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101《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第101.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明四加行,分證十地及等覺。

  別明加行。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1。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2。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3。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4。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分證轉依號:明十地。經文:
1。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2。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3。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4。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5。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6。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7。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8。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9。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10。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分證轉依號:明等覺。經文: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究竟轉依號 (妙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0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299 我們修學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開顯自性的功德,要成就佛道。
1300 圓教所講的四加行為何叫妙圓加行?它與藏通別教所講的四加行有何不同?
1301 何為四加行的煖地?
1302 何為四加行的頂地?
1303 何為四加行的忍地?
1304 何為四加行的世第一地?
1305 初地為何名歡喜地?
1306 初地菩薩的真如為何叫遍行真如?跟十住菩薩的真如有何不同?
1307 何為離垢地?為何離垢地的真如叫最勝真如?
1308 何為發光地?為何發光地的真如叫勝流真如?
1309 十住菩薩就破無明、證法身了,那麼為什麼還把三賢位的菩薩判作異性?
1310 何為燄慧地?為何燄慧地的真如叫無攝受真如?
1311 何為難勝地?為何難勝地的真如叫類無別真如?
1312 何為現前地?為何現前地的真如叫無染淨真如?
1313 何為遠行地?為何遠行地的真如叫法無別真如?
1314 何為不動地?為何不動地的真如叫不增減真如?
1315 何為善慧地?為何善慧地的真如叫智在所依真如?
1316 何為法雲地?為何法雲地的真如叫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1317 十地菩薩所依真如的橫豎二義。
1318 何為等覺?
1319 何為妙覺?
 
 
 
1299】我們修學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開顯自性的功德,要成就佛道。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二九頁。壬二,別明加行。
 
  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也就是講到整個首楞嚴王三昧修行的位次。事實上,圓教的菩薩整個菩提道的過程主要是依止兩種根本: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空正見。
 
  菩薩剛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是真為生死而發了菩提心。我們首先思惟我們自己在生死輪迴的痛苦而發起了出離的道心;進一步我們觀察一切的有情也在輪迴當中,而生起救拔的大悲心;由這個大悲心的如理的作意而生起四弘誓願,就形成了所謂的菩提心。但這個菩提心基本上要有空正見來加以保護才能夠增長廣大。
 
  這個空正見,我們從本經的學習可以知道,菩薩在運用空觀的時候是兩個方向的:
 
  第一個是內空,向內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空觀照了我們心性不變之體,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假觀是照了我們心性隨緣的作用,它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所以,菩提心云何應住,一定是依止不生滅心而住。
 
  你看六祖大師去參訪五祖的時候,五祖說,你為什麼來出家修學呢?他說,我不為別的,只為作佛。所以,從圓教的思想,你出家的目的、你修行的目的,乃至於為了要弘護正法、續佛慧命,這個都是心外求法,這個只能夠說是權教菩薩的發心。菩提心不能建立在一個外在的因緣,因為外在的事相因緣是變化的。比方說阿難尊者,為了要看到佛陀的相好而出家,但佛陀的相好是變化的,它會消失掉。
 
  所以我們菩提心生起,為什麼要修學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我要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要成就佛道。所以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要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是假借這樣的因緣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法法消歸自性,是這個思想。所以,菩薩不見外在有一法可得,離心沒有其他的法門。所以,整個稱性起修,就是你菩提心依止一念心性而住。這是第一個思想,內空。
 
  其次,菩提心向外在去接觸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時候,他也是要修外空,觀一切所緣境也是空假中三觀。為什麼呢?因為要破障。我們內心當中有三種障礙:第一個煩惱障,第二個業障,第三個報障。所以,以空觀破煩惱障,以假觀破業障,以中觀破報障。
 
  所以,當我們講空觀的時候,我們講菩提心跟空正見,其實這個空正見是包括假觀跟中觀在裡面。菩薩觀一切法空,他是不壞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這個菩提心,第一個,依止內在的心性而住;第二個,他開始依體起用的時候,用空假中三觀破除障礙而成就三德秘藏。
 
  其實,前面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整個菩薩道的操作都是這個道理,稱性起修,所有的修行還是再回過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所以菩薩不見有一個法可得,都是一種歷事鍊心,如此而已。你要掌握這個思想,你去看前面的修學位次就很清楚。
 
1300】圓教所講的四加行為何叫妙圓加行?它與藏通別教所講的四加行有何不同?
 
  壬二、別明加行
分二:癸一、總標;癸二、別明
 
┌(總標)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    ┌(煖地)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
│    │    然其木,名為煖地。
│    │
│    ├(頂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
│    │    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別名)┤
     ├(忍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    名為忍地。
     │
     └(世第一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
            一地。

  這個地方講到四加行的修行位次,別明四加行。
 
  癸一、總標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佛陀招呼阿難說,「是善男子」,這個地方指的是已經成就十迴向圓滿的菩薩,他已經窮盡了前面的清淨無漏的四十一個階位。這個「四十一心」包括了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那麼其次,他必須要再成就四種圓妙的加行。
 
  這個「妙圓加行」,為什麼講加行呢?蕅益大師說,因為進入初地之前,你要面臨一個障地的無明,障礙初地的無明;這個無明特別堅固,所以你必須要加功用行才可以加以破壞。那麼為什麼叫「妙圓」呢?蕅益大師說,雖然藏通別三教都有四加行,但是前面的三教都是依止生滅心,都是有所得。前面三教的發心,不管發出離心也好,發菩提心也好,他的心都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緣。或者緣眾生法界而發心,或者緣佛法界而發心,總而言之,都是以外境為住,所以不能叫做妙圓。這個地方的圓教是法法消歸自心,念念順從中道的實相,所以叫做妙圓。
 
1301】何為四加行的煖地?
 
  癸二、別明
 
  這當中有四個階位。我們先看「煖地」。
 
(經文)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煖地剛開始用「佛覺」來當作自己因地的發心。這個「佛覺」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初地的本覺理性。因為他這個時候已經十迴向圓滿了,即將要進入初地,所以他把初地的本覺理性來當作自己的所觀境。我們講稱性起修,當然依止的是現前一念心性。
 
  但是,每一個人一念心性的內涵是不同的。你看初地也是稱性起修,二地也是稱性起修,那他們兩個人的性德會一樣嗎?蕅益大師說,也可以說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六而常即」,兩個都一樣,道理是一樣。但是淺深呢?「即而常六」,二地的心性當然跟你初地不同。
 
  這個時候,這個十迴向當然他也是稱性起修,但是他的性德,他所開顯的性德跟初地的性德當然不一樣。但是他要進步啊,怎麼辦呢?他以初地的佛覺,以初地的本覺理性來當作自己因地的一個所觀境,不斷地去思惟觀察,用空假中三觀來開顯初地的這個佛覺。
 
  經過一段時間用功以後,「若出未出」,這個初地的本覺理性將出而未出。講一個譬喻,比方說我們鑽木要去取火,經過一段時間這樣子的旋轉,欸,這個木頭將燃未燃,這個火即將出來,但是還沒有出來,但是已經有溫度,有一個溫暖的相狀出現了。也就是說,雖然初地的智慧之火還沒有開顯出來,但是溫度已經形成了,這個叫做煖地。表示這個菩薩相續的用功,某種程度已經有少分的相應。
 
1302】何為四加行的頂地?
 
  第二,頂地。
 
(經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在圓瑛老法師的註解當中,他講一個譬喻講得很好。他說,這個煖地就是「佛即是心」,這個頂地是「心即是佛」。我們解釋一下。
 
  說這個煖地,它是以這個佛德,把初地的佛德向內心中求,向內觀照自己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斷地深入,所以把初地的功德慢慢地開顯出來。就像鑽木取火,不斷地往心中的真如的木頭去鑽,所以他「佛即是心」,就是他的佛德從心中去鑽求。那麼這個頂地,「心即是佛」,他的心已經慢慢地出現了少分的初地的佛的功德,心即是佛。看第二段就清楚了。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這個「己心」,指的是這個十迴向的菩薩,他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慢慢成就初地的這種本覺理性之所履。這個「履」就是踐踏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慢慢地已經是安住在這個初地的本覺理性,有少分的安住。但是又不是完全安住,「若依非依」,有一部分安住,但是又有一部分沒有完全安住。
 
  講一個譬喻,「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說一個人登高山,他很想要登上最高的山頂乃至進入虛空,這時他身體大部分已經進入虛空當中,但是雙腳的腳跟還沒辦法離開大地。他即將進入虛空,但是雙腳沒有離開大地。也就是說,他即將成就初地的智慧,但是他又沒有完全離開十迴向的部分,叫做頂地。「若依非依」,對整個初地的功德有一部分依止,但是又有一點障礙,這叫做「心即是佛」。
 
1303】何為四加行的忍地?
 
  看第三的「忍地」。
 
(經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這第三個,圓瑛法師解釋就很好,說「即心即佛,心佛不二」。這第一個「心」,當然是他的四加行的觀照力。這個「佛」指的是他所觀境,這個初地的本覺理性。他用他空假中的智慧,不斷地去觀照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慢慢地深入。慢慢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他能夠慢慢體驗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的道理。
 
  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如忍事人,非懷非出」。說他心中知道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他對這件事情已經了了分明,但是這件事情太重要了,不能向別人宣說。他很想要去宣說,但是又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說是「非懷非出」,他知道,但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名為忍地」,這是「即心即佛」。
 
1304】何為四加行的世第一地?
 
  看最後的「世第一地」。
 
(經文)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這世第一地,圓瑛老法師說是「非心非佛」,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這個思想看前面第一句話就清楚。
 
  說「數量銷滅」。這個數量,什麼叫數量呢?簡單講就是他有所得的心叫數量。蕅益大師說,在煖地的時候,他「即以佛覺用為己心」,他心中還存有這種「己心」的數量,還存有一個能觀智可得。他依止能觀智,到頂地的時候,「即以己心成佛所履」,他還存有一個「所履」,還有一個所觀境,還有一個所觀的這個初地的覺性的執著。到第三個,忍地的時候,「心佛二同」,他還存著一個「二同」的執著。
 
  但到了世第一地的時候,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能所雙亡,這個時候「二無所目」。這個時候「迷覺中道」,迷也不可得,覺也不可得,這個時候入了世第一,就是「非心非佛」。
 
  世第一的下一個剎那,就「啪」!進入了歡喜地,把初地的無明給破壞了,這個時候他的心性又更深一層。
 
  我們講稱性起修,剛開始學《楞嚴經》的時候你也是講這句話,稱性起修,但是你現在講稱性起修跟你初學的時候那肯定不一樣,你對心性的體悟更深一層。
 
  所以,他整個修行就是「無不從此法界流」,你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去拜佛、去修懺、去念佛,最後,這所有的修德還是讓你的心性更加地智慧、更加地慈悲、更加地開闊。所以他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最後「數量銷滅,迷覺中道」,入了世第一地。
 
1305】初地為何名歡喜地?
 
  辛四、明十地
 
┌(歡喜地)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
│     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離垢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發光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燄慧地)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難勝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現前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遠行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不動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善慧地)┤
│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
│      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法雲地)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我們再看下一段,明十地。
 
  這個「地」就是,他稱性起修的那個心性就像大地,更加地普遍、更加地圓滿。
 
  我們看初地。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這個「善男子」就是經過四加行圓滿的這個菩薩。他對於佛果的大菩提已經能夠善巧地成就少分的通達。當然不完全通達,至少得到少分通達。而且他的始覺智慧已經能夠潛通如來的智慧。「盡佛境界」,他也能夠窮盡佛陀大般涅槃的境界。「覺通如來」是約著智德,「盡佛境界」是約斷德,「名歡喜地」。
 
  蕅益大師說,歡喜地的安立,是在形容這個初地菩薩破了障地無明而顯現這個初地的真如的時候,他內心的相貌。說為什麼歡喜呢?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對自己的歡喜,說「諸佛所得,我已得之」。原來諸佛所得到的這種真如我現在也得到了,我現在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了。「覺通如來」,就是這兩個生命體相通了,不像之前兩個生命體不一樣。就好像說母子連心,小孩子跟母親同一個鼻孔出氣,「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所以,他第一個歡喜是對自己內心的歡喜。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減少飲食、減少睡眠,現在終於「諸佛所得,我已得之」,對自己的歡喜。
 
  第二個,「眾生本具,我已證之」。這個是為一切眾生歡喜。原來每一個眾生只要努力,他也可以做到。
 
  所以慶己慶人,生大歡喜。
 
1306】初地菩薩的真如為何叫遍行真如?跟十住菩薩的真如有何不同?
 
  那麼,這個初地所得的真如是什麼真如,讓他那麼歡喜呢?在《成唯識論》說,叫證得遍行真如。也就是說,他完全破除了異生性的障礙,而入了平等無差別的真如理性。
 
  當然我們前面講到,其實前面的菩薩到了十住就破無明了,圓教十住就破無明了,但是初地菩薩的真如跟十住菩薩的真如有所不同。初地的真如叫遍行真如,普遍地在一切境裡面活動。在初地之前的真如不一定能夠普遍一切的境緣。比方說他可能有時候在境中能夠稱性起修,他心中不會動,永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但是他遇到逆緣刺激的時候可能就仁者心動了,還是執著有外境可得。
 
  但到初地就完全不同了,他的真如是遍行真如,一切順逆的因緣他都能夠稱性起修,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所以他生大歡喜。因為他的因緣已經是「覺通如來,盡佛境界」,佛陀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把真如的功德顯現出來,他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1307】何為離垢地?為何離垢地的真如叫最勝真如?
 
  看第二個,離垢地。
 
(經文)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入同」是承前面初地的功德來說的。初地菩薩的特色就是把三賢位的異生性轉成初地的同生性,叫做遍行真如。「同性亦滅」這一段正式地形容二地的功德。因為初地剛開始進入了遍行真如,所以他對同生性還是有所執著;到了二地的時候,對於同生性的執著也消除了,他已經任運自在了,叫離垢地。
 
  離垢地的真如,在《成唯識論》上說,所證的叫最勝真如,殊勝的勝。什麼叫最勝真如呢?就是說,這個菩薩在整個菩薩戒當中已經是持戒圓滿,他對於整個身口意的三業,乃至於微細的過失,乃至於這種無意的過失,不是故意的過失,都消除了。他身口意的造作,任運地不惱害一切眾生。他的身業、口業、意業一發動出來,絕對不會讓眾生產生不歡喜,離垢地有這種功德。他那個真如的力量,稱性起修,他依止一念心性的菩提心發射出來的身口意,雖然不一定能夠讓眾生得到最大的利益,但起碼他不會讓眾生惱害。不管是故意的,不管是無意的,都不惱害眾生,叫離垢地。所以他的那個真如特別厲害,最勝真如。
 
1308】何為發光地?為何發光地的真如叫勝流真如?
 
  看第三,發光地。
 
(經文)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前面的離垢地是在形容這個菩薩的戒波羅蜜的殊勝圓滿,這個發光地以下,包括發光地、燄慧地,這兩地都是在形容他的禪定的殊勝。「淨極明生」,他們內心當中因為禪定的轉深,所以清淨到了極限而生起了廣大智慧,就像鏡子的汙垢已經消除了,生起種種的光明。
 
  發光地所成就的真如叫做勝流真如。勝流真如就是說,他因為禪定的力量,成就殊勝的陀羅尼,來破除心中微細的闇鈍相。在三地之前的菩薩,他那個真如,雖然他也稱性起修,但是他所依止的一念心性在三地之前都還有闇鈍相,有時候會忘失法義。到了三地的菩薩,那個法義流入他的心中永遠不會忘失,他那個念力,明記不忘的念力特別強大,叫發光地。
 
1309】十住菩薩就破無明、證法身了,那麼為什麼還把三賢位的菩薩判作異性?
 
  這個地方我要解釋前面一個觀念。在「異性入同」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提出了疑問,諸位也可以看看蕅祖的註解,他有解釋,這個觀念很重要。他說,十住菩薩就破無明、證法身了,在圓教裡面是這樣講,那麼為什麼在經典當中還把三賢位的菩薩判作異性呢?他應該「我等同入法性」啊!十住菩薩有資格跟佛陀說,我跟你「共坐解脫床」,安住在共同的法性。那麼為什麼三賢位還叫異性呢?
 
  蕅益大師說,在圓教當中,雖然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但是我們要知道兩層差別。從六而常即的角度,可以說大家同入佛性,六而常即。但是就著即而常六,那當然,「說有異同」,我們也不妨安立前面是異、後面是同。畢竟,蕅益大師說「有淺深差別故也」,有淺深的差別嘛!前面的三賢位也是稱性起修,但是問題是你依止的那個性德、那個真如不普遍,不像初地以上那個是遍行真如。他可以普遍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裡面產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真理,把他的這種不變隨緣的真理表現出來,但是在初地之前做不到。所以,從即而常六,說有異同;從六而常即,同入佛性。所以我們這樣子理解就知道。
 
1310】何為燄慧地?為何燄慧地的真如叫無攝受真如?
 
  我們看第四,燄慧地。這一段也是在形容這個菩薩的禪定,他的功德圓滿。
 
(經文)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到這個地方,這個菩薩的禪定,可以說他對整個四禪的功德,他的入、住、出完全地自在,所以他心中的汙垢完全地消除,他那種散亂的闇鈍相完全消除,心中的智慧也逐漸地圓滿,叫做燄慧地。
 
  這燄慧地,他所證得的真如叫做無攝受真如。也就是說,他講稱性起修,他那個性,他所依止的性德,那個真如,已經不再攝受微細的煩惱的現行,乃至於那種俱生的煩惱的活動都被那個智慧的火焰給燒光了,他不再攝受一切的微細的煩惱,叫做燄慧地。到這個燄慧地的時候他的禪定功德已經圓滿了。
 
1311】何為難勝地?為何難勝地的真如叫類無別真如?
 
  第五,難勝地。
 
(經文)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到難勝地的時候,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要有一個觀念:我們判定一個菩薩,你看他從初地到十地,不是判定這個菩薩做了什麼事,不是。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稱性起修的時候你依止的那個性德功力的淺深。不是說初地菩薩做很多事叫初地,二地菩薩做得更多,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就他所依止的真如理,他所依止的這個真如理層次提升了,那他就入了更高的境界。
 
  那麼,到難勝地的時候,他所依的真如是什麼真如呢?就「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同」指的是初地到四地的智慧,「異」指的是三賢位的智慧。也就是說,這個五地的菩薩所證的真如,叫做類無別真如。什麼叫「類無別」呢?在《成唯識論》上說,真諦是離一切相,俗諦是即一切法,這兩者的行相是互相違背的,但是這個五地菩薩卻能夠把真俗二諦圓融無礙。說是「真俗雙照,極難勝故」,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兩個的性質是完全背道而馳,一個是離一切相,一個是即一切法。但是這個五地的菩薩卻能夠在一念心中同時把這兩個功德現前,顯現出來,叫難勝地。
 
1312】何為現前地?為何現前地的真如叫無染淨真如?
 
  看第六,現前地。
 
(經文)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這個現前地,就是他內心完全安住在無所為的真如,他的體性可以說是清淨光明完全顯露無疑,叫現前地。
 
  這個現前地,他所證的真如是什麼?叫無染淨真如。說是殺盜婬妄是雜染法,戒定慧是清淨法,而這個菩薩對這個染淨諸法的執著已經完全地斷除。也就是說,這個菩薩為了度化一種特殊的眾生,他甚至於可以示現種種的「病行」來度化他。也就是說,這個菩薩顯現婬怒癡的時候,他從婬怒癡當中就可以增長他戒定慧的功德,他沒有染淨對立的這種差別。他那個真如達到這種境界,無染淨真如,叫做現前地。《成唯識論》給他一句話,說什麼叫現前呢?「染淨平等,妙慧現前。」他那個空假中的智慧一現前的時候,雜染法、清淨法都是平等,他有這種功德力,叫做現前地。
 
1313】何為遠行地?為何遠行地的真如叫法無別真如?
 
  看第七,遠行地。
 
(經文)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這個遠行地的智慧能夠窮盡真如的邊際。也就是說,他所證得的真如可以說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深廣無涯,叫做遠行地。
 
  遠行地,他的真如叫做法無別真如。法當然是有雜染法、清淨法。雜染法指的是生死的流轉門,清淨法就是還滅的涅槃門。這個遠行地的菩薩對生死、涅槃兩種法,都能夠平等地去觀察,叫做遠行地。
 
  這個遠行地也有一層意思,就是有功用行住最邊緣。也就是說,到這個地方,他的有功用行已經圓滿了,他要如理作意地修學,到這個地方已經達到了真如的最後的邊際,下一個地就入無功用行。
 
1314】何為不動地?為何不動地的真如叫不增減真如?
 
  看第八地,不動地。
 
(經文)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到了不動地的時候,內心只有一真法界的真如之心,名不動地。
 
  不動地,他所證的真如叫不增減真如。也就是說,在這個菩薩內心當中已經沒有增減的相狀。比方說,我們偶爾去做一個閉關加行,欸,我們感到內心那個正念增加了;從閉關出來,到外面去走動以後,感到戒定慧又減少,所以我們在八地之前的功德會有增減的差別相狀。到了八地以後,他入無功用行,他的整個功德是任運地現前。也就是說,他不管是動,不管是靜,他的功德完全一樣。他沒有所謂的閉關修行、歷事鍊心,他沒有這種差別,對他來說都一樣,動靜一如,完全是無功用行。
 
  換句話說,無功用行,在《成唯識論》解釋說,這個船開到了大海。有功用行好像什麼呢?就是我們船離這個陸地還有一個距離,還有地心引力,所以你要不往外移,你不用力劃,它還會被吸回來。到了這個八地菩薩,入了大海的中心,你不用去劃它,任運地風的力量會把它往前帶走。所以無功用行,他根本就沒有所謂如理作意這件事情,他證得了不增減真如。
 
1315】何為善慧地?為何善慧地的真如叫智在所依真如?
 
  我們看第九地,善慧地。
 
(經文)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發真如用」,前面的不動地是成就真如之體,那麼這個善慧地就依止前面八地的這個真如之體,而發起真如隨緣的妙用,叫善慧地。
 
  善慧地所證的真如叫智自在所依真如,智慧的智,智慧自在,智自在所依真如。也就是說,在這個善慧地,他已經能夠成就四無礙的辯才,度化眾生那種智慧辯才無所障礙。
 
  看下一段的形容更清楚。
 
(經文)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這個菩薩從初住一路走來,到這個善慧地,可以說他整個自利的修學的功德,不管是有功用行,還是無功用行的修習,完全圓滿,他的稱性的功德完全圓滿。也就是說,從初住到九地,他的自利功德圓滿。所以古德說,其實十地以後的菩薩完全在利他,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為別人在做。因為到善慧地以後,他的自利功德完全圓滿,他不必說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沒有所謂「上求佛道」這件事情,他的生命只有一個宗旨,就是下化眾生。
 
1316】何為法雲地?為何法雲地的真如叫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看第十,法雲地。
 
(經文)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從他的自受用的功德,叫做「覆涅槃海」。就是這個菩薩的那個真如(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一心真如而生起種種的波羅蜜的修行),他所依的真如就像天上的雲。天上的雲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從他的自受用來說,他這個雲特別廣大,能夠覆蓋整個大般涅槃的性海,他具足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四種功德,自受用。從他的他受用,從利他的角度,他能夠「慈陰」,慈悲地庇陰一切的眾生。所以,這個妙雲一方面覆蓋涅槃海,一方面庇陰一切有情眾生,「名法雲地」。
 
  法雲地所成就的真如叫做業自在等所依真如。也就是說,這個菩薩整個身口意三業得大自在,他能夠隨時地普門示現、廣度眾生,給眾生拔一切苦、與一切樂,叫法雲地。
 
1317】十地菩薩所依真如的橫豎二義
 
  在這個十地當中,蕅益大師做一個總結說,十地當中他所依止的真如,稱性起修那個性德,我們在理解的時候有橫豎二義。從橫的角度來說是差即無差,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十地所依止的真如都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性質都是一樣,都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都是這個道理。但是從豎的角度,地地差別,地地深入。初地的真如,初地說他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跟二地的不變隨緣那當然是淺深不同,地地差別,地地深入。
 
  我們看菩薩的階位,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去注意。我們看前面的十信位,十信位的時候菩薩在下手的時候,他是先修智慧,然後再修禪定,最後再修這個戒波羅蜜,十信是這樣子的。但是在講到功德圓滿的時候,他是戒波羅蜜先圓滿,然後禪定波羅蜜圓滿、智慧波羅蜜圓滿。下手的時候是慧定戒,但是圓滿的時候是戒定慧。十地的時候圓滿,戒波羅蜜在二地圓滿,禪定波羅蜜在四地圓滿,後面的幾地就是成就智慧,包括空觀的智慧、假觀的智慧。
 
1318】何為等覺?
 
  辛五、明等覺
 
  我們看辛五,明等覺。
 
  「等覺」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就是他所證的覺性與佛相等,他的真如跟佛的真如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差別。不像前面的十地,地地深入、地地圓滿。到了等覺菩薩,他稱性起修那個性德跟佛的性德是完全一樣,叫做等覺。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他「望於妙覺,猶差一等」。雖然兩個人依的性德是完全一樣,但是還是有差別,差佛陀一等。
 
  到底差在哪裡呢?看經文就很容易清楚。
 
(經文)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等覺菩薩稱性起修,佛陀也稱性起修,兩個性,一性無二性,但是兩個方向不一樣。方向不一樣,本質一樣。
 
  先看佛陀稱性起修的那個性德,他的方向。如來的性德是逆流,佛陀稱性起修,他那個性德發射出來的那個波羅蜜是逆流,是逆流,是逆涅槃之流而入於生死之流。佛陀是倒駕慈航,月印千江,百界作佛。而等覺菩薩的稱性起修,他那個性德是「順行而至」,剛好跟佛陀的方向完全相反,他是逆生死流而順涅槃之流。
 
  兩個人的方向不同,但是兩個人卻在同一個地方產生了交集,說「覺際入交」。說佛陀的覺性跟等覺菩薩的覺性,兩個人剛好一入一出,產生了交集。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一個家,爸爸要出去,一腳在外面,一腳在裡面;大兒子要進門,也是一個腳在外面,一個腳在裡面。兩個人在剛好門檻的地方產生了交集,這個就是等覺菩薩。說體相相同,但一個是攝用歸體,一個依體起用,這兩個有差別,就是方向不同。佛陀的真如,方向是要依體起用,等覺菩薩的真如是攝用歸體,方向不同,但是兩個真如是完全一樣。這個等覺就是「所證覺體,與佛相等」。
 
1319】何為妙覺?
 
  庚四、究竟轉依號
 
  這個講妙覺了。
 
(經文)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這個地方就講到成佛的一個究竟圓滿的相貌。說從最初的乾慧地,那麼乾慧地當然他所修的就是三漸次……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