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第12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第12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明識陰境:結前行陰盡相。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正明識陰區宇經文: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懸示識陰盡相。經文: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結示本惟妄想。經文: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第一種:因所因執。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脗,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第二種:能非能執。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第三種:常非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第四種:知無知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講記
 
                 目錄
 
1770】五陰的現前,它是一層一層的現前。
1771】行陰窮盡是什麼相貌呢?
1772】說我現在有一個感受,這很容易清楚,但行陰我們不容易感覺。
    那行陰是代表什麼呢?
1773】識陰現前是什麼相貌?
1774】行陰盡、第八識現前時,為什麼這個無念的心識還不是真如?
1775】什麼是「識陰窮盡」之相?為什麼識陰是我們最微細的最後一道障礙?
1776】你從「罔象」跟「虛無」這兩個詞,就能夠體驗第八識的體性跟相狀
1777】十種識陰魔(一)——因所因執,他執著什麼?
1778】第八識現前是什麼相貌呢?它跟真如本性差在哪裡?
1779】他為什麼會墮入「因所因執」?後果是什麼?
1780】第八識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這與唯識學講的話完全一樣,為什
    麼這裡說它是外道呢?
1781】十種識陰魔(二)——為什麼第八識不能完全破壞?
1782】他把他所皈依的第八識覽為自體,這個地方有問題了!
1783】十種識陰魔(三)——常非常執,顛倒的認為第八識是一切萬物的生
    起跟依止處所。
1784】十種識陰魔(三)——這個第三種識陰魔的知見錯在哪裡?
1785】十種識陰魔(四)——第四種識陰魔的顛倒知見是什麼?
1786】十種識陰魔(四)——第四種識陰魔的知見錯在何處?
 
 
 
1770】五陰的現前,它是一層一層的現前。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九六頁。辛一,結前行陰盡相。
 
  本經在整個結構當中,就是一直在分別我們生命當中一個真跟妄的問題。其實《楞嚴經》就在講兩件事: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妄。那麼真實的當然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講的清淨本然的、周徧法界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是真實的。但是這個真實的心性,當我們一念妄動以後,就出現了五種的虛妄相,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色是最外層的,然後受、想、行、識。好像我們穿了五件衣服一樣,那麼色陰破壞了,受陰現前;受陰破壞了,想陰現前;乃至於行陰破壞了,識陰現前。所以它這個五陰的現前是一層一層的。
 
1771】行陰窮盡是什麼相貌呢?
 
  那麼前面的行陰窮盡的相貌是什麼?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把生滅的這種力量破壞以後,到底他的行陰窮盡是什麼相貌呢?看這個經文就知道。「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就是一個人在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他的行陰窮盡是什麼相貌呢?
 
  他說:「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說這個時候一切有為的世間的體性,包括這種幽隱、清微的生滅擾動之相。而這種擾動之相是一切有情眾生一種生滅的根元,叫「同分生機」。這個「機」就是生命那種活動的開始,像一個開關一樣,你一打開就開始活動,你把它關掉它就不活動。這個整個生命的活動的根元,突然間完全破壞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這個「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這一段先解釋「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當中那種深層微細的生命的綱紐,這個「綱紐」就是開關,這個生命的這種流動的開關消滅了。「酬業深脈,感應懸絕。」為了酬答業力的這種微細的流動,這個行陰整個消滅了。也就是說,整個三界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這個感應就是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清淨了。
 
1772】說我現在有一個感受,這很容易清楚,但行陰我們不容易感覺。那行陰是代表什麼呢?
 
  那麼這一段經文,我們再把它做一個發揮。就是行陰到底它扮演什麼角色呢?行陰我們不容易感覺。說我現在有一個感受,我有一個想法,這個很容易清楚。那行陰是代表什麼呢?
 
  我們常常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也會流到未來。那當然,水流有時候這個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醜陋,這醜陋個我們就不管,問題是那個水流為什麼會流動。它為什麼會從過去流到現在,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個水流流動的力量是怎麼來的?我們看大海,你看大海它不斷地在動。那個動力是哪裡來的?
 
  生命的水流,它的流動力就是行陰。所以行陰一破壞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講耳根圓通的時候,講「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生滅」就是行陰。破壞以後,這個「寂滅」,就是第八識,現前。第八識是一個「寂滅」,一個微細的、不流動的水流。
 
  當然,這個地方還不是真實的心性,所以古人說:「莫謂無念便是道,無念猶隔一重關。」這個「無念」其實就是第八識現前。真如它不是無念,真如是無住而生心,它無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無念,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但是在行陰破壞以後,的確,這個修行者他完全進入到一個無念的狀態,因為他的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壞了。這個「酬業深脈,感應懸絕」,那個推動因果、招感因果的力量完全消滅了,這個時候叫做行陰窮盡。
 
1773】識陰現前是什麼相貌?
 
  辛二、正明識陰區宇
 
  我們再看下一段,識陰現前。識陰是什麼相貌?
 
(經文)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前面是把整個行陰破壞了,這以下是把識陰的相貌表現出來。
 
  「於涅槃天」,這個「天」指的是真如佛性。這個時候這個人對於整個真如佛性將要大開明悟,「將」意思就是說還沒有明悟,但是將要明悟。
 
  講出一個譬喻:「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公雞天亮的時候要叫三次,牠這個是最後一次叫。那麼這個時候你遠遠地往東方看過去,那個東方已經出現了一種光明,光明之色已經出現了,也就是說太陽將要出來但是還沒有完全出來。但是已經怎麼樣呢?將要出來。就是說在整個昏暗的天地當中「已有精色」,已有一些少許的光明之色出現,這個就是識陰。
 
  那麼表現在我們整個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呢?「六根虛靜,無復馳逸」。那麼這個六根當中,這個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什麼叫做「虛」呢?這個「虛」就是他不再有感受,受陰破壞了,叫虛。他已經不受一切法。「靜」,這個「靜」就是寂靜,就是不再有妄想,想陰破壞叫做靜。「無復馳逸」,就是不再有生滅的遷流,這個就是行陰破壞了。所以在整個見聞嗅嘗覺知的時候,受、想、行三陰完全消滅,所以他的內六根、外六塵是湛然光明合為一體。所以「入無所入」,就是內六根、外六塵完全是沒有能所對立的差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他能夠深達十方世界當中這個有情的十二類眾生,「受命」,生死流轉的根元在哪裡。當然根元就第八識嘛,因為第八識有執受嘛。那麼他能夠觀察這個生命執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報。
 
  在整個十方世界當中,已經在諸生命的差別當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這共同點指的是什麼呢?古德解釋說,識陰的共同點就是「六已銷,一未亡」。因為我們過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那麼六根的障礙破壞了,一精明現前,但這個一精明還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一」還沒有銷亡,但是六根已經銷亡。所以這個第八識的精色,這精明之色,已經不再隱沒不現,而是分明地現前,這個識精元明清楚地現前。「發現幽秘」,這個識陰的微細相狀也完全發明出來了,這個就是識陰區宇。
 
1774】行陰盡、第八識現前時,為什麼這個無念的心識還不是真如?
 
  我們在學唯識的時候,諸位要知道,唯識學認為生命的緣起是有三能變。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變成阿賴耶識,叫初能變;然後變成第七意識,叫二能變,執我,有一個我的感覺;到了前六識開始對外境了別。而這樣的一個第八識,正是我們一個很微細很微細的障礙。因為從唯識的角度,萬法唯識,所變現的萬法是無量差別的,但是能變現的心識是沒有差別的。而這個能變現的心識,正是第八識。識陰現前,它所變現的萬法完全消失了,完全攝用歸體了,這個時候生命只剩下一個明了又寂靜、寂靜又明了的心識。但是這個無念的心識還不是真如,還有一個薄薄的障礙存在,還有一個根本無明——那一念的妄動存在,但是他已經把整個生命的差別相完全消滅了,所以在整個十方世界當中「已獲其同」,是這個意思。
 
1775】什麼是「識陰窮盡」之相?為什麼識陰是我們最微細的最後一道障礙?
 
  辛三、懸示識陰盡相
 
  我們看第三段,懸示識陰盡相
 
  什麼叫做「識陰窮盡」之相呢?
 
(經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在眾生所招感的整個生死果報當中,已經獲得了一個共同的心識,共同心識當然這個地方是指第八識。假設你在第八識當中繼續用功,照樣觀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繼續往前走,那麼最後會怎麼樣呢?「銷磨六門」,六根的差別功能消滅掉了。「合開成就」,六根一合就是識精元明,開的話就是六根。所以「見聞通鄰,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六根互相地通達,而且六根能夠互用,眼睛也能夠聽,耳朵也能夠看。在整個十方世界跟有情的眾生當中,十方世界講器世間,有情是講正報世間,「如吠瑠璃」,就像瑠璃寶一樣,身心世界內外是光明透徹,唯一心性,「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這個識陰是我們最微細最微細的最後一道障礙,它的相貌是明了而寂滅。那它差在哪裡呢?我們從經文來看,它還有一個內外的對立,有一個能變現的識和一個所變現的萬法。所以當我們把這個能所完全破壞的時候,內外明徹,這個時候就真如本性現前。就像古人說的,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菩提。不但是我的心是無上菩提,所變現的山河大地也是無上菩提,所以能所雙亡,這個時候妙用現前。
 
  這個地方是講到識陰的窮盡相貌。
 
1776】你從「罔象」跟「虛無」這兩個詞,就能夠體驗第八識的體性跟相狀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我們看第四段的,結示本惟妄想。
 
(經文)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這個識陰是怎麼來的呢?「罔象虛無」。這個「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種如幻如化的假相。「罔象」指的是作用,「虛無」指的它的體性,它的體性是空寂的。違背真如的一種妄想,「以為其本」。
 
  本經用罔象、虛無這兩個詞來形容第八識是非常的恰當,因為第八識它的功能就是集起,它在因中集合前七識的種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識的現行。
 
  從因地上來說,它集合前七識的種子,所以它是虛無的,它體性是不真實的。你看第八識,什麼叫第八識?它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種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識,它沒有實體的。比方說,什麼叫淨律學佛院?就是有很多人集合在一起,叫淨律學佛院。如果這些人全部散開了,就沒有淨律學佛院了。淨律學佛院這個假名,是安立在有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產生一定的作用,它才叫淨律學佛院。第八識就是把我們過去善惡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識,所以它的體性是「虛無」的。
 
  它變現作用的時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
 
  所以你從「罔象」跟「虛無」這兩個詞,就能夠體驗第八識的體性跟相狀。
 
1777】十種識陰魔(一)——因所因執,他執著什麼?
 
  庚二、別明發相 分十:辛一、因所因執;辛二,能非能執;辛三、常非常執;辛四、知無知執;辛五、生無生執;辛六、歸無歸執;辛七、貪非貪執;辛八、真無真執;辛九、定性聲聞;辛十、定性緣覺
 
  我們看庚二,別明發相。
 
  這以下把識陰的十種發相做一個說明。一,因所因執,乃至第十科,定性緣覺。
 
  辛一、因所因執
 
┌(心遊兩邊)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
│      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迷執成墮)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㳷,
│      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
│      墮因所因執,婆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
│      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種)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
       城,生外道種。
 
  我們先看辛一,因所因執。
 
  這個「因」就是說,他認為識陰是萬法生起之因,也就是一切萬法的究竟依止處叫做因,他這樣認為。這個「所因」指的是一切的萬法是從此而流出。所以萬法是所因,第八識是能因,是這個意思。他產生這樣的執著。
 
1778】第八識現前是什麼相貌呢?它跟真如本性差在哪裡?
 
(經文)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阿難當知!就是修習大乘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這個人已經能夠窮究行陰生滅之相。「窮諸行空」,意思就是把行陰給消滅。這個時候第八識的識陰現前。
 
  那麼第八識是什麼相貌呢?「已滅生滅。」這個時候整個生命的生滅流動之相完全停下來。第八識是一個寂滅的相狀,但是這個寂滅缺乏什麼呢?「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在這個識陰的寂滅當中,他對精妙的真如本性卻還沒有圓滿通達。
 
  第八識跟真如本性差在哪裡?真如本性能夠生起妙用,第八識不能生起妙用,就差在這個地方。所以講他在寂滅當中那個精妙的作用還不能夠現前。這叫第八識現前,第八識的相貌是這樣。
 
1779】他為什麼會墮入「因所因執」?後果是什麼?
 
  我們看他的執著。
 
(經文)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這個人他在識陰現前的過程當中,就在禪定當中觀察自己的六根身。之間的隔閡,他已經能夠開合自在,六根能夠開、能夠合。他也能夠跟十方眾生「諸類通覺」,他能夠進入到眾生共同的知覺。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從第八識流露出來的,所以他能夠跟一切眾生同一個知覺。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他沒有說跟十方諸佛同一知覺,這一句是關鍵。識陰是跟十方眾生同一知覺,但是跟十方諸佛不同一知覺。
 
  「覺知通㳷,能入圓元。」那麼彼此的這種知覺,是互相地周徧圓滿的,我周徧到你的地方,你也周徧到我的地方。「能入圓元」,這個「圓元」就是第八識,第一個「圓」指的是一切眾生是互含互攝的,第二個「元」指的是一切眾生的依止處。
 
  他就在這樣的一個「圓元」當中,「若於所歸立真常因」,把一切法所皈依的第八識當作一種真實常住的因,而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這個時候就墮入「因所因執」,認為第八識是因,一切萬法是從第八識所生起的,就墮入到外道。這個娑毗迦羅就是黃髮外道,他們所說的冥諦,一切法都是冥諦所生的,最後還歸冥諦當中。就成為外道的伴侶,迷失諸佛菩提的功德,亡失了大乘的正見。
 
(經文)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這個就是,第一個,安立了有所得心,以第八識當作一切法生起之因;第二,安立所歸果,也以第八識為一切眾生最後皈依之果。違背了大乘的圓通,這「圓通」是真如本性,而背離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種性。
 
1780】第八識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這與唯識學講的話完全一樣,為什麼這裡說它是外道呢?
 
  這段經文,「非因計因」。他認為說,第八識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學過唯識的人會覺得,欸,這句話對呀,唯識學就是這樣講,你怎麼說它是外道呢?我們還是那一句話,佛法講萬法唯識,它是要破唯識的。唯識學它是安立唯識以後它還要破唯識的,最後是佛陀告訴我們,第八識變現一切法這是不正常的。有情眾生的根本就第八識,所以佛陀講出這句話的時候是說這是不正常的,你要破的。
 
  但是外道認為這是正常的。同樣講這句話,口氣不同。諸位懂這意思嗎?外道認為說第八識變現一切萬法,這個就是真實相。佛陀說萬法唯識是說,因為你顛倒了,所以你才有阿賴耶識,所以你要把阿賴耶識破掉。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講得好:「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這個根本講出來,目的是要你把這個根本拔掉。外道是把這個根本當真實,講的話一樣,但是目的不一樣。所以諸位要體會,他講這句話跟唯識學講的話完全一樣,但是唯識講這句話的目的是要破它的,而外道是要建立它的。
 
1781】十種識陰魔(二)——為什麼第八識不能完全破壞?
 
  辛二、能非能執
 
┌(心遊兩邊)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      精妙未圓。
│         
├(迷執成墮)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
│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
│      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種)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
       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看第二段,能非能執。
 
  這個「能」,他認為識陰是能生;「非能」,一切眾生是我所生。這個地方,在整個第八識當中又加一個「我」出來,我的第八識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我所生,在這一切法當中安立了一個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經文)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先到這個地方。這個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他已經把行陰的整個生滅相超越了,但是對於第八識的這個精妙還沒有圓滿的證得。
 
  這個第八識的「精妙」怎麼說呢?第八識畢竟不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諸位要知道,第八識是不能完全破壞的。行陰是生滅的根元,這要完全破壞,你一點都不能客氣的,但是你遇到識陰就不是這種口氣了。因為識陰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它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把第八識破壞,你也完了,你就斷滅了。所以只能夠說,他在寂滅當中,那種不生不滅的精妙光明的妙用還沒有顯現出來,因為第八識是不能斷滅的。第八識,迷了以後叫第八識,悟的時候就真如本性,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1782】他把他所皈依的第八識覽為自體,這個地方有問題了!
 
(經文)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酰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他對於他所皈依的第八識,把它覽為自體,這個地方有問題了。
 
  前面是說第八識變現一切萬法,這個地方把第八識當作自我。當作自我以後他就說了,說這個法界當中所有眾生都是我的第八識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他認為「我」創造了宇宙萬法,「我」創造了山河大地。那麼這個人就墮入了「能非能執」,我為能生,一切眾生、一切萬法是我所生。
 
  色界的大自在天,摩酰首羅大自在天,就是色界的天頂,他現這個無邊身。他認為他能夠顯現無量無邊的眾生之身,他能夠變現、能夠創造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成為他的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經文)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就認為我為能生;「成能事果」,一切眾生是我所生。我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眾生是果。違遠了圓通的本性,也背離了涅槃的功德,死後生在大自在天的這個我慢的遍圓之種。我為能生嘛,所以遍滿在整個法界當中。
 
  古德說前面的「因所因執」以第八識為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是法執,還是很微細的。這個地方的「能非能執」是把第八識覽為自體,就是我執。前面認為是說,有一個第八識存在,它會變現萬法;這一段是說,這個第八識就是我,把它覽為自體,那變成我能夠變現萬法,那這個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樣。
 
1783】十種識陰魔(三)——常非常執,顛倒的認為第八識是一切萬物的生起跟依止處所。
 
  辛三、常非常執
 
┌(心遊兩邊)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迷執成墮)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
│      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
│      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
│      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
│      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種)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
       城,生倒圓種。
 
  看第三段,常非常執。
 
  這個地方是認為第八識是能變現而且是真常的,那麼一切萬法是變化的。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就是他把行陰破壞了,這個時候不斷地去思惟、觀照第八識,但是還沒有把第八識破壞。
 
(經文)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他就在這個所歸,這「所歸」就第八識,把這個所歸的第八識當作整個究竟生命的不生不滅的皈依處。第八識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他把第八識執著是不生滅的,他只看到不生滅這一部分。
 
  那麼他就自己懷疑,說我的身心世界是第八識表現出來的,乃至於整個十方虛空、一切萬法也都從第八識所生起,所以這個第八識是一切萬法所宣流的處所,無不從此法界流。而這個第八識身為一切法的根本,是真常的。他把第八識認作是真實常住之身,而作不生滅的理解。那麼在整個微細的生滅當中,他就預先執著這個第八識是常住的,他預先地執著。既然迷惑了這個無生的真如,也就迷惑了生滅的第八識,迷真才會起妄嘛。他因為還沒有見到真如,就把這個第八識當真如解,就把第八識這種生滅相當作不生滅。
 
  「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在這個深沉的第八識的微細的生滅當中,就不想進步了,把這個第八識當作真實常住的佛性看待,那麼這個人就墮入到「常非常執」。他認為第八識是常住的,一切萬物是非常住的,就墮入到這個大自在天。他就認為一切法是大自在天所創造的,大自在天是常住的,一切法是生滅的。「迷失菩提,亡失知見。」
 
(經文)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他這個是安立了因依心,這個「因」是認為第八識是一切法之因;「依」,就是第八識為整個生命的皈依處。就是說一切法從第八識生起,最後還是回到第八識,所以它是一個因,也是一個果。那麼違背了圓通的佛性,也背離了涅槃的功德,而生起倒圓種,顛倒地認為第八識是一切萬物的生起跟依止處所。
 
1784】十種識陰魔(三)——這個第三種識陰魔的知見錯在哪裡?
 
  這句話,蕅益大師有一句話來形容這個知見,他說:「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謂天地生人。」
 
  這個觀念就是說,天地間有一個能生的第八識,它創造了我們,它也主宰了我們,這個就是天地。這天地就我們中國說的天地。所以我們自己的吉凶禍福,我們自己作不了主。是誰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這個天地鬼神是常住不變的,我是生滅的。我死了以後,我還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到天地下次再把我創造出來。這樣是錯誤的。
 
  就是說,實際上是我們的心把天地創造出來,不是天地把我們創造出來。
 
  你看「天地生人」這個思想在我們中國的演變,我們也簡單講一下。不但是印度有這個思想,我們中國的文化也有這種思想。你看孔夫子他所弘傳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道統從什麼地方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不要講太遠,其實就是近處的話,就是周朝的周公所安立的道法。周公在整個中國文化當中的最大的貢獻在哪裡呢?他改變了人對生命的態度。
 
  你看商朝要滅亡的時候,周文王領兵來討伐商朝,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這個商紂王給滅亡掉了。一個月的時間!滅掉以後,周公這個時候就召集整個幹部會議,就檢討,殷商這麼強大的國家一個月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個月不是很長啊,因為古時候都是走路的,從這個地方到打仗的地方,要走好幾個禮拜。幾乎是一打,商紂王就消失了,就滅掉了。
 
  後來發覺,商朝的思想模式有問題。商朝的文化是以神為本,他認為人是沒有價值的。所以,這個商朝為什麼到最後會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周公安立的。他認為,商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失掉民心。比方說他為了祭祀,他可以殺很多人來供養這個神。他是以神為本,他不把人當一回事的。遇到了這個災難,天上出現了凶災,就把那些人全部殺死來供養鬼神,所以他完全失掉民心。
 
  到了周公的時候,他把文化改變了,他安立以人為本。在整個殷商朝,他們的整個信仰當中是敬仰天地鬼神。到了周公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觀念很重要,他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他說你的吉凶禍福,跟鬼神沒有關係,天地不能主導你,是你自己作主,所以他就安立以人為本。
 
  為什麼儒家思想安立了仁義道德,要制禮作樂?他就告訴我們自己,你的吉凶禍福是你自己作主的。所以儒家思想是打破了過去以神為本的思想。以前是鬼神崇拜,到了周公以後開始建立個人的修養,說你一個人好好地修行,你自然能創造你的生命。所以人的吉凶禍福跟天地鬼神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這一點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改變貢獻非常大,而孔夫子就是繼承這個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
 
  當然佛法更高了,佛法是以佛為本。它不是從人的善念,它是觀照到人的佛性,那個覺性,那就更高了。
 
  它這個思想正是我們——不管中國也好,印度最古老的思想也好,就是天地鬼神創造萬物、主導萬物,這個就是所謂的「常非常執」。
 
1785】十種識陰魔(四)——第四種識陰魔的顛倒知見是什麼?
 
  辛四、知無知執
 
┌(心遊兩邊)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迷執成墮)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
│      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      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
│      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結成異種)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
       城,生倒知種。
 
  我們看辛四,知無知執。
 
  這個意思就是說,第八識是有知,是有知覺,而第八識創造了一切草木萬物,那麼這樣講,草木萬物也應該有知覺才對呀。因為這就是有知覺的第八識創造出來,它們應該也有知覺呀。是這個意思。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就是說他這個行陰的生滅相被超越了,而這個寂滅相現前,但是這個精妙的佛性還沒有完全地顯現出來。
 
(經文)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所知」,這個「所知」指的第八識。他認為第八識的知覺是遍滿法界的,「知遍圓故」。所以「因知立解」,他就認為既然第八識的體性遍滿法界,所以它的知覺也應該遍滿法界。那麼他就認為說,這個十方草木也應該是有情才對呀,也應該有知覺呀,它的知覺跟人完全沒有差別。所以他就展轉計度,說草木死了以後就變成人,人死了以後也會變成草木,這兩個互相輪迴,有情無情互相輪迴。
 
  「無擇徧知,生勝解者。」心中對有情無情完全不能夠加以辨別了,因為這兩個都是有知,只是形狀不同。對於這樣的一種看法生起堅定的理解,那麼這個人就墮入到「知無知執」,認為草木是有知的,而實際上它是無知的。
 
  「婆吒霰尼」,這是外道的名稱,婆吒叫避去,霰尼叫做有軍。那麼這兩個外道都執著這一切的草木都是有知覺的。他們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經文)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計圓知心」,他認為第八識的知覺不應該只存在第八識,應該普遍在一切的草木萬物當中都有知覺,叫做「計圓知心」。成就虛謬之果,最後「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起顛倒知覺的種性,把有知覺的認為是無知覺的,無知覺的認為有知覺,倒知種。
 
1786】十種識陰魔(四)——第四種識陰魔的知見錯在何處?
 
  佛法是把一切萬物分成三類,因緣法是不能混濫的。第一類是有情眾生,他是有生機也有知覺。有生機,他有生長功能啊,他也有這種感受想法,這是有情眾生。第二個是無情的草木。無情的草木是有生機,但是沒有知覺。它有生長功能,但是它沒有知覺。第三個是山河、大地、水火。它是沒有生機也沒有知覺。三種的差別。
 
  這個人是三種完全混濫,草木也有知覺,人也有知覺,人死了以後變草木,草木死後變成人。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混濫。蕅益大師說你在迷的時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這兩個不同。佛性是有知覺的,法性是沒有知覺的,在迷的時候是這樣。你要悟的時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們凡夫的顛倒的心,你不能夠說法性就是佛性,不能這樣講。但它這個地方就是說,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從凡夫的角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對這個第八識的整個執著是越來越微細了。它等於是探討整個生命的根元,從生命的根元當中安立了我執跟法執的差別這兩個觀念而已,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