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第59《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61/134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釋心賢

59.首楞嚴經4。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妄體本眞,以修顯性。

明返妄歸眞六根互用:明返妄圓拔。經文: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返妄歸眞六根互用。證互用之相。經文: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身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示妄體本眞。經文: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指現量為證。經文: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示以修顯性。經文: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疑問?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5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四》講記
 
                 目錄
 
723】為什麼不能安住在一個有為的事相?
724】為什麼對治煩惱最好的處所就是六根門頭?
725】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
726】捨識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緣六塵,而是從六根當中迴光返照
727】《楞嚴經》它的關鍵就是——你要覺悟得快!
728】六根要怎麼才能相互通用?
729】佛陀舉出這六個現實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什麼?
730】這一句話的關鍵詞眼在於這個「化」字!
731】怎麼知道六根可以互用?能夠互用的一定是要聖人嗎?
732】怎麼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
733】因地的發心,會主導你整個修學的法門
734】成佛的七種功德
 
 
723】為什麼不能安住在一個有為的事相?
 
  巳二、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 分二:午一、明返妄圓拔;午二、明歸真互用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 131 頁。巳二,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
 
  當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內心的安住,第二個是內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實是牽涉到整個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們剛開始修學,一定是先把內心安住下來。那麼當我們安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不能安住在一個有為的事相。我們不能夠說為了三寶的功德而修學,也不能因為眾生的苦而修學,這是不對的。因為有為諸法都是生滅變化的,而且這個變化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依止事相而住,就會躁動不安。所以我們剛開始一定要找到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後安住下來。這個安住其實就是確定你修學的目標。
 
  你看,我們一個人安住以後,他的修學是怎麼樣?印光大師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有的修學依止一念心性而發動,最後的功德還是在開顯一念心性,所以我們講「法法消歸自性」。一個人會講這句話,表示他已經安住下來。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碼他已經是如實安住了,他找到家了。比如我們今天去臺北,整個方向的定位已經清楚了:我要怎麼走,我的目標在哪裡,很清楚。過程會有些曲折,沒關係。所以,剛開始修學,一定是確定你的目標在哪裡。古人講,你安住了沒有?
 
  這個地方當然是以離一切相的理體來安住的。
 
724】為什麼對治煩惱最好的處所就是六根門頭?
 
  安住以後,接下來就是事相的對治了。因為理體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超越時空的,而你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所觀境:你在哪裡修學,你的煩惱在哪裡活動。我們煩惱,要斷惑證真,但煩惱在哪裡?所以,當我們安住以後,就開始要找事相上的對治。
 
  我們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塵、六識,在本經當中,最好的一個對治煩惱的處所,就是六根,六根門頭。為什麼呢?因為它向外可以攀緣六塵,向內可以牽動六識,它剛好居在中間。所以,整個《楞嚴經》,它的所觀境其實就是在六根當中。特別我們到了二十五圓通,我們會強調這當中有兩個圓通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是耳根圓通,另外一個是念佛圓通,念佛圓通是強調意根的。一個是從耳根的反聞聞自性而趨向真如本性;一個是從憶佛念佛,思惟諸佛的功德而產生強烈的皈依,而產生感應道交。蕅益大師說,這兩個都非常重要。一個是從耳根入手,一個是從意根入手。所以對治煩惱,基本上用功的處所,就是在六根當中生起觀照。
 
  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第一個,先把自己修學的目標確定,然後再六根當中念念起觀照。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使令自己成就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也能夠成就諸菩薩萬行的功德圓滿。這是本經主要的修學概念。
 
725】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六根的對治,應該怎麼對治的問題。巳二是講「返妄歸真六根互用」,前面是講「迷真起妄六用偏局」。返妄歸真,就是從眾生的妄想當中回歸到真實的心性,這個時候六根的功能就能夠互相地通用。所以,返妄歸真是講因地的修學,六根互用是果地的功德。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明返妄圓拔;第二個,明歸真互用。
 
  午一、明返妄圓拔
 
  首先我們看返妄圓拔。返妄就是在眾生的妄想因緣當中而迴光返照,圓拔就是圓滿地拔除六根當中五陰的障礙。這當中有三段。
 
  我們看第一段的經文。
 
┌(遠離諸塵)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一根返元)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曜。
└(五根圓脫)曜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當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後,我們開始對治,就開始經常地觀照六根。那怎麼對治呢?這個地方講:「汝但不循動靜。」蕅益大師說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就是不隨順。當然,這個地方是依止止觀力量的現前而產生不隨順。比方說,耳根不隨順於動靜二相而轉,身根不隨順於合離二相而轉,乃至於眼根不隨順於明暗二相而轉。就是說,我們六根去接觸六塵的時候,我們生起一種返妄歸真、正念真如的觀照,這個時候就不再隨順外在的諸有為的生滅變化之相而轉,那麼六根慢慢地就脫離六塵的繫縛。
 
  我們看這樣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剛開始我們在六根當中,你不可能經常注意六根的。我們講過,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剛開始先一門深入,先把一個門看好,不要讓賊活動。或者我們依止耳根,或者念佛人依止意根,把這一根當中五重的障礙,這個五陰的障礙,把它「脫黏內伏」。脫黏就是脫除外相之黏,內伏是內伏心中之妄想。因為六根當中每一根都有五陰,這個五陰是五重,最外一層,最粗的,就是色陰。脫黏是先脫除外在這個色陰。這個色陰包括前面的動靜、合離、明暗等諸有為相。你六根當中絕對不要讓這六種相把你給黏住了,黏住以後你就完蛋了,你就很難離開生死。這個「黏」,就好像強力膠把你六根黏住。我們的六根很難脫離六塵,也是這樣,因為六塵就把你給黏住了。
 
  那我們怎麼把這個黏住解開呢?就是前面說的「不隨妄轉」。先脫除外相之黏,然後再慢慢地從六根當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識這四種妄想,最後「伏歸元真,發本明耀」,使令內心能夠回歸到這個離諸對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夠全部顯現。最後的結果是「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一旦我們的本具光明顯現出來,其餘五根的種種障礙,也都能夠相應地拔除而圓滿地解脫,就是我們說的「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
 
726】捨識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緣六塵,而是從六根當中迴光返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注解當中提出了兩個重點。
 
  他說,這個地方其實道盡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修學的因果。從因地來說(蕅益大師說),「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為那個六根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塵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你這個修行人要經常保持警覺。
 
  我們不是說不要去接觸六塵,其實你也做不到。你說,我眼睛一輩子都不看東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聽聲音,也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聲音現前的時候,你觀照力要現前,「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從這個「相妄性真」當中,我們放棄了生滅的相狀,依止真實的理性。所以這個時候迴光返照真實的理性,而放棄了虛妄的相狀。我們講捨識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緣六塵,從六根當中迴光返照。所以「不循」這兩個字是下手功夫。
 
727】《楞嚴經》它的關鍵就是——你要覺悟得快!
 
  其次,蕅益大師提出,這個「應拔圓脫」,最後這四個字,「圓」這個字是很重要。首楞嚴王三昧是一個圓教的法門,它是頓超的。頓超的法門就是說,只要在一個法門當中得到成就,其他的法門相應的功德全部現前,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
 
  《楞嚴經》修學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機。你看我們一般在修四念處,大概六根跟六塵接觸了以後,已經打成一片了,糾纏不清了,煩惱開始活動了才開始對治的: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我們一般人很少能夠掌握六根跟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起觀,很少這樣子,沒有那麼快的。所以《楞嚴經》的關鍵就是,你要覺悟得快。為什麼《首楞嚴經》在臨命終的時候,它斷煩惱、遠離障礙特別快?因為它往往在六根活動的時候就開始注意了。所以,這個地方的「不循」,就是你要能夠訓練,自己的警覺性要高,最後的結果就能夠從一根當中而成就整個六根的解脫,叫做「圓」。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楞嚴經》修學的因果標出來。
 
728】六根要怎麼才能相互通用?
 
  午二、明歸真互用 未一、證互用之相;未二、示互用所以
 
  就是當我們的心歸於真實的心性以後,六根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就能夠相互地通用。這個地方有兩段:未一,證互用之相;第二個,示互用所以。
 
  未一、證互用之相
 
  先證明六根互用的相狀,首先我們看第一段,「六根互用」。
 
(經文)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六根的啟動,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是被動的,就是有六塵,六根才作用。所以,平常我們一般人就是,沒事的時候六根就打自己的妄想。但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動,而是由自己的智慧觀照啟動,由觀照力來啟動六根。一個真正六根當中生起智慧的人,他的知見是怎麼生起的呢?「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他慢慢地脫離六塵以後,他已經不再依靠外在的動靜、合離乃至於明暗等種種的相狀來啟動他內心的了別作用。也就是說,他是「明不循根」。這個「明」,就是它整個六根的作用是依止心中的智慧,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拜佛就去拜佛。你不要管你心中是怎麼想,也不要管外在的環境怎麼樣,這個時候是完全用智慧來主導六根的作用。這個時候已經「不循根」,已經不再隨順於外在的塵境而發動。外在的塵境是怎麼樣,已經不再影響這個修行人六根的作用,所以「明不循根」,而只是「寄根明發」。他還是要假借六根來顯發他心中的智慧。所以說,如此一來,六根就能夠相互作用。就是他的六根已經不再被六塵牽動,而是由他的智慧的光明來主導他的生命。這個地方把六根互用的相狀先講出一個道理。
 
729】佛陀舉出這六個現實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什麼?
 
  這以下引出六個現實的例子來作證明。我們看下一段,「舉例證成」。
 
(經文)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憍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暎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相狀,佛陀舉出了六位為證。這當中有三位是聖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說,阿難!比方說你看看,在這個楞嚴法會當中,阿那律尊者無目而見,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夠見到種種諸物。阿那律尊者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佛陀一說法他就好樂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種種訶斥以後,他生起增上慚愧,七日七夜相續用功,結果眼睛失明。失明以後,佛陀叫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成功以後成就半頭天眼。他的頭前半段是可以看到,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後半頭就看不到,叫半頭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來看,他眼睛沒有作用,但是他用頭部,他往左邊看,往右邊看,他還是看得到,他用身根來照見諸法。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其實六根它內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跋難陀龍王它本身出生的時候,因為過去的業力,牠耳朵就已經失聰,牠是用頭上的角來聽聲音。這個是凡夫,前面那個是聖人。「殑伽神女」,殑伽就是恆河。恆河神女在聞香味的時候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來聞香。這個也是凡夫。「憍梵缽提,異舌知味。」憍梵缽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在嘗味道的時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夠知味的,這個都是由修學三昧所成就的功德。「舜若多神,無身覺觸。」舜若多就是虛空。虛空之神他本身沒有身體,但是他也能夠感覺到身上苦樂的觸法。那麼他是怎麼感受到的呢?他因為過去的業力,沒有身體的感覺,他覺得很痛苦。佛陀慈悲,以光明來照射他(這個「暎」就是照射),使令他的色身暫時地顯現。他那個顯現是佛陀的光明所照射,所以他的身體的本質就像風一般「若有若無」,它的本質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那個「若有若無」,還是讓他可以感覺到那種苦樂的感受,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這個寂滅聲聞指的是三果以上的聖人。他入了滅盡定以後,整個前五識的受消滅了,第六意識的想也消滅了,第七意識的行陰,就是這個思心所染汙的這一部分也消滅了,所以他的受、想、行,行是滅一部分,受、想是全部滅掉。那麼身為一個滅盡定的三果以上的聖人,比方說迦葉尊者,他內心當中已經長遠滅掉了意根,第六意識的想跟第七意識的行。這個行陰也是,染汙的行滅掉了,清淨的行是保存下來。也就是說,他第六意識的想心所已經消滅了,但是他還是能夠圓滿了知一切法的差別。他想像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識的想,他也可以想像很多很多的事情。
 
  佛陀舉這六個例子,也就是證明六根的互用。這當中,凡夫是由業力所招感,聖人是修學聖道所成就。
 
  這個「六根互用」,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他說,前面經文中舉了一個例子,像太虛空。太虛空是相通的,你現在在太虛空當中放了六個容器,這個容器是暫時的吧?你把六個容器拿起來,它又恢復成太虛空。也就是說,其實六根是因緣所生法,我們不是一開始就需要六根,那是因為沒辦法。一念不覺以後向外攀緣,結果眼根去黏色塵,黏久了以後你就離不開色塵,你一天到晚跟色塵在一起;耳根就跟聲塵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後,你就跟聲塵在一起。那麼現在你怎麼樣呢?「脫黏內伏」,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塵在一起,就是把它觀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後,你「把心帶回家」,這個時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就是把這個容器拿掉以後,回復到太虛空,這個時候就相通了。
 
730】這一句話的關鍵詞眼在於這個「化」字!
 
  我們看佛陀解釋。
 
  未二、示互用所以 分三:申一、示妄體本真;申二、指現量為證;申三、示以修顯性
 
  那麼六根之所以互用,它的道理,它的理由在哪裡呢?這個「所以」就是理由。這當中有三段:一,示妄體本真;二,指現量為證;三,示以修顯性。
 
  申一、示妄體本真
 
  首先講出這個道理,就是虛妄的本體當下就是真實。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全真成妄。
 
(經文)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佛陀說,當我們六根的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重的障礙被圓滿拔除,被這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地拔掉以後,這個時候「內瑩發光」,內在的自性光明(這個「瑩」就是照耀),產生一種光明的照耀。這個光明自性照耀一照出來的時候,不得了!產生什麼變化呢?我們生命當中的浮塵(這個浮塵指的是正報的五陰身心),還有器世間(指的外在的山河大地,依報的環境),這整個我們有漏的依正二報,這種生滅變化之相,就好像是熱湯消除冰一樣,整個融化而轉成一個「無上知覺」。
 
  其實,本經的修學是破根塵,「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當然它先破塵,先破外在的塵,再破六根裡面的受、想、行、識。那麼大家會問,我平常看東西是靠眼根,聽聲音是靠耳根,把外塵破壞我們可以理解,如果我把眼根也破壞了,把六根也破壞了,那這個怎麼辦呢?
 
  其實它不是破壞,它是一個轉化,所以蕅益大師說,這一句話的關鍵詞眼在這個「化」,「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就是說,你本來是一塊冰塊,冰塊就是障礙重重,很死板,你現在把冰塊化成水,它的本質沒有變,還是濕性。你說我眼睛看東西,那麼佛陀的眼睛幹什麼呢?佛陀的眼睛還是看東西。只是他眼睛看東西,他有無量的波羅蜜;我們眼睛看東西,產生很多的障礙。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迴光返照。所以你修成就以後,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你還就是用你這個六根,只是這個六根是從冰塊轉成一個柔軟的水,作用不同,本質沒有改變。它是一個轉變。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哦,原來成就聖道,六根還是六根,但是它是一個跟無上知覺相應的六根,不是跟煩惱相應的六根。這個地方講到「妄體本真」。
 
731】怎麼知道六根可以互用?能夠互用的一定是要聖人嗎?
 
  申二、指現量為證
 
┌(依眼成見)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
├(急合成暗)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
└(暗中知覺)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
       知覺是同。
 
  這以下,佛陀指出現前的事相來證明六根的確是可以互用。
 
  怎麼知道六根可以互用呢?佛陀說,你不用等到成就聖人,我現在就可以證明給你看。比方說,阿難!世間上有一個人「聚見於眼」:世間上的人,由於過去的妄想,就習慣性把見的功能聚集在眼根當中,聚久了以後,他的看就靠眼睛。就像走路,你在草叢中不斷地走一個地方,走久了,草叢也被你走出一條路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凡夫經常把一念心性聚集在眼根當中去看事情,聚久了,這個眼根就變成一個見的功能。
 
  現在呢,「若令急合,暗相現前」,老是靠眼睛在看東西的這個人,假設你叫他快速地把眼睛閉起來,這個時候他的眼根一定是產生一個暗相而一無所見。「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如果前面站著一個人,那麼這個閉眼睛的人對前面這個人的相貌可以說是從頭到腳完全都不知道。你看,你把眼睛閉起來,有人站在你前面,這個人不管是頭,不管是身體,不管是腳,你完全看不清楚,這是正常的。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但是,如果這個閉眼睛的人可以用手來代替他的眼睛,用手去摸這個站在前面的人,循著這個人的身體,摸到他的頭,摸到他的身體,摸到他的腳,「彼雖不見,頭足一辨」,雖然這個閉眼睛的人看不到對方的相貌,但是他透過手的摸觸,也可以知道,哦,這是頭,這是身體,這是腳,很清楚地能夠分辨得出來。「知覺是同。」也就是說,你利用手的摸觸的知覺跟用眼睛的知覺達到的效果是相同的。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其實,六根在向外攀緣的時候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在往內迴光返照的時候是相通的。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舉例子說,不一定要像佛菩薩,要像阿那律尊者用頭來看一切法,不一定。你就是凡夫,用手也可以代替眼睛。你看那些眼睛瞎的人,他的耳根特別厲害,他聽腳步聲就能夠知道誰來了,就跟眼睛看一樣,「知覺是同」,他的判斷力也是正確的。所以說,這個六根其實是有現量可以證明的,是可以互通的。
 
732】怎麼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
 
  申三、示以修顯性
 
  當然,這個互通必須要有方法。這以下佛陀指示修德的方法,來開顯內在的性德。
 
(經文)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緣見因明」,一般人的眼根的見都必須要「因」,就是假借,要假借外在的光明才能夠看到種種諸物。我們之前講過,一般人的六根要靠外在的塵境來啟動。所以,「緣見因明」,眼根要靠外在的光明相才能夠產生見;「暗成無見」,如果暗相現前就不能產生見了。
 
  但是,修行人就不一樣了。修行人「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當我們的六根經過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自性的光明顯現的時候,我們的眼根就不再假借光明,也能夠見物。也就是說,這個人,他外在的一切暗相都不能障礙他的見性。所以,「根塵既銷」,自性的光明既然顯現,根塵自然脫落。這個時候他的本覺的光明自然就能夠圓滿無上菩提,跟無上菩提相應。
 
  這個地方,其實我們前面也講過,重點在「根塵既銷」。《楞嚴經》就是對治根塵,其實它也對治六識,但是你六根不動,六識就不能動。他先脫離六塵,然後再處理六根裡面的受想行識這四個心法,慢慢地一層一層地往內走。總而言之,你今天要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從今以後,你在眼睛當中要多注意,不能用眼光來看,要用心光來看,向內去看,用智慧來看。
 
  我想《楞嚴經》一再講一個觀念,就是說,什麼是生滅的因緣?什麼是永恆的功德?生滅的因緣就是說,我們因為過去的顛倒、一念的迷情,我們六根向外攀緣。眼根攀緣色塵,結果被色塵給綁住了、被黏住了;耳根攀緣聲塵,耳根就被聲塵綁住了。結果弄到自己很多功德都表現不出來。本來是百千大海,結果變成一個小水泡。
 
  我們之前也講一個公案。說一隻老鷹,獵人養這隻老鷹是很辛苦。這個老鷹一天到晚跟雞長在一起,久了以後,牠翅膀沒有用,牠老是靠腳,因為小雞就是靠腳在跑步,牠就跟雞跑來跑去。牠認為自己只是一隻比較大的雞而已。後來這個獵人想,老鷹都長這麼大了,應該訓練牠去飛翔才對。但這個老鷹怎麼樣都飛不起來。牠認為說,我靠腳在走路的嘛,這個翅膀也沒有用!獵人很失望,就把這個老鷹帶到很高很高的懸崖,就這樣把牠放下去,讓牠自由落體。結果就在這個老鷹快要著地的時候,牠的潛能發揮出來了,展開翅膀,高空飛翔。其實牠的翅膀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說,我們活在一種習慣性的自我設限,我的眼睛一定要去看外面的色塵,我的耳朵一定要去攀緣外在的聲塵。因為這個路是走得很熟悉了,結果我們六根的功德全部都表現不出來。更糟糕!
 
  這個地方佛陀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的六根裡面有很多的珍寶,但是因為向外攀緣,我們很多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種種的波羅蜜通通表現不出來。就像這個老鷹一樣,牠的翅膀後來就不能夠表現出來。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要再往外攀緣,而是應該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時候把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會產生種種的波羅蜜的妙用。
 
  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楞嚴經》的一些修學概念,說是「把心帶回家」,描繪出來。
 
733】因地的發心,會主導你整個修學的法門
 
  庚二、決通疑滯 分二:辛一、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辛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
 
  這一段是決斷、會通阿難尊者心中的疑惑跟執著。這個地方有兩段。
 
  辛一、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 分二:壬一、疑問;壬二、示答。
 
  這個「因果俱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地的真因跟果地的覺性都是真實不生滅的。因果都是真實不生滅的,來決通初義,決通前面講的因地的初心的義理。這地方有兩段:第一段,疑問;第二個,示答。
 
  壬一、疑問
 
  先看阿難尊者心中的疑問。我們看第一段,「敘佛教誨」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先引用佛陀前面的開示。他說,佛陀啊,您老人家在講第一決定義的時候曾經說,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要成就常住的菩提涅槃之果,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他的因地發心跟他果地的覺性——因果之間的名稱跟義理要完全相應才對。也就是說,如果你追求的是一個常住不生滅的菩提涅槃,你因地的發心也必須是不生不滅才可以。你最初因地的發心跟你最後的結果是要相同的。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你念頭一動,你的結果就出來了。你去拜佛,到底這個拜佛的功德是什麼?未來這個拜佛的功德是帶你到人天去,還是帶你到極樂世界去?就靠你在拜佛那個念頭一動:你為什麼要拜佛!那個念頭一動以後,就決定這個拜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因地心跟果地覺絕對是劃等號的。為什麼他拜一部八十八佛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你拜八十八佛來生到極樂世界去?同樣是八十八佛,因為他們剛開始的目標,他們的因地發心不同。
 
  所以諸位!我們不要以為法是有主導性的。是用心來主導八十八佛,不是法來主導,是心的主導,那個法只是個助緣。所以,你因地的發心,會主導你整個修學的法門趨向於你發心的處所。這個前面講得很清楚了。
 
734】成佛的七種功德
 
  那麼什麼叫做果地的功德呢?
 
  阿難尊者把它講出來,「引果明常」。
 
(經文)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以下,阿難尊者把我們追求佛道這個果地上的七種功德講出來。
 
  第一個是菩提(我們以下根據蕅益大師的注解來說明,他老人家講得比較簡單扼要)。什麼叫菩提?消除二障叫菩提。它是一種智德,透過我空法空的智慧來消除煩惱障、所知障,這個時候所成的叫菩提。這個約著智慧的光明來說的。
 
  第二個,涅槃。涅槃是約斷德。什麼叫涅槃呢?斷除二死。就著斷除分段、變異兩種生死而成就這種寂靜的狀態,我們安立作涅槃。
 
  第三個,真如。真如是一個道理。「不妄名真」;不異,異就是變異的異,「不異名如」。這個道理,不管是過去,不管是現在,不管是未來,不管你到天上,你到地獄去,這個道理永遠是真實,永遠是沒有變化的。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是真實而不變化的道理,叫真如。
 
  第四個,佛性。什麼叫佛性呢?「不變不壞,名為佛性。」它沒有生滅的,沒有生起,沒有變化,沒有消失的,叫佛性。
 
  第五個,庵摩羅識。當然這個識就是能夠分別,他能夠分別一切而無染著。他那個明了的心去分別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會跟六塵黏在一起,不生染著。庵摩羅識。
 
  第六個,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唯一真心,更非他物」,指的是離一切相的一種智慧。
 
  第七個,大圓鏡智。什麼叫大圓鏡智呢?是「洞照萬法,而無分別」。觀察一切法的時候,不生起虛妄的分別。
 
  這個庵摩羅識跟大圓鏡智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庵摩羅識是約著離開過失來說,大圓鏡智是約著生善,生起功德這一部分來說。這個地方有差別,一個是離過,一個是生善。
 
  阿難尊者說,以上七種大乘果位的功德,名稱雖然有差別,但是它的體性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具足一切功德的,而且是堅固而不可破壞,就像金剛寶王是常住而不可破壞。
 
  阿難尊者先把成佛的七種功德講出來,他強調這個都是不生、不滅、不可破壞的。那麼阿難尊者到底是想問什麼,下面我們再說明。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