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第4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50/134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 釋心賢

48.首楞嚴經卷四三種顛倒相續:歸因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

明諸佛悟妄惟眞。經文: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眞。經文: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喻眞智眞斷不重起妄。經文: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4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四》講記
 
                 目錄
 
584】如何懺悔重大的罪業?
585】為什麼會有世界、眾生、業果的三種相續?
586】什麼叫做迴光返照?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587】這一念無明的妄動,其實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588】真實的心性不能生起妄,這個非常重要!
589】「迷本無根」,道盡了我們斷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590】諸佛如來證得妙覺佛性以後,還會產生一念妄動嗎?
591】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
592】要進步得快,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
 
 
 
584】如何懺悔重大的罪業?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 105 頁,子三,明業果相續。這個地方講到的果報,是指的眾生跟世界兩種的果報。果報為什麼相續呢?主要是一種生死業力的推動而使令它相續。生死的業力在本經當中講到了三種,殺、盜、婬,三種業力為根本。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佛陀不管是在家出家,都是以殺、盜、婬、妄來當作根本重戒,因為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當然,在修學當中,持戒為本以外,印光大師還提出了懺悔的重要。因為我們這個殺盜婬的業力今生即便不犯,但是過去生還是有累積,很多的業力應該如法地懺悔。
 
  智者大師在《小止觀》當中講到,懺悔我們重大的罪業有十個法門。這十個法門具足的話,一切的重罪都可以消滅。這十個法門,我們把它分成三大類:
 
┌方便┄┄┄深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慚愧。
├正修儀軌┄求滅罪法、發露罪過、斷相續心。
└增上┄┄┄起護法心、發大誓願、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第一類是方便,修前方便。修前方便有三段:第一個,深信因果。我們懺悔的人,第一個要對因果深信不疑。我們要相信罪業是決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要對這樣的道理深信不疑,要有一定的信仰。第二個,生重怖畏。我們對於當來的果報,這種痛苦的果報,要生起怖畏之心。第三個,生起慚愧。我們在懺悔的時候,對已經做的罪業要有後悔、訶責的心情,叫慚愧。這個就是在修前你內心的準備。
 
  我們再看正修的儀軌,有三段:第四個,求滅罪法。你不是只有心態,你要有一個法門,比方說八十八佛,比方說大悲懺等等,要有一種滅罪的法門來修學。第五,發露罪過。我們在懺悔之前,要在佛前把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發露出來。第六個,斷相續心。我們要發願從今以後永不再造作,要有這個斷除惡念相續的決心。這是在正修的時候三個重點。
 
  第三類,增上,功德增上。有四段:第七個,起護法心。我們懺悔以後要對佛陀的正法生起護持的心情。第八,發大誓願。這個發大誓願等於是悲憫眾生,發大悲心,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第九,念十方佛,憶念諸佛的功德而生起好樂。第十個,觀罪性空。觀察我們無量劫所造的罪業,其實就是一念的心性當中一念的迷情而生起的,所謂的「一念的迷而生死浩然」。假設這一念迷情消失了,整個生死的因果就全部消失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性本來沒有生死,也本來沒有這樣業力的。這個「觀罪性空」,就是回歸到清淨的本性。
 
  這十個法門,如果如法地修學,一定可以滅除一切的重罪。這個就是在減損生死的業力。
 
585
】為什麼會有世界、眾生、業果的三種相續?
 
┌(緣生)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    因了發相,從妄見生。

└(相續)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壬三、結果歸因
 
  這一段是總結前面的三種相續,就是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把它歸於我們內心的一念的迷情,這樣的一種虛妄的因緣。
 
  我們看緣生。
 
(經文)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
 
  這三種相續是怎麼來的呢?這三種顛倒相續都是我們在「覺明」。這個覺明是說,在清淨的覺性當中我們又強加一個想要有所發明的力量,而這有所發明的力量也正是所謂的一念無明的妄動,叫做覺明。因為這樣的一種「覺明」的「明了知性」,這種虛妄力量的一種明了性,「因了發相」,因為這樣的一種無明的功能而發動了無明業相、能見相跟境界相。「發相」這個「相」,就產生了阿賴耶識的一種三細的力量,這個就是依他起性。
 
  「從妄見生」,前面的「因了發相」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這個地方「從妄見生」就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從虛妄的三細當中又產生了第六意識的愛取,而造作了業力,就產生很多很多的痛苦果報出現。所以「從妄見生」這個「見」,就是指的第六意識的愛取。
 
  我們可以這樣講,剛開始是迷真起妄,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有一念的迷情而產生一種虛妄相,最後執妄為真,第六意識再把這個妄當作真的來愛取,來造作業力。所以,就是「迷真起妄」再加上「執妄為真」,就產生了三種相續的力量出現。
 
(經文)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因為前面的一念的妄動,三細六粗,而形成了一種生死業力,才使令眾生依報的山河大地跟正報的五陰身心這種有為諸相,就次第地遷流,終而復始,而這種虛妄的力量也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586】什麼叫做迴光返照?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當然,我們剛開始是透過持戒來斷除生死的業力,但是你根本上的、內心的止觀是「正念真如」,你要不斷地從妄想當中去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迴光返照這一念心性。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好好體會一下什麼叫做「迴光返照」。這是一個關於水晶柱的故事,是發生在歐洲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有一個考古學的大學教授,帶著十幾個學生去探討一個千年古洞。去探險這個千年古洞的時候,當然之前很多準備工作,準備手電筒,準備很多飲食等等。這個教授就帶著大家一路往前走。到了這個山洞後,發現這個山洞可以說是迂迴曲折,過了一層又一層。好不容易大家走到了山洞的盡頭,哎呀,看到這個山洞裡面有很多很多漂亮光彩的水晶柱。大家真的嘆為觀止,都覺得,哎呀,真的不虛此行。大家對這個千年所形成的水晶柱,欣賞的欣賞,採收的採收,放在包包裡面。大家就坐下來,吃吃東西,喝喝水,休息一下。
 
  大家要走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糟糕了!看看那個洞啊,我們來的洞有七八個,長得幾乎都一模一樣,已經不知來時路,不知道哪一個洞是來時的路了。大家都很緊張,生命遇到了威脅了。來的時候只想到水晶柱,不知道怎麼回去了。這個大學教授就說:不要緊張,我們只要循著古人的印記。古人來到這個地方,一定留下很多的記號,我們只要找到古人的印記,就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這個大學教授果然在這七八個洞當中看到某一個洞,有一個小小的白色的粉筆做的白點:這個地方就是古人的印記!大家就選擇這個洞,在很多的叉路當中,一次又一次地,都是透過「古人的印記」,而找到了正確的回家的路,最後全體安然離開了那個千年的古洞,走出來,看到了陽光。大家可以說是喜極而泣,重見光明。大家在歡呼的時候,這個大學教授從口袋裡面拿出剩下一半的粉筆,說,其實沒有古人的印記,是我去的時候就做好印記。這是一個絕境,去的人沒有一個回來。
 
  這個當然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去追求外境的時候,就像追逐水晶柱,我們沒有想到回家的路。你看我們現在離家越走越遠,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一念的妄動產生了愛取,不斷地輪迴,我們現在真的是不知來時路啊!
 
  我發覺《楞嚴經》的特色就是,它從根本下手,它直接要你正念真如。這是本經的好處。凡是你遇到事情,你念頭一動的時候,你一定要找到你回家的路。怎麼回家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看我們煩惱活動的時候,攀緣心活動的時候,你只要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煩惱最怕你迴光返照,它最怕。它不怕你對治它,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它無量劫來熏習而成,你怎麼對治得了它?你念佛壓它,也是暫時的。但是你只要問它一句話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蛋了,因為它沒有根源。一個沒有根源的東西,你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蛋了。你直接從根源下手,把它的根照破,它的力量就薄弱了。這個時候你再提起佛號,那就不一樣。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說,這三種的顛倒相續,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迷情而生起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已。不是說真實有業力可以斷,不是這個意思。
 
587】這一念無明的妄動,其實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分二:壬一、領義起疑;壬二、舉喻答釋
 
  我們看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這一段跟辛一是相呼應的。前面是講到辛一,「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悟了「妄」,這個妄就是現前一念無明的妄動;「惟真」就是,這一念無明的妄動其實當下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說,這一切的世間雜染因果,它的真實性是了不可得的,其實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叫「悟妄惟真」。也就是說,不是離開了妄想有另外一個真實,只就是這一念妄想當中,你去迴光返照,這個妄想就轉成真實,因為它的本質就是真實,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產生變化而已。
 
588】真實的心性不能生起妄,這個非常重要!
 
  壬一、領義起疑
 
  這一段是講到富樓那尊者領納了佛陀前面的「迷真起妄」的義理,但是他又生起了一個疑惑。我們看他疑惑的內容。
 
(經文)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尊者聽了佛陀講到「迷真起妄」以後,他說,假若我們眾生本具的這個「本妙覺性」,這個覺性是充滿了無量無邊的光明智慧,所謂「如如理而生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眾生的這一念心性跟諸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學所證得的那一念清淨心,可以說是不增不減的,在聖不增,在凡而不減。身為生死眾生,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既然能夠無緣無故地一念的無明妄動而產生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那麼身為佛陀,證得了我空法空的這種光明智慧顯現的這一念清淨心,什麼時候又會產生山河大地,乃至於整個有漏的因果呢?這個又什麼時候再生起呢?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只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所謂的山河大地生起。而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正念真如,面對境緣的時候不迷不取不動,把這個一念的無明妄動慢慢地消滅了,又恢復了清淨本然。那麼這個清淨本然什麼時候又開始一念妄動呢?是這個問題。
 
  從富樓那尊者的提問,蕅益大師說,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尊者心中有兩層的迷惑。我們解釋一下。
 
  蕅益大師說,第一個,他不能了達眾生所謂的現行無明跟山河大地當體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也就是說,他不能瞭解虛妄是沒有根源的,所謂的「妄本無因,因迷故有」,他認為真能夠生起妄。
 
  我們要知道,真實的心性不能生起妄。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你認為妄是有根源的,你就很難斷煩惱了。你說,欸,我起貪欲,這沒辦法,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完了。你認為你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的個性就變成這個樣子!你不能這樣想。你要想,這不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本來不是這樣,我的個性本來是清淨的,我是後來被帶壞的,被環境的熏習妄動才有的。所以,你在斷煩惱之前,你那個心理建設很重要。你說,欸,我這個煩惱是沒辦法斷了,因為我出生就是這種煩惱。那你就完了。
 
  富樓那尊者的思想就是這樣。就是說,他認為真中本來就帶妄。那你恢復真了以後,那個妄什麼時候又要開始活動呢?他不知道真裡面沒有妄,就是一念的迷情才有妄嘛。這個迷情被破壞了,那就好了嘛。所以他認為妄是有體性的,這是一個問題,不能了達現行無明當體即空。這第一個。
 
  第二個,他的迷執是說,他不能了達生佛雖然理同,但是事修不同。眾生跟佛陀在理性上都是一念清淨本然,但是佛陀在清淨本然當中,他的性德之外多了一個修德。他除了清淨本然,以後又多了一個戒定慧的觀照,修德這個地方有所不同。所以他不懂得佛的心跟眾生的心還不完全一樣,眾生的心只有性德,而佛陀在性德之外多了修德。這個地方等於是先道出富樓那尊者心中的迷情。
 
589】「迷本無根」,道盡了我們斷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壬二、舉喻答釋 分二:癸一、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癸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我們再看佛陀的回答。
 
  佛陀對這個回答,提出了四種譬喻來解答富樓那尊者心中的疑惑。兩種譬喻是說明「達妄本空」,另外兩種譬喻是發明「知真本有」。我們看這地方兩段:一,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喻無所從)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
        │     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
        │     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
       ┌┤     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
       │└(喻不復起)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
       │     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
┌(無明本空)┤     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
│      │     世尊。
│      │
│      │┌(合無所從)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
│      ││      迷無本,性畢竟空。
│      └┤
│       └(合不復起)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
│              覺不生迷。

│      ┌(舉喻)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
│      │   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
│      │   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
│      │   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
└(諸法如幻)┤   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
       │   愚為慧?
       │
       └(合法)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
            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癸一、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
 
  第一個,先從眾生這種虛妄的因果當中來解釋。其實眾生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虛妄是沒有根源的。這個虛妄沒有根源當中,我們把它分兩段:第一段是「無明本空」,第二個是「諸法如幻」。
 
  「無明本空」,蕅益大師的大意是說,這一段是說明妄因本空,虛妄的因是空的;「諸法如幻」,蕅益大師是說明妄果非有,虛妄的果也是非有,這個眾生世界也是了不可得。
 
  我們先看「無明本空」。這地方有兩段,先看第一段,「喻無所從」。
 
(經文)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佛陀說,比如說有一個迷失方向的人,這個人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他就靠自己的直覺走到一個人群聚集的村落。來到這個村落的時候,他把南方當作北方,他一直認為這個是北方(事實上是南方),產生迷情。他往南方走,他一直認為他往北方走。佛陀就問這個問題說,他這一念迷惑方向的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他為什麼產生這個迷惑呢?是「因迷而有」,是自己產生的,是迷惑產生的,由迷惑而產生迷惑,自生?還是他本來是覺悟的,由覺悟的心而產生迷惑,是他生呢?
 
  富樓那說,這個迷失方向的人,那一念的迷惑之心,不是迷惑心生起的,也不是覺悟心生起的。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迷本無根」。這是關鍵。這句話,這四個字,道盡了我們斷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迷惑的心是根本沒有根源。我講實在話,迷惑有根源的話,我們斷不了,我們只能夠把它壓制。為什麼能夠斷煩惱呢?因為迷惑沒有根源,找不到根。所以,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只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一種「幻妄稱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根本沒有根源。所以,你怎麼能夠問他是因迷情而有,還是說從覺悟而有呢?因為「悟非生迷」,覺悟不可能生起迷惑。所以說,富樓那尊者的回答,簡單地講就是「迷本無根」。
 
  看佛陀的意思是同意的。看下一段。
 
  佛陀說,這個迷失方向的人,正在迷惑的時候,假設突然間有一個覺悟的人告訴他說:你這個方向錯了,你把南方當成北方了(你在高速公路你要往北走,你卻往南走了)。指示他正確的方向。這個時候他轉迷為悟。佛陀就問富樓那尊者說:那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人縱然過去迷惑了很多天,那麼他覺悟了以後,哦,我知道這個地方是往南,這個地方往北。那麼他迷惑還會再生起嗎?他一旦知道以後他還會生起嗎?富樓那尊者說,不會啦!他知道以後,永遠不會生起。這是講到譬喻。
 
  這以下合法。
 
(經文)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佛陀這以下合法說,十方如來那一念清淨心亦復如是。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身為一個眾生這一念清淨心,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無明。無明本來就沒有根源,只就是一念的迷情的妄動,虛妄的動而產生了三界六道的輪迴。假設我們經過佛法的修學、戒定慧的觀照,把那一念的迷情的假名假相破壞了以後,又恢復到這個清淨的本性。所以這個迷,不管是在迷的時候,不管是在覺悟的時候,它的體性都是畢竟空。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身為諸佛,他過去也是從眾生而來的,他心中的無明也是沒有根本的,但是因為一念的妄動產生一種相似的迷覺,產生一念相似的迷情。重點在「覺迷迷滅」,當我們覺悟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正念真如,遇到妄想生起的時候迴光返照,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時候覺悟的觀照生起,迷情的心就慢慢息滅了。這個時候,恢復覺悟的心就不再產生迷了。
 
  這個地方主要是說「迷本無根」,就是這個迷惑的心是沒有根源的。所以它斷了以後,就不會再生起了,因為它沒有根源。
 
590】諸佛如來證得妙覺佛性以後,還會產生一念妄動嗎?
 
  前面一段講到「妄因本空」,這以下講「妄果非有」,由迷情產生的生死的果報,也是不可得。
 
  我們看佛陀舉的譬喻
 
(經文)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經文)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陀說,比如有一個眼睛有翳病的人,眼睛有一層翳病,他見到虛空當中有一朵花,在那個地方狂亂地飛舞。這個時候他去找醫生,把他眼睛的翳病治好了,這個時候他的虛空的花自然消滅了。因為他這個花是由翳病才有花的,空中沒有花,就只是那一念的翳病才產生有。所以,你把翳病治掉以後,這個花就消失了。花消失了以後,如果有一個愚癡的人,他又停留在虛空當中那個花消失的地方,等待這個狂花再一次地出現:這個花什麼時候再出現呢?佛陀問富樓那尊者說,那你認為這個在等待狂花出現的人,到底是愚癡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呢?
 
  富樓那說:虛空當中本來就沒有狂花,只不過是眼睛的毛病而虛妄見到狂花生起。你把眼睛治好了,狂花自然消滅嘛。所以見到狂花消滅的時候,這個已經是一層顛倒了。你已經顛倒過一次了,你現在又期待狂花再一次出現,這個人可以說是顛狂愚癡。不但是顛倒,還是一個癡狂之人,又何必再問這個人是愚癡還是智慧呢?當然是愚癡嘛,這就不用問了。
 
  這個譬喻是什麼意思呢?看佛陀的合法。
 
(經文)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這個地方就是說,正如你所理解的,那你還要問說,諸佛如來證得妙覺佛性以後,什麼時候這個妙覺佛性又產生一念妄動,而產生山河大地呢?不太可能!因為那個妄的力量已經被觀照智慧破壞掉了,所以生死的果報不會再出現了。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生死。
 
591】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
 
  癸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經文)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體本真」,偏重在「達妄本空」,這一段是講「知真本有」,我們真實的心性具足菩提、涅槃兩種功德。
 
  比方說有一個金礦。身為一個金礦,當然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夾雜了很多的精純的黃金。這個黃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種涅槃的安樂。菩提就是照見五陰皆空的智慧,涅槃就是斷除兩種生死的那種寂靜安樂。就是說,在金礦當中,其實本來就夾雜了精純的黃金。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只要我們把這個金礦拿到火中種種地鍛鍊,把沙的雜質去掉,顯現出精純的黃金,這個時候就再也沒有雜質了。這是一個譬喻。
 
  第二個譬喻,「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說這個木頭你用火去燒,燒成了灰燼。燒成灰燼這個本質改變了,這個灰燼什麼時候要轉成木頭呢?不可能。
 
  諸佛的這一念,從一個虛妄的分別心而轉成菩提涅槃,這個時候菩提涅槃也不可能再生起生死輪迴的果報。「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後,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
 
592】要進步得快,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
 
  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也不錯,我們可以聽聽看。說我們凡夫的清淨心跟佛的清淨心有什麼差別?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佛的心也清淨本然,那有什麼差別?智者大師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的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佛陀的清淨心就像太虛空多了一個太陽,多了一個修德。
 
  我們的清淨心只是虛空,我們不能抗拒烏雲的生起。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對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沒有錯,你是清淨,但是對煩惱沒有抗拒力。所以,烏雲一來的時候,烏雲遮日,又是一片黑暗了。雖然一片黑暗,你的清淨心還是沒有消失掉,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把烏雲照破了,又恢復清淨了。這個時候,佛的心呢,在虛空之外多了一個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那個太陽的觀照。差在這個地方。
 
  這個觀照,我們再講一個寓言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參考。說,有一個人他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畫,他覺得這個畫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買回來。買回來以後,看看,欸,掛在客廳不錯。找了鐵錘,找了鐵釘,就把它釘上去。釘上去的時候,發現這個鐵釘的力量太薄弱了,撐不住這個圖畫。他想,哎唷,應該找一塊木板,先釘上去做一個支架,然後再把鐵釘釘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塊木板。找一塊木板,這個木板太大了,又找一個鋸子。這個鋸子沒有手把,他又去找一個手把……那麼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後,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以後,忘了他想幹什麼了:我到底想幹什麼?
 
  我們講捨本逐末。我們這一念心開始在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已經忘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你一個修行人要進步得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我講實在話,你如果要進步得快,你從今以後遇到外境不要管對錯,不要管你錯我對、我對你錯,很浪費時間。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歸自性,你看到事情就迴光返照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
 
  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要知道,我們今天來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爭對錯的。你跟人家爭對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浪費時間了嘛。修《楞嚴經》的人,第一個你要站在一個真如本性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在動就好了。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了。世間上沒有對錯,就是你念頭一動你就錯了。你用這種觀念修行,你進步很快。就是不要向外攀緣。你先不要管別人怎麼樣,你就是觀照你這一念清淨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反正我先不動,就算我做對了,別人毀謗我,看不起我,這也是我的業力嘛,那我也認了,事出必有因嘛。
 
  這個故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講實在話,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把這一念的慈悲跟智慧開顯出來,其他的外境都是助緣。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開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對外境會看得淡一點,那是參考用的。就像佛陀說的,你是金礦嘛。我們真中有妄,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滅掉,把真的部分慢慢開顯出來。這樣我們死亡的時候就覺得今生很值得。所以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開顯我們內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環境爭成敗得失、爭對錯,不是這樣子。這個是《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