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講述者: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釋心賢
第64.首楞嚴卷5。解巾喻悟:譬喻六解一亡,解結由心,當須次第而解。
解巾喻悟﹕喻六解一亡。經文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 ,顛倒華相。
喻解結由心﹕正顯由心。經文: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否?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否?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指法興勸。經文: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喻解當次第。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否?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6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講記
目錄
【786】當六個結扣解開以後,連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了。
【787】整個六根當中的煩惱,都是一念的攀緣心的妄動 。
【788】我們眾生本來沒有生死,但是為什麼我們感覺到真的有生老病死呢?
【789】為什麼六個結扣解開以後,一念妄心也不可得?
【790】這個地方是修止觀的關鍵。
【791】我們要能夠一方面面對境緣,一方面又生起觀照,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792】完全捨棄六根,完全放縱六根,都是不中道的。
【793】大乘的因緣觀與世間的因緣、二乘的因緣有何不同?
【794】這個才是大乘的因緣觀。
【795】我們一定要在整個六根當中找到它最初的根源,一定要把心帶回家,
才可以把這個結扣解開。
【796】在六根當中對治煩惱,需要一個前後次第嗎?
【797】我們觀照六根的道理,理觀是一,但是事相卻是歷歷分明,不可錯亂。
【798】有些人修行進步很快,有些人修行沒什麼進步,關鍵在於他是不是生
起觀照力。
【786】當六個結扣解開以後,連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了
子二、解巾喻悟 分三:丑一、喻六解一亡;丑二、喻解結由心;丑三、喻解當次第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四十三頁。子二,解巾喻悟。
這一段是佛陀以解開華巾上的六結來比喻諸佛之悟。這一大科,佛陀等於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六根門頭當中起觀,生起空假中三觀,「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的時候,你要注意理事之間的圓融;理觀不要障礙事修,事修也不妨礙理觀,是講這兩個相互的關係。前面一科,佛陀是從一個眾生在六根當中因為一念的向外攀緣而形成了六個結扣,來說明理事的關係,是從眾生的迷位;這以下是從諸佛覺悟的角度來發明理事的關係。
這當中有三段:一,喻六解一亡;二,喻解結由心;三,喻解當次第。
丑一、喻六解一亡 分二:寅一、立喻;寅二、合法
這是以比喻來解釋,當六個結扣解開以後,連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了。我們當初由一念攀緣心的妄動而產生六個結扣,那麼六個結扣解開以後,其實一念的妄心也是沒有真實體性的。我們前面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六個結扣解除以後,一念妄心也就沒有依止處了。
這當中分兩段:一,立喻;二,合法。
寅一、立喻
我們首先安立一個譬喻,來解釋「六解一亡」。
(經文)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經文)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蜂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這個地方講到一跟六的相互關係。
從理觀來說,六個結扣都是依止一念的妄心而起;但是從事相來說,六結卻有它前後的次第。所以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你必定要嫌棄(就是不喜歡)這六結的成就,也就是說,你想要出離這六個結扣,「願樂一成」,而希望成就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心的真如,那麼你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成就呢?這個地方也等於是佛陀問阿難尊者說,這六個結應該怎麼去解開呢?問這個問題。
看阿難的回答。阿難就回答說:「此結若存,是非蜂起。」這個寶疊華巾的六結假若還存在的話,那麼這六個結扣的次第是歷歷分明、不可混亂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它有前後的,次第分明的,那麼這當中自然就產生了「此結非彼,彼結非此」。也就是說,第一個結扣絕非第二個結扣,乃至第五個結扣絕非第六個結扣,它的次第是分明的。假使如來今天能夠以種種的方便(當然這個地方包括了止觀的方便),來解除六個結扣,使令六個結扣不再生起,那麼這樣子就沒有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這樣的前後差別了。那麼結扣解除以後,這個華巾也就不可得了。既然一也不可得,更何況是六的名稱呢?
就是說,其實,我們因為一念的妄心而產生了動、靜、根、覺、空、滅六個結使,也是因為六個結的相互作用又資持了一念妄心,所以它們兩個是有一定的相互關係。好像我們說,因為有第八識才有前七識。因為前七識不斷地作用去熏習第八識,也才有第八識的存在,所以,你把前六識給破壞了,第八識也就不可得。一念妄心跟六結有它們互相依存的關係,這個地方是講這個意思。
【787】整個六根當中的煩惱,都是一念的攀緣心的妄動。
寅二、合法
┌(總標)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
│ ┌(生起次第)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
│ │ 息,勞見發塵。
└(別明)┤
├(究其根源)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
└(以法合喻)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
狂勞顛倒華相。
這個地方就正式地合法。
先總標。佛陀說,「六解一亡」的道理也是這樣,當六個結扣被一一解開以後,連一也不可得。因為在一心真如當中是離諸對待的,所以說不能說一二,這個都是戲論。
那麼為什麼「六解一亡」呢?這個地方佛陀就分三段來說明。
首先,先把結扣——眾生煩惱的生起次第,先作說明。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眾生無始劫以來,這個心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但是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因為迷真起妄而產生一念妄動,一念向外攀緣的妄心就產生一種狂亂。那麼這個狂妄的攀緣心以後,產生了三細的煩惱,而產生阿賴耶識的生起,就有所謂的滅結的生起。這是六結裡面最微細的。六結生起是由細而粗,最微細的這個「狂亂」就是滅結。
「知見妄發」。既然有向外攀緣,就會產生種種的知見。這個知見就包括能見跟所見,有能見的六根,有所見的六塵,能所相互作用而產生了一種微細的俱生法執。這個是空結的生起,這個「知見妄發」就產生空結,因為能所的相互的作用。
「發妄不息」。因為能所的展轉相續作用,這個「不息」就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相續,而產生了分別的法執,這個就產生覺結的生起。
「勞見發塵」。這個「勞」就是第六意識的思慮。六根攀緣六塵,產生第六意識種種的想像思慮,就產生一種俱生的我執。「勞見」就是根結的生起。根結對應的是受陰,有各式各樣的感受。
然後「發塵」,發塵就是由種種的六根攀緣六塵產生的思慮,引生了分別我執,就帶動了種種貪瞋癡的煩惱而造業,最後形成果報。這個是動靜二結的生起,也就是色陰的生起。
所以我們知道,整個六根當中的煩惱,是一念的攀緣心的妄動,產生了知見,產生了種種的勞慮,而引生種種的色法,所以這整個五陰也就是一念的妄心生起的。
【788】我們眾生本來沒有生死,但是為什麼我們感覺到真的有生老病死呢?
我們再看第二段。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講出一個譬喻說,為什麼有些人在眼睛看虛空的時候,虛空本來沒有花,卻看到在虛空當中有一些狂妄亂動的花呢?因為他眼睛疲勞。虛空本來沒有花,花是他的眼睛自己想像出來的。這意思就是說,「於湛精明,無因亂起」。我們眾生本來沒有生死,但是我們為什麼感覺到真的有生老病死呢?是我們在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因為一念的攀緣心,我們自己把生死給變現出來,就是「生死由心現」。生死怎麼來的?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也就是說,整個五陰身心世界,這個六結是「無因」的,是根本沒有原因的。
這個地方很重要。如果生死是有原因,那麼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因為它是有因嘛!因為生死是沒有原因的,所以才可以把它破壞掉。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總有一天可以成佛,因為生死只是一念的妄心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是追根究底它的根源。
【789】為什麼六個結扣解開以後,一念妄心也不可得?
最後作總結:「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這個「世間」,指的是有漏凡夫的整個世界,包括山河大地的依報,還有生死的正報。這個是有漏凡夫的依正二報,還有出世間的二乘的涅槃。二乘的偏空涅槃跟眾生的生死流轉,其實都是一種「狂勞」,就是一個疲勞的眼睛當中虛妄地看到虛空當中現出了種種的「華相」。
「六解一亡」的道理「亦復如是」。為什麼六個結扣解開以後,一念妄心也不可得?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本來就不真實。
【790】這個地方是修止觀的關鍵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喜歡講一句話來問所有的修行人,說是:「宇宙無非旅泊,而泊宇中者畢竟是什麼人?」他說,一個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觀念參透了,才能夠找到回家的路。說「宇宙無非旅泊」,我們來三界這一趟,我們都很清楚,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我們一個生命,一定要經歷生老病死,沒有一個人例外。這一期的生命只是一個過客,好像我們去臺中,住三天的旅館,然後又到其他地方去了。
那麼,這樣的一個三界的流轉,到底誰在流轉?「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說,我在流轉。沒有一個「我」在!其實就是一念的妄心在流轉。我們當初的投胎,我們空空地來,其實就是一念妄心投胎嘛。你說你怎麼投胎?你就是一念的妄心,然後跑到父精母血裡面投胎。你死的時候也是一念的妄心離開嘛,也不可能把世間上的東西帶走。
所以,我們來的時候是一念妄心的妄動而來,死亡的時候也是一念的妄心離開,這整個過程也等於是一念妄心的一個帶動。你看到什麼事情、你做了什麼事,都是一念攀緣心的造作!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明為什麼「六解一亡」,就是,六根解開了,一也不可得。因為六個結扣本來就是依止妄心而起的,是講出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點我們要知道,「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這個地方是修止觀的關鍵!所有的修行都要會歸到你對治攀緣心,關鍵在這個地方。
【791】我們要能夠一方面面對境緣,一方面又生起觀照,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丑二、喻解結由心 分二:寅一、正顯由心;寅二、指法興勸
┌(阿難求解)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
│ ┌(二邊不解)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
│ │ 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 │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
├(就喻巧示)┤ 不?」「不也,世尊!」
│ │
│ └(中道方解)佛告阿難:「我今以手左右各牽,竟
│ 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
│ 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
└(以喻合法)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這以下就開始說明我們在返妄歸真過程當中要注意的事項,以譬喻來解釋,解開六結,必須在這六個結的結心當中解開,不能在左右解開,要在結心解開。這當中分兩段:一,正顯由心;二,指法興勸。正式地說明解結由心的道理。先看第一段。
寅一、正顯由心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阿難尊者明白「六解一亡」的道理,知道整個生死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我們一念妄心捏造出來的。那麼這樣子,我們返妄歸真的時候,「此勞同結」(這個「勞」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的妄動,就是前面的譬喻,就是「勞目」,一個疲勞的眼睛,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妄動。前面是根本無明,這個「結」是枝末無明),那麼一念的妄心而產生六個結扣,這應該怎麼解除呢?提出這個問。
那麼佛陀在回答的時候,用譬喻來回答。我們看第一段。
(經文)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經文)佛告阿難:「我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這個地方,佛陀用善巧的譬喻來回答我們怎麼樣把這個結扣解開。首先,佛陀用手把已經打結的這個結扣往左邊來拉扯,這個「掣」就是拉扯,問阿難尊者說:我如果把這個繩子往左邊拉扯,這樣子可以把這個結扣解開嗎?阿難尊者說:這樣子是解不開的,越拉越緊。佛陀又用手把這個結扣往右邊來牽動,又問阿難尊者說:那這樣能解開嗎?阿難尊者說:往右邊牽動也是越拉越緊,也是解不開。
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前面講到,這個繩子左右相加而產生結扣,表示一個六根、一個六塵。但在這個地方的比喻,左右不是六根六塵。左右,古德說是表示空有兩邊。我們解釋一下。
當我們在觀照六根的時候,如果你偏在「有」的這一邊(凡夫著有嘛),就是六根攀緣六塵,心隨境轉,那麼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把煩惱解開。我們心隨境轉,頂多能夠修福報,這跟修行沒有關係的。只要你的心是向外攀緣,不管你修再大的福報,跟解脫一點都沒有關係,這個叫做積集善業。
往左邊解開是不可以的,所以著相是不可以的。那偏空可不可以呢?我遇到六根,我現在就把自己當作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聽不到,也不可以。所以你看,我們以後會講到耳根圓通,「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你要聽得清清楚楚的,他在跟你講話甚至於他在毀謗你,你聽得清清楚楚的,「了然」;但是「不生」,你心不迷、不取、不動。但是觀照力要現前,不是要你去逃避問題,不是這個意思。你問題現前的時候,正是你煩惱活動的時候,其實正是你對治的時候。沒有人刺激你,你的煩惱是躲在山洞,那叫「緣缺不生」。那不是沒有煩惱,那是煩惱根本沒有刺激它,那是在種子位,你怎麼對治呢?
所以佛陀往左邊來拉扯,往右邊來拉扯,表示說偏空偏有都是不對的。我們要能夠一方面面對境緣,一方面又生起觀照,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好,佛陀正式講中道了。佛告阿難,我現在用手往左邊、往右邊來各自牽動拉扯,都不能解開這個結扣,那麼佛陀就明知故問說,阿難,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方法來解開這個結扣呢?阿難尊者白佛言,世尊!您應該在結扣的中心點解,這樣結扣就能夠解開。這個「中心點」表示什麼呢?表示六識。根塵相應,這個「中心」就是六識。你應該在我們意識分別活動的時候轉識成智,在這個地方解結扣。
【792】完全捨棄六根,完全放縱六根,都是不中道的。
看總結。
(經文)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這個時候佛陀就回答說:如是!如是!要解除結扣,應該在這個結扣的空心的地方解開。這個大乘的中道妙觀,就是基本上不偏空、不著有,能夠正念真如,一方面「離一切相」,一方面「即一切法」。
這個地方我們把大乘的基本觀念講一下。我們大乘佛法修學很少講「斷煩惱」這句話,我們習慣講「轉識成智」。因為煩惱本身就是真如嘛,你把煩惱斷了,那麼你整個菩提的本性也被你消滅了;你放縱煩惱,那當然更可怕,生死流轉!所以我們面對煩惱的態度是怎麼樣呢?就是轉識成智。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轉」字跟這個「斷」字要弄清楚。就好像說,我們講現在山洪暴發,這個水很厲害。我講實在的,你用擋的擋不住,那個煩惱,你壓的話,你壓不住它的。你要疏導,把這個水疏導到去灌溉良田,把這個水疏導到水力發電。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當於結心」,就是你應該在六根攀緣六塵生起六識的時候,產生不迷、不取、不動的觀照,這才是可以解開的。完全捨棄六根,完全放縱六根,都是不中道的,是講這個道理。
【793】大乘的因緣觀與世間的因緣、二乘的因緣有何不同?
寅二、指法興勸
「指法」,就是指出這個中道妙觀的觀法,就是在結心當中生起妙觀。那麼「妙觀」是什麼呢?佛陀把這個觀照的智慧正確地指導出來。「興勸」,勸勉大家能夠好好地修習大乘妙觀。
┌(佛法甚深)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
├(因緣之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
│ 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 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勸修有益)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這個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佛法甚深」。
(經文)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
佛陀到這個時候招呼阿難尊者說,我所宣說的大乘了義的教法,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跟世間所謂的和合因緣生是不同的,跟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道理是不一樣的。佛陀講諸法因緣生是有深義的。你看《法華經》上說:「佛法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陀講諸法因緣生,是約著「一念心性圓具萬法」的角度來開顯諸法因緣生,跟小乘的業感緣起(因為有業力而招感果報,沒有會歸一念心性的因緣生)的道理是不同。這個地方先作揀別,揀別世間的因緣跟二乘的因緣是不同於大乘的因緣觀的。
【794】這個才是大乘的因緣觀
這以下正式說明大乘的因緣觀。看第二段,「因緣之相」。
(經文)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如來在說明這個世間上六凡的這些生死的雜染法,還有四聖法界的涅槃的清淨法——這整個十法界因果的時候,從大乘了義的角度,是有兩個角度:第一個,知其本因;第二個,隨所緣出。
整個十法界的因果有它生起的本因,這個「本因」就是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性,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解釋,就是所謂的「理具三千」。我們一念的心性本來就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的因種;雖然具足十法界的因種,它卻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的,這是一種隨緣不變的理性。
但是,一念心性它受熏,所以它有所謂的「隨所緣出」,它有它不變隨緣的作用。我們用殺盜婬妄的罪業來熏習一念心性,它就隨緣顯現三惡道的果報;我們用五戒十善的業力來熏習它,它出現人天的樂果;我們用四諦十二因緣的法來熏習它,它出現二乘的偏空涅槃;乃至我們用六度萬行的法來熏習,就產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
也就是說,理具事造,各具三千,所謂的真如受熏的觀念,從體性來說是清淨本然,從因緣上來說是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十法界的染淨因果。但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其實都是無自性,都是畢竟空的,都是依止一念心性生起,所以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理具事造兩重三千」的觀念,我們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從遠處的因緣來說,如是乃至在恆河沙的世界之外下了多少滴的雨,佛陀都能夠知道它的數目。這是從遠處的因緣。從近處的現前因緣來看,松樹為什麼是如此的端直,荊棘為什麼如此的彎曲,鵠鳥的羽毛為什麼是白的,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佛陀都能夠清清楚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為佛陀掌握了整個生命的本因,又掌握整個生命的緣起,從理具跟事造——一念心性的清淨本然跟循業發現,這個世間的互動,而通達了一切法,這個才是大乘的因緣觀。
【795】我們一定要在整個六根當中找到它最初的根源,一定要把心帶回家,才可以把這個結扣解開。
最後佛陀要我們「勸修有益」。
(經文)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隨汝心中選擇你所歡喜、契機的六根的法門,只要六根的結扣從你迴光返照當中一一地解除,則「塵相自滅」。這個「塵相」指的是動、靜、根三結,粗的煩惱。「諸妄銷亡」,這個諸妄是指的覺、空、滅,較微細的煩惱。妄既然破除了,當然真性自然顯現,所以「不真何待」?
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說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其實你斷煩惱是要有方法,否則你一輩子斷不了煩惱。我們講一個公案來說明這個道理。
過去古人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老和尚帶了兩個徒弟在山上修行。這個老和尚生病,很嚴重,大師兄跟小師弟兩個人經常要照顧老和尚,弄得自己都沒有時間去修行。後來大師兄跟小師弟就商量說,我們這樣下去,兩個人這輩子都完了,我們兩個要有一個人出去用功;用功回來以後,再把他所參學的法門告訴另外一個人。一定要這樣做,才有辦法成功。這怎麼辦呢?兩個人就抓鬮,看哪一個人適合出去,哪一個人適合在裡面照顧老和尚。抓鬮的結果,大師兄抓到鬮,他適合出去。這個小師弟也很隨喜讚歎:你好好地學習,師父交給我,你回來再告訴我怎麼修行。那麼這個大師兄就出去了,就跟著善知識參學了。
大師兄果然學成歸來,就把他自己這幾年所學的法門一一地告訴這個小師弟。小師弟聽了非常歡喜。大師兄說,那你這幾年都在幹什麼呢?他說,我就是照顧老和尚,然後就誦〈普門品〉,就這樣子。這個時候大師兄說,那你可不可以誦〈普門品〉給我聽聽看?這個小師弟雙腿一盤、眼睛一閉,誦〈普門品〉的時候,身心放大光明。這個大師兄看了就嘆為觀止。
這個公案到底是在講什麼道理?本經當中一再強調一個觀念: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其實,所有的修行都可以把心帶回家,但是你要深入。從修行的角度,我們不太同意說,你今天念阿彌陀佛,也念地藏王菩薩,也念觀世音菩薩,也持大悲咒,也持往生咒……我們不太讚成這樣做,這個叫做結緣式的修行。你一定要怎麼樣?深入!剛開始你不能夠廣泛,從斷煩惱的角度,你是要深入的。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知其本因」。我們一定要在整個六根當中找到它的最初的一個根源,一定要把心帶回家,才可以把這個結扣解開來。
【796】在六根當中對治煩惱,需要一個前後次第嗎?
丑三、喻解當次第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我們在六根當中對治煩惱,它的一個前後次第。
┌(提問引悟)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
│ 縈,得同除不?
├(悟喻次第)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
│ 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結示勸修)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
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經文)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問你,這個劫波羅巾,在六個結扣形成的過程當中,它是不是可以同時解開呢?解縈這個「縈」就是結,這個結是不是同時解開呢?阿難尊者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因為這個結剛開始在形成的過程當中就是次第而綰生的,現在你要解開它,當然也要有它的次第而解開。雖然六結同依一個體性而生,但是它所形成結扣的時間卻是有前後的差別,所以六結當然不能夠同時解開。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的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一念妄動以後,產生了識,再產生了行,再產生了想,再產生了感受,再產生了色法。所以,它產生的時候是由內而外。但是你對治煩惱的時候剛好是相反,由外而內,先破色陰,再破受、想、行、識,這個次第是不能錯亂的。
【797】我們觀照六根的道理,理觀是一,但是事相卻是歷歷分明,不可錯亂。
我們看佛陀最後一段的「結示勸修」。
(經文)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這一段等於做一個總結了。佛陀說,六根解除的道理亦復如是,它一定有它的一個前後次第。什麼次第呢?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此根就是你所選擇的圓通本根。假設我們依止耳根來當圓通本根,你在觀察耳根的時候,第一個解開的是什麼呢?初解就是解開色陰跟受陰,就是先解開動、靜、根三結。觀察耳根當中你在攀緣這個音聲的時候,你觀察這個音聲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是相妄性真的,然後迴光返照。那麼這個時候先成就我空,「人空」就是我空的真理。這個時候,你對於能取所取的煩惱都消滅了,粗的能取的受陰、所取的色陰都已經消滅了,能夠通達在根塵當中無我的真理,斷除見思的煩惱。這個地方的階位是圓教的相似位,斷煩惱方面也等同四果阿羅漢。這是第一個階段,先證得我空,解除三個結扣。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空性圓明」,就是在前面通達根塵識無我的道理以後,更加瞭解在根塵識一一法當中,每一個法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而滅除了覺結。「成法解脫」,對於根塵識一一的法,都能夠通達諸法無生的道理,不再因根塵識的法而產生障礙,這個地方是證得法空的真理。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解脫法執以後,再繼續地觀照空假中三觀,「俱空不生」,這個時候連二空的真如理也不執著,落入一種空空。前面是我空法空,這個是空空,這個時候滅除了空結的障礙。蕅益大師說,到這個地方已經證得《金剛經》所謂的「無住」的真理了,也就是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了空空了。我空、法空、空空。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那麼這位菩薩就可以從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當中而成就無生法忍的智慧(這個「忍」就是智慧),證得一切法本自無生,而生起真如的全體妙用,從空出假,廣設方便,度化眾生,這個時候就滅除了這個滅結的障礙。這個無生法忍的時候,就滅除了滅結的障礙,而成就圓教的初住,就是別教初地的法身菩薩。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觀六根的時候要掌握理觀跟事修。「理」,道理是一個,你不管怎麼觀,你從頭到尾的觀照智慧都是一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正念真如。但是你所經歷的過程,我執、法執那是不同。蕅益大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牆壁很厚,牆壁有六層的石頭所構成,但你用鑽頭去鑽的時候,鑽頭只有一個!你不管是鑽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還是一個鑽頭嘛,但是你要經歷六層的牆壁。我們觀照六根的道理亦復如是,理觀是一,但是事相卻是歷歷分明,不可錯亂。一定是先從外在的人事因緣先消滅,然後再破內在的感受,再破內在的想法,最後破內在微細的分別,最後回歸真如。這個五陰的次第是不能錯亂。
【798】有些人修行進步很快,有些人修行沒什麼進步,關鍵在於他是不是生起觀照力
到這個地方,其實理論的部分、事修的部分全部講完了,到下一堂課我們就正式來宣說二十五圓通的整個修學過程。因為你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大概都掌握清楚了,你再來看看這二十五個聖人所經歷的過程,等於是印證你前面所學的道理。
這個地方我們再講幾句話,來跟大家說明一下這個觀念。這個六根的修學,你修行一定是用你的六根,用眼根去看佛像,用耳根來聽佛號的聲音。但問題是有些人會用功,有些人不會用功。差別在哪裡?你看有些人,他拜佛拜了三十年,你看到他的煩惱習氣跟三十年前完全原封不動,都沒有改變,這個是怎麼回事呢?而有些人用功了三年就進步很多。所以印光大師說,有些人他只是在事相上修行,沒有迴光返照,所以他的心就是向外攀緣。佛號是在外面,佛像也在外面,他的心就在外面攀緣三寶的境界,產生一個善業力,如此而已,這跟解脫沒有關係。
所以禪宗經常喜歡說,念佛是誰?蕅益大師說,這一句話是有深義的,很深的道理。念佛是誰?當然,我們的所觀境是佛號,但是為什麼要提醒你「念佛是誰」呢?要告訴你,你「能念的心」是關鍵點!「能念的心」,是要你迴光返照,你的心力是主動。你的心清淨了,佛力才可以感應,是講這個道理,就是要修行人迴光返照。所以你看有些人修行他進步很快,有些人修行沒什麼進步,關鍵就在於他是不是生起一個觀照力,關鍵在這個地方。
到這個地方我們把理、事,說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在六根當中的理觀、事修的整個道理都講清楚了。下一堂課我們就正式進入二十五圓通。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