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二十五聖自說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成就厭離,明十四無畏。
成就厭離。經文: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結明功由三昧。經文: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明十四無畏﹕總明大用所起。經文: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別明施無畏相﹕總明脫苦無畏。經文: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別明七難無畏。經文: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7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講記
目錄
【928】凡位的菩薩度眾生與證得法身的菩薩度眾生有什麼差別?
【929】三十二應——現乾闥婆身、現阿修羅身、現緊那羅身、現摩呼羅伽身。
【930】三十二應——現人身、現非人。
【931】這個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有顯應、冥應兩種差別。
【932】用這樣的心態來念佛,真的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933】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的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
【934】觀世音菩薩只有三十二應身嗎?這種自在的功德妙用是觀世音菩薩才有嗎?
【935】十四無畏的妙用,是依什麼而生起?
【936】十四種無畏——為什麼能脫苦無畏?
【937】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都有事理兩種的差別。
【938】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火不能燒、水不能溺?
【939】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940】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臨當被害,刀段段壞?
【941】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942】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943】「耳根圓通」跟〈普門品〉有什麼差別?
【928】凡位的菩薩度眾生與證得法身的菩薩度眾生有什麼差別?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七頁。卯二,成就厭離。
這一科主要是講到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力。我想,身為一個菩薩,我們的心情是以度眾生為本懷。但是度眾生有兩種不同的差別:
第一個,凡位的菩薩。凡位的菩薩度眾生,他依止他的色身來度眾生,因為他所有的菩提心,他所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都以這個色身為住。但是依止色身度眾生有一定的時間、空間的限制。比方說你看我們佛教界很多大德,你身心有障礙,你能夠遇到他,向他祈求,他也會為你現身說法,使令你遠離障礙,但是這當中有時間上的問題跟空間上的問題。比方說他到了美國去,你遇不到他,那就沒辦法了;比方說他往生了,那你也得不到他的加持了。凡位的菩薩依止色身,的確是有時空上的障礙。
第二種菩薩叫法身菩薩,他已經突破了五蘊身心的障礙,而回歸到一念的清淨本性,所以他以法身來度眾生。法身度眾生的特點,他沒有時空的問題。在時間上,他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在空間上,你到了美國、在台灣、到新加坡,他都隨時可以應付你,他沒有空間上的問題,可以說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今天我們所談的,就是已經證得圓通的法身菩薩是怎麼度化眾生的,基本上他是時空無障礙的。問題就是眾生這一部分,你如何能夠釋放一個很正確的力量出來,來感應佛菩薩法身的慈悲力。
【929】三十二應——現乾闥婆身、現阿修羅身、現緊那羅身、現摩呼羅伽身。
我們看第四段。
(經文)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乾闥婆翻成中文叫香蘊,因為祂的五蘊身心必須以香氣來滋養。祂是帝釋的樂神。所以你看帝釋,如果歡喜聽音樂的時候祂就點上香,乾闥婆一聞到香就現身了,因為祂以香為食,來當作祂的飲食。但是乾闥婆這個果報,一天到晚去彈奏音樂給別人聽,時間久了祂非常厭惡這個果報,所以祂也釋放出祂的這種希望,來求佛菩薩的加被。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乾闥婆身,而為宣說持戒修善、遠離放逸之法,使令祂快速脫離這個乾闥婆的果報。
(經文)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翻成中文叫飛天,祂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祂因地的時候雖然修學下品的十善業,但是心中有很強烈的嫉妒心跟好勝鬥爭,什麼東西都要跟人家比,而且要處處強過別人,有很強烈的我相人相的對立,所以祂對阿修羅的果報體也特別地厭惡。這個時候菩薩就現出阿修羅身,來宣說五戒十善、仁慈愛物之法,使令祂能夠快速地遠離阿修羅的果報。
(經文)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翻成中文叫歌神,祂的音聲特別地美妙,也是以音樂來娛樂諸天的。祂一天到晚唱歌給諸天聽,時間久了,對於這樣的一個果報體也特別地厭惡,所以菩薩現出緊那羅身,宣說持戒修善、歌詠亂心、欲樂無常之法,使令祂快速地脫離緊那羅身。
(經文)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翻成中文叫大蟒神,祂雖然有廣大的福報,但是祂心中因為瞋恚跟愚癡的心特別重,變成蟒神的果報。這個果報祂也非常地厭惡。這個時候,菩薩現出摩呼羅伽身,來宣說持戒修善、修習智慧忍辱柔和之法,使令祂快速地脫離大蟒神的果報。
這一大段是講到應八部的鬼神來說法,使令他能夠遠離這種苦惱的果報。
【930】三十二應——現人身、現非人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應人跟非人。先看應人。
(經文)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眾生,心中好樂人道,而且他也實際地去修學人道之因,但是他在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了障礙。這個時候,菩薩現出人身,來宣說五戒十善,具足惻隱之心的法,使令他快速成就。人道是修道的法器。
我們看非人。
(經文)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非人是指什麼呢?主要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有四種的差別:第一種是有形的,祂有身形。第二種是沒有身形。沒有身形的意思,當然不是說沒有色陰,祂有色陰,但是我們眼睛不可見,祂有微細的色陰。第三種,有想,祂心中有思想。第四種,祂心中是闇鈍的,沒有思想。總而言之,這個天龍八部,心中好樂能夠出離祂的本位。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的同類之身,來宣說祂所相應的法,使令祂能夠脫離本位,成就人道。
這個地方等於是講到三十二應身。也就是說,眾生希求的心是能感,菩薩的大慈悲是能應,這樣子而感應道交,使令菩薩現身而說法。
【931】這個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有顯應、冥應兩種差別。
這個感應道交、現身說法,蕅益大師的註解分成兩種來說明。他說我們的感應有兩種差別:
一種是顯應。就是說,你去憶念阿彌陀佛,憶念觀世音菩薩,你很明顯地看到佛菩薩現身,而且很明顯地聽到佛菩薩為你說法,很明顯,清清楚楚。但是這種機會不多,這種人跟佛菩薩有很特殊的因緣。
一種叫冥應,就是不明顯。不明顯有現身,也不明顯有說法的情況,但是事實上佛菩薩已經採取行動了,而且也幫你破除災障,也幫你增長善根,這個叫冥應。這種情況很多很多。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講本尊相應法。你看,「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菩薩不打妄語的。你憶念佛陀的身相,憶念他的功德,稱念他的名號……現前就當然是指當下;當來,我們講臨命終,那這個是往生了。但是,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說,欸,阿彌陀佛怎麼沒有現身,沒有說法呢?這個是因為我們本身有障礙,我們有遮障。其實佛菩薩已經現身了,我們沒有看到,叫冥應。
你看很多的古德,很多這種例子。有一個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腳踢到一個石頭,啪!打到一個竹片,他開悟了。我不知道諸位怎麼解釋這個公案。要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阿彌陀佛的加持!為什麼這個竹子會產生這個聲音呢?比方說過去有一個公案,說一個禪師在參禪的時候聽到《法華經》講「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產生了疑情:為什麼諸法是寂滅相呢?我看到一切法是很多很多的因緣啊,怎麼會寂滅呢?他不懂這個道理,他去打坐。秋天過去了,冬天過來了;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來了。在春天他有一天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聽到黃鶯的叫聲,啪!開悟了。開悟以後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天百華開,黃鶯鳴柳上。」因為諸法是寂滅的,所以才有這一切的因緣出現,春天百花開,黃鶯就叫了。其實寂滅相跟生滅的因緣是同時存在,但是我們只看到生滅的因緣,我們沒有看到背後的寂滅相。這兩個是即空即假即中。
菩薩看事情是看到兩方面,一方面看到諸法的寂滅相,一方面看到諸法的生滅相,同時看到。我們只看到生滅相,阿羅漢只看到寂滅相,沒有看到生滅相。那麼這個黃鶯是怎麼來的呢?你說為什麼會有黃鶯呢?為什麼你就沒有聽到黃鶯叫呢?阿彌陀佛的加持!
【932】用這樣的心態來念佛,真的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我們修淨土宗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你願意跟阿彌陀佛保持一個真正的「能念所念,心心相印」,你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我很清楚講一句話,往生與否跟你念佛是沒有什麼太大關係,這是決定你的品位。你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念佛就可以往生,這是兩回事。念佛是一個廣大的功德法聚,無量光無量壽,它會創造很大的滅惡生善的功能,但是不保證往生,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要保持一種「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的心態。就是你的身心世界整個進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你平常遇到什麼災難,結果這個災難消失掉了,你要觀想:我沒有這個能力,是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你已經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海了嘛。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突然間有點心得,欸,阿彌陀佛的加持!經常能夠法法消歸彌陀的功德海,其實對一個修淨土的人非常有利,因為你跟彌陀已經打成一片了。那個時候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念佛,那整個真的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其實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憶佛念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怎麼沒有見佛呢?佛陀有現身,我們看不到,但是冥冥當中已經幫我們消除罪障,增長福慧了。這個道理你要清楚。佛菩薩的願不會白發的,眾生有這個感,菩薩就一定會有這個應,千江有水一定是千江月的。
【933】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的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
丑三、結明功由三昧
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總結。丑三,結明功由三昧。
前面的三十二應身的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呢?都是菩薩因為證得耳根圓通首楞嚴王三昧所產生的妙用。看經文。
(經文)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以上的三十二應身。這三十二應身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妙。菩薩的示現是同一時間現身的,千處祈求千處應,他能夠在一個時間同時作無量的現身說法,所以他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第二個,淨。菩薩在現身說法的時候,心中對他所現的果報是不生染著,這叫做淨。
這妙淨的三十二應身能夠入於十方眾生的國土,那麼是怎麼來的呢?是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這個三昧指的是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一種真如三昧,依止真如本性這種無障礙的因緣所發動的。
這種三昧是怎麼來的呢?是聞熏、聞修而來。這是講因地。第一個,聞熏,就是他依止本覺理性而生起始覺的智慧。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滅心產生的空假中三觀,叫做聞熏。第二個,聞修,以空假中三觀,還照不生不滅的本覺理性。前面的聞熏是講稱性起修,這個聞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觀還是回歸到一念的不生滅的本性,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又無不還歸此法界。
這樣一種聞熏聞修的展轉的循環,而成就一種無作的妙力。無作就是說他這種普門示現是任運生起的,是不假造作的。我們講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那個地方,也沒有說要去幫助誰,它沒有作意。沒有作意的意思就是說他沒有鎖定目標。我們度化眾生,我們是有各人的好樂:我要度化台灣的眾生,我要度化新加坡的眾生,我們是自己設定目標。菩薩以法身度眾生不是這樣子。他那個月亮在美國也好,在台灣也好,你隨時把水備好了,菩薩就現身了。所以他是一種無作的妙力,一種無作——不假造作的微妙的力量,而成就這種自在的功德。
【934】觀世音菩薩只有三十二應身嗎?這種自在的功德妙用是觀世音菩薩才有嗎?
關於這個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的註解也作出兩點說明。
第一點說明,就是這個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只是簡略的說明。其實,觀世音菩薩身為一個法身菩薩,他不只是三十二應化而已,不只,那是一個代表而已,實際上是應化無量的,無量的現身。這第一點的說明。
第二點,蕅益大師特別強調說,這以上的三十二應身不只是觀世音菩薩才有,整個二十五圓通的菩薩,每一個,只要證得圓通的菩薩,都有這種能力。只是約著當機,因為本經的當機是阿難尊者,以聽聞音聲入道,約著當機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開展出來。其實,只要是法身菩薩,包括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包括阿彌陀佛,都有這種加持力。菩薩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你跟他緣是深淺而已,只是這樣子的差別。
所以我們對佛菩薩這一部分,你不要分別說哪一個菩薩比較厲害,哪一個菩薩怎麼樣,那都是我們的虛妄分別。我們凡夫眾生是在沒有差別當中創造很多差別,凡夫差別很多。但是你看修行的人,你會發覺,你看老和尚,到老和尚都沒什麼差別。這正確的。當我們在迴光返照的時候,你會發覺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因為真如本性是平等。你看世間人,沒有修行的人,他活到越老,人跟人個性越來差得越多。修行人是越來越沒什麼差別,越來越沒什麼差別。菩薩依止的法身是沒有差別。當然你會說,既然沒有差別,為什麼他有感應,你沒有感應?那因為他跟他緣深,他每天憶念他,你沒有憶念他。所以說緣起、緣起,是因緣的關係。這是蕅益大師的兩種說明。
【935】十四無畏的妙用,是依什麼而生起?
子二、明十四無畏 分三:丑一、總明大用所起;丑二、別明施無畏相;丑三、結明福備眾生
我們看下一段。子二,明十四無畏。
前面的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說是偏重在與樂這一部分,就是給與眾生種種的安樂;這個十四無畏是偏重在拔除眾生的身心痛苦,拔苦這一部分。分三段:一,總明大用所起;二,別明施無畏相;三,結明福備眾生。
丑一、總明大用所起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明大用所起,說明這個十四無畏的妙用是由如來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
(經文)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觀世音菩薩又稱呼了一聲,世尊!我又以這個聞熏(聞熏指的是稱性起修的修德)、聞修(是性德),以性修不二的修學,而成就這個「不可破壞」。這個三昧是不可破壞,因為它依不生滅心而起,不可破壞。這種無作妙力,能夠下等同於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一個悲仰,他跟眾生同一種的悲哀仰望。眾生心中有痛苦,感到悲哀,仰望佛菩薩,來祈求,就觸動了菩薩的大悲。所以使令眾生跟我普門示現的身心世界一接觸的時候,產生十四種遠離怖畏、拔除苦惱的功德,叫做無畏的功德。這種功德都是因為真如三昧,我們前面說依止法身而起的,不是依止色身而起的。
【936】十四種無畏——為什麼能脫苦無畏?
丑二、別明施無畏相 分五:寅一、總明脫苦無畏;寅二、別明七難無畏;寅三、別明三毒無畏;寅四、別明二求無畏;寅五、結明持名無畏
看第二段,別明施無畏相。這以下各別地說明菩薩布施十四種無所畏懼的種種相狀。這以下分五段:一,總明脫苦無畏;二,別明七難無畏;三,別明三毒無畏;四,別明二求無畏;五,結明持名無畏。
寅一、總明脫苦無畏
我們先看第一段,總明脫苦無畏。先攏總地說明菩薩使令眾生脫離身心的苦難而成就無所怖畏。看經文。
(經文)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一段是無所怖畏的一個總說,一個總綱。你這一段懂了,後面的這整個就懂了。這一段有它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
自利,就是說明他所證的理性是什麼。說為什麼他有這種加持力呢?
「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這個「我」指的是觀世音菩薩。「不自觀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學的時候,不隨外在的聲塵所轉,他心中能夠生起迴光返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所以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前面是指能觀的智,這以下講偏重他所觀境。他以能觀的智慧來觀察。「以觀觀」,第一個觀是能觀的智,第二個觀是所觀境,依止這種反聞聞自性的智慧來迴光返照能聞是誰。我們前面講過,在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個「入」就是,第一個,你不要分別外面的聲塵;第二個,你不要隨你內在的意識分別心而轉,就停留在這個根的部分,就「但聞而已」。但聞的時候你就迴光返照,為什麼我有這個聞的功能?然後你就順著這個因緣回家,借假修真,從這個聞的功能當中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迴光返照,依止「不自觀音」而去觀察我們能聞的是誰。因為這樣子迴光返照而成就自利的功德,再產生化他,所以能夠使令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他有種種的痛苦,遇到種種的災難,菩薩皆能夠觀其音聲,使令他得到解脫。
【937】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都有事理兩種的差別
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註解有兩層的說明:
第一點,說明菩薩是以自利為本而產生利他的。菩薩的利他不是依止色身,他是要能夠找到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無障礙的大慈悲的拔苦與樂的力量發動出來,才能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以自利為本。
第二點,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都有事理兩種的差別。我們做一個說明。
第一,從事相上來說。比方說我們遇到了災難,有鬼神來傷害我們,晚上睡覺做惡夢,那麼我們憶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念念分明,感應道交,破除障礙,這叫做事持。事持,就是說你的心完全去注意佛菩薩的聖號,你心中住在佛菩薩的聖號。反正我就是把自己放下,通身靠倒,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事持能夠破除事相的障礙,也就是能夠破除你一時的災難。當然,破除也就沒有了,你又恢復原狀,這叫事持。
第二是理持。就是你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念念迴光返照能聞是誰。能夠真正地覺悟能念所念唯是一心,能念的、所念的那種對立完全破壞了,回歸到一心真如,這個時候破除理上的障礙。這個時候就不是消除災難而已,就轉凡成聖了。所以他說這以下的七種無所畏,種種的遠離怖畏,都要具足事理二種的修學。事相上,我們真的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理上,也是因為我們反聞聞自性,所以把這個災難破壞掉了,究竟地破除災難。
【938】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火不能燒、水不能溺?
寅二、別明七難無畏
我們看寅二,別明七難無畏。第一段懂了,你後面就容易清楚了。
(經文)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復」,從一個他力加被的角度。這個「知見」指的是六根當中的見根。觀世音菩薩眼根的見跟色塵接觸的時候,他是旋妄復真,他不隨外塵所轉。因為觀世音菩薩因地有這種功德,我們講有自利的功德才能夠利他,所以你憶念他的聖號的時候,就能夠使令一切眾生設入大火之中,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你。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眼根所對應的見是屬於火,而觀世音菩薩內火不生,外火不起,因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滅了,所以我們去憶念菩薩的聖號的時候,火就不能燒我們。這個是從事相上來說。
第二個,你憶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緣,那麼火也不能燒你。
這個有事理兩種的差別。
(經文)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前面是偏重眼根,這個地方是講耳根。
「觀聽旋復」,這個「觀」就是我們依止這個觀照的智慧來反聞聞自性,就是旋聞復性,我們經常去迴光返照能聞是誰。因為這個耳根是屬於水,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隨耳根而轉,就把心中的水給消滅了,所以能夠使令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夠沉溺他。耳根屬水。
【939】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經文)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這個地方講意根。
「斷滅妄想」,我們依止迴光返照的智慧來息滅第六意根分別的妄想,所以我們心中沒有殺害眾生的瞋心。這講因地,當然也可以說這個因地是佛菩薩的功德,也可以說我們自己迴光返照,我們有這種功德。因為沒有殺害心,我們眾生到了鬼國(這個羅剎鬼是要吃人的),諸鬼不能傷害。
我們過去看經論,說有一個比丘住茅蓬的時候經常被鬼干擾,持什麼咒都沒有用,他就請示佛陀。佛陀說,你現在得修慈心三昧,你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也不能傷你。果然,他回去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的干擾就消失掉。我們經常會跟鬼有一些問題,其實根源在我們心中那個瞋心。我們講,你內在沒有問題,外在就沒有問題。
我想我們修大乘佛法要有一個觀念: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遠是你的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就像唯識學說的,它就是一面鏡子。所以,內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動,你也無所謂,大家一起共住嘛。我過去到文殊院住,文殊院我不知道現在怎麼樣,我在那邊住了三年。那個時候五位老法師都走光了,剩下我一個人住五間,有時候晚上真的有點事情。因為我也看到之前那個公案,我每天做完功課就迴向,因為文殊院後面有一大片很高的樹林。我說我們今天一起共修,我也不障礙你們,你也不障礙我們;白天是我活動,晚上你們活動。我就把每天念佛的功德,把所有修行的功德跟他們迴向。我就試著釋放善意,欸,真的沒有事。
你看你遇到蛇也是一樣,你要起瞋心,牠馬上能夠感覺到你的磁場;你保持慈悲心,牠也有佛性,它會比較緩和一點,蛇的反應會比較緩和。但是你一起瞋心的時候,蛇也會有反應。換了人也是這樣,人跟人之間心理的那個磁場是互動的。鬼道亦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內心能夠心無傷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的確是有這樣的感應。
【940】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臨當被害,刀段段壞?
(經文)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熏聞成聞」,熏聞指的是我們這種觀照的智慧,依本覺理生起的始覺智;成聞,依始覺智還照本覺理。使令這個六根銷復,把六根這種向外攀緣的功能都消滅了,而「同於聲聽」。六根的攀緣功能消滅以後,能聽跟所聽回歸到一念心性,就沒有彼此的對立,能聽所聽唯是一心。因為這個眾生消除了能所的對立,他被盜賊所抓、要被傷害的時候,那個刀就一段一段地損壞,使令這個兵器傷他身體的時候就好像割水,當然水是無所損傷,就好像風吹光明一樣,光明當然不會動搖。因為我們沒有對立心,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就不容易受傷。
【941】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經文)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就是我們反聞的一種觀照智慧;「精明」,依止觀照智慧還照本覺的理性而啟發心中的光明。這種自性的光明遍照整個法界,這個時候這種幽暗的體性就不能成就了。因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氣的光明,所以你遇到了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藥叉(藥叉是男的鬼,叫輕捷鬼)、羅剎(是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可怖畏的可畏,是女鬼。這兩種鬼都會吃人的,食人肉的)、鳩槃茶鬼(就是魘魅鬼,晚上做惡夢就是魘魅鬼)、毘舍遮(就是啖精氣鬼,吃人的精氣)、富單那(就是熱病鬼,產生疾病的)……這個人心中經常迴光返照,開顯自性的光明,有這種浩然正氣,這個鬼神就算在他的旁邊,「目不能視」,對他產生畏懼。眼睛都不敢看他,就是心中產生畏懼。
我看算命的書,五術的書,在道家說,你遇到重大的劫煞的時候,破煞之法,當然你說放個石頭,石敢當,有些人把石頭放在家門口,說今年犯到什麼災難,用個石頭,掛一個什麼八卦的相,都可以破煞,但那是破小煞。真正的破大煞,你要有浩然正氣。培養浩然正氣,所有的煞都不能靠近你,就跟這個道理一樣。你要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942】十四種無畏——為什麼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禁繫枷鎖所不能著?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經文)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音性圓銷」,就是你對於外在的動靜兩種聲塵都完全地消滅了,而且能夠依止這個能觀的智慧反聞聞自性,來逆流照性,所以能夠離諸根塵兩種虛妄的干擾。因為你在因地當中已經不隨外在根塵兩種的干擾,就使令我們外在的因緣,雖然你被禁繫枷鎖(禁就是被禁閉在房屋當中;繫就是身體被綁住;枷鎖是古代的刑具,在脖子上叫枷,在腳上叫鎖),即使你有這種禁繫枷鎖,對你也不能夠產生障礙,因為你已經遠離這種根塵的虛妄的染著。
(經文)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消除外在的聲塵的障礙——動、靜兩種障礙,而能普遍產生大慈之力,所以使令眾生經過危險的道路,一切盜賊都不能劫奪他的財物,乃至於傷害他的色身。
這個地方就是,觀世音菩薩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我們水不能淹,火不能燒,一切的鬼神、盜賊都不能傷害。這從事相來說。在理觀來說,這個菩薩修學反聞聞自性,菩薩本身在未來生命當中也能夠遠離這種災難,遠離這種怖畏。有事理兩種差別。
【943】「耳根圓通」跟〈普門品〉有什麼差別?
蕅益大師把這一段「耳根圓通」的這種離諸障礙跟〈普門品〉做一個比較。蕅祖說,〈普門品〉是釋迦牟尼佛介紹觀世音菩薩果上的功德,不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幫他宣說的。觀世音菩薩對眾生有什麼樣的加持力,講了三十二應身,叫普門示現,所以〈普門品〉對觀世音菩薩的因地基本上是沒有談到。
所以,〈普門品〉的修學是偏重在事持,偏重在佛力加被這一部分。眾生內心有障礙,然後憶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你心中有希求,然後跟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接觸,啪!感應道交,觸動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力,然後離苦得樂。這是偏重在佛力這一部分,心力這一部分講得少,理觀講得少。
但是本經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講到自己從因到果的一個修證的過程。因為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破除了身心世界的障礙,開顯了真如本性,所以產生了三十二應身、十四無所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是從因到果,是觀世音菩薩自己宣說的。它這個地方的修學,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觀在裡面,每一個法都包括事修、理觀。〈普門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師認為有這一層差別。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