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釋心賢
第61.首楞嚴卷五:正明结解無二,諸佛同宣: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
正明結解無二。疑請。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開示現瑞。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諸佛同宣。經文: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釋迦親說。疑問。經文: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答釋。經文: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6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講記
目錄
【747】往生與否,你內心那種正念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748】調伏煩惱的最好方法。
【749】為什麼眾生的障礙跟諸佛的解脫,都是同居於六根當中?
【750】是不是應該離開六根而求解脫?
【751】阿難尊者示現的修行苦惱。
【752】阿難尊者到底在修行當中產生什麼盲點呢?
【753】本經這個圓頓不二法門為什麼是正法眼藏?
【754】放光現瑞這段經文,有兩段值得我們注意。
【755】我們的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無上菩提的涅槃生起的處所又在哪裡?
【756】你要想辦法在六根當中把那個主人翁找出來。
【757】為什麼種種的煩惱是六根,種種的菩提也是六根?
【758】如果你要出世的解脫,那你最好不要有太多想像。
【759】六識是怎麼產生的?
【760】本經的修學是在六根,但是它所對治的就是六識。
【747】往生與否,你內心那種正念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
137 頁。辛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人,窮盡一生地努力修學,主要的目標就是要達到臨終的正念。所以古人常說,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要達到臨終的正念。因為我們必須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的狀態,然後把佛號現出來,這樣才能夠感應道交。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雖然念佛,但是內心產生了貪念,產生了顛倒,這樣就沒辦法往生。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與否,除了念佛以外,你內心那種正念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748】調伏煩惱的最好方法
那麼,從這樣的目標來看,我們平常的修學,除了念佛以外,調伏煩惱就變成非常重要。從淨土宗的修學者來看,我們把調伏煩惱分成三種人:
一種是強力壓制的修學者。就是我們有煩惱,但沒關係,我們安住在佛號,透過對佛號專注的念力來調伏我們的煩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當然,剛開始我們都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子只是在事相上的專注的「止」,沒有觀行,這樣會有問題。因為你這個煩惱是無始劫熏習所成,所以它是一個很熟悉的強大的勢力;我們念佛法門是今生才修學,很生疏的,你怎麼能夠抗拒煩惱呢?你做不了主的。所以古人說,在事相上修學是修道多辛苦,你花了很多精神體力,效果並不好。所以這個強力的壓制,剛開始是可以,但是不是一個究竟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善巧對治。這個人慢慢地知道無常、無我的道理,觀察我們的心是生滅變化的,所以從無常、無我的觀照當中開始去對治它,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那麼這種方法當然比第一個好多了,它有理觀的成分。但是從《楞嚴經》的角度,從圓頓止觀來看,這樣的對治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因為我們只知道從煩惱的作用、從煩惱的枝末上對治,我們不知道煩惱的「根」在哪裡。就是這個草你把它除過以後,下過雨以後,經過幾天,它又長出來了,效果也不好。
第三種是從根本上拔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不同。要以本經來說,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所以我希望我們修《楞嚴經》的人,遇到煩惱你要逆向操作,你不要跟著它走,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你要照這個煩惱的「根」。煩惱,因為它是一個沒有根本的東西,所以你一照它,它就怕了。你要順著它走,它的勢力就越來越大。所以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會得到一個答案: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實煩惱是沒有自體的,它只是清淨的本性中顯現的一個假相,一種如夢如幻的假相而已。
所以,當我們能夠正念真如的時候,再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我們不是「斷」煩惱,叫做「轉」念念佛。先用正念真如的止觀,來照見煩惱的體性是畢竟空的,然後再用佛號把煩惱轉到佛號去。就是一個「轉」字,你連斷都不要斷,因為它不真實。這就是後來歷代祖師所強調的禪淨雙修,先用禪觀的力量把煩惱的根照破,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把這個煩惱的勢力轉過來。從根本上的破壞,從作用上的轉變。
這個大家要體會一下。我們待會講到〈念佛圓通章〉、講到「耳根圓通」的時候,這怎麼樣能夠會通,怎麼禪淨雙修,這個詳細的觀念我們到那個地方再詳細地說明。
總而言之,本經的禪觀,是有助於我們達到臨終的正念,這是非常有幫助的。
【749】為什麼眾生的障礙跟諸佛的解脫,都是同居於六根當中?
辛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 分二:壬一、正明結解無二;壬二、兼顯六解一亡
我們看辛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第一個「結」,是指的眾生一念的迷情所產生的種種的障礙,叫做結;第二個「解」,是表示諸佛因為清淨的觀照所產生的解脫。那麼為什麼講「無二」呢?就是說,不管是眾生的障礙跟諸佛的解脫,都是同居於六根當中;障礙也是從六根所發起的,而解脫也是從六根所生起的。所以說,依照這種道理佛陀來會通、來決斷第二決定之義,從結解無二的道理,來決斷、會通這個第二決定義。這一科的大意是如此。分兩科:一,正明結解無二;二,兼顯六解一亡。
【750】是不是應該離開六根而求解脫?
壬一、正明結解無二 分二:癸一、疑請;癸二、開示
┌(別求結元)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
│ 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
├(引人合喻)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
│ 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
│ 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
│ 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
└(請佛開示)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
來無上開示。
癸一、疑請
「疑請」就是阿難尊者他心中產生疑問而請示於佛陀。我們看阿難尊者他生起什麼疑惑。看第一段。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那麼阿難尊者白告佛陀說:世尊!您老人家前面已經詳細地宣說這個第二義決定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眾生無始劫來有很多很多的發業潤生的煩惱,而這個煩惱是由六根所造作的,而眾生的果報也是由六根來領納。所以,這個「第二義門」已經道出了我們生命當中,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報的領納,其實這個六根都扮演重要角色。那麼現今我再觀察世間上一切的眾生,假設要解除六根之結,如果他不能夠瞭解這個成就結的根元,六根的結這個障礙是怎麼生起的,它的原由在哪裡,我相信這個人是終究不能去解除六根之結的。
這段是什麼意思?古德的注解上說,從阿難尊者在第一段的這樣的宣說可以知道,他認為我們的障礙是在六根生起的,那麼在求解脫的時候,應該離開六根,有另外一個解脫的地方。也就是說,他認為六根是障礙的,而解脫呢,是離開六根另外有一個地方是解脫的。就把這個障礙跟解脫分成兩段,所以這叫「別求結元」。阿難尊者這一段經文有這一點意思。
【751】阿難尊者示現的修行苦惱
他講完這個意思以後,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看第二段。
(經文)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阿難尊者說,我及楞嚴法會當中的凡夫,還有「有學聲聞」(有學聲聞就是四果以下初果以上的這些聖人),我們目前修學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怎麼說呢?從無始劫以來我們明了的心雖然熏修很多戒定慧,但是也跟這個根本無明如影隨形。這個根本無明就是我們最初一念不覺產生妄動的那個攀緣心,我們叫俱生無明。俱生無明跟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可以說「俱滅俱生」,剎那生剎那滅。那麼「俱滅俱生」這個地方指的是什麼呢?這一段指的是阿賴耶識,就是那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我們受著我們內心當中阿賴耶識這個有漏種子的引導。比方說我們打坐的時候,內心正念分明,但是我們還是一個凡夫,因為你阿賴耶識的種子還在,它隨時會表現出來,它這個煩惱是在睡眠狀態。所以,它有時候是休息,叫做滅;有時候煩惱起來活動,叫生。所以阿賴耶識的煩惱的相貌是「俱滅俱生」。
所以說,「雖得如是多聞善根」,雖然我過去生有成就種種熏習佛法的善根,對佛法有這麼一點信心,「名為出家」,在名稱上已經是出家了,但是在內心狀態「猶隔日瘧」。其實這個瘧疾,有一種瘧疾它那個病毒特別的堅固,你很難斷除它的。你吃藥只能夠一天有效,一天沒有效,今天發作明天就好,明天好以後隔天發作,就是這個病毒的根源沒有徹底的拔除。所以說,唯願大慈悲的佛陀,能夠哀愍我們這些淪溺於三界的眾生。因為這個三果聖人——三果、二果、初果這些有學聖人都還沒有完全解脫輪迴,所以也都是淪溺於三界的眾生。在今日身心當中,應該怎麼去觀察我們身心世界這個「結」?這個障礙是從什麼地方而來?而解脫又從什麼地方開始解脫?乃至於能夠使令未來末法當中的苦難眾生能夠得此圓頓的法門,能夠免於三界輪迴之苦,而不再淪落於三有之中?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以「隔日瘧」來比喻我們煩惱是有時活動,有時是不活動。就是六根當中有時候有煩惱,有時候沒有煩惱,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應該怎麼辦?阿難尊者把他修行的苦惱提出來。
那看第三段。
(經文)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尊者做了前面的宣說跟譬喻以後,把他修行的一個盲點提出來,有時候很相應,有時候不相應。那麼這個時候內心滿懷希望,普遍跟法會大眾都以五體投地之禮,「雨淚」就流下悲痛的眼淚,「翹誠」,翹就是抬頭,抬頭仰望佛陀,心中充滿了至誠之心,來期待佛陀做無上的開示。
【752】阿難尊者到底在修行當中產生什麼盲點呢?
那麼這一段的阿難尊者的疑請,我們根據古德的注解把它會歸成兩點。阿難尊者到底在修行當中產生什麼盲點呢?
第一個,阿難尊者承認他是有善根的。我多生多劫有善根,也出家了,有充分的修學的環境,但是我不知道我這個戒定慧的強大的功德力要怎麼去對治煩惱。到底從哪一個地方下手,這個處所在哪裡?說我承認有煩惱,但是六根、六塵、六識,到底我從什麼地方下手去對治煩惱最有力?它提出修行的處所在哪裡?這第一個。
第二個,它修學的次第是怎麼樣?我找到了處所,我應該先對治什麼、再對治什麼、然後再怎麼做?它的一個前後的次第是什麼?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等於提出了兩點:第一個講到修學的處所,第二個講到修學的次第。可以說,這一大科佛陀就在回答這兩個問題,就是什麼是修學的處所,什麼是斷煩惱的次第。所以這等於是佛陀來回答阿難尊者的疑請。
【753】本經這個圓頓不二法門為什麼是正法眼藏?
癸二、開示 分二:子一、現瑞;子二、正說
這段如來正式地來開示。這有兩段,佛陀第一段是先現瑞,第二個正說。
┌(愍衆摩頂)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
│ 一切衆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
│ 摩阿難頂。
│
├(感動十方)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
└(諸佛現瑞)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
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子一、現瑞
佛陀在講難信法門之前,他習慣性都會先現出種種的瑞相。
(經文)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因為講到斷煩惱的處所跟它的次第,這個從《楞嚴經》來說是很難很難相信的一個圓頓不二法門,所以佛陀在講這個難信之法之前必須有前方便。「爾時」,就是阿難尊者提出疑請以後,跪在地上請佛陀開示,佛陀就內心憐愍阿難及諸法會大眾,乃至於整個凡夫跟有學之人,以及為未來佛陀滅度以後一切的苦惱眾生,為了修學大乘菩薩道做一個出世的正因,也將把這個法門做一個將來的正法眼藏。
這個「正法眼藏」我們講一下。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在末法時代是魔強法弱、邪知邪見的一個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也有宿世大乘善根的眾生出現於世。他有這種善根,遇到三寶的因緣,刺激他的菩提心,他想要修學大乘的圓頓止觀。那麼本經的這個法門,將可以給末法眾生來徹底地瞭解,在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所謂根塵識當中,讓他能夠很正確地判斷,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他能夠產生正確的取捨,這個就是「正法眼藏」。這個「眼」就是智慧地判斷什麼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什麼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作這樣的揀別。
那麼這個時候,佛陀「以閻浮檀紫金光手來摩阿難頂」。「閻浮檀」就是如來色身上的顏色。「閻浮檀」翻成中文叫做勝金,它那個顏色是超過一切黃金的顏色。當然,佛陀每一個動作有他的道理,佛陀不會沒事去摩阿難尊者的頭頂。這個地方有種「生佛不二」的道理,就是眾生的真如本性跟佛陀的真如本性是不二的。當然,古德的注解說,除了這個道理以外,也有安慰鼓勵阿難尊者的意思,先摩摩他的頭,安慰他一下,說沒關係,你的煩惱很重,但是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
【754】放光現瑞這段經文,有兩段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看第二段跟第三段。
(經文)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即時」,就是在佛陀摩阿難尊者頭頂的時候,在十方世界的普佛——在普遍一切諸佛的世界當中出現了一個狀態,就是六種的震動。六種震動我們分成兩類來說明:第一個是動,第二個是湧,第三個是起,動、湧、起是表現它的形狀;第四個是震,第五個是吼,第六個是擊,震、吼、擊是表示它的聲音。這個動是上下的震動,湧是除了上下以外還有左右的搖晃,這個情況更嚴重。起就是很嚴重的上下左右震動,它這個是由輕而重。震、吼、擊也是這樣,它的聲音也是一樣,小小的震動的聲音,到獅子吼的聲音,到兩個山,山跟山相擊的聲音。這個地方的六種震動,表示了眾生的六根當中即將產生重大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眾生一念的迷,不能夠正念真如,向外攀緣而產生種種的障礙。佛陀以下的宣說法門,即將開顯眾生一種大佛頂之法,我們依大佛頂生起觀照,就能夠產生諸佛的解脫。這個震動就是會從凡夫的障礙而震動轉成諸佛的解脫,有這麼一種變化的意思。
那麼微塵數的如來,就在其本所住的世界中,從他的頭頂現出種種的寶光,而這個光明就同時會集在一處,在所安住的世界當中這十方諸佛的光明先會集到一個地方,然後再用這個強大的光明,來到祇陀林,來灌釋迦牟尼佛的頭頂。這個時候與會的大眾看到這種情況,內心都感到非常的特別,過去所沒有看到,所沒有的一種特殊的感覺。
放光現瑞這一段經文,其實它是表法。有兩段值得我們注意:第一段是釋迦牟尼佛用手來摩阿難尊者的頂,這是一段。這一段表示大佛頂之法是眾生本具的。你看阿難尊者什麼事也沒做,佛陀就摩他的頭頂,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知真本有」,性德是本來具足的,只是我們把它忘失了而已。這一段經文是表「眾生本具」。其次,十方諸佛放光來灌釋迦牟尼佛頭頂,這表示什麼?這表示諸佛所證是佛佛道同。一個是從因地上的表法,一個是果地上諸佛所證的都是大佛頂法,有這麼一個意思。
這一段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即將在六根的障礙跟闇鈍當中,開顯這種光明功德的大佛頂法,所以先放光現瑞來提醒大家注意這件事情。
【755】我們的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無上菩提的涅槃生起的處所又在哪裡?
子二、正說 分二:丑一、諸佛同宣;丑二、釋迦親說
佛陀在放光現瑞以後就正式來宣說。這當中的宣說有兩段:第一個是諸佛同時的宣說,第二個是釋迦牟尼佛他個人的宣說。
丑一、諸佛同宣
┌(諸佛同宣)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
│ 阿難言:
│
│ ┌(生死結根)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
│ │ 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染淨不二)┤
└(安樂解脫)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
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我們先看諸佛的宣說。
「於是」就是十方諸佛顯出種種瑞相以後,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就共同地聽聞到十方世界的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就是同時地來告訴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講到兩件事情。說「善哉阿難」,這個「善哉」有讚歎勉勵的意思。說你想要瞭解眾生的俱生無明,你阿賴耶識當中那些有漏的煩惱的種子,在六根當中不斷地表現出來,在我們見聞嗅嘗覺知的時候不斷地現行。那使令我們產生輪轉的生死的結根,其實唯獨在六根當中,「更無他物」。
說我們心中有煩惱,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呢?其實就是在你見聞嗅嘗覺知嘛,六根門頭,所以我們六根裡面一動,就一定帶動煩惱。這個俱生無明,它跟我們六根的活動同時生起,同時消滅,你六根一動,它也跟著動。所以這個煩惱的活動處所,就是在見聞嗅嘗覺知。這當中有發業的無明跟潤生的無明。發業是比較微細的,就是那種微細的攀緣心,總是想要到外面去看看美好的世界,這個是很微細的。然後看了以後,才產生潤生,產生愛取,這個愛取就比較粗了。整個攀緣心、整個愛取的煩惱都是在六根活動,這是十方諸佛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道理。
第二個,你還要知道,諸佛之所以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於能夠快速地成就大般涅槃的原因。這個菩提是就著智德來說,涅槃是約著斷德。那麼這個涅槃有哪些功德呢?第一個,安樂,它是沒有痛苦的;第二個,解脫,它是自在的;第三個,寂靜,這個地方指的是清淨的意思;第四個,妙常,是相續不斷。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說出了常樂我淨,安樂當然是「樂」,解脫是「我」,寂靜是「淨」,妙常是「常」;諸佛的常樂我淨的功德也是在六根當中所生起的。
所以你看這個地方,這個不二法門就這個意思了。說是這個煩惱的活動處所在哪裡?在六根。無上菩提的涅槃生起的處所,也在六根。當然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從本經上看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六根同時有兩個東西存在。我們看這段經文,得到一個結論:我們六根門頭當中有很多盜賊,這是真的,你看「使汝輪轉,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但是我們六根當中也有很多的主人翁,有真實的功德,你看「安樂妙常」也是六根。
【756】你要想辦法在六根當中把那個主人翁找出來。
問題在哪裡呢?問題是,我們內心沒有跟著主人走,而是跟著盜賊走,問題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房子裡面有好人有壞人,兩個人都有,但是我們習慣性跟壞人在一起,問題在這個地方。
後面佛陀會講說,其實你這個六根,我們第一個觀念,六根沒有錯,錯不在六根。你說,欸,六根產生煩惱,從今以後六根全部關起來。那你就完蛋了。你該看還是去看,該聽的還是去聽,但是你在見聞覺知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觀照的智慧,把那個「道」,那個大佛頂的道,把它觀出來。就是你那個心不要跟著煩惱走,而要跟著你那個「道」。在本經後面會講到一個不變之道、一個隨緣之道,一個是空觀,一個假觀的道。就是你要想辦法在六根當中把那個主人翁找出來。所以這個修行就是,你在這一生當中,看你能不能在六根當中把六根那個無為真人找出來(臨濟禪師說我們眾生六根當中有一個「無為真人」在「放光動地」,只是我們當面錯過)。
所以這個十方諸佛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六根同時具足了很多很多的煩惱賊,但是也具足了一個無量無邊功德的大佛頂之法,看你能夠找出來、找不出來而已。
【757】為什麼種種的煩惱是六根,種種的菩提也是六根?
丑二、釋迦親說 分二:寅一、疑問;寅二、答釋
十方諸佛異口同音講出這個所謂染淨同居六根的道理。講完以後,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怎麼說。丑二,釋迦親說。佛陀當然也會表達他的看法。
寅一、疑問
先看阿難尊者的疑問。
(經文)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十方諸佛講出這個道理是講得很簡單,並沒有講出它的理由,所以阿難尊者聽到十方諸佛講到這個圓頓不二的法門,說是種種的煩惱是六根、種種的菩提也是六根這樣子的圓頓不二的法音,可以說是心中沒有完全明白,這個時候身體就起立來白告佛陀。說「云何」,就是為什麼使令我等眾生生死輪迴的罪魁禍首是六根,而諸佛之所以成就安樂妙常種種的菩提涅槃的功德也是六根?就是它是一個眾禍之門,是一個罪魁禍首,但是它又是一個功德之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阿難尊者對這個道理還不完全明白,請佛陀開示。
寅二、答釋 分二:卯一、長文;卯二、偈頌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回答。那當然佛陀的回答就講得更詳細了。
卯一、長文
┌(法體一如)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相用差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輾轉相生)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缚脫無二)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這個時候「佛告阿難」,這個地方的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告訴阿難尊者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這個地方先講出六根的體性。說眾生的六根,所謂的見聞嗅嘗覺知,跟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兩個是來自於同一念心性的。就是說,從事相上來說,六根是在內,六塵是在外,有一個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這樣的差別。也就是說,當我們一心真如依體起用而產生見相二分的時候,就變成六根六塵;但是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其實根塵回歸到生命的本源就是唯是一心,所以「縛脫無二」。
從這個觀念來看,當他在迷的時候,他這個見相二分就產生顛倒,就產生造業,就變成生死結根,就是他迷的時候是往外去攀緣。當他是悟的時候他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回歸到一心真如,他就變成解脫了。所以不管是繫縛,不管是解脫,其實就在六根當中完成。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兩種體性,六根六塵叫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就是說,當把六根六塵攝用歸體的時候,就回歸到一心真如的圓成實性;但是圓成實性依體起用的時候,就變成依他起的六根六塵,是講這個道理。
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根塵,它的體性是一如的。
【758】如果你要出世的解脫,那你最好不要有太多想像。
這以下的兩段是講它的作用有差別。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地方有問題了。這個「識」指的是六識,那麼六識的體性是虛妄不實的,就像空中之花。虛空本來是沒有花,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的人,一看到虛空就產生一個花的感覺、花的相狀。這表示這個花的相狀是無中生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本經雖然是在六根活動的修學,其實本經所對治的是六識,就是我們的徧計執。徧計執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快樂的感受或痛苦感受;感受下一剎那就產生我們最要命的想像,加上我們個人的想像。所以這世間上會有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是我們太多的想像,就是名言分別。當然,這個想像,從唯識的角度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是好的想像,有的是不好的想像。總而言之,從因緣法來說,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像,就會產生不同的業力,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你現在身上有一千塊。一千塊是一個色塵。那麼你的六根去跟這個一千塊一接觸的時候產生六識。你會產生什麼樣的想像?有些人會產生,欸,我應該把錢跟大家分享。一般來說,會有布施想像的人,這個人來生大福報。有些人看一千塊,這一千塊我應該個人來獨自受用。慳貪,那麼你大概福報到今生就結束了。
所以,這唯識學是有道理的,它是從你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什麼想像,它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是什麼相貌。萬法唯識,就是,生命是你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真的是這樣子。你看我們平常遇到人事的障礙,你會產生什麼想像?有些人會產生包容、慈悲,你來生會很莊嚴;有些人遇到人事障礙的時候,他選擇瞋恚、報復,來生醜陋。這個就是什麼?空花!就是虛空沒有花,但是有些人會產生一個莊嚴的花,有些人產生醜陋的花,所以六道輪迴其實就是從六識變現出來。
從六道輪迴的角度,我們如果不談出世的解脫,就應該培養美好的想像。但是要能夠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你看本經它後面講不取,善的也不取,惡的也不取,這個後面才說到。從本經的角度,是認為整個六識的想像都不能用。如果你要出世的解脫,那你最好不要有太多想像,因為那個想像會產生業力。
那麼前面的六根六塵,佛陀刻意地把根塵跟識分開,就是根塵是沒有錯的,依他起性沒有錯的,就是問題在於根塵相對的時候,產生六識,這個地方是很麻煩的,是要對治的。
【759】六識是怎麼產生的?
那麼這個六識是怎麼產生的呢?看第二段。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我們因為六塵的種種外境的刺激,就產生了六根的了知。六根是沒有想像的,我們前面已經再三強調,六根是不帶名言的,它只有明了,但是它不能想像。但是當有「根」的明了,下一個就是產生「相」,「因根有相」這有問題了,就是講到六識的分別。這個相見都是無性的,一個是所想像的這些影像,還有能想像這些明了的功能,其實都是沒有體性的,就好像「交蘆」。交蘆這種植物是很特別的,它有兩個根,它兩株是生長在一起,而且兩個枝幹是互相地並連在一起,中間是虛空的,一根倒,另外一根也倒。要麼兩個都生起,要麼兩個都倒。就是指的我們相見二分,要有一個,就兩個都有;一個沒有,兩個都沒有。這個意思就是相見二分是沒有體性的,所以它所產生的六識自然是虛妄的。
這段經文是在解釋前面那一段,什麼叫做「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地方的「相」指的是六塵,這個「見」指的是六根。能分別的六根去攀緣所分別的六塵,產生了六識,當然是沒有體性的,就像交蘆一樣,它中間是空的,只是有外面的一個根的相狀而已。
【760】本經的修學是在六根,但是它所對治的就是六識。
看總結。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名本。」所以由是之故,我們在六根當中「知見」(這個「知見」表示六根的明了性),它是依他起的。我們講見聞嗅嘗覺知這個都沒有錯,但是當我們在見聞嗅嘗覺知以外又產生「立知」,又安立了六識的想像,這就糟糕了,就產生了發業無明跟潤生無明。所以,本經的修學是在六根,但是它所對治的就是六識,知見立知就對治這個「知」。在知見當中又安立一個「知」出來,這個「知」就是第六意識的想像。
如果「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個「知見」也是一樣,就是六根的見聞覺知當中,假設我們生起觀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生起的時候,破壞這個六識的想像,那麼這個就是涅槃無漏的真淨功德。也就是說,「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在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當中,除了六根,難道還有其他的東西嗎?煩惱是從六根生起,但是你對治煩惱也還是在六根生起,也是在六根對治。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