破除你的罪障。可以說,你有再大的罪障,你修首楞嚴王三昧,「滅業障如翻大地」,是從根本把那個罪根拔起來。我不敢保證說你修《楞嚴經》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生善」這一部分我不敢講,但是破除罪障、破除妄想《楞嚴經》是專門的,它專門在破障。特別是你造了罪業,你要懺悔業障,再把懺悔當中加上首楞嚴王三昧的那種觀想,非常有效果。所以,它裡面說你即使曾經破了四重戒,破了根本戒,你修《楞嚴經》都可以得到幫助,都能夠恢復原來的戒體。後面說到犯到四波羅夷、八波羅夷、菩薩的十波羅夷,都可以根據本經來滅罪,因為它找到你的本性。《楞嚴經》說你造罪,那是一念的妄想遇到了妄境,那是一個外境的緣生緣滅。真如本性沒有「罪」這件事情。所以當你回歸本性的時候,罪業沒有根,那個根被你拔掉了;就算有,它也沒有勢力了,起碼能夠保持臨終的正念。所以「流通分」當中,佛陀會廣泛地說明受持本經的功德,特別是在破除罪障這一方面。
 
  甲一、序分 分二:乙一、通序。乙二、別序。
  乙一、通序 分二:丙一、標聞說時處。丙二、引大眾同聞。
  丙一、標聞說時處
 
46】為什麼佛陀要使令所有的經典都加一個「如是」呢?
 
  首先我們看第一部分的「序分」。
  序分分成兩段: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別序。
 
  通序的「通」,意為它是通於一切經典的。我們講六種成就,就是以六種成就來生起大家的信心,叫做證信序,以這六種成就來證明本經的真實性。
 
  第二個是別序,就是別於一切經典的,又叫做發起序,就是說明一部經它發起的因緣,從發起的因緣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法門它所對治的問題在哪裡,叫發起序。
 
  首先我們看「通序」。
 
  通序,蕅益大師將它分成兩段:第一段是「標聞說時處」,第二段「引大眾同聞」。先說明本經的說法的時間跟處所。
 
  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這裡標出了六種成就裡面的五種成就。
 
  首先這個「如是」是一個信成就。「如是」在古代的印度表示信順。當我們對這樣的道理表示相信、表示隨順,我們就說:哦,如是!假設你不能夠相信、隨順,你就說:不如是!這是一個印度的口語。佛陀使令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的時候,每一部經都加一個「如是」,這當中有一層很深的意思。古德說:為什麼佛陀要使令所有的經典都加一個「如是」呢?因為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也就是說,我們受持經典之所以能夠產生一個滅惡生善的功德,是因為我們剛開始產生了信心,由信心而產生精進,由精進產生正念,最後產生智慧。假設我們剛開始是沒有信心的,生起懷疑的心來受持這個經典,那麼這些文字跑到我們心中,完全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剛開始在受持經典的時候,加上一個「如是」,就是昭告所有的佛弟子:你要趕快把信心生起來!就是在受持經典、看到「如是」的時候,使令佛弟子生起恭敬的信心,以下的經文,才能夠對我們產生「五根」的效果。所以,佛陀的慈悲心,使令阿難尊者在經典之前加一個「如是」,就是首先建立信心。
 
47】為什麼要標出「我聞」表示聞成就呢?
 
  「我聞」。「我」指的是阿難尊者。「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我聞」就是阿難尊者依止耳根而發動耳識,來聽聞《楞嚴經》。為什麼要標出「我聞」、表示聞成就呢?古德的註解當中說,這裡標出「我聞」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佛法是有本之學,不同於外道是無本。你看外道他創造一個思想出來,是沒有根本,胡說八道。他的老師在打坐,突然看到一隻飛鳥飛過去,他就講出一個思想;他在打坐得到禪定,看到一隻牛死了以後生天,他又創造一個思想出來,完全沒有傳承。佛法是重視傳承的。「我聞」的意思就是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是以佛為師、以人作師;佛滅度以後是以法作師。
 
  所以你看佛陀要滅度前,弟子們哭得很傷心。佛陀說你們不要哭,我講一個道理給你們聽聽看。佛陀說:有很多病人,醫生就給大家開藥,醫生在的時候你要是不吃藥,你的病還是不會好;醫生不在,你要願意吃藥,你的病照樣好。所以你病好不好,跟醫生在不在沒有關係。你要肯吃藥,醫生不在,你照樣好。所以以法為師是根本。我這個醫生雖然不在了,但是我藥都留給你們了:這個藥對治什麼病——這個藥是加強善法;這個藥是滅除罪惡。都開得很清楚了。
 
  「我聞」是表示法門的傳承。佛陀滅度以後,法法相傳,也就是說這以下的經典、以下的道理,不是我阿難尊者自己發明的,我是有傳承的。是怎麼來的呢?我聽聞佛陀的說法而來的。表示這個法法的相傳,有本之學。這是第一層道理。
 
  第二層道理,為什麼講「我聞」呢?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以聞慧做根本。我們的智慧大部分是聽聞而來的,靠耳根聽聞而來的,以聞慧作根本而產生思慧,最後產生修慧。所以標出了「我聞」,是這個道理。
 
48】為什麼佛陀講經時間用「一時」而不標明具體時間?
 
  「一時」。這個「時」表示時成就——時間。
 
  當然,時間是很複雜的。佛在世的時候,有天人來聽經,有鬼神來聽經,有人道來聽經。每一個人的時間相貌不一樣。你看,四天王一晝夜,人間五十年。所以這個時間沒有標準。怎麼辦?只能說是在因緣際會的時候、在機感相應的時候,眾生的根機成熟了,招感佛陀的說法。就是在那個時候,就在大家集會的時候、就在阿難尊者托缽遇到障礙的時候,就在那個時候。這個就是「一時」。
 
49】《楞嚴經》是佛在什麼地方宣說的?
 
  「佛」。這個是主成就。這個法是誰宣說的?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這個法的根源很重要。比如這是阿羅漢宣說的,我們會覺得:哦!這阿羅漢智慧不圓滿,可能有問題。而這以下的法門是從一個徹底覺悟、徹底沒有顛倒的那個清淨明了的心發動出來的。就是這個法——你從什麼地方來?是從佛陀的心中發動出來,那這個法是完全不顛倒的。所以,是誰宣說的也很重要。
 
  「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這是講說法的處所。是在什麼地方宣說的?是在室羅筏城。室羅筏城是波斯匿王所在的憍薩羅國的都城。憍薩羅國,它的首都叫做室羅筏城。這個地方有一個精舍,叫祇桓精舍。這個「祇桓精舍」我們解釋一下:
 
  當時在憍薩羅國有一個長老,叫須達多長老。他是一個大富長者。他學佛以後就想,其他的國家都有一些精舍,我們國家都沒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精舍來請佛陀說法。所以,他就積極地要去找一個地方來供佛及僧。他找到了波斯匿王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覺得太子的精舍環境很優雅,他就想跟太子買下這個花園,來供養佛陀跟大眾師。祇陀太子說:「我這花園是自己要用的,不能賣的」。須達多長者說:「你只要出個價錢,我一定買。」非常的堅定。後來,祇陀太子不得已,就出一個難題說:「那這樣吧,我知道你很有錢,你要是有辦法把我整個花園用黃金鋪地,我就把這個花園賣給你。」須達多長者說:「好!就這樣。」祇陀太子很緊張,他說:「你怎麼發那麼大的心呢?你到底買這個精舍幹什麼呢?」須達多長者說:「我把它買下來,供養佛陀跟大眾師來說法。」他這個時候讚歎佛陀的功德。祇陀太子聽了以後深受感動,他說:「這樣好了,長者,這個花園你出一半,我出一半,我們兩個共同供養佛陀跟大眾師,這個功德我們一起做。」須達多長者說:不行!你已經賣給我了,這個功德我要一個人做。」太子說:「那我賣給你,是賣給你大地啊。這裡有很多樹,你樹也不能黃金鋪地。這樣好了,地上你蓋很多的房子,蓋很多精舍這個算你的,樹木算我供養的。」最後的結果叫做「祇桓精舍」,「桓」就是樹木。就是這個精舍是祇陀太子供養樹木、須達多長者蓋了很多很多的精舍,所以叫做祇桓精舍,是這樣子因緣而來的。室羅筏城另外一個名稱叫舍衛國。佛陀就在這個憍薩羅國的都城,舍衛國的祇桓精舍,來說這個《楞嚴經》的法門。
 
  這是說明五種成就。
 
  丙二、引大眾同聞 分三:丁一、聲聞眾。丁二、緣覺眾。丁三、菩薩眾。
  丁一、聲聞眾 分三:戊一、示類標數。戊二、顯位歎德。戊三、列上首名。
 
  戊一、示類標數
 
50】你知道參加《楞嚴經》法會的大眾有哪些嗎?
 
  第二段:引大眾同聞。其中分為三段:第一段聲聞眾,第二段緣覺眾,第三個菩薩眾。前面是說明說法的時間處所,这个地方是說明參加《楞嚴經》法會的大眾。
 
  首先看出家眾——聲聞眾就是出家眾。有三段:第一、示類標數。第二、顯位歎德。第三、列上首名。我們先指示他的類別,標出他的數目。
 
  看經文:
 
  (經文)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有很多很多出家眾跟在旁邊的。這些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為什麼比丘的前面加一個「大」字呢?這個「大」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廣大的意思;第二個是殊勝的意思,就是這個比丘他內心的功德本質上是殊勝的,在量上是廣大的,質勝量廣叫做大。怎麼說呢?就是從他自利的功德來說,這個比丘不但是具足持戒,他還成就種種的定慧,有禪定跟智慧,所以叫做大。第二個,從利他的功德來說,這些比丘能夠從佛轉輪廣利人天,他能夠去轉四諦法輪來利益人天,他有利他的功德,所以也叫做大。這是標出他的類別,以下標出他的相貌。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標出他的常隨眾。其實佛陀度化的弟子不只一千二百五十人,但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經常跟隨佛陀。佛陀到憍薩羅國,他也跟去;佛陀到另外哪一個國家,他也跟去。就是這個僧團是經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麼算呢?最早佛陀度的是鹿野苑的五比丘,就五個;然後接下來是耶舍長者子,他的師徒五十個;三迦葉的師徒有一千個;舍利弗尊者的師徒一百個;目犍連尊者的師徒一百個。所以實際上加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簡單地說叫做「千二百五十人」。
 
  常隨眾——古德的註解說:佛陀最初度化的這些一千二百五十人弟子都是修學外道的,修九十六種外道。因為他們過去勤苦無德——勤苦修學都沒有什麼功德,蒙佛教化以後,感恩佛陀,常隨佛邊來報答佛陀的恩惠,所以他們都沒有離開佛陀,即使證得阿羅漢果,都沒有到其他地方去遊化,就跟著佛陀旁邊,構成了所謂的常隨眾。這些人當然也參加了這個法會。這是說明出家眾的數目跟他的類別。
 
  戊二、顯位歎德
 
  ┍ (顯位)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
  ┕ (歎德)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51】為什麼叫無漏大阿羅漢?
 
  (經文)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這些大比丘,首先我們顯現他的階位,其次再讚歎他的功德。
 
  這些比丘都是內心是無漏的。「漏」的意思是說:就像一個器具,它的底部有破洞,我們把水加上去,水不能保持在器具裡,漏失出去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心中有見思煩惱,我們就會去造業,使令我們這個生命體流落在三界流轉。無漏,就是他的心已經不再有任何的漏失。煩惱就是漏失。大阿羅漢,翻成中文有三層意思:第一個是應供,第二個是殺賊,第三個是無生。
 
  我們先談比丘的三層意思:
 
  第一個是乞士。在因地的時候叫乞士,就是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所以我們一般的比丘只能叫乞士。我們還要向人家來乞討,得到居士的憐憫,才能夠滋養色身。身為阿羅漢,他有無漏的戒定慧,叫做應供,他應該得到人天的供養,他是應該得到的。我們得到飲食,其實不是應該得到的,我們是乞討。
 
  第二個,殺賊,比丘的因地叫破惡。我們有時候依止佛法來對治煩惱,但是這樣子不能講殺賊,因為你沒有把賊殺掉,只能夠叫做對治煩惱。阿羅漢是把整個煩惱賊全部殺死。因為他從根本拔除,叫殺賊。
 
  第三個,無生,因地上比丘叫做怖魔,就是一個人他登壇受比丘戒,白四羯磨已竟的時候,得到比丘的戒體,鬼神就開始驚怖,開始呼喊:這個世間上又多出一個比丘了,又多出一個修學正法的人了,以後他會把這個法再弘揚下去。鬼神一直傳傳,從地行羅剎,慢慢傳到諸天,最後傳到魔王的耳朵。魔王聽到以後感到非常的恐怖,因為他知道邪不勝正,他知道他的邪法將接受挑戰。身為一個魔王,他希望大家都在三界流轉,大家都能夠安住在邪法當中,安住在妄想當中,讓生死永遠不要斷絕,這是最好的。但是當有人受了比丘戒以後,魔王感到驚怖,因為他的邪法即將受到破壞,生死的人數將減少,涅槃會增加。所以比丘因地叫怖魔。在果地上叫無生,就是阿羅漢他這一期生命死掉以後,沒有下一個生命,他生命到此為止了,他不再受生了。這就是心中沒有漏失的大阿羅漢,一個具足了無生、殺賊、應供三種功德的阿羅漢。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今天的經文有沒有問題?我們在研究《楞嚴經》,諸位最好你的進度要跟得上,就是你大概上到哪裡,你就要把它複習。因為它的經文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結構,它前面會影響到後面,尤其前面在建立觀念的部分,你要沒有建立起來,後面就聽不懂,而且你要去思惟,你要靜靜地思惟,這個法門你要很靜很靜地向內去思惟,向你的內心世界去思惟,就對了。不要向外。你越往內心的深處思惟,越能夠找到本經的真理。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