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第4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42/134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 釋心賢

第40.首楞嚴經卷三。明性本具相:續明藏性即水大性。4.明藏性即風大性。

續明藏性即水大性。經文: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4.明藏性即風大性。經文: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40《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三》講記。
 
                 目錄
 
469】明藏性即水大性:你要知道,一切法本來就無生,它只是因緣的顯現。
470】水大之體性是從哪裡來?
471】水到底是什麼因緣顯現?
472】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一)
473】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二)
474】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三)
475】明藏性即風大性:風大之性,是我們心性本具
476】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
477】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衣生
478】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空生
479】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面生
480】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總從直審
481】風動幡動的說法有沒有錯?
482】你一定要去徹底看到生命真相,你才有辦法改變生命
483】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
484】風大之性是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一)
485】風大之性是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二)
486】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破的是什麼?
487】這個觀念參透了,所有的世間學問你都可以善巧應用
 
 
469】你要知道,一切法本來就無生,它只是因緣的顯現。
 
  壬二、顯理性。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八頁,壬二,顯理性。
 
  我們這一科講到「明藏性即水大性」。前一科是先破妄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都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結果會產生兩種情況:第一個,我們認為一切法是因緣生,外在的因緣創造了宇宙間的諸法;或者說是自然而有——宇宙間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它自然而生,也自然而滅。所以,我們向外攀緣的結果就只有兩種:一個是諸法因緣生,第二個就是自然而有。這兩個最大的錯誤,都是沒有把生命的根源找到。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痛苦永遠不能消失,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在哪裡。所以佛陀必須先破妄執。就是說,如果一切法因緣生,是四大和合產生種種的變化,那麼身為一個和合的東西,它每一個東西都應該有一個能生的自體才對。但事實上,這個水不是從月亮而生,也不從水精珠而生。那構成和合的自體都不能生,合起來怎麼能夠生呢?所以這不合道理。我們應該說,只是假借月亮跟水精珠的和合把水顯現出來,不能夠說把它生出來。因為它本來就無生,它只是因緣的顯現,是這個意思。
 
470】水大之體性是從哪裡來?
 
  好,破妄以後接下來要顯真,開顯真實的理性。這個水是從什麼而來的呢?這以下開顯這個真實的理性。
 
  我們看經文。
 
(經文)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首先我們講到水大之體性是從哪裡來。說阿難,你尚且不知道這個水大體性是我們一念的心性當中本來具足的。怎麼說呢?從兩個角度來說:第一個,「性水真空」。這個心性中的水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種空如來藏。雖然空,但「性空真水」,在真空的心性當中又具足十法界的染淨的水大之性,所以有不空如來藏。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雖然是真空,但是又具足了十法界的水大之性;雖然具足水大之性,可也本是真空。這個講到性具的思想。性具是建立在無生的基礎之下的。
 
  看性體,「清淨本然」。這個水大之相是離一切相的。為什麼要離一切相呢?因為這個水不能有固定的形相。你說它一定是像海浪一樣的波濤洶湧,那麼如果它固定了波濤洶湧,這個水就不可能產生平靜的相狀,所以水有無量相。有無量相,所以我們只好說它是離一切相。它沒有固定的相狀。
 
  但它可又是「周徧法界」。你看天堂也有水,地獄的眾生有他熱惱的水……各式各樣的水都有,十法界都有水的,它周徧十法界。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這個地方講出水大之性是心性本具,是清淨本然,是周徧法界的。
 
  這個講到水大之性。
 
471】水到底是什麼因緣顯現?
 
  這以下我們講到水大之用。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水到底是什麼因緣顯現?有三個因緣:第一個,我們心性的迷悟,你對事情的看法的迷悟的淺深;第二個,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思想,一種或染或淨的正反兩面的思想;第三個,你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善惡業力。由三個因緣而顯現出來。也就是說,眾生隨在一處來執持水精珠,就有一處水顯現出來;如果眾生在整個法界當中來執持水精珠,那麼整個法界就顯現出水來。既然能夠徧滿整個法界流出水來,那這個水怎麼有固定的處所呢?它完全只是我們的心量跟業力的顯現而已。哪個地方有業力,哪一個地方就顯現。天堂有這樣的業力,就在天堂顯現;你到地獄去,就由地獄顯現。它沒有固定的方所的,完全是由業力決定的。
 
472】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一)
 
  壬三、斥迷惑
 
  我們看壬三,斥迷惑。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去著這個水大性相、向外攀緣、缺乏迴光返照的圓頓止觀的時候,那我們就會認為說是因緣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實這都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分別心的計度。而這樣的結果只有言說的相狀,你都找不到它真實的義理。
 
  水從哪裡來,我想主要地當然就是你的思想。我們說業力,其實這個是很粗糙的。就是你的思考模式創造了你的生命。所以你最初的靈動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的心量,加上你的智慧的判斷力,影響你整個生命的現狀。我們講,心境決定處境。
 
473】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二)
 
  我講一個一隻小蜘蛛的故事。
 
  有三個朋友在花園中散步,看到一個房子,這個房子的牆角下有一隻小蜘蛛。這個蜘蛛因為肚子餓,要去吃東西,就由牆角往屋頂上爬。爬到中間的時候,有一片潮溼的牆壁,所以牠爬到那個地方就掉下來;每次爬到潮溼的地方就掉下來。那個蜘蛛還是往上爬,一次一次地,周而復始。這三個人看到這個蜘蛛的相貌,想到個人的生命,就迴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人,他的心跟這個境接觸的時候,深深嘆一口氣說,哎呀,這個蜘蛛就跟我一樣,一生充滿了挫敗。你看前面牆角那個潮溼是如此的明顯。一生當中勞碌無功,我空有無量的才華能力精神體力,但是被挫敗所障礙。所以,他看到這件事情,產生了自暴自棄。反正你努力也沒有用嘛,你蜘蛛再怎麼爬也爬不過去,倒不如放棄好了。反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失敗,所以我只好選擇自暴自棄。
 
  這種人一輩子沒有希望,來生也是沒有希望,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這種思考模式,你這種人大概在世間上上等、中等、下等之中,都是屬於下等人,一輩子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就這樣子。你思考模式不能改變,你業力不能改變,你生命的顯現就不能改變。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每一個人內心都很公平的,你給它什麼訊息,它就怎麼顯現,心境決定處境。
 
  第二種人,他看到這個蜘蛛,得到一個啟示。他說,這個蜘蛛跟我一樣,生命中充滿了挫折;但是,其實這個牆壁的潮溼只有中間這一塊,牠要轉個彎的話就過去了。你不一定要執著地從這邊走,其他的路也可以走,退一步海闊天空,什麼事不一定要硬著幹。所以,他從這個蜘蛛的挫折當中看到了生命的轉機:原來人生是可以有無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選擇往東往西,可以善巧方便來面對我們生命的逆境!所以他從逆境當中看到了轉機,很多事情不要直來直往,等待時節因緣很重要。
 
  這是第二種。這種人大概是中等人,他慢慢有一些方法來處理生命的逆境。
 
  第三種人是高等人。他看到這個蜘蛛以後他迴光返照。他說,身為一隻蜘蛛尚且不屈不撓,我今天貴為人身,我有多大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啊!人定勝天,我有無量無邊的潛能,只要我不放棄,這些逆境算不了什麼。他能夠從外境找到內心當中的潛能,上等人!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願意改變,我的內心改變,外境就會改變,心境決定處境。
 
  所以,我們看到同樣一個蜘蛛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一個逆境,三個人解讀不同。第一種人把逆境當做是生命的挫敗而自暴自棄,這種人一輩子跟失敗是劃等號,他的那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的業,那個生命體不會太美好。第二種人是從挫敗逆境當中看到了生命的轉機,他開始去化解問題。當然他還是被動,但是他能夠從被動當中去處理障礙。第三種人是化被動為主動,從生命的潛能來化解逆境。
 
  所以,我們要知道,其實你今天的生命現象,我們不要說從業力而來,其實這樣講是很粗,就是來自你的思想。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看到事情,你要經常注意你是怎麼想的,這個很重要,影響到你的來生。生命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你有什麼想法,你來生就會現出什麼相貌出來,我講實在話。
 
474】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三)
 
  《楞嚴經》講得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什麼心態,你就有什麼生命。我們要讀聖賢書。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就是學習聖人的思想。你有他的思想,你就會產生他的行為,你未來就會產生他生命的現象。我們這一念心很公平,你怎麼去熏習它,它就怎麼樣顯現出來。我講實在話,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根本。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瞭解這個道理,什麼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聖賢之書,明白聖賢之道,提昇自己的見地,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這個意思。
 
475】明藏性即風大性:風大之性,是我們心性本具
 
  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顯理性;壬三、斥迷惑
 
┌(總標風性)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
│      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徵問緣由)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      ┌(破從衣生)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
│      │      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
│      │      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
│      │      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      │
│      ├(破從空生)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
│      │      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
│      │      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      │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
└(別破妄執)┤      云何風出?
       │
       ├(破從面生)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
       │      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
       └(總破直審)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
              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
              應風性,無從自有。
 
  我們看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就是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當下具足風大之性。也就是說,風大之性是我們心性本具,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出來。一個是理具,一個是事造。性是理具,相是事造。這兩個,不管理具不管事造,都不離開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這個意思。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壬一、破妄執。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破妄執。破除凡夫外道的和合跟不和合的兩種妄執。
 
  看經文。
 
(經文)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首先我們看風大之體。說阿難!風大的體性,是沒有真實不變的。怎麼說呢?因為它「動靜不常」。你看風,它有時候是動態的,吹來吹去,有時候是靜態的,就沒有吹了。所以它沒有一定的常態,有時候動,有時候靜,是動靜不決定。這個講它的體性。
 
476】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
 
  那麼它的相用,要假借因緣才能夠顯現。說是什麼因緣呢?比方說,阿難,平常有時候,你就整理、穿著這個衣服而入於整個僧團的大眾當中,去做早晚功課。你穿什麼衣服呢?穿這個僧伽梨,就是三衣當中的大衣,一般是九條的,或者最多到二十五條。假設是九條衣,你在大眾當中做功課,拜佛拜下去的時候,這個大衣的衣角會怎麼樣?振動。衣角振動就會產生風,去觸動旁邊的人。旁邊的人就感到有一種微風吹拂他的臉面。你拜佛拜下去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感到有一種風出現,來吹他的臉。這個是講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先作一個總標。
 
477】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衣生
 
  這以下來徵問它的緣由。
 
(經文)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這個風是從哪裡來呢?你說是袈裟的振動才產生的,是袈裟的衣角產生的?或者是從虛空產生的?還是這個人的臉自己產生的?提出三個問。我們看佛陀一一地破斥。
 
  看第一段。
 
(經文)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假設這個風有它來的自體,這個自體是從袈裟而出,是從袈裟的衣角而出。先提出這樣的假設。這以下從兩個地方破。
 
  先看第一段,說風是從袈裟而出。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問題呢?「汝乃披風。」那麼你的袈裟當中就具足風大囉,那既然風從你袈裟而出,那麼你披這個衣服的時候,就等於把風披在身上一樣,因為衣跟風已經合為一體了。這個時候「其衣飛搖」。風大跟衣服合為一體,我們知道風是搖動的,所以你的衣服也變成搖動的,那麼這樣子「應離汝體」。你今天的衣服是跟風合為一體,是搖動的,那麼你把衣服穿到你身上,這個衣服應該搖來搖去,最後應該飛離你的身體才對,為什麼你衣服還在你身上呢?你看風,吹過來,吹過去,吹來吹去,風是來來去去的,那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也應該來來去去才對。但事實上不然,我們衣服穿上去,這個衣服就安住在我們色身上。所以你不能夠說衣服跟風是合為一體的,不能這樣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如果阿難尊者就產生執著,說,其實風跟衣服是一體的。沒有錯,只是說這個風有時候動、有時候靜,它動的時候就出來,靜的時候就隱藏起來。提出這樣的一個反相執著,那麼佛陀就開始破。他說,好,假設風跟衣服是一體的,它有時候顯現出來,動的時候顯現出來;它靜止狀態的時候隱藏起來。那麼你應該要去看一看,我現在在講堂當中說法,我穿著九衣,在法會當中垂下我的衣角。那你們看一看,如果我這個九條大衣裡面藏著風,你們找找,從上到下找找看,這個風到底藏在何處?不應該說衣當中還有藏風的處所。你就是整個衣服看徧了,你也看不到它藏風的地方。所以,你不應該說它靜止狀態的時候是藏在裡面,不可以這樣講。所以,風從衣服中出來,這個是不合理的,因為你找不到風的地方。
 
478】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空生
 
  看第二段。
 
(經文)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假設這個風是從虛空當中產生的。這個地方也是用兩段來破。
 
  看第一段,「汝衣不動,何因無拂?」風既然是從虛空產生,那就不需要假借衣服的振動。而事實上,我們衣服不振動,我們不去拜佛的時候,那為什麼沒有產生風來吹拂對方的臉面呢?為什麼只有我拜下去的時候,才會產生風來吹拂對方的臉面呢?所以,既然要假借衣服的振動,就不能說它是從虛空而生。這第一段。
 
  看第二段,「空性常住,風應常生。」既然虛空是恆常存在,那麼風也應該經常地吹動才對。既然虛空跟風大是合為一體的,那麼風沒有的時候——你看我們有時候靜止狀態,風跟虛空好像是合為一體的,有虛空就有風,有風就有虛空。那麼這樣子講沒有風的時候,那虛空也應該消失掉嘛。因為這兩個合為一體的,沒有風就沒有虛空嘛。
 
  「滅風可見,滅空何狀?」沒有風的狀態,我們尚且還可以看得到,喔,感覺得到這個時候沒有風,但是又有誰能夠看到虛空消滅的狀態呢?虛空是無形無相,它怎麼能夠消滅呢?假若虛空是有生滅的相狀,那它就不能叫虛空了,因為虛空是不能有生滅變化的相狀才對的。既然名為虛空,那麼它就不能夠生起風大。因為風大是有來有去,有時候動態、有時候靜態,是變化的,而虛空不能變化。所以你不能夠說虛空跟風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不能說虛空產生風大,這個不合理。因為一個是恆常存在,一個是有來有去,這兩個性質是不相符合的。
 
479】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破從面生
 
  看第三段。
 
(經文)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說這個風大是生自於被吹拂的臉面,跟一個人的衣服有沒有振動是沒有關係。這個人的臉自己產生風大的,跟別人的衣服沒有關係的。那麼這樣子,既然對方的臉可以產生風大,那麼他的風應該吹到你的臉才對。你跟他對面站的時候,他的臉產生風,他的風應該吹到你的臉上才對。那麼為什麼反過來你衣服振動的時候、你整理衣服的時候,是你產生風去吹到他的臉呢?那跟事實不符。他能夠產生風,應該是他產生風來吹你的臉;而事實是反過來,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風去吹他的臉。所以這兩個跟事實不符。
 
480】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總從直審
 
  看總結。
 
(經文)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我們應該要很深入地去觀察風大從哪裡來。比方說,你看,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風是從我們這個地方生起的。你看你跟他的互動,你在整理衣服,你在拜佛,產生了振動;這個臉是對方的臉;虛空是永遠寂然不動的,它根本沒有所謂的在那邊流動流來流去的相狀。這三個東西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你的衣服,一個是對方的臉,中間又很多的虛空,那麼到底風從哪裡來呢?
 
  我們可以說「風空性隔」,風大跟虛空的體性是完全不同的。你看風,是動來動去的,一個動態的。虛空是永遠保持一種不生不滅的相狀,風大是有生有滅的相狀,這兩個體性根本是相違背的,它既不會互相地參雜和合,也不可能上下結合。那麼風大從哪裡來?「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你不能夠說這個風是沒有因緣、自然而生,也不能這樣講。
 
481】風動幡動的說法有沒有錯?
 
  這個地方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就是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個時候,吹來一陣風,吹動了幡。有一個禪師說是「風先動」才帶動了幡動;另外一個禪師說,不對,「幡先動」才產生風。幡動產生風動?或者風動產生幡動?六祖大師說,通通不對,「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其實這三個人講話,當然你也可以說他三個都對。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分析一個道理給你聽聽看:說因為風動產生幡動,他也沒有講錯;說幡動產生風動,也沒有講錯。錯在哪裡?諸位你們知道錯在哪裡嗎?錯在這兩個心外求法,他看到生命的現象;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他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根源,問題在這個地方。風、幡,這個都是表相。你心不動,風也不會動,幡也不會動。
 
482】你一定要去徹底看到生命真相,你才有辦法改變生命
 
  我們總會習慣說,外境跟我們內心是沒有關係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遇到了一個逆境,遇到了挫敗,我們的心會認為,逆境本身是真實的,挫敗本身是真實的。我們不認為說它是從內心而來,我們不這樣認為,所以我們永遠沒辦法改變它,就在這個地方!你看我們一輩子有多少痛苦、多少挫折,我們都沒辦法改變,因為我們認為它跟我的心沒有關係。所以,你不從內心改變,它就永遠不斷地出現。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徹底地看到你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才有辦法改變它。否則你一輩子改不了它,你就被它牽著走,你永遠是被動的。你不瞭解生命的真相,你就被生命牽著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瞭解生命的真相,是我要怎麼樣!你自己可以設定一個目標:我希望來生變成怎麼樣。你變成主動。這兩個完全不一樣,轉被動為主動。
 
483】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
 
  我們這樣子講,你一個人不瞭解生命的道理,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叫做天定勝人。你的生命上天安排得好好的,你一點都沒有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你生命的寫照。你瞭解生命的道理,你是人定勝天,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希望變成一個極樂世界,我就內心當中創造一個生起極樂世界的思考模式。我開始去培養一種生起極樂世界的思想模式,我開始去發願,產生對淨土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皈依,極樂世界就顯現了。瞭解道理以後,你生命是可以規劃的;你不瞭解道理,生命由不得你規劃,生命幫你規劃,你只有被動的配合。
 
  所以,我們講,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就差在哪裡?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差在這個地方。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我們看得到六祖大師他開始在主導生命。後面那兩個人還是被生命所主導,講風動幡動的人都被生命所主導。差在這裡。
 
484】風大之性是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一)
 
  壬二、顯理性
 
  我們看壬二,顯理性。
 
(經文)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這個地方是講風大之性到底在哪裡,它從哪裡而來。它不是從衣服而來,也不是從虛空而來,也不是從對方的臉中產生,其實它是從我們一念的如來藏性當中而來,就是從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而來,從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心性中而來。
 
  怎麼說呢?因為「性風真空」,風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個空如來藏,所以我們會「覓之了不可得」。那「性空真風」,在真空的心性當中又本自具足十法界染淨的風大之性,就有它不空如來藏。在一念心性當中具足空跟不空兩種如來藏,在一念心性當中法爾具足。你說它有,你找不到它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又有這樣的一種潛伏的功能在那個地方存在。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它本身是離一切相,所以它有無量的相的可能性。它不但有無量相的可能性,而且「周徧法界」,它周徧整個十法界。它可能會顯現出天堂的溫暖的風,也會顯現地獄的暴風,這種可能性都有。所以,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都在我們心中同時顯現,同時具足。
 
485】風大之性是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二)
 
  那麼,它到底是怎麼顯現?是好的、是壞的呢?那就看這個相用。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身為一念心性,它具足這麼多的無量可能性的風大,它產生的原因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你內心的迷悟的差別。一個不相信因果的人,那這個風大顯現出來就很可怕了,非常可怕了;一個相信因果的人,他的風大就比較溫和;能夠培養一種極樂世界心情的人,它就出現極樂世界的微風。
 
  第二,有各式各樣染淨的思想,這個世間上就出現各式各樣的風。跟我們內心的迷悟、思想是有關係的。
 
  第三個,跟你所造的業力有關係。你有什麼思想,遇到什麼因緣,就會造很多很多的業。這個時候,就把你心性當中本具的風大表現出來。所以佛陀說,阿難!你一個人去振動衣服,就有一個處所產生微風出現;假設法界當中都去振動無量無邊的衣服,就有無量無邊的風在國土當中吹起。所以風大自性是周徧整個世界當中,哪有它固定的隱藏的處所呢?你說它從哪裡來?它就從法界中來,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就這個意思。
 
486】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破的是什麼?
 
  壬三、斥迷惑
 
  我們看壬三,斥迷惑。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個愚癡的凡夫跟外道,他根本缺乏大乘的觀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當做因緣而生或者自然而有。其實這都是虛妄的分別計度,只有言說相,沒有真實的意義。
 
  所以你看,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我希望我們在破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一個理論基礎,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我們有時候也會善巧應用。比方說,我們看我們中國的文化。你看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之前,我們華人社會的立身處世之道,其實就兩個觀念:一個是因緣,一個自然。兩種而已。
 
  因緣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講一句話說,孔夫子!我講實在話,你所提倡這個周禮,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個人要的就是什麼?把國家軍隊弄大,版圖弄大,追求的是名聞利養。每一個人都想稱霸天下嘛。你這種遵守禮法的人,這類禮節根本不可能實踐。孔夫子說,我知道啊,我知道不能實踐,但是我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的。它強調世間上要有所作為,因緣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你看它整個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從因緣當中去建立它的人生觀——有所為。
 
  道家的老莊的思想是完全相反,強調無為。你看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麼多,做這些都是多餘的!他講出一句話,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天道冥冥當中有它一定的軌則,你不要多事。它不會因為堯這樣一個賢聖的君王出世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毀滅。「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你該怎麼樣,你就會怎麼樣,你去努力都沒有用的。所以老莊的思想就是,你生命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貴,就在於生命的自由自在。你去做這麼多事,給自己那麼多痛苦,結果你也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
 
  這兩種思想,在我們華人社會就構成一個有所為跟無所為的道理。那這兩個思想你不能說它錯。你看有時候我們處理人事。身為執事,學院出了事情你怎麼辦?你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有所為,馬上辦。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處理,越處理越糟糕。這事實上如此。你幹過執事就知道,有些事情不處理比處理還好,因為時節未到。所以你必須「忍而未發,待其時也」。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因為因緣沒有成熟,你越處理,它事情本來是一分,變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為無所為不重要,很多觀念就在無所為當中把事情自然化解掉。那到底這個事情是要有所為還是無所為?那就是「看著辦」。
 
  因緣和自然這兩種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他們兩個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錯在這個地方。
 
487】這個觀念參透了,所有的世間學問你都可以善巧應用
 
  所以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說你妙達無生,你講空也可以,講有也可以,空、有皆是方便。你今天把《楞嚴經》讀通了,你看儒家思想、看老莊思想,通通是善巧方便。你看,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把握你的好時機,開創未來;處逆境,要安住不動,要無所為,這個時候少動,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經不對了,講實在話,你不要講話。一個人情況不對,你講話就得罪人。少講話,讓它這段時間趕快過去。
 
  其實,你不能說因緣錯,你也不能說自然錯。所以你看佛陀,他訶責因緣,訶責自然,不是訶責這兩個善巧方便不對,是這兩種人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產生自性執。你執著一定要因緣、執著一定要自然,是錯在你一定要這樣做,錯在那個「一定」。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無生,有時候因緣,有時候自然,這都是生命的善巧,你就通通是對。
 
  對跟錯是一念之間。所以,你要是會讀書的人,你把《楞嚴經》讀通了,世間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會讀書的人,什麼東西都是世間法,你講的話全部都是世間法,跟道不相應。那問題點在哪裡呢?問題點——你要知道生命從哪裡而來。你知道這個根本以後,在整個生命過程當中,你就知道你有一個目標。那這個過程當中,任何人的智慧,聖賢之道,都是你一個善巧方便的法門。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根本問題參透,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觀念參透了,所有的世間的學問,你都可以善巧應用,妙達無生,說空說有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自然,都是方便。是這個意思。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39《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41/134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 釋心賢

第39.首楞嚴經卷三。明性本具相:2.明藏性即火大性。3.明藏性即水大性。

2.明藏性即火大性。經文: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3.明藏性即水大性。經文: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毘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3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三》講記。
 
                 目錄
 
450】事修的破障,不足在哪裡?
451】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障礙,是你自己會給自己障礙。
452】明藏性即火大性:什麼叫藏性即火大之性?
453】破妄執,主要是破兩種的妄執。
454】為什麼火性之體沒有真實的自體?
455】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一)
456】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二)
457】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三)
458】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四)
459】一切法是從內心所變現的,關鍵點在於——諸法是無生。
460】火大是從哪裡來?根源在哪裡?
461】火大它是一念心所具足,而假借心的業力顯現出來。
462】生命是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變現出來。
463】你越自私,你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犧牲奉獻,你就越快樂。
464】明藏性即水大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具足水大的體性。
465】水大之作用是假借因緣而顯現。
466】這個水從何而來(一)?
467】這個水從何而來(二)?
468】這個水從何而來(三)?
 
 
450】事修的破障,不足在哪裡?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七頁,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
 
  我們一個大乘的菩薩,當我們這一念心從向外攀緣外在的人事,而開始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清淨本性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真理。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強大的首楞嚴王三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會開始去破除我們身心的障礙,包括了內在的煩惱障跟業障,也包括了外在的鬼神障。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從有相的分別而悟入了無相的理體的時候,障礙開始破除。
 
  當然,我們講破障是有兩種的差別:
 
  第一個是事相的對治。比方說,我現在起煩惱,那我就念佛,用佛號的專注來調伏我們的煩惱,這也可以。或者說我業障現前,我趕快去拜八十八佛,拜觀世音菩薩,透過對佛菩薩的皈依來滅除我們的罪障,這也可以。現在有鬼神干擾我,我持大悲咒、持楞嚴咒來破除這個鬼神障,也可以。
 
  念佛、持咒、拜懺都可以破障,但是這種事修的破障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發覺,這只是在表面上的破障,因為障的根源你沒有找到。所以,儘管我們一直不喜歡身心有障礙,但是我們永遠不能了解到障礙是從哪裡來。
 
451】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障礙,是你自己會給自己障礙
 
  佛法講事出必有因,其實障礙是我們自己產生的。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障礙。你自己會給自己障礙。那我怎麼會給自己障礙呢?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一念的攀緣心創造出來的。你不向外攀緣,你沒有障礙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本來沒有障礙的,不是說本來有障礙,再去破除,不是這個意思。是本來沒有障礙,那我們一念的妄動向外攀緣,然後自己創造很多虛妄的障礙來障礙自己。
 
  所以,你今天修首楞嚴王三昧,先知道我們痛苦的根源在哪裡,就是一念的攀緣心。你今天要破攀緣心,那你就必須要破除它的迷惑。它為什麼攀緣呢?就是產生了迷惑顛倒。所以你看,本經不斷地發明生命的真相。你一定要徹底地看出了生命的根源是什麼,拔除了心中的迷惑,然後把攀緣心調伏下來,整個障礙的力量才會慢慢地減少。所以我希望大家瞭解一個觀念:我們只有自己給自己痛苦,世間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痛苦;也只有自己會給自己障礙,沒有人可以障礙你。就是你那一念攀緣心,你自找麻煩。
 
  我們為什麼會去產生攀緣呢?因為我們沒有瞭解生命的真相。所以,我們透過經典的學習,瞭解生命的真實相是很重要的。這個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又將往哪裡而去?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這個是要非常的清楚。
 
452】什麼叫藏性即火大之性?
 
  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顯理性;壬三、斥迷惑
 
┌(總標火性)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
│      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舉例標徵)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
│      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
│      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
│      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
│      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
│      為於日來?

│      ┌(破從日生)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      │      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      │
│      ├(破從鏡生)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
│      │      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
└(別破妄執)┤
       ├(破從艾生)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
       │      生火?
       │
       └(總破直審)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
              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
              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好,我們看這一科的經題,「明藏性即火大性」。這個藏性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即」,就是當下就具足火大之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很多的火:地獄的眾生看到了苦惱的火,極樂世界看到了清淨莊嚴的溫暖的火……這個火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具足這個火大之性,但是要假借種種善惡的業力才會顯現火大之相。火大之性是我們具足的,但是火大之相是由業力把它顯現出來的,這叫做藏性即火大之性。這一科有三段:一,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453】破妄執,主要是破兩種的妄執
 
  壬一、破妄執
 
  我們看第一科的「破妄執」。
 
  這個破妄執,主要破兩種的妄執:第一個,是破和合的妄執。這個是主要要破的。
 
  其實這一科是承接阿難尊者的疑惑,因為阿難尊者說,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也就是說,佛陀在前一科的四科之文當中,破斥和合、不和合而開顯了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阿難尊者講,佛陀說由於四大的和合,所以有種種的因緣變化。阿難尊者產生因緣的執著。這個時候佛陀破除和合,也等於是破除了對因緣的執著。那麼第二個,破除不和合,是破除了對自然的執著。所以這一科等於是從和合跟不和合當中來破除。其實生命的真相是非因緣也非自然的,是我們一念心顯現出來的。你不能說它因緣,你也不可以說它自然。
 
454】為什麼火性之體沒有真實的自體?
 
(經文)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先把這個火性的體跟用標出來。
 
  先講它的體。佛陀說,阿難!火性之體是沒有真實的自體的。為什麼呢?因為它要假借種種的因緣,才能夠顯現火大的相狀跟作用。這個是標出了火大的體性,它是無我的,它沒有真實的體性。因為它假借因緣生,所以它沒有自體。
 
  那麼第二個,再標出火大的相用。「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說你可以看一看,你有空可以到室羅筏城當中尚未飲食之家,這個家庭還沒有吃飯的。它「欲炊爨時」,準備要去燒煮飲食(這個炊爨就是把生食煮成熟食)。這個家庭還沒有吃飯,但正準備要吃飯,那吃飯就必須要火了。古代的社會沒有像我們用瓦斯爐一打開就有火。那麼古代的火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手執陽燧,日前求火。」在古代的社會要求火,就是用手來抓執陽燧(陽燧就是銅做的一種鏡子)。用鏡子去照了太陽,把太陽光的能量加以集中,就可以在艾草當中來生火。所以古代是手捉著這個陽燧——銅鏡,在太陽面前照射來求火。因為這個因緣,這個火就顯現。
 
  這一段先把火大的體跟用標出來。
 
455】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一)
 
  這以下就正式破除和合跟不和合的相狀。我們看經文。
 
(經文)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盧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
 
  佛陀先破斥這和合的相狀。說,阿難!這個火大假設是有自體的,說它這種火是有它真實不變的體性,而且是假借和合而來的——先做這樣的假設。那麼這以下再做一個譬喻了。說比如我佛陀跟你們這些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我們現在共住一個講堂,而形成一個和合眾。你看大家和合在一起,興起這個和合的相狀出來。這種大眾和合雖然一體,但是我們如果去問它的根本來源,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個差別的色身,也有他的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名字。所謂的和合,它是有很多很多有自體的東西和合而成才對呀。比方說,舍利弗尊者是婆羅門種(婆羅門翻成中文,叫做淨行或者是梵志。他們自稱為梵天的後代,以後也希望能夠回到梵天去。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屬於當時的知識份子);優盧頻螺是迦葉波種(迦葉波種翻成中文叫做龜氏,就是他的祖先在山林當中修道,感應靈龜負圖相應,而安立這個名稱);阿難尊者是釋迦種性。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和合,它必定是很多很多的自體所構成的。假設這個火大是有自體的,而且是和合而生,那麼它必須有它的自體。比如說,這是銅鏡所產生的火,這是太陽所生的火,這個是艾草所生的火,那麼三種火和合起來才創造這個和合相出來,應該是這樣子嘛。也就是說,這個和合應該各有各的自體,有銅鏡的火,有艾草的火乃至於有太陽的火才對呀。從這個譬喻當中,我們知道和合是各有自體的。
 
456】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二)
 
  這以下合法。說,阿難!假設這個火大是決定有它的自體,而且這個火大的體是假借三種法的和合而有。哪三種法呢?第一個,我們人要去執抓銅鏡,銅鏡的火;第二個,於日求火,太陽的照射去累積它的能量;第三個,有艾草的承接。那麼這個火到底是從銅鏡中產生呢?還是艾草的火產生呢?還是從太陽當中產生?身為一個有自體的東西,它一定有一個來處才對,也應該是有很多很多的火的和合,才會產生一個和合體啊。
 
  這個地方就提出這樣的一個假設,以下正式破除它的和合的自體。
 
457】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三)
 
  我們先看第一段。
 
(經文)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假設這個火大是從太陽而來,「若日來者」。太陽是高高地掛在天空當中,它從遠處而來。既然它能夠燒我們手中的艾草,那麼它從空中來到我手中的時候,中間經過很多很多的樹林草木,都應該被火所燃燒才對。因為身為一個太陽,它的熱量不能選擇對象——我專門燒你,我不燒它!不可以啊。既然太陽能夠產生火,而且照到你手中的艾草,那麼它經過的過程當中的樹林草木都應該燃燒才對。但事實上,中間都沒有問題,只有你手中火燃燒。所以我們不應該說火是從太陽中來,這是不合理的假設。
 
(經文)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
 
  說是從銅鏡中而出。假設這個火大是從銅鏡而出,那麼這個火大既然能夠從你的鏡子當中產生,燃燒于艾草當中,這鏡子為什麼不燃燒自己而鎔化呢?「紆汝手執,尚無熱相」,紆就是彎曲。事實上你那彎曲的手拿著銅鏡,那個銅鏡連熱的相狀都沒有,又怎麼能夠鎔化呢?你說火從鏡子中出來,那麼應該先燒到鏡子本身才對,但是鏡子本身連熱都沒有!所以火是不能從鏡子中出來。
 
經文)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這個火,我明明看到它是從艾草當中燃燒起來,是從艾草生起!那麼既然從艾草生起,我們又何必要假借太陽跟銅鏡雙方的這種照射、互相的接觸,然後才能夠產生火大的作用呢?如果是從艾草生起,那你單獨生起就好了,為什麼要假借太陽跟銅鏡呢?所以這個是不合道理的。
 
458】破除火大是和合而來(四)
 
  我們作一個總結。
 
(經文)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所以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說,阿難尊者!你應該對於這個火從什麼地方來,作一個很詳細深入的觀察。說這個銅鏡是由手來抓執的,太陽是遠從天空而來,艾草是放置在地上,這三個東西完全沒有和合。一個是天空,一個是你手上,一個是在地下,這三個東西根本沒有真正地和合,那麼火到底是從什麼地方遊行經歷到這個地方而來呢?火從哪裡來呢?說「日鏡相遠」,太陽是遠在空中,鏡子是放在地上,距離非常遙遠。它們兩個之間既非是互相的參雜的和合,也不是上下的結合。所以我們不應該說是因和合而產生火大,這樣的和合相是不能建立的。「不應火光無從自有。」前面是破和合的因緣相,這以下是破除不和合的自然。你也不應該說,這個火是無因無緣的自然而有,也不能這樣講。
 
459】一切法是從內心所變現的,關鍵點在於——諸法是無生
 
  那麼,這個地方的破妄執,主要是破除和合跟不和合的這種妄執。這個地方主要是在發明我空法空的無生的道理,這點非常重要!一切法為什麼是心所變現?基本條件,它不能有自體。這一朵花是有自體,那我的心就不能變化它,不可以!它離心有它的自體,那你怎麼說是你的心所變現?因為它沒有自體,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看到它都不一樣。你的心態,我的心態,看同一朵花會不同。為什麼?因為它沒有自體,因為它無生。所以,要建立「一切法是從內心所變現」的關鍵點在於:諸法是無生的!
 
  火大不是從銅鏡而生,也不是從艾草而生,也不從太陽而生,所以結論:覓之了不可得,原來是無生。你這一段懂了以後,後面這一段就容易懂了。因為無生,所以建立了性具的思想,說是「顯理性」。
 
460】火大是從哪裡來?根源在哪裡?
 
  壬二、顯理性
 
  那這個火大是從哪裡來呢?是眾生一念心性本來具足的,是假借你的因緣的造作而顯現出來。我們看經文。
 
(經文)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那麼,既然火大的體性是本自無生,也就是說,它就是由我們如來藏而顯現。這個如來藏就是我們一念心性,因為它本身是不變,所以叫「如」;那它有隨緣的義,又叫「來」,這叫做如來藏。這個火大,是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性火真空」,是發明空如來藏。就是我們心性當中,這個火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火大的體性是本來就真空的,本來就無生的。「性火真空」,它的重點在「真空」這兩個字。「性空真火」是發明不空如來藏。雖然它的體性是真空,但是它又具足十法界染淨的火大之性。所以它雖然是無生,但是它具足這個火大之性在心性當中。這個講性具。
 
  「清淨本然」是講性體,它的體性是「清淨」的。也就是說,它是離一切相,它離相的。「本然」的意思就是說,它是本來如此,不假造作,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清淨本然」是指它的體性是特別的離相,而且是廣大的。「周徧法界」是講它的性量,它普遍在十法界當中。所以「清淨本然」是指離一切相,「周徧法界」是指的即一切法。這個心性本具的火大,是離相的,是周徧法界的。
 
  我們從性具、性體、性量就可以知道這個火大的根源在哪裡了。它是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461】火大它是一念心所具足,而假借心的業力顯現出來
 
  那我們心中是怎麼把它顯現出來呢?這以下講出這個火大之相。前面是講火大之性,這裡講火大之相。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具足這個火的體性。那麼這個火的體性要怎麼表現呢?第一個,跟你心中的迷悟有關係,取決於你對事情的看法、知見。第二個,你產生一種量。這個是從染污的思想、染淨的思想,透過你這個迷悟的心產生一個怎麼樣的正面、負面的思惟。第三個,循業發現。你去造作一個善惡的業力,然後你就發現你自己的火。為什麼地獄裡面的火都是給我們熱惱,而天堂的火是非常的溫暖?因為我們的心量不同,我們造的業不同,所以變現出來的火大也就不同。
 
  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世間的人在一處手執銅鏡,面對太陽的照射,就有一處的火大之相產生。假設你能夠徧法界當中都手執銅鏡去面對太陽照射,就徧滿世界生起火大之相。而火大之性是徧滿世間的,哪有一定的方所呢?哪有一定的處所呢?因為你的心是徧滿的,所以火大之性也就徧滿。有因緣,有這個業力,它隨時會顯現出來。這個是說明火大是一念心所具足,而假借心的業力顯現出來。
 
  壬三、斥迷惑
 
  我們看壬三的「斥迷惑」,破除眾生跟外道的迷惑。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間的凡夫外道,因為是一種無知(無知,蕅益大師說,缺乏觀照的智慧叫無知),根據自己的妄想去看事情,沒有根據佛陀的智慧來看事情,所以認為生命的火大是因緣和合而生,或者是自然而有。這個都是我們意識的分別心產生的種種計度,但有言說之相,沒有真實的義理。
 
462】生命是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變現出來
 
  其實,到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慢慢瞭解到生命是從什麼地方而來——是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變現出來。
 
  我講一個「一雙筷子」的故事,諸位你體會體會,你就有所瞭解。
 
  說是有一天佛陀派了一個使者到天堂跟地獄來做考察。這個使者首先來到了地獄。他看到地獄的眾生面黃肌瘦,心情非常的苦惱不安。他就去探討原因。結果發覺,地獄的眾生在吃飯的時候飯菜也很多,但是地獄的眾生那個筷子是一公尺長的筷子,非常長。所以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大家搶食物,用這個筷子夾食物要往自己的嘴巴裡面塞。但是這個筷子太長了,怎麼塞就塞不到自己的嘴巴。所以,越吃不到就越熱惱,弄到自己面黃肌瘦,熱惱不安。
 
  這個使者很感嘆,離開了地獄就到天堂去了,看到天堂的眾生精神飽滿、心情愉快。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呢?他也想要探討它的原因。誒,天堂的眾生也到吃飯時間了,他也參加他們的吃飯。天堂眾生的筷子也是一公尺長,但是大家是拿這個菜夾給對方吃。我夾給你吃,你夾給我吃,大家很快樂,所以大家心情很愉快,精神很飽滿。
 
463】你越自私,你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犧牲奉獻,你就越快樂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思惟。這雙筷子是什麼?這一雙筷子,以本經來說,就是我們眾生這一念心的性具的思想,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一定的軌則,它本來就具足整個十法界的染淨諸法。所以,這個筷子指的是我們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它有它不變的體,但是它產生作用的時候就不同了。這個筷子它有一定的軌則。你的筷子是向內旋轉的時候,你就很痛苦,顯現出來是一個苦惱不安的相狀。當它向外旋轉的時候,你就心情非常快樂。這個筷子有它一定的自然之道。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生命的這一念心,它的確是有一定的軌則。你這一念心、這個筷子,你老是要向內,你想到的都是自己,你什麼都是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這一念心,它一定給你痛苦,保證給你痛苦。你這一念心是向外旋轉,真的是為公為眾,它一定給你快樂。而這樣的一種原則是誰創造的?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本來就是這樣的。
 
  我希望我們先建立一個觀念——當然,要我們馬上犧牲自己、成就眾生,可能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你先把觀念建立起來。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的確是有它一個運作的軌則。你看你待人處事,你老是學吃虧、學吃虧、學吃虧,結果你福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福報為什麼越來越大呢?福報從哪裡來呢?不是上天賜給你,因為你這一念心本來就這個軌則嘛。你這一念心的筷子,只要它向外旋轉,它就創造快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越吃虧,結果福報越大。這福報是誰給你的呢?是你這一念心給你的。你一天到晚跟人家計較,自私自利,結果你越來越痛苦。你為什麼會痛苦呢?也是你的心給你的。這個地方就講這個觀念:「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自己的心變現給你用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生命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生命的快樂是從哪裡來。這一點你要先清楚。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不好的習慣,不是馬上能改過來,但是你先瞭解宇宙人生的道理。我們這一念心的確有它的軌則:你越自私,你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犧牲奉獻,你就越快樂,就像這個筷子一樣。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這念心是本來具足十法界的染淨諸法,但是要假借事造的因緣才能夠顯現出來。這說明整個生命都是自作自受,是這個意思。
 
464】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具足水大的體性
 
  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顯理性;壬三、斥迷惑
 
  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
 
┌(總標水性)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如室羅城,迦毗羅仙、
│      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
│      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徵問原由)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      ┌(破從月生)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
│      │      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
│      │      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      │
│      ├(破從珠生)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      │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別破妄執)┤
       ├(破從空生)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
       │      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
       │      陸空行?
       │
       └(總破直審)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
              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具足水大的體性。也就是說,水大的體性是眾生本具,水大之相是假借眾生的事造而顯現出來。一個是性,一個是相,這一點要分清楚。我們分成三段:第一個,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壬一、破妄執
 
(經文)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這個水,我們也來看看它是從什麼地方來。這個水也是分成體跟用。我們先看水大之體。說「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水大的體性,它本身是不決定的。因為它自性空,所以不決定。為什麼不決定呢?因為「流息無恒」。它有時候流動,流動久了遇到了石頭,它又開始停止,又休息;休息久了以後,又有因緣,它又開始流動。身為一個水大,它有時候流動,有時候休息,它是不斷不斷地變化,沒有一個恒常的狀態。
 
  這個說明它的體是自性空的。
 
465】水大之作用是假借因緣而顯現
 
  這以下講出它的作用是因緣而有。比如在室羅伐城當中有種種的幻師,比方說「迦毗羅仙」。迦毗羅仙就是黃髮。黃髮就是說,這個人的頭髮是赤黃色的。他是一種自然外道,他執著冥諦能夠生一切法。這是迦毗羅仙,黃髮仙人。
 
  或者是「斫迦羅仙」。斫迦羅仙翻成中文叫車輪,因為他認為自己所覺悟的道理是特別的圓滿,就像車輪能夠摧毀其他的宗派,所以叫做車輪。第三個是「鉢頭摩」。鉢頭摩,翻成中文叫赤蓮華,因為這個仙人長久以來是居住在蓮華池旁邊來修道,所以就以蓮華來安立他的名稱。「訶薩多」,翻成中文叫做海水,因為這些人都是在海水旁邊而住,近海水而住,所以叫做海水。
 
  這麼多的這些大幻師,就是修學幻術的這些大師,古德說是屬於事水外道。你看古時候外道有時候事火,有時候事水,專門在修這個水的。這些事水外道,這些仙人,不但具足五通,而且善用種種的幻術,能夠把水變成山,把山變成水,把男眾變成女眾,女眾變成男眾。他叫做大幻師,有種種的幻術。他們在修幻術之前要求一個東西來做藥材,就是「太陰精」。這個太陰精就是月中水,月亮所產生的水。下面會說明什麼叫月中水。其他的自來水都不可以,一定要月亮所產生的水。用這月中水來和合種種的藥,來創造這個幻術的藥。
 
  那麼,這個月中水是怎麼來的呢?這種大幻師要選擇在「白月晝」這一天。白月晝就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的子時,那個時候的月亮特別的光明,就像白天的太陽一樣,月白如晝,叫白月晝。那些所謂的幻師,這個時候手就抓執這個「方諸」,就是水精珠,把他的水精珠請出來,然後面對月亮,來吸收月亮的陰涼之氣。這個時候水精珠跟月亮接觸,就產生一種叫做月中水。這個月中水,可以來做種種的幻藥,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月中水是透過水精珠跟月亮的和合而產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水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生的。我想因緣而生這句話可能有點問題,我們不能說諸法因緣生,這樣講可能不太好。應該說諸法因緣現,因為無生嘛,只是假借這個因緣顯現出來。所以說,是透過月亮跟水精珠的和合而顯現出它的水,這樣比較恰當。
 
  好,這一段是總標。
 
466】這個水從何而來(一)?
 
  這以下徵問原由。
 
(經文)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說這個月中水是怎麼來的呢?是從水精珠裡面出來的?或是從虛空當中跑出來的?或者從月亮當中跑出來的?提出三個問。
 
  我們看回答的地方。
 
(經文)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假設這個「月中水」是從月亮所產生的。月亮是高掛在天空,它這麼遠都能夠讓你這個地上的水精珠產生水,那麼由此而知,這個月亮的光明所經過的這些樹林草木,都應該要流出水才對。因為月亮的水它不能選擇對象啊,它不能夠單單在水精珠裡面產生水,而其他的過程不產生水。這不合理。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假使這些樹林草木都可以流出水來,那麼我們就不必要等待這個水精珠才流出來了。既然水只能夠從水精珠的表面流出,表示這個水不能夠單獨地從月亮裡面跑出來。這是不合理的。
 
  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你經過的樹林草木都沒有產生水;第二個,這個水還是要假借水精珠的幫忙。所以不能夠說是從月亮而來。
 
467】這個水從何而來(二)?
 
(經文)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說這個水是單獨從水精珠而出。這個水精珠當中既然能夠出水,那應該它要經常地跑出水來,白天晚上都應該出水,為什麼一定要等待中宵——這個八月十五的子時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去承接月亮的光明,才能夠產生月中水呢?所以說,你說從水精珠出來,那你就不用等待八月十五這一天了,它應該隨時可以出來。所以,從水精珠所出也不對。
 
(經文)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
 
  說這個水大是從虛空而產生。那麼這樣子講,能生的虛空體性是無量無邊,那麼所生的水也應該是無邊無際才對啊!水從虛空產生,而虛空是無量無邊,那水也應該無邊無際。如此一來,從人乃至於天,都應該受到水的沉溺啊,那麼我們應該所有眾生都在海水當中了,都變成水上的眾生了。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區分這是水上眾生、這是陸地的眾生、這是天空上的眾生呢?這個水陸空三種眾生就沒有差別了。這跟實際不符,所以空性當中所生也不合理。
 
468】這個水從何而來(三)?
 
  我們看總結。
 
(經文)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所以佛陀要阿難尊者應該深入地去思惟觀察。說是月亮是在天空當中,在那個地方遊行活動,水精珠是我們用手來執持的,承接水珠的下面這個盤子是由幻師在地上所施設的,這三個東西基本上不是真實的和合,那麼水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流過來?你看月亮在天空,水精珠在地下,相隔這麼遠,彼此之間不可能互相地參雜,也不可能上下結合,那麼這個水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也不應該說這個月中水是無因無緣自然而有。
 
  這個地方等於是破它的和合相跟不和合相。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第3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40/134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 釋心賢

38.首楞嚴經3。明性本具相:1.明藏性即地大性。

明性本具相:當機疑問。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訶誡許宣。經文: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正為開示。經文: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1.明藏性即地大性。經文: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3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三》講記。
 
                 目錄
 
431】明意識界即藏性:一個人的快樂跟痛苦,受兩個因素的影響
432】病痛是一個魔障,還是一個善知識?
433】為什麼遇到事情要學習聖人的思考模式,培養一種正面的思考?
434】明性本具相:現前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染淨之相。
435】阿難尊者聽到會四科的會事入理以後,他產生什麼疑問?
436】佛陀為什麼在小乘經典處處講到諸法因緣生?而到了大乘,卻說一切法
     的真實道理是非因緣?
437】明性本具相:楞嚴法會上,佛陀為什麼要開示大乘第一義諦的了義教法?
438】得到大乘教義不能直下承當,也不能加以觀照消化,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439】不能把佛陀教理的文字相法法消歸自性,在內心產生觀照,就得不到佛法
     的利益。
440】哪兩句話合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性,什麼叫真如本性。
441】明性本具相: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麼回事?(一)?
442】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麼回事(二)?
443】蕅益大師說,你這句話懂了,後面的其他都懂了。
444】明藏性即地大性: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一)?
445】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二)?
446】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三)?
447】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
448】如來藏性它的相用怎麼顯現出來的呢?
449】生命相續的真相——一切的外境都是你的心所顯現。
 
 
431】明意識界即藏性:一個人的快樂跟痛苦,受兩個因素的影響。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當我們的意根去接觸我們內在的法塵,會產生一個現前一念的意識——這個了別的作用,而這個意識本身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覓之了不可得。也就是說,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個法。我們如果用即空的道理來觀察意識,那當然就是「覓心了不可得」,每一個人是平等的。但這個即假就有很多的差別。什麼叫即假?即假的意思就是「一為無量」,就是無量的差別相,就構成了我們不同生命的苦樂因緣。
 
  為什麼第六意識在我們快樂跟痛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呢?從唯識的角度說,我們一個人快樂跟痛苦,受了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業力,我們說「唯識所現」。唯識所現這個「識」指的第八識。首先,第八識會根據我們的善惡業力,如實地現出一個苦樂參半的身心世界出來。這一部分,我們是只有認命,沒有其他方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而且很多的業都是前生造的,跟今生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唯識所現」,這個是第八識主導。我們面對第八識,只有認命,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第二個「唯識所變」,那就不同了。當我們第六意識去接觸業力的時候,第一剎那是無分別的,第二剎那我們的思考模式開始現前,開始主導這個外境,在外境產生變化。你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糟。這一部分,對我們影響就非常的強烈,而且時間也特別的長。這一部分你應該自己可以改變。
 
432】病痛是一個魔障,還是一個善知識?
 
  比方說,我們每一個人身體都有病痛,因為我們前生都有殺業。我不知道諸位遇到身體的病痛,你的想法是什麼。我們讀讀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你可以知道蕅祖的想法是什麼。蕅祖說:「病是吾輩良藥。」他把病當做一種藥,說,我因為病痛,能夠消除無始妄想。我這個人本來妄想很多,想要去那兒、去這兒的,攀緣心很重。本來要對治這個妄想,很困難;有病痛剛好,什麼都不要想,它能夠幫助我消除無始妄想。第二個,看破此身虛幻。原來生命是不真實的。第三個,增長苦、空、無常、無我觀門。這個無常無我的智慧是很難修學的。我們本來要去讀《阿含經》,去聞思,再慢慢地栽培智慧觀照,但是現在都不用了,只要有病痛這個善知識,你全部具足。
 
  那病痛到底是一個魔障還是善知識呢?答案只有一個:很難講。你把它想成是病障,那它永遠傷害你,讓你沮喪,讓你退轉;你把它當做考驗——這是我的善知識,因為有它,所以能夠讓我對生命體驗更深,它就變成善知識。
 
433】為什麼遇到事情要學習聖人的思考模式,培養一種正面的思考?
 
  所以,你說一個東西到底是毒藥還是良藥,其實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它取決於你的思考模式。這個不要說在佛法,就是現在世俗的心理學家也得到證實。現在心理學家也經常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一個人經常培養正面思考,對他身體有幫助。他說一杯水,這杯水你一天到晚罵它,這個水分子會改變,這個水變得很亂,你喝下去對你有傷害。你對水讚美:你真是很可愛,你有很多優點,這個水的結晶就非常的整齊,你喝下去對你有好處。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真的會影響到外境對我們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地要讀聖賢之書,學習聖人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佛陀、蕅益大師也會生病,釋迦牟尼佛也示現生病。他面對病痛的時候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業力的部分我們沒辦法改變,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依我看比第八識還重要,因為第八識你改變不了,但第六意識,你會透過對教理的學習而培養一個正面的思考。你把每一個事情重新定位,這樣你的生命會有變化的。
 
434】明性本具相:現前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染淨之相。
 
  戊二、明性本具相 分三:己一、當機疑問;己二、訶誡許宣;己三、正為開示
 
  前面的十八界我們講過了。我們看戊二的「明性本具相」,這個科判有需要把它疏通。我們看第九頁,第一大科,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第一大科又分兩科:第一個,正明理性;第二個,廣破餘疑。「正明理性」當中又分成四科:當機悔請、大眾願聞、如來答示、大眾圓悟。「如來答示」當中又分成兩段:第一段,就事以顯理。這一段包括了什麼呢?包括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然後會事入理,會四科之事相而入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理。「就事以顯理」包括這些。那麼現在看第二科,「明性本具相」,就是在「如來答示」當中的第二大段。
 
  好,看完了這個科判,我們就可以把它做一個銜接。首先我們把這個標題的表面意思作一個解釋。這個「性」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念心性當中,本來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即空的部分我們就不講,從即假當中,它講到本具相。什麼叫即假呢?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十法界七大的染淨之相。它本來就具足,就說明這個道理。這一科當中有三段:一,當機疑問;二,訶誡許宣;三,正為開示。先看第一段,當機的疑問。
 
435】阿難尊者聽到會四科的會事入理以後,他產生什麼疑問?
 
  己一、當機疑問
 
┌(執權疑實)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
│      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
│      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請佛開示)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這個「疑問」,我們根據古德的註解,先作一個疏通。說阿難尊者聽到會四科,所謂的會事入理以後,他產生什麼疑問呢?佛陀前面這一科是會四科的事相而入於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非因緣非自然當中,非因緣顯它有不變的體性,非自然顯如來藏有隨緣的作用。阿難尊者對於「非因緣」這個觀念產生了疑惑,說,佛陀過去在小乘經典處處講到諸法因緣生,而現在到了大乘,卻說一切法的真實道理是非因緣的!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產生了很嚴重的疑惑,是這個意思。他對於非因緣這個觀念產生了疑惑。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阿難尊者跟佛陀白告說,世尊啊!你老人家過去經常講到一個道理,說是「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因為因緣的和合,才有世間上依報正報的種種變化之相(依報叫做外四大,正報叫內四大)。而如此的變化之相,都是由於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和合有生,而也是因為四大的因緣別離而叫做滅啊!當四大結合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房子,看到一個樹木,也看到我的色身;假設這個四大別離了,就看不到我的色身,也看不到房子,也看不到樹木。所以這一切的世間變化之相,都是由於四大的和合跟別離來作發明的。佛陀在過去的《阿含經》,也的確是講出這個觀念。「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為什麼佛陀到了楞嚴會上對於因緣跟自然兩種的道理皆加以排除呢?我對於這其中的義理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去會通。
 
  當然,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所在乎的不是佛陀排除自然,而是佛陀為什麼把因緣法也排除在外。所以阿難尊者說,惟願佛陀大悲心來開示我等凡夫,如何能夠深入瞭解這個大乘的中道了義,所謂不偏空、不著有的一個真實無戲論的道理。
 
436】佛陀為什麼在小乘經典處處講到諸法因緣生?而到了大乘,卻說一切法的真實道理是非因緣?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佛初成道的時候,當初的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當時的思想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無因緣論。認為一切法都是自然的,生命是沒有理由的。為什麼他生天,這個地方沒有道理;他為什麼到地獄去,也沒有道理。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就像風一吹樹葉就到處飄。你為什麼生來就很有錢?那是你運氣好。你為什麼身體多病?因為你運氣不好。這完全沒有理由的。這種無因緣論,構成了一種斷滅的思想。
 
  第二個是邪因緣論。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有因緣的,但是這個是大梵天決定的。這個因緣是一個邪惡的因緣,事實上他作不了主的。
 
  因為無因緣論跟邪因緣論的關係,佛陀初成道的時候初轉四諦法輪,就是以因緣論來破除外道的無因緣論跟邪因緣論,說出了雜染的因緣跟清淨的因緣,而安立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門。這個法門,當然能夠讓一個小乘根機的人很快捨離雜染的因緣而安立清淨的因緣,趨向於偏空的涅槃。
 
  但是,在大乘佛法當中,這樣的偏空涅槃並沒有把真實的本性找到,它這個地方還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佛陀對於方便教法的因緣觀也加以排擠,因為它不了義,不是它錯誤。這跟外道的自然觀不同,外道的自然觀是完全錯誤。佛陀在這個地方排除因緣,而是指的它不了義,它沒有把性具的思想開展出來。這個地方我們道出阿難尊者的疑問。
 
437】明性本具相:楞嚴法會上,佛陀為什麼要開示大乘第一義諦的了義教法?
 
  己二、訶誡許宣
 
┌(應求施教)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
│      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訶責告誡)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
│      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大悲許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我們看下一段,己二,訶誡許宣。
 
  阿難尊者提出了疑問以後,佛陀做了兩件事:第一個,加以訶責告誡;第二個,以大悲心來宣說。
 
  我們看經文。
 
(經文)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佛陀先講把因緣法排擠的主要理由。佛陀跟阿難尊者說,因為你先前是學小乘法的,而小乘法當然是講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但是你自從在婬室當中遇到摩登伽女之難回來以後,其實你內心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可以說是回小向大。你因為在婬室當中遇到障礙,感到因緣法不足以幫助你破障,所以你厭離了聲聞緣覺的這種偏重生滅因緣的修學,對於中道了義的妙理產生了好樂。因為你之前有這樣的一個動機,想要厭離小乘而勤求大乘無上菩提,所以我現在才在楞嚴法會上為你開示大乘第一義諦的了義教法。這個地方佛陀先作一個說明。
 
438】得到大乘教義不能直下承當,也不能加以觀照消化,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這以下佛陀正式訶責阿難的兩大過失。
 
(經文)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佛陀的訶責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既然發心勤求大乘無上菩提,怎麼到了現在還執著於這個偏重於世俗諦的因緣戲論之法?我們知道,因緣法是偏重在世俗諦的生滅的事相,對於不生不滅的理性完全沒有開發。這樣的一種因緣教法,是佛陀為了破除凡夫外道的妄想而安立的。你現在對於這樣的一個方便教法,心中還產生了一種堅固的執著,這個妄想也不斷地纏繞著你。
 
  這個地方,古德的註解說,阿難尊者這時候是什麼心態呢?他現在聽完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尊者的心態是這樣子的:他對於過去的因緣法還不敢完全放下,對舊的東西不敢完全放下,對於現在的中道了義也不敢完全地承當,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模稜兩可。到底要不要放,到底要不要承當?就在這個地方產生一種妄想纏繞的情況。這第一點。
 
  第二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說你阿難一向以來強記多聞、過目不忘,但是你雖然多聞,卻缺乏思惟的功德,缺乏思慧,你不能把所聞的法義在心中加以觀照消化。就好像一個研究中藥的人,把藥草的名稱——這是黃耆、這是枸杞,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從來就沒有看過藥的相狀,所以,等到真藥現前的時候,完全不能分別。你只背它的名相,不知道名相裡面所講的觀念是什麼。
 
  所以,基於這兩個理由,佛陀說這是非常可憐的。得到大乘教義不能直下承當;就算你承當了,你也不能加以消化。真的是當面錯過,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這是佛陀對他的訶責。
 
439】不能把佛陀教理的文字相法法消歸自性,在內心產生觀照,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看第三段。
 
(經文)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佛陀說,你現在好好地如實地諦聽,我現在要為你詳細地分別開示中道了義的無戲論法,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也希望能夠為當來修學大乘的菩薩行者,透過這個楞嚴大教建立大乘的正見。這個時候阿難心中就產生一種恭敬的心,而默然承受佛陀的大乘了義的開示。
 
  這個地方,古德的註解說,我們必須先把阿難尊者的問題找出來,才知道佛陀是針對什麼回答,因為佛陀的藥是針對病。這個地方病相有兩個:第一個,阿難尊者執權疑實。他對於過去的因緣法產生執著,而對於真實了義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產生了模稜兩可,所以佛陀有需要再開顯「性本具相」的情況。第一個就是一種心中的疑惑,疑惑未開。第二個,有教無觀。佛陀講了這麼多的文字相,阿難尊者不能夠把它法法消歸自性,不能在內心產生觀照,所以也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440】哪兩句話合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性,什麼叫真如本性。
 
  這個因緣跟中道了義,我們說明一下。小乘的教法,對人生的解釋大概就講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小乘的教法是把生命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因緣,第二個是涅槃,就這兩個。因緣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涅槃是安樂的,佛陀在小乘教法對因緣法是完全排除的,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法,當然無常,是痛苦的。那怎麼辦呢?「生滅滅已」,你必須把生滅法消失了,「寂滅為樂」。佛陀講因緣的時候,這個因緣法跟涅槃是對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法的時候,佛陀就不是安立因緣跟涅槃,而是安立因緣跟真如。並且這個時候佛陀說,因緣法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對立。因緣是真如透過業力的熏習顯現出來的,因緣法是真如變現出來的。你看你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個因緣,你有你外表的色身、內心的思想,這就是一種因緣。你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當然,禪師就說,你要去參,我怎麼能告訴你?父母未生之前,你是什麼面目?你以前是怎麼樣的?那你自己要去想啊,這個不能告訴你。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緣觀跟真如是一體的,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依體起用。體就是真如,因緣是它的作用,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緣跟真如是一體的。小乘佛法的因緣跟涅槃是對立的,你要嘛選擇因緣,要嘛選擇涅槃。所以這個地方大家思考要清楚。
 
  其實,《楞嚴經》不是說排擠因緣,而是說因緣其實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真如本性不完全是因緣,所以說非因緣非自然。應該說,身為一個真如本性,它不完全是因緣,也不完全是自然,但是它也是因緣,也是自然。從體上來說是自然,真如不是因緣所生,它是自然,法爾如是的。你說你清淨本然是哪裡來的?法爾如是的。但是作用,它卻是因緣。所以我們應該說,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這兩句話合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性,你就知道什麼叫真如本性。
 
441】明性本具相: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麼回事?(一)?
 
  己三、正為開示 分二:庚一、牒疑總示;庚二、歷大別顯
 
  我們把這個疑情先挑出來,現在我們就正式來破疑情。己三,正為開示。佛陀正式開示這個大乘了義的教理。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牒疑總示;第二個,歷大別顯。
 
  庚一、牒疑總示 分二:辛一、就法破妄;辛二、借喻顯理
 
  「牒疑」,就是牒出阿難心中對因緣教法的疑惑;「總示」,作一個總相的說明。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就法破妄;第二個,借喻顯理。
 
┌(牒取前語)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      ┌(非不和合)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
│      │      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破除虛妄)┤
       └(非是和合)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
              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
              火輪,未有休息。
 
  辛一、就法破妄
 
  就法破妄,就是佛陀就著阿難所提出的四大和合的道理來破除四大和合之相。先破,就著他所提出的法來破除他的妄相。
 
  看經文。
 
(經文)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佛陀這個時候把他的疑情先按定下來,說,阿難,正如你前面所說的,這個世界上的依正二報,因為有四大的和合而形成宇宙萬物的正報依報的種種變化。你講這句話也是合乎道理的。但是,這個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麼回事,卻有需要詳細地發揮。所以佛陀就破除這個和合跟非和合的虛妄相。
 
  先看四大的和合。
 
(經文)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這個地方是破非和合。說這個地水火風既然能夠構成萬物萬事,構成外在的四大——山河大地,也構成你內在的色身的四大,那麼,假設這個地水火風的體性是完全不和合,完全獨立:你看地大就是堅性,水大是濕性,火大是熱性,風大是動性,那麼我們作一個假設,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完全不和合,完全獨立,那這個地方產生什麼過失呢?「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說是四大是完全獨立的,那就不能參雜和合了。就好像虛空,也不能夠融攝種種的色相啊,那虛空就不能包容房子了,也就不能包容樹木了,那麼這樣子就失去了諸法隨緣的作用。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說,如果四大是獨立的,有什麼過失?如果四大的體性不能和合,我們永遠喝不到熱開水。你看,什麼叫熱開水?熱開水就是水大跟火大的結合,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你說四大完全獨立,那你只能喝冷開水,沒有熱開水。是不是?這不是跟事實不符嗎?所以說,四大完全不能和合,跟事實不符。
 
442】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麼回事(二)?
 
  說是完全和合,也有問題。我們看第二段。
 
(經文)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說這個四大的體性能夠完全把它結合成一體,完全的和合,這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那這樣的四大就共同產生變化,而且始終相成。什麼叫「同於變化」?就是要生大家一起生,要滅大家一起滅,要變化大家一起變化。因為你們已經構成一體了,四大是一體的。而且「始終相成」,要開始就大家一起開始,要滅大家一起滅,中間要變化大家一起變化。
 
  那麼,這樣子有什麼過失呢?從無情的器世間來說,產生「生滅相續」,生生滅滅的相續相;從有情眾生來說,這樣生而復死、死而復生,就好像旋火輪一樣。在外四大依報的變化跟我們正報身心的變化當中,如果四大完全結合而變成要生一起生、要滅一起滅、要變化一起變化,這個跟世間上的事實不符。
 
  你看四大,有時候火大消失了,水大還在嘛。你看我們煮開水,本來只是水大,你把它加熱,誒,水裡面產生火。但是你煮滾了以後,把它放在旁邊,沒有多久,火大退了,水大還在。如果你說完全結合在一起,那為什麼火大退的時候,水大還在呢?它也沒有真正地結合。所以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從非和合當中,我們知道它有不變之性;從非不和合,知道它有隨緣的作用。
 
443】蕅益大師說,你這句話懂了,後面的其他都懂了
 
  我們看下面的譬喻。這個譬喻非常重要。
 
  辛二、借喻顯理
 
(經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蕅益大師說,這個觀念,你這句話懂了,後面的其他就都懂了。我們前面的四科是會事入理,諸位要知道,它的方向是把四科的相會到理上,是從事相出發回歸到理體。這個七大是相反,這個七大是依理成事,是從心性而變現萬法,從心性出發而顯現萬物。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
 
  從依理成事的角度,我們看這個理,如果以水跟冰的觀念,什麼是理體呢?就是它的濕性。這個濕性是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理體,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生不滅的濕性。你怎麼弄,它不會變化的。
 
  身為一個濕性的理體,它有不變性,卻也有隨緣的作用。怎麼說呢?
 
  水跟冰的相狀、作用不同。你看,佛陀因為大悲心的關係,顯現是一個調柔的水,他的心性是調柔的,顯出佛法界的莊嚴功德的相狀;九法界的眾生,因為心中有所執著,有自私的心,所以變成堅固的冰。
 
  所以,我們因為一念的迷惑而從水變成了冰,所謂迷真起妄;但是,我們經過不斷的修學,也會從冰而轉成水。
 
  所以說,從不變的角度,我們這一念心是平等的,你跟我完全一樣,我跟你也完全一樣。這是從體性上來說。但是從因緣上,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同,所以顯出的因緣就不同。有些人現出冰,有些人現出水。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即空,是平等的;即假,就有差別相出來,就是有冰有水這種差別的作用出來。
 
  這個地方,佛陀是開始依理而成事,從心性來說明怎麼變現萬物。前面是從萬物而回歸到心性,這個地方不同。
 
庚二、歷大別顯 分七: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
           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
           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
           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
           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
           辛七、明藏性即識大性。
 
  我們看庚二,歷大別顯。
 
  前面的道理是一個總說,這以下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經歷七大的因緣,來各別開顯「性本具相」的道理。這以下有七段: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二,明藏性即火大性;三,明藏性即水大性;四,明藏性即風大性;五,明藏性即空大性;六,明藏性即根大性;七,明藏性即識大性。
 
444】明藏性即地大性: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一)?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顯理性;壬三、斥迷惑
 
┌(總標地性)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
│      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      ┌(空不成色)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
│      │     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
│      │     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
└(別破妄執)┤     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
       └(色不成空)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
             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我們看第一段。「藏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就是當下,就是地大的體性。現前一念心性的體就是地大的體,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這當中有三段。
 
  壬一、破妄執
 
  第一段,破妄執,破除我們對於地大因緣和合的這種妄執。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經文)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歸空的法門來加以說明地大的相狀,用小乘的法門。佛陀說「汝觀地性」,就把這個所觀境——地大的性質標出來。身為地大,它比較粗顯的就是大地。你看,一切萬物依止大地而住,這個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單位,我們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就是空中的微塵。就舉現實存在的大地跟微塵來作一個大小的比況。
 
  這以下講到我們從比量分析所得到的一個地大。前面是現量,這以下講比量。我們把這個微塵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塵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極微塵。把極微塵再七分,得到七分之一,叫鄰虛塵,這個就是地大的最小單位了。
 
  所以,這個鄰虛塵是怎麼來的呢?「析彼極微,七分所成。」把微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變成鄰虛塵。而身為鄰虛塵,它已經是色的邊際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單位了。「更析鄰虛,即實空性。」假設我們把鄰虛塵再分成七分的話,就變成了虛空之相了。
 
  這個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法「析色歸空」的法門,這以下正式地破除。其實,佛陀在講空的時候,因為小乘行人的根機不夠,所以講這個方便教。但是到《楞嚴經》的時候,對析色歸空的法門正式破除。
 
445】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二)?
 
  看第一段。
 
(經文)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這個地方是,破除虛空是不能和合而成為色法的。說阿難,假設這個微塵是可以透過種種的七分之一、七分之一的分析而變成虛空,那麼也可以說,虛空也可以合成色相。因為,既然色相可以分成虛空,那我把七個虛空加起來也可以合成色相。這個道理應該才合理。
 
  那麼,「汝今問言」,你說因為四大和合故,而出生世間種種變化相。佛陀其實在破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是阿難尊者前面所提的疑問。如果因為四大的和合出生世間的依正二報,那我問你,你應該觀察,一個鄰虛塵要用幾個虛空才能夠把它組合起來?你前面說,把鄰虛塵分成七分之一就變成虛空,那麼反過來,我們把七個虛空組起來是不是可以構成鄰虛塵呢?你總不能說一個鄰虛塵而構成一個鄰虛塵。一加一等於一,這不合道理。所以說,既然虛空不能組合成鄰虛塵,你就不能說鄰虛塵可以分析成虛空。這是說明空不能成色。
 
446】地大是因緣和合而成嗎(三)?
 
  這以下說明,分析色塵也不能成空。
 
(經文)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假設我們把鄰虛塵七分之一,把它分析而顯現了一小片的虛空。我們說,這個鄰虛塵,最小單位,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構成一小片虛空,那我問你,「用幾色相合成虛空?」那麼這麼廣大的虛空,到底要多少的鄰虛塵才能構成這麼廣大的虛空呢?你把鄰虛塵分析了,產生一小片虛空,那麼整個廣大的虛空要多少鄰虛塵才能夠分析出來呢?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是故,當色塵和合的時候,所合成的是色塵,而不是虛空。色合色,那是色,色塵跟色塵加起來應該是色塵而不是虛空。同理可知,空合空也是形成虛空,空跟空合不能構成色法。所以,「色猶可析,空云何合?」色法尚且可以分析,虛空又怎麼能夠加以組合呢?它是無形無相的。
 
  所以,這個地方正式破除因緣和合的道理,說虛空不能和合成色塵,色塵也不能分析而構成虛空。其實,因緣和合都是方便說,這對諸法的生起,都沒有講到它的真實的根源。那麼這樣子講,說這個塵、這個地大的堅性不是虛空組合而成,那麼這地大是怎麼來的呢?
 
447】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
 
  壬二、顯理性
 
  我們看經文。
 
(經文)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佛陀說,阿難!你到現在還不知道,其實這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在如來藏性當中有兩種情況:
 
  所謂的「性色真空」。在如來藏當中,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所謂因緣性空的道理。這個地方講到「色即是空」。
 
  「性空真色」。雖然它本性是空,但是它卻具足了十法界地大的潛在功能,就是「性空真色」。這個講因緣即假,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就具足地大。
 
  「具足」的意思,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無形無相;即假,就是它具足了十法界的潛能。而這種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
 
  什麼叫做「本然」呢?就是本來如此,不是經過造作而有的。它本來就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爾如是。這個是指它的本質來說。
 
  從量來說,是周徧法界的。這個地大的性具,是周徧整個十法界的,沒有一個地方不徧滿,都是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整個地大是我們一念心本來具足的。這個地方顯它的體性,性具。
 
448】如來藏性它的相用怎麼顯現出來的呢?
 
  那本來具足,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這以下顯它的相用。「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段經文,蕅益大師分成三段:第一個講心,第二個講量,第三個講業。我們先看第一段的心。
 
  地大之所以顯現,跟眾生內心的迷悟是有關係的,與你的智慧淺深有關係。第二個,跟你的量有關係,由於智慧的迷悟不同,產生一種染淨的思想。第三個,由思想而帶動了身口的造業,最後就把地大顯現出來。
 
  你剛開始一定是迷於因果的道理,你忘記了造善創造安樂的果報、造惡創造痛苦的果報。由這一念的迷惑而產生了一種邪惡的思想,去造殺盜婬妄,最後現出了地獄的刀山油鍋的地大。所以我們最初的出發點,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後產生邪惡的思想,然後產生罪業。由這個業力熏習真如,最後就循業發現。
 
449】生命相續的真相——一切的外境都是你的心所顯現
 
  壬三、斥迷惑
 
  所以,我們作一個總結。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身為一個凡夫眾生,假設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因緣,只是因緣,因緣當然不是說錯,因為你說因緣生、因緣滅,但它從什麼地方來?諸法的根源沒有找到。你說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了真如受熏、循業發現的妙用——隨緣的妙用。說是因緣,失其不變之體;說是自然,失其隨緣之用。這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心的計度產生的,只有言說上的作用,沒有真實義理的存在。
 
  我們前面講到四科的時候,佛陀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從什麼地方來。佛陀前面對來處是講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這樣來,也不是那樣來,但是從哪裡來,佛陀絕口不提。有沒有感覺到?前面在四科的時候,諸法從哪裡來,佛陀是沒有談,是否定的,反正不是從這個地方,也不是從那個地方來。
 
  到了七大的時候,佛陀就很明確地講出來,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顯出來的。你先有一個思想,然後開始造業,造到一定的力量的時候,你自己的心把外境現出來讓你自己來受用,就構成一個自作自受,無不從此法界流。等到這個因緣結束了,無不還歸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構成我們生命的相續。就像一個大海,大海創造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從哪裡來?當然從大海而來。等到水泡結束了,又創造另外一個水泡。
 
  這樣就構成一個所謂的因緣跟真如的互動。我們從真如當中變現一期的生命,這個生命最後又回到真如。這個就是所謂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的道理。這個地方,佛陀把這個本性開顯出來。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