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第127《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第127.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第七種:計八無相。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第八種:計八俱非。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第九種:計七斷滅。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消滅,滅已無復。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第十種:計五現涅槃。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結過勸示。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明識陰境:結前行陰盡相。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講記
 
                 目錄
 
1757】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呢?
1758】整個行陰的障礙都是他要對真如有所求,問題在這個地方
1759】十種行陰魔(七)什麼是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1760】十種行陰魔(七)第七外道這個斷滅見是怎麼生起的?
1761】十種行陰魔(七)行陰的執著,主要是哪四種?這樣的思想為什麼很危險?
1762】十種行陰魔(八)什麼是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1763】我們在分別一些微細外道的法的時候,要看他講這句話的心態是什麼,
    而不是他講話的內容,這個是很重要的!
1764】十種行陰魔(九)什麼是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1765】十種行陰魔(十)什麼是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1766】這六相都要遠離,你才能夠契入真實的中道實相
1767】十種行陰魔境是怎麼來的呢?
1768】最重要就是覺了不迷,經常保持覺照的工夫。
1769】有些人的修行,也是很用功,善根也很強,但是就跟過去的煩惱妄想
    糾纏不清,這問題出在哪裡呢?
 
 
 
1757】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呢?
 
  辛七、計八無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九三頁。辛七,計八無相。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其實整個重點就是兩個:一個是破妄,第二個是顯真。
 
  那麼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呢?
 
  蕅益大師說,如果是一個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別強,煩惱也特別淡薄,他可以直接地去開顯真如。也就是說,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種不思議境,就在一念不生當中念念地把真如本性給顯現出來。這種人不需要經過破妄的過程,他可以直接地,我們說直接地正念真如。
 
  第二種人是鈍根的人,就像我們這種人。我們有善根,但是我們有更粗重的煩惱。蕅益大師警告,鈍根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顯真。也就是你在觀你內心的時候,不能直接觀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觀來破除妄想,再修假觀開顯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觀入一念不生,是要有次第的。
 
1758】整個行陰的障礙都是他要對真如有所求,問題在這個地方
 
  很多人問我說,這個正念真如要怎麼正念呢?我們剛開始不要被這句話所蒙蔽,其實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也就是說,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隨妄轉,念念之間就是在開顯真如。雖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你念念地迴光返照、不隨妄轉,「不離當處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現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你一求它就不是真如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整個行陰的障礙都是他要對真如有所求,結果真如就風雲變色,變成不是真如,問題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在整個行陰的十種障礙當中,都是沒有經過破妄,就直接要去肯定。所以初心學佛,是先修否定法,再修肯定。你對你的妄想要先否定,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先求大死一番,然後徹底地破妄以後才直下承當,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當我們在自利的時候是否定的,當我們要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時候,才能夠肯定這一念心跟諸佛是不二。所以,在這個肯定跟否定的操作當中,你要適當,才不會落入到這整個十種的顛倒邪見。
 
1759】十種行陰魔(七)——什麼是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我們看第七科,計八無相。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
│      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         
├(正明本計)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
│      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
│      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
│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更述轉計)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這裡的無相指的是一種斷滅。這八個法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色受想行這四陰,在它生起之前,他認為是斷滅的,它滅除以後也是斷滅、無相的。所以這個四乘以二,就是八種的無相的斷滅。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這個人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已經把想陰給消滅了,而微細的行陰的生滅遷流活動現前,於先前所滅除的色受想三陰當中,他生起了一種錯誤的執著。什麼執著呢?因為他認為色受想這三陰消失了,並且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也沒看到它生起,他就認為一個人死了以後是斷滅無相的。那麼一發起這種斷滅之心,這樣的心是違背佛法的實相道理,所以叫做顛倒,發心顛倒。以斷滅心為本修因,最後的結果是斷滅之果。這個地方是一個簡單的總標。
 
1760】十種行陰魔(七)——第七外道這個斷滅見是怎麼生起的?
 
  這以下就各別說明,說他這個斷滅見是怎麼生起的。看第二段。
 
(經文)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這個人在定中看到四大的色陰消滅了,認為這個身形已經無所依託了,因為這個色身要以四大為依託。既然能夠去創造色身的四大都沒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後當然也就沒有。因為他四大已經被破壞了,色陰被破壞了,所以他認為整個色身已經沒有根本,那個根被拔掉了。
 
  「觀其想滅,心無所繫」。我們的心的活動,是以想為本,要於境取相。那麼想陰消滅了,第六意識也就沒有依託了,這個心也就沒有根了。
 
  「知其受滅,無復連綴」。感受消失的時候,我們的色心二法這中間就沒有一個連接的、傳達的地方。你看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內心,中間要有一個人傳遞。說我現在很痛苦,那麼這個痛苦的感受要經過受陰。你色身產生痛苦、產生逼迫,是誰傳給你內心呢?是那個感受,是那個受陰。受陰是色法跟心法之間的一個連綴的橋梁,現在這個受陰被破壞了,色心二法各走各的,你色身走你色身的,我心走我心的,兩個都沒有關係了。
 
  「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這個「陰」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前面的色受想三種的陰性。既然它們都消散了,色身也就沒有根本了,內心也沒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間的橋梁也被破壞了。縱然我現在還有一些生理的作用(這個生理的作用指的是一種行陰,內心當中你還可以吃飯,還可以睡覺,可以走路,這種造作遷流是靠行陰來維持),但是我心中已經沒有感受、沒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樣,沒有感情。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長大,但是它沒有感受、沒有想法,就跟我現在一樣。
 
  那麼,這樣的一個身心世界,在我活著的時候都是如此的沒有感受沒有想法,就像草木,那麼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時候,那更是一種斷滅無相的情況。他就由此類推了。所以他就這樣子來加以勘驗校對,就堅定地認為,一個人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存在了,因為根被破壞了嘛。好像那個輪盤,開關被關掉了,只有這個剩餘的輪盤的一個活動。所以,「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四陰當中生前是無相,死後也無相,八種無相。
 
(經文)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所以從這樣的死後無相,他就更加一步地轉計,說這個出世間的涅槃、世間的因果都是不存在的,這一切法都是斷滅空的,只有一個暫時的名字跟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我們的身心世界終究是要歸於斷滅的。
 
1761】十種行陰魔(七)——行陰的執著,主要是哪四種?這樣的思想為什麼很危險?
 
(經文)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這個就是對他的總結。因為認為死後無相,最後他就生起了一種斷滅的顛倒邪論。
 
  這個地方,在古德的開示說,其實行陰的執著主要就是四種執著——斷、常、空、有。體性上來說就是斷跟常,在作用上來說就是空跟有。
 
  他這一段所執著的是,認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終究斷滅。世間上生命遲早要斷滅的,現在不斷滅,死了以後肯定斷滅。這樣的思想當然就很危險,沒有一種相續的因果的思想。
 
1762】十種行陰魔(八)——什麼是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辛八、計八俱非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
│      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         
├(正明本計)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
│      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
│      有相無相。

├(更述轉計)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
       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
       俱非,心顛倒論。
 
  我們看第八,計八俱非。
 
  這個「俱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是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無,雙遮有無叫做俱非。那麼這八個法指的是什麼呢?這八個法指的是,在色、受、想、行四陰當中,都有一個非有、非無,加起來就是八個法。我們看經文就比較清楚。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這個修大乘圓頓止觀的人,把整個想陰破壞了,而行陰的流動現前。他在定中就看到了行陰是存在的而尚未消滅,但是這個受想是消滅了。所以他在定中等於看到兩個東西:第一個,看到行陰現前。現前是什麼?就是非無嘛。他同時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滅了,就是非有。所以他這兩個都同時看到了,他親自看到了。
 
  他看到以後,他當然就產生執著了,「雙計有無」。對於存在的行陰,他執著這個是有的;對於已經消滅的色、受、想,他覺得是絕對沒有的。所以他就以有、無這兩個法「自體相破」。什麼叫自體相破?他以行陰的有來破前面三陰的無,安立了「非無」,以「有」來建立這個「非無」;他同時也以前三陰的無來破行陰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無」來建立「非有」。因為他同時看到了色受想的消滅,同時也看到了行陰念念地現前,所以他只好認為,人的生命也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死後墜入「非有非無」的這種顛倒。他的顛倒是怎麼回事,我們待會再說明。
 
  看第二段。
 
(經文)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他就在這個定中觀察,在已經消滅的色受想當中,雖然見到行陰之有,但是他認為終歸不是恆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陰的遷流當中,「觀無不無」,就是前面的三陰雖然沒有了,但是他認為未來終將生起,所以非無。所以他進一步說,「非有」當中有「非無」,「非無」當中也蘊藏了「非有」。如是地展轉循環,「窮盡陰界」(這個「陰界」包括了色受想行四陰),他就安立了八種的非相。這四陰當中,他認為每一個陰都是同時具足「非有」跟「非無」兩種相狀,所以在整個四陰當中,隨舉一陰,都認為一個人死後是非有非無,是這麼一個相貌。什麼是生命的本來面目?是「非有非無」,就這個意思。
 
(經文)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他又轉計了。他不但是認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認為一切的萬法諸行,一切的有為諸法,體性都是遷變虛假的,不真實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非有非無,所以內心啟發那個通達了悟。他認為一切法你說它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虛實失措」,非虛非實,含糊籠統,莫衷一是。你說它有沒有?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這樣的虛實失措,到底它是真實的呢,還是虛妄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糊籠統。
 
(經文)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他就執著一個人死後的相貌是非有非無,「後際昏瞢」,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可以說是茫然無知,「無可道故」。所以他認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說的。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所以你只能夠說不能講,他認為真理是不能宣說的。這樣子就墮落外道種性了,而迷惑我們的菩提真性。第八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1763】我們在分別一些微細外道的法的時候,要看他講這句話的心態是什麼,而不是他講話的內容,這個是很重要的!
 
  這一段,可能很多學過唯識的人會產生疑惑。因為唯識的實相正是建立非有非無。唯識的中道實相就是非空非有,跟這個思想是完全一樣了,怎麼說它顛倒呢?
 
  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要解釋一下。
 
  我們在分別一些微細外道的法的時候,你要去讀它的弦外之音,就是說他講這句話的心態是什麼,而不是他講話的內容。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態。外道講這個非有非無的時候,他的內心是一個昏瞢的狀態,他的內心是不決定,他自己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沒有,他是昏瞢不清,無可道故。佛法講「非空非有」是一種方便,是破你的「有」的執著,破你的「無」的執著,是開方便門而示真實相。這兩個是不同。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更清楚。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三個好朋友相約去出家。到了一個大道場以後,知客師出來了,知客師要出來審查看你的發心對不對。問第一個說,你為什麼出家呢?他說,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個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的,你一點主張都沒有!第二個一看,哦,說我爸爸叫我出家的不行。第二個過來,知客師問,你說,你為什麼出家呢?說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沒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張!看兩個都挨打了,第三個上來,你為什麼出家呢?說我爸爸也有想要讓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頭滑嘴!三個都挨打。
 
  從他所說的法,三個應該總有一個是對的,因為三種可能性而已嘛,但結果是三個都挨打。諸位要知道,禪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個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因為禪宗的祖師感覺到,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仁者心動,你有攀緣心,你的心沒有真正安定下來。他打你那個有所得的攀緣心,不是打你說的話。我講實在話,禪宗從來不管你講什麼話,它根本不甩你講什麼話的,但是他會去感覺你的心態是什麼。
 
  外道講的話跟佛法完全一樣,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講這句話的時候,是顛倒邪見;佛陀說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這個地方你要清楚,兩個人用心不同。一個是在含糊籠統的執著的心講出來的,一個是大智慧的佛陀,開設方便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安立了這個善巧方便。話是一樣,但是內涵不同。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它揀別出來。
 
1764】十種行陰魔(九)——什麼是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辛九、計七斷滅
 
  看第九段,七斷滅論。這個「七」指的是七個處所。外道在禪定當中啟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
│      墜入七斷滅論。
│         
├(分別其相)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
│      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發了天眼通,他看到了整個三界當中有七個處所他認為是斷滅的。也就是說,有七個處所是消失以後就永遠不再生起的。這七個處所是指的三界的七個處所。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這個地方先講他這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知見跟這個人過去的個性是有關係的。說這個人在修學止觀的時候,把想陰破壞了,行陰的生滅流動現前。現前以後,他當然在定中就看到了行陰的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狀,但是他「於後後無生計度」。什麼叫「後後無」呢?這個行陰的相貌就是生,生,就是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後又變成滅,又沒有了;沒有了以後,又生,又沒有。又生、又沒有,它是這樣子。但是這個人在生跟滅的兩種相貌當中,他只看到這個「後後無」,就是他只看到滅相念念的現前,這個人「生相」沒看到。沒有看到的時候,這個人就墜入了七種斷滅論。
 
  這個人看事情,就是會被自己的思想誤導。我們說這個人是比較悲觀,只看到滅相。只看到滅相會有什麼結果發生呢?這以下就產生七種的結果。
 
(經文)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他就執著在三界當中有七個處所,是消失以後不再生起的。
 
  「或計身滅」,這個地方兩個處所。這個身當然指的是色身,這個色身指的是什麼呢?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這兩種的眾生,色身消滅以後不再生起了。這兩處了。
 
  「或欲盡滅」,這個「欲盡滅」指的是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地,欲界的貪欲已經窮盡了。他就認為說,這個初禪,他的欲望消滅以後,這個三界的欲望永遠就消滅了。他認為這個欲,初禪的欲是斷滅的。
 
  「或苦盡滅」,這個「苦盡」指的是什麼?二禪。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他心中已經沒有苦受。這個苦應該是包括憂,應該是以憂為主,憂苦的感受消滅了。
 
  「或極樂滅」,這個「極樂滅」指的是三禪離喜妙樂地,他是整個有為快樂當中最快樂的。他就認為當這個三禪的有為快樂消失以後也終究是斷滅。所以三禪這種殊勝的快樂也終究要斷滅。
 
  「或極捨滅」,這個「極捨滅」包括了四禪跟四空兩個處所。四禪是捨念清淨地,他是捨念,四空是捨色身。不管捨念捨身都是屬於捨,他執著這個四禪四空的捨心一旦捨了以後,就永遠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展轉認為,在三界當中,前面說的七個處所,現前雖然暫時存在,但是終歸要是消滅,而這個滅了以後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終究要斷滅的。
 
(經文)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他等於是在整個行陰當中看到了滅相,他沒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的。下一科是比較積極樂觀的人,他在生滅當中只看到生相。
 
  我們看下一段,這兩段是對比的。
 
1765】十種行陰魔(十)——什麼是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辛十、計五現涅槃
 
┌(標由示墜)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
│      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
│      墜入五涅槃論。
│         
├(分別其相)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
│      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
│      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
│      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
│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結成外論)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第十段是「計五現涅槃」。他執著在三界當中有五個處所的安樂,是常住的,是不壞的,就是涅槃了。也就是說,他認為三界當中就有涅槃,不必離開三界,不必灰身泯智才會出現涅槃。
 
(經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他就在想陰破壞、行陰現前的時候,在行陰的生相念念現前的時候產生了執著。他認為生命當中是以生為本的,不是以滅為本。他認為滅是暫時的,一個人暫時的消滅,但是終究要生起的。所以他從這個長久的生當中,就發覺了在三界當中有五處的不生不滅的涅槃存在。所以他的這個執著跟他的思考模式有關係。
 
  我們看哪五個處所。看第二段。
 
(經文)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他這五處涅槃指的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講到六欲天。他以這個欲界的六欲天為正式的轉依。這個轉依就是我們生命的究竟依止處,也就是涅槃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他會認為六欲天是涅槃呢?因為他「觀見圓明,生愛慕故」。這個「觀見圓明」就是說,他以他的天眼通來觀察六欲天的依正二報,他正報的宮殿是非常的莊嚴,他身心的正報是充滿了光明,這個光明是超日月,所以他認為這個六欲天的依正二報是值得我們愛樂欣慕的,這個就是涅槃了,就是一種究竟安樂處。
 
  「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者說初禪,他以天眼通觀察初禪,這個初禪離生喜樂地,他已經沒有整個三界的憂惱,而受種種的喜樂。
 
  或者認為二禪,這個定生喜樂就是涅槃。為什麼呢?內心當中沒有微細的憂苦。
 
  或者認為三禪這個離喜妙樂地,身心世界種種的妙樂現前,這個就是最殊勝的涅槃。
 
  「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他認為四禪這個捨念清淨地,能夠捨除痛苦、捨除快樂,而且更重要是「不受輪迴生滅性故」。因為四禪有一個特點,大三災不能破壞。你看那個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但在整個壞劫破壞三界的時候,四禪不可破壞,他不受輪迴的這種生滅性故。所以他認為四禪是究竟涅槃。
 
  因為他執著這五處是涅槃,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滅果報,把這個有漏的果報當作無為涅槃來理解,而依此五處的安穩的涅槃來當作「勝淨依」故,當作一個最清淨的人所依止之處。最勝清淨的人當然是佛陀了,他認為這就是佛陀的依止的處所。
 
(經文)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經文)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他這也是一種顛倒的邪見。前面是從生滅當中執著這個滅相,這個是執著生相。
 
1766】這六相都要遠離,你才能夠契入真實的中道實相
 
  你看《般若心經》告訴我們,觀一切法空的時候要遠離六相,大乘佛法的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體性上遠離生相、滅相,在相狀裡面遠離染汙相跟清淨相,在作用方面遠離增加跟減損相。這六相都要遠離,這樣子你才能夠契入真實的中道實相。
 
  你正念真如的時候,真如是無相的,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熏習很多很多的色受想行識,很多很多的想法,這個都是有相的。所以,我們一個人的執著,會把過去的想法逼出來。有些人他過去生就比較悲觀,他在修禪定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斷滅的思想;有些人是主動積極,樂觀派的,他就會產生常見涅槃的思想。這個跟你過去的種子有關係。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給騙了。被誰騙呢?被過去的你騙。因為這個色受想行識,是過去你造作留下來的痕跡,你現在要把這個垃圾清掉的時候,它就會出現。所以這個地方,前面十種的行陰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顯現出來的。
 
1767】十種行陰魔境是怎麼來的呢?
 
  庚三、結過勸示
 
┌(魔境因由)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
│      故現斯悟。
│         
├(迷則成害)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
│      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誡令保護)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
│      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
│      銷息邪見。

└(勸修真道)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
       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看庚三,結過勸示。佛陀結示過非,勸勉我們要好好地注意。
 
(經文)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說明前面的這十種魔境是怎麼來的呢?這十種的心中的狂解(狂解就是一種邪見顛倒),都是我們在行陰的時候「用心交互」。就是說我們在正念真如,在以空假中三觀來照這一念心性,觀察這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跟行陰的相貌真妄交攻而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這個相貌,這個五陰魔境,還是你自己顯現出來,你自己騙你自己。
 
(經文)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一般的眾生遇到這個相貌當然不會迴光返照,不會迴光返照就只好心隨境轉,就以迷惑當作正解,就以為自己成就聖道了,或認為自己就是斷滅了,那麼大妄語成,而終究墮入無間地獄。
 
1768】最重要就是覺了不迷,經常保持覺照的工夫
 
(經文)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
 
  所以佛陀勸勉我們,一定要將佛陀的真實的法語,在佛陀滅度以後的末法當中,這個魔強法弱當中,要使令一切修止觀的眾生都能夠「覺了斯義」。對這十種的魔境要如實地覺了,用智慧來觀照,絕對不要使令你內在的心魔引生你重大的罪障。這個「孽」就是禍害的根源,就是罪業。「保持覆護,銷息邪見」,保持我們止觀的功德,也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來消滅我們心中的邪見。
 
(經文)教其身心開覺具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開導這個修止觀眾生,能夠「開覺具義」,能夠真實地瞭解這個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義,對無上道不遭外道邪見的岐路,心中也不要得少為足。「作大覺王」,這個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作眾生「清淨標指」,指的是利他的功德。
 
  這段經文佛陀講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說,我們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我們就順著過去的習氣,我過去做什麼我現在還做什麼,就是順從五陰,五陰要你幹嘛你就幹嘛,是這樣子的。所以你跟五陰兩個就處得非常的好,你也喜歡它,它也喜歡你。但你一旦要修行,這個事情就麻煩,有人不肯了。就是你過去生當中所熏習的感受、想法,它不同意了。就是用心交互,真妄交攻。所以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你說我修行的時候風平浪靜。你沒有修行!因為你風平浪靜,表示你跟五陰兩個是和合無諍嘛,它才會風平浪靜。五陰的方向是順生死流,你是順涅槃流,這兩個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真妄肯定是要交攻的。交攻的時候它一定把你過去儲存的垃圾表現出來。這每一個修行人遲早要面對。
 
  佛陀只告訴我們一個觀念,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覺了斯義。佛陀並沒有說你要把誰斷掉,就是啟動你的覺悟。
 
  其實《楞嚴經》,諸位!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佛陀只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說,你要把你心中的覺性啟動起來,不迷不取不動,只有這個不迷最重要。五陰不可怕,但是你一迷惑的時候,它就變得很可怕了。色受想行識只會在你顛倒的時候活動,你越顛倒它越喜歡。但是光明一出現的時候,它就消失掉。這個五陰就像露水一樣,太陽出來它自然消失掉。說,奇怪,我明明剛剛有這個感受(我們過去也經常有這樣經驗),我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去拜佛、靜坐的時候,欸,做這個沒有意義,但是我當時真的很想做。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五陰的活動,它是欺善怕惡的,只有你顛倒的時候它對你有作用;你心中光明一出現的時候,這個五陰就完全消失掉。
 
  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能夠加強你的觀照力。你不能要求煩惱不來,不可能的,煩惱不會放過你的。你過去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它現在是你的好朋友、熟境界,它肯定放不過你。
 
  所以在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覺了不迷。你一定要事先知道,經常保持覺照的工夫。就像我們走路的時候,你一定要把手電筒打開來。這個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你心中一定要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
 
1769】有些人的修行,也是很用功,善根也很強,但是就跟過去的煩惱妄想糾纏不清,這問題出在哪裡呢?
 
  己五、明識陰境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斥邪結正
 
  我們看第五科,五陰的最後一科,明識陰境。
 
  前面的色受想行完全消滅,這個時候識陰現前。這個識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那個微細的明了分別的功能。前面那個行是造作遷流,這個識就是了別,明了分別。這當中有三科:一,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斥邪結正。
 
  庚一、總示陰相 分四:辛一、結前行陰盡相;辛二、正明識陰區宇;辛三、懸示識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先看第一科,我們先攏總地指示識陰的相狀。這當中有四段:一,結前行陰盡相;二,正明識陰區宇;三,懸示識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行陰盡相
 
  我們先看第一科。第一科佛陀先把前面行陰的文做一個結束。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到這裡。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講。
 
  我們把剛剛那個觀念再講一下。我們修行人,有些人修行很快,他很快就進入狀況。有些人他的修行,他也是很用功,善根也很強,但是他就是跟過去的煩惱妄想糾纏不清,就跑不出來。這問題出在哪裡呢?他的方法錯誤。
 
  你一個人要進步,我剛剛講過,你不能太肯定自己。你一肯定你自己,你過去的煩惱習氣正是大歡喜。所以蕅益大師提醒,我們末法眾生要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再修中觀。修行人要先否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你動一個念頭,你要告訴你自己,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先否定它。不管對不對,先否定它,不是這樣子,事情不是這樣子。如果它是真實的,你否定它,時間久了它還是會出現,因為真理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妄想,你一否定的時候它就消失了。如果它被你否定以後它消失,那真的是妄想。如果說你這個想法是真實的,它經得起你否定。就像智者大師說的,你遇到這個相狀的時候,用火去燒它,如果是真金,它不怕你火燒。你這個想法是隨順真理的,你否定它,它還是會出現。但是它不是真金,你一燒它就消失了。
 
  所以你一個修行者,尤其是初學者,諸位!你要能夠在菩提道當中一路走過去,一定先用否定的法門。你一定要否定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你才能夠進步的,你會進步很快。否則,你會覺得,好像修行很久,原地打轉,昨天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因為你就是一路的肯定你自己,所以你就很難改變,很難超越。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