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集。第二種:計四徧常。經文: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第三種:計一分常。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無常性。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第四種:計四有邊。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第五種:計四矯亂。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第六種:計十六有相。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講記
目錄
【1734】外道的邪見思想,主要是哪兩種?
【1735】十種行陰魔(二)第二外道,邪因緣論之四,執著第七意識普遍常住。
【1736】這個人很聰明,是因為他腦細胞很發達。這種說法對嗎?
【1737】十種行陰魔(三)前面的邪因緣跟這個地方的邪因緣差在哪裡呢?
【1738】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一,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1739】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二,計他國土,執著住劫
是恆常住不變化,其他都是無常的
【1740】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三,計自身心,執著我內
心是不變的,色身、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
【1741】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四,雙非自他,執著行陰
微細相續的是常;色受想這種粗分的已經消失的是無常
【1742】佛法說常與無常,與外道的常跟無常有什麼不一樣?
【1743】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一,計三際,以現在為常
住是無邊,過去跟未來為有邊
【1744】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二,計見聞,劫外是無邊,
劫內是有邊。
【1745】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三,計彼我,計我這一念
心是無邊的、是常住,苦惱眾生是有邊的
【1746】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四,計生滅,執著我們的
身心世界原來是一半是生,一半是滅,乃至於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
有邊,一半無邊
【1747】這個外道思想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看到什麼,他就計度分別,完全
在假相中產生了顛倒
【1748】十種行陰魔(五)外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矯亂?
【1749】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一,八種矯亂
【1750】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二,唯無矯亂
【1751】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三,唯是矯亂
【1752】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四,有無矯亂
【1753】你妙達無生,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但是你產生執著,通通是戲論,
關鍵在這裡
【1754】十種行陰魔(六)為什麼會計十六有相?
【1755】十種行陰魔(六)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執著真
跟妄是獨立的,妄想永遠是妄想,真如永遠是真如,咱們各走各的。
【1756】外道錯在哪裡?為什麼真理只能夠體會,不能夠追求?
【1734】外道的邪見思想,主要是哪兩種?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八九頁。我們講到這一科是辛二,計四徧常。
外道的整個邪見的思想,主要是兩部分:一個是無因緣論,一個是邪因緣論。無因緣論是認為,整個生命的生起跟結束是完全沒有因緣的,所以從這個思想就變成一種自然的外道,一種斷滅的思想。邪因緣論是認為,生命的生起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構成的軌則。但是這個軌則,以我們觀察,是錯誤的軌則,所以叫做邪因緣論。
【1735】十種行陰魔(二)——第二外道,邪因緣論之四,執著第七意識普遍常住。
我們現在講到這一科,我們先看它第四段的地方,想盡計常。
(經文)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這個修止觀的人,在這個地方是「既盡想元」,這個想陰的根元完全破壞了。在整個前六識的生滅的體性當中,他已經沒有各式各樣的流動、運轉的相貌出來了,第六意識沒有這種相貌了。也就是說,整個第六識粗分的想心已經永久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微細的第七意識的生滅流動。所以他就認為,「理中自然成不生滅」,他認為第七意識的這種體性正是不生滅性。因為這個生滅的部分——第六意識被他破壞了,這個時候第七意識的生滅的流動、微細的流動現前,他就:哎呀,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終於找到家了!於是就把這個第七意識末那識的生滅流動當作一種常住的真如本性。前面他是廣泛地執著八識,但是他後來又想一想,前六識已經不存在了,第八識還沒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識現前,那乾脆就執著第七意識,是這樣子的。
總而言之,前面四種執著,都是亡失正徧知,墮落外道,而迷惑了菩提的善根種性。這個是立圓滿真常的理論。
【1736】這個人很聰明,是因為他腦細胞很發達。這種說法對嗎?
這個思想,他是這樣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外在的相貌跟作用;第二個,他構成內在的一個體性,或者講構成的元素。他認為外在的相貌是變化的,構成的元素是不變的。他這個思想跟我們現在的科學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樣。你看科學家也是這樣認為:我們的色身是變化的,但是物質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構成的,這一部分是不能變化。這個思想就是常見,這是邪因緣論。
所以你看,科學家認為說,這個人為什麼很聰明呢?因為他腦細胞很發達,所以他很聰明。這個是錯誤的,這樣解釋因緣觀是錯誤的因緣,跟腦細胞沒有關係。他聰明是因為他過去有聞思修的善根,是內心當中的一種相續的功能,這跟腦細胞是沒有關係的。
【1737】十種行陰魔(三)——前面的邪因緣跟這個地方的邪因緣差在哪裡呢?
辛三、計一分常一分無常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
│ 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
│ ┌(雙計自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
│ │ 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
│ │ 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
│ │ 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
│ │ 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 │
│ ├(計他國土)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徧觀十方恆
│ │ 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
│ │ 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 │
├〔分別詳釋〕┼(計自身心)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
│ │ 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
│ │ 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
│ │ 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 │
│ └(雙非自他)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
│ 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
│ 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
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辛三,計一分常一分無常。這個經文就很清楚,我們直接看經文。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前面完全一樣,他就是想陰破壞了,行陰現前。那前面的邪因緣跟這個地方的邪因緣差在哪裡呢?前面的邪因緣是完全就著同一個人的身心世界,來分別他的常跟無常。他表面的相用是變化的,他內在的組成元素是常住的,是約著同一個人。
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他是約著自他,用自己跟他人作比較。他認為他自己是常住的,別人都是生滅的,他是這樣區分的。
【1738】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一,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先看第一段。
(經文)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他在禪定當中去觀察,觀察這個妙明心,他當下這一念的寂靜的心,這個妙明心,其實就是那一念流動的生滅的行陰之心。他發覺他的心是普遍十方世界,他想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他想要到美國、到臺北,他隨時一念之間內心當中就可以顯現。這個時候他就產生一個顛倒的想法說:「湛然以為究竟神我。」他就認為這一念生滅流動的行陰的心,它的不動相、它的普遍相,這就是一個圓滿的神我。
什麼叫做神我呢?「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這個我啊,是普遍十方世界的,而且是非常清楚分明地照了,而沒有任何的動轉。一切眾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然地生也自然地死,這些都是生滅變化的,「彼生滅者,真無常性」。而我這一念心性是常住不變的。
這個就是一個大我的思想。說這個我是很大的、普遍的,一切眾生就在我一念心性當中,自然地生,也自然地死,但是這個我是不能變化的,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我是能受用,我是能主導,一切眾生是被我所主導,被我所受用。好像整個地球是繞著他自己轉一樣,因為我是周徧法界,是凝明不動,眾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生自死。他的思想是這樣子的,一種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1739】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二,計他國土,執著住劫是恆常住不變化,其他都是無常的
(經文)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徧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這修止觀的人在前面是觀內心,這個時候他不觀內心,他向外觀察十方世界的恆沙國土。當然,他看到國土,他就看到了這個國土會怎麼樣?成住壞空。那麼他就加以分別了。他說,在劫壞之處,成住壞空,這個壞劫二十劫的時間當中,壞劫是破壞的、是無常的,但是住劫,這二十劫的住劫是不破壞的。他就把這世界分成兩部分:住劫是恆常住不變化的,其他都是無常的,是這樣子區分的。
【1740】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三,計自身心,執著我內心是不變的,色身、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
(經文)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前面那個我是很大很大的,所有的眾生都在我中自然生而自然死;這個地方的我是比較微細的,一個小我。我已經管不了別人了,但是起碼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我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我是一個小我的思想。我們看經文。
這個人他觀察自己的內心,他發覺當中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這個「精細」指的是他行陰的種子是特別的精細;「微密」是指他行陰現行的相貌。這個內心的生滅流動,就好像空中的灰塵「流轉十方」,在十方世界到處地流動。流動的情況就好像空中的灰塵,要有陽光的照射你才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黑暗的地方你就看不到這個灰塵的存在了,可見得這個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
我這一念心是「性無移改」,這個我是不能有變化的。我是一個人,死了以後,我變成一個天人,我的形狀改變,但是那個我是不能變化。好像我現在住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破壞了,我再買一個新的房子,這個房子我不要了,但是那個人,那個我還是那個我,換湯不換藥,就是這個意思。「性無移改」,他這個是觀心。
其次,他觀這個色身:「能令此身即生即滅。」這個色身也是因為有那個我在控制,所以我會起惑造業,有不同的業,得各式各樣的果報。
所以,他生命當中,有各式各樣的生,有各式各樣的滅,然而內心當中那個不破壞的體性,「名我性常」,微細的自我是常住不變的。所以我無量的生命當中生生死死,我的色身都是從這個微細的真我流露出來,讓我受用。我來受用這個人的果報,由我來受用天人的果報,這個我是不變的,而這個色身、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這個是微細的自我,跟前面那個廣大的自我不太一樣。
【1741】十種行陰魔(三)——第三外道,一分常論之四,雙非自他,執著行陰微細相續的是常;色受想這種粗分的已經消失的是無常。
(經文)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第四種,他認為這個粗重的想陰破壞了,行陰的這個微細的流動現前,就執著行陰這種微細的、相續的是常,色、受、想這種粗分的、已經消失的,已經看不到的,是無常。
【1742】佛法說常與無常,與外道的常跟無常有什麼不一樣?
總而言之,他就把生命分成一分常一分無常,就墮落到外道種性,迷惑了菩提善根。這就是第三種外道,一分常一分無常。
外道在解釋「因緣」,我們可以注意,他都是對立的。常跟無常這兩個,你跟我是不一樣的,我跟你也不一樣,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這兩個是沒有關係,一種對立的思想。
大乘佛法是不二的,佛法當然說我們的體性是常,作用是無常,但是我們是恆隨緣而不變,恆不變而隨緣,佛法是講不二的思想。外道的常跟無常兩個是對立的。這個地方不太一樣。
【1743】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一,計三際,以現在為常住是無邊,過去跟未來為有邊。
辛四、計四有邊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
│ 墜入四有邊論。
│
│ ┌(計三際)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
│ │ 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
│ │ 無邊。
│ │
│ ├(計見聞)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
│ │ 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
│ │ 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 │
├〔分別詳釋〕┼(計彼我)三者、是人計我徧知,得無邊性,彼
│ │ 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 │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 │
│ └(計生滅)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
│ 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
│ 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
│ 有邊一半無邊。
│
└(結成外論)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我們再看第四段「計四有邊」。
前面他談到常跟無常的思想,是從時間上來觀察,這個地方是從空間上。什麼東西是無邊際的?是我們的常住真如。什麼地方是有邊的,是我們應該放棄的?他是從空間上來觀有邊無邊,有四種的有邊。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他對整個行陰的觀察是從四種的分位。這四種分位包括:第一個,時間;第二個,見聞的功能;第三個,彼我;第四個,行陰的生滅。先看時間。
(經文)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那麼他的所觀境是什麼呢?觀察時間。觀察他這一念心,哦,我這一念心果然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於是他執著這個「生元」,這個行陰的流動生滅的根元,是遷流業用而循環不息的。在整個流動當中,他就認為過去已經消失了,未來還沒有現前,所以他認為這兩個是靠不住的,是有邊際的、有限量的。換句話說,這兩個是不能依止的。
那麼既然不能依止過去,也不能依止未來,那怎麼辦呢?「計相續心,名為無邊。」我現在這一念相續的心是周徧法界,是無有窮盡的,我應該活在當下。以現在為常住,是無邊,以過去跟未來為有邊,是這個意思。
【1744】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二,計見聞,劫外是無邊,劫內是有邊。
(經文)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這是從見聞當中去觀察。他在禪定當中觀察八萬大劫的時間,那麼在八萬大劫之前他看不到啊,所以他是寂靜無所見無所聞。所以在這個劫外(劫外就是八萬大劫以外的世界),這個是無邊的,這叫冥諦;那麼在八萬大劫以內的呢,是有邊際的,是有限量的。他認為劫外是無邊,劫內是有邊,他是這樣區分。前面是說過去、未來是有邊,現在是無邊,這兩個不同。
【1745】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三,計彼我,計我這一念心是無邊的、是常住,苦惱眾生是有邊的。
(經文)三者,是人計我徧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這個地方是從他人跟自己作比較。他說,我當下這一念心是能夠普遍了知一切法。這個人他的色受想完全破壞了,內心當中特別的明了寂靜,所以他認為他自己這一念心是無邊的、是常住的;而其餘一切苦惱的生死凡夫,就在我一念明了的心中顯現出來。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這句話古德解釋說,彼不知我的心性,而我能夠知彼的心性。我看他是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看我看不清楚,所以「彼不得無邊之心」。所以這個苦惱眾生是有邊的,但是我呢,我在修禪定的人,已經破壞色受想,我的心才是無邊的,我才是特別的尊貴。是從自他當中而區分有邊無邊。
【1746】十種行陰魔(四)——第四外道,立有邊論之四,計生滅,執著我們的身心世界原來是一半是生,一半是滅,乃至於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經文)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這個人他在窮究行陰的真空之理,他要探討這個生命的根元到底從什麼地方來呢?在探討的過程當中他也不依止聖言量,而完全依止他的所見所聞,他就在定中「心路籌度」,就自己妄加計度。
他怎麼計度呢?說一切眾生在他的生命當中,一半是生,一半是滅。怎麼說呢?因為,這個人一入定以後,他止觀現前,他那個行陰的生滅的相狀他暫時可以調伏,所以他滅相現前;但是他一旦出定以後,他止觀就消失了,他的行陰又生起來,又產生生相。那麼他就發覺他在禪定當中的心跟出定的心是不一樣的。那當然這是內心的隨緣嘛,你隨順止觀的因緣而產生功德,也因為隨順散亂顛倒的因緣產生過失,這是心的正常現象。但那他就產生執著了,他就對此產生一個決定想,他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原來是一半是生,一半是滅,乃至於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他是這樣想的。
【1747】這個外道思想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看到什麼,他就計度分別,完全在假相中產生了顛倒。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這個外道思想,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這個問題就出在這裡,就是他看到什麼,他就計度分別。
諸位你們有沒有人知道?過去臺灣有一個叫現代禪,現代禪的思想就有點像外道的見聞覺知。什麼是見性?他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花,當下就是見性。這個思想是有點似是而非。當然他已經不落入妄想,因為他這個人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但是這畢竟是一個依他起,見聞覺知這個是看到了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它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體會,不能從假相上體會。
你看孔夫子,有一天在巡寮的過程當中他經過了廚房,看到顏回,這個菜煮出來,他拿了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說顏回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眾師還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顏回叫過來罵一頓。顏回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啊。我是看這個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是道聽途說呢?他看到這個假相,但是孔夫子在解釋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釋錯誤。你怎麼能夠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
所以佛教很重視什麼?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些修止觀的人,可能到最後都沒有在看經典,這不對。他剛開始應該是有看經典,但是走到最後的時候,他就完全根據自己的分別來判斷,這個是常,這個是無常;這個是有邊,這個是無邊,完全在假相當中產生了顛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的,要依止聖言量。
【1748】十種行陰魔(五)——外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矯亂?
辛五、計四矯亂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
│ 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
│ ┌(八種矯亂)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
│ │ 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
│ │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
│ │ 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
│ │ 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
│ │ 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
│ │ 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
│ │ 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 │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 │ 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
│ │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 │
│ ├(唯無矯亂)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
│ │ 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 │ 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 │
├〔分別詳釋〕┼(唯是矯亂)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
│ │ 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 │ 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 │
│ └(有無矯亂)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
│ 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
│ 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 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我們看第五段,計四矯亂。
這個矯亂就有點像戲論,違背真理而言說不定。那麼外道為什麼會有矯亂?因為他以這個無想天為究竟,他認為生無想天的因,必須一生當中不能夠亂答於人。他回答的時候很怕回答錯誤,所以就說一切法是亦有亦無,亦生亦滅,總而言之含糊籠統。佛陀說這叫矯亂,言說不定,違背真理。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他整個顛倒的生起是在知見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見。在禪定當中的所知所見,而產生四種的顛倒知見,以無想天的不死的果報而引生了四種矯亂的言詞。依止虛妄的徧計執而創造了虛妄的言論。
【1749】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一,八種矯亂
我們看第一種的矯亂。
(經文)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這當中有八種,分四段。
他在禪定當中,「觀變化元」,觀察行陰這個生滅變化而又恆常相續的這樣一個生命的根元。首先他看到它的遷流處,生命有它的生滅變化的地方,他說,哦,這個地方是無常的變化的。但是變化以後它又產生了相續,哦,他把這個相續的地方叫做常。所以這個生命又分成變跟恆一對。
第二個,「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他在八萬大劫之內所見到的,他認為這是生。「不見見處」,這個「不見見處」,蕅益大師解釋得比較清楚,他說是「見不見處」。就在劫外當中見到了一個不可見的處所,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處所,名之為滅。劫外的叫做滅,劫內叫生。他就把生命分成生跟滅這一對。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他又把生命分成增減了。他說這個相續的因,這種能夠相續的不斷滅的功能,叫做增。你看他死亡以後又會受生,那麼這個受生的力量是怎麼來呢?是「增」而來的。「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那麼在整個生命的相續當中,他會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什麼叫休息呢?比方說我們呼吸,我們吸氣以後再吐氣,吐氣以後吸氣,在一吸一呼的中間會有一個休息,那個地方叫做減,就是沒有吐氣也沒有吸氣,那個叫減。我們生命在相續當中,會稍微停一下再相續、停一下再相續,那個中間停的地方叫做減。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一切眾生當中,他在受生的地方就有,但他消失的時候叫做無。
所以他用這個道理來觀察,「用心別見」,他看到了八段嘛,他就以有所得心分別而見。
如果有人來請法,問什麼是諸法的真實相,他說,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亦常亦無常。在一切時當中,你問他這個真理,他都是這樣回答。他認為這樣子是合乎中道的,這樣我才能夠往生到無想天去。但是他使令聽的人「遺失章句」,就是不得要領,不知所云。
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地說出來生命當中哪些是恆常住的,哪些是變化的,他是很清楚地指出來。而這個外道,他雖然看到了變跟不變、增跟減,乃至於有跟無,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評論。他說亦增亦減,亦變亦不變,亦有亦無。你再問他一次,他把這個答案再重複告訴你,他認為這樣子是最圓滿的回答。但是他這個圓滿,別人聽了以後完全不懂,遺失章句,不知所云。
【1750】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二,唯無矯亂
(經文)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人在禪定當中,他觀察他這一念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他入了禪定以後,他止觀現前,於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動,他能夠暫時地把他行陰那個生、住、異、滅當中的生、住、異破壞,使令滅相現前。他認為這個滅相就是最永恆的功德,所以「因無得證」,他就證得一切法究竟無的真理。
當然這個地方他是實證的,他在禪定當中,止觀現前的時候,那個滅相的「無」現前。所以有人問他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啊?他說無。你再問他一次,他還是說無。除了無之外,「無所言說」,他說一切法無是究竟的真理。
【1751】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三,唯是矯亂
(經文)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人也是觀察內心,「各各有處」,在生、住、異、滅當中他看到了生。生、住、異、滅,滅了以後,欸,他發覺又有一個新的念頭生起,所以「因有得證」,他證得一切法是畢竟有。所以有人問他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他說是,當下就是啦。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門前那一棵樹就是了,當下就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1752】十種行陰魔(五)——第五外道,計四矯亂之四,有無矯亂
(經文)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前面有些人是看到無,有些人是看到有,這個地方是「有無俱見」。他看到了滅,他也看到了生,兩個都看到了。那麼這個生跟滅他怎麼解釋呢?他說,「其境枝故」,說這個生跟滅是一個東西嘛。比方說一棵樹它分叉成兩個枝,所以真理是兩個都具足的,生跟滅都具足。
既然看到兩個,這時候他能觀的心也是錯亂了,所以有人來問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就回答說:「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世間上的真理是怎麼回事?他說,當你看到一件事情有,但它早晚會變成無,亦有一定會變成無。你看,這個小孩子出生了,你論斷他這個人遲早會消滅。但是你看到無的時候,就未必會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時候,這個東西遲早要消失掉;但是你看它消失的時候,你不一定會看到它再生起,「亦無之中不是亦有」。總而言之,這個道理是矯亂的、錯亂的,而且這個錯亂的思想「無容窮詰」。你再繼續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子,他說這個道理高深莫測,很難講清楚,你要自己體會的,「無容窮詰」。
【1753】你妙達無生,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但是你產生執著,通通是戲論,關鍵在這裡
以上四種都是一種計度矯亂。
(經文)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這個地方的問題,其實他這個思想你不能說全錯,因為佛法也經常用有、無、生、滅來對治我們的煩惱。他的問題在於矯亂,他自己都錯亂了,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說是這樣,其實他自己本身是含糊籠統。比如,佛法說,什麼是生命的真理?我們也可以說因果絲毫不爽,強調有。但是有時候佛陀說,什麼是諸法的真理?法性本來空寂,強調空。那是怎麼樣?對治嘛。
其實,諸法的真理,那個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諸位看《維摩詰經》就明白,一切法是不能說的。有人問文殊菩薩,什麼是大乘的不二法門?文殊菩薩不講話,不能講。不能講就沒人知道了,那怎麼辦呢?那只好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諸位要知道,說法是不得已的。
那既然是開方便門,那這個門就很多了。你看我們這個房子,你可以從這個門進來,他可以從那個門進來,每一個人說法的方便之門它的角度就有所不同。蕅益大師講《阿彌陀經》的時候,他就講得很清楚,說我的講法跟蓮池大師不同,蓮池大師的說法跟幽溪大師也不同。他說大家都對,通通都對。他說這個經是無量義,這個《阿彌陀經》本來我們都沒有資格說的,那是佛陀的甚深的境界,但是都沒有說就沒有人知道了,所以只好開方便門。既然是開方便門,那就叫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都見不到廬山真面目,但是每一個人都沒有離開廬山。
蓮池大師譬喻得更妙,他說這個講經像瞎子摸象,沒有一個人把佛陀的真實義講出來。他摸到象的腳,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頭,但重點是大家都沒有離開象。
所以講這個法是怎麼樣?是開方便門,那每一個人的角度開顯就有所不同。所以,對有些人,在整個生命當中的即空即假即中,為了對治你的執著,佛陀會講空性這一部分,強調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斷滅,又講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妙達無生,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但如果你產生執著,通通是戲論,關鍵在這裡。
【1754】十種行陰魔(六)——為什麼會計十六有相?
辛六、計十六有相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
│ 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
├(正明本計)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
│ 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
│ 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
│ 有十六相。
│
├(更述轉計)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
│ 相觸。
│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辛六,計十六有相。
這個十六有相就是先講四種法,色、受、想、行這四種法。這四種法有兩種執著:一個是即色計我,色受想行就是我;第二個是離色計我,離開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個我。離色計我有三種,即色計我有一種,就四種了。四種再乘以四,就十六種。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在三摩地當中,他已經把想陰破壞了,而行陰微細的流動相現前,那麼他就在整個行陰的無盡流的生命當中產生了計度。他說一個人死了以後,有一種人我相現前,這個色受想行的人我相是不能破壞的。依止這個人我相而產生一種錯誤的發心,一種顛倒的發心。
【1755】十種行陰魔(六)——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執著真跟妄是獨立的,妄想永遠是妄想,真如永遠是真如,咱們各走各的
我們看他這個人我相是怎麼個人我相。
(經文)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先看第一個,即色計我。
「或自固身」,他就堅固地執著自己的這個色身。說色就是我,或者是受就是我,乃至於想、行就是我。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這樣的思想很容易斷滅見。因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後就糟糕了,那我就死掉了。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即陰計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說我死掉了。這個是把色、受、想、行四陰當作我,這第一個。這個是比較嚴重的。
比較輕微的是離色計我。說色、受、想、行這四種是流動變化的,但是另外有一個我是不變的。這當中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色」。說我是很廣大的,色陰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後,我還是在的,我是廣大的一個大我,色就存在於大我當中。這第一個。
「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前面是講大小,這個就不講大小了。說「前緣」,他在定中的所緣境當中「隨我迴復」,他感覺到我的這個行陰是隨我而轉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滅它就滅,乃至於我出定以後,我對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這個色是屬於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屬,就變成一個主伴的關係。
第三種,「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這個也是大小關係。說我比較小,色、受、想、行四陰比較大,我必須依止這個四陰,才能夠相續地作用。所以我在色受想行當中,色受想行比較大,我就住在裡面。
總而言之,以上四種都執著人死了以後還有一個自我的相狀,「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經文)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所以,他從前面的一種我相的「人死了以後還有自我」,就更加地推論,「畢竟煩惱,畢竟菩提」。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雜染的煩惱,也有一個清淨的菩提。那麼他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呢?煩惱永遠是煩惱,它不會改變的。說轉煩惱成菩提,沒有這回事情。菩提永遠是菩提。所以我們生命當中兩種體性,雜染法跟清淨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互不抵觸。我們頂多把煩惱給壓住,但不能夠去斷滅它,因為煩惱畢竟是煩惱,菩提是菩提,這兩個是不能改變的。
(經文)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真跟妄是獨立的,妄想永遠是妄想,真如永遠是真如,咱們各走各的。
佛法不是這個意思,佛法講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說,你要迷惑,那全體是妄;你要覺悟,全體是真。所以我們迷惑的時候是什麼?全真成妄。你要覺悟的話,是全妄即真。佛教講真妄是不二的。它這個地方講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這兩個永遠不能改變了。
【1756】外道錯在哪裡?為什麼真理只能夠體會,不能夠追求?
總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結論只有一句話,就是「用心別見」,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別心,分別地去見真理。
我們一再強調,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夠在一種看破放下的情況去體會,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了,動念即乖嘛。仁者心動,一念方動,烏雲遍布。
所以這個外道,其實他看到的有沒有錯?沒有錯。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滅,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無,也看到了增,也看到了減。他看到的通通沒有錯。他錯在哪裡呢?錯在「用心別見」。這一切法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一切法本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不追求,真理當下就顯現出來,它當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業發現、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循業發現。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麼都不是了。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法沒有錯,是心態錯誤,問題在心態錯誤。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沒有錯,他還看到了眾生的生相、滅相、有相、無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時候,就找不到了。所以真理只能夠體會,不能夠追求,這個大家要知道。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