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11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

第11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示阿修羅趣。勸真修除三惑。

示修羅趣。經文: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結示七趣迷妄,結成妄果本空。經文: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重示妄因顛倒。經文: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舉悟勸修,正舉悟境。經文: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結勸真修。經文: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經文: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5《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九》講記
 
                 目錄
 
1566】本經的修學重點,就是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
1567】為什麼會招感阿修羅界?
1568】阿修羅三界都有嗎?
1569】鬼趣所攝的阿修羅,因地造何因得阿修羅果報?
1570】屬於人道的阿修羅,過去生是從什麼地方來呢?
1571】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的是哪種阿修羅?
1572】最下劣的福德最淺薄的阿修羅是屬哪一道所攝?
1573】為什麼不能說阿修羅完全沒有德行?
1574】整個七趣的因果是怎麼有的呢?
1575】為什麼七趣的果報是本無所有,只是虛妄的存在?
1576】你要知道「本來沒有生死」,你才有辦法了生死
1577】七趣眾生為什麼會啟動他的生死輪迴?
1578】生死輪迴,問題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
1579】你不是修善法就能夠了生死,你要覺悟啊!覺悟什麼呢?
1580】生死是由妄想所變現,而妄本無因!
1581】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一念心性的觀察是本來無一物的,但為什
    麼要強調事修的破妄?
1582】假設我們今天不識本心,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來對治妄想,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
1583】如何判別什麼是佛陀正說?什麼是魔王邪說?
1584】修行過程當中,你要知道如何來判別魔境?
1585】這個五陰魔境,為什麼佛陀無問自說?
1586】魔有哪些?
 
 
1566】本經的修學重點,就是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五七頁。己七,示修羅趣。
 
  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地講就是要破妄顯真,就是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
 
  這當中,從經文上來看,佛陀是以顯真為正行。也就是說,我們在面對我們的身心世界五陰諸法的時候,你遇到了狀況,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就是你一定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照我們一念心性,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把我們這一念心性的整個體性先開顯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所以這個正念真如等於是開顯心性。
 
  開顯心性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要破妄。這個「妄」,本經的整個內涵當中,它是有粗細的差別。粗顯的妄想就是殺盜婬妄的煩惱,這部分我們是用嚴持四重的戒法來加以對治;第二個妄就是比較微細的了,就是那個有所得的攀緣心,那個無明的妄動,這一部分就靠持咒,持楞嚴神咒來息滅我們這種攀緣的無明的擾動。
 
  所以,本經是以正念真如這樣的理觀為正行,以持戒、誦咒的破妄來當作助行,正助雙行達到我們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效果。
 
1567】為什麼會招感阿修羅界?
 
  己七、示修羅趣
 
┌(標名列數)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卵生鬼攝)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
│      而生,鬼趣所攝。
├(胎生人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
│      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化生天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
│      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濕生畜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
       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
       生趣攝。
 
  己七這一科,是佛陀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的最後一科。這一段是如來顯示阿修羅法界的因相跟果相。
 
  阿修羅翻成中文叫非天。也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有天的福報,他在因地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業,但是他沒有天的福德,他缺乏成就天的善念。他修福報,但是內心當中有瞋恚、嫉妒的煩惱在活動,所以招感了阿修羅法界。
 
1568】阿修羅三界都有嗎?
 
  我們先看第一段。
 
  ◎標名立數
 
(經文)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這個地方先標出它的種類。
 
  在此三界當中,其實這一段古德解釋說,明確地來說,這個三界其實只有欲界才有阿修羅,色界、無色界是沒有阿修羅,因為瞋心是破壞禪定的。貪煩惱不破壞禪定,你在修禪定的時候生起那個殊勝的三昧樂,你愛著三昧樂,不障礙你禪定。但是你瞋心一活動,你禪定就破壞,所以阿修羅法界只有欲界才有。
 
1569】鬼趣所攝的阿修羅,因地造何因得阿修羅果報?
 
  當中隨著其福德的淺深,其實有四種的阿修羅的差別。這以下就各別地說明這四種的相貌。先看第一種,是屬於鬼類所收攝的。看經文。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乃至於「因濕氣有,畜生趣攝」,有四種。我們先看第一種。
 
  ◎卵生鬼攝
 
(經文)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這個地方講他的因,說這個眾生過去生是從鬼道中而來。那麼他在鬼道當中有什麼樣的善法呢?是有護持正法的功德,祂有護持別人修學正法的功德。這是講到祂的因相。
 
  祂的果相,是「乘通入空」。在因地當中有護持正法的善業,所以祂的果報體就有這個「通」。這個通就是五通,這個地方特別指出祂的神足通,能夠上升於虛空當中,在虛空界而安住。這個是講到祂的果報,有這種殊勝的相貌。
 
  這一類阿修羅是從卵生,祂還屬於鬼趣所攝。也就是說,祂從鬼道中來,還是屬於鬼道。這個是鬼類的阿修羅。
 
1570】屬於人道的阿修羅,過去生是從什麼地方來呢?
 
  再看第二個。
 
  ◎胎生人攝
 
(經文)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第二種是屬於人道的阿修羅。他過去生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天中而來。也就是說,他過去是修上品十善,但是他在做天人的時候「降德貶墜」,就是他德行有所虧損。我們都知道這個諸天,你看欲界天,他是以少欲知足為他的德行,色界是以清淨的梵行為他的德行。就是說這個阿修羅曾經是修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有稍稍地放縱他的情欲,或者是梵行有所虧損,那麼他就被貶降到阿修羅法界去了。這個是講他的因地。
 
  那麼他的果報呢?是「其所卜居,鄰於日月」。「卜居」就是他居住的處所,是相鄰於日月,也就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也就是在四天王的宮殿附近。這一類是從胎而生,是人道所攝。
 
  古德說,為什麼把他判作人道呢?因為他內心的情感、欲望跟人類相同。一般的人類沒有住那麼高的,住到須彌山。他一者因為是胎生,二者因為他的內心情欲相同於人。諸天的情欲是比較淡薄的,他的情欲比天還粗重,所以只好判作人類。
 
1571】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的是哪種阿修羅?
 
  看第三種,是屬於天趣所攝。
 
  ◎化生天攝
 
(經文)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有一種是阿修羅王,他本身的善業是特別的強,就是上品的五戒十善。他的果報體能夠執持整個世界,而且用手能夠遮住整個日月的光明,並且他是神通廣大,能夠無所畏懼。
 
  怎麼說神通廣大、無所畏懼呢?「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欲界的主宰權是在帝釋天,帝釋天當然他還有他的將軍,就是四大天王做他的外臣,來保護、來執行帝釋天的整個政策。阿修羅王經常要跟天帝去爭欲界的主導權,所以他就跟四天王打。四天王打不過,就跟天帝報告。天帝跟他打,有時候天帝也打不過,這個時候天帝只好向大梵天王來祈求。大梵天王就告訴帝釋說,你要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才有辦法調伏他。後來天帝就誦念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調伏了阿修羅王。所以這阿修羅王是有大威德的。
 
  「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屬於化生,他是屬於天趣所攝。因為他的福德力最大,雙手能夠遮日,搖動忉利天的天宮。
 
1572】最下劣的福德最淺薄的阿修羅是屬哪一道所攝?
 
  我們看第四種。
 
  ◎濕生畜攝
 
(經文)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這是最下劣的,就是一部分福德最淺薄的。他出生在大海的中心點,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下沉到海水的出入口,白天就遊於虛空之上。到虛空上幹什麼呢?供阿修羅王驅使。晚上就跑到海水的深處來休息。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屬於濕氣所有,是屬於畜生趣所收攝。
 
1573】為什麼不能說阿修羅完全沒有德行?
 
  阿修羅,當然他的相貌都是有一點善業,但是他的好勝心重、鬥爭心強,分成四種。這四種,古德說,天類的阿修羅是屬於阿修羅的國王這一類,人道的修羅是屬於大臣,鬼道的修羅是屬於人民,畜生道就像奴僕一樣,供阿修羅王驅使的奴僕。所以,阿修羅,簡單地講是有福無德。
 
  蕅益大師的註解把這個「有福無德」講得比較詳細。他說這一類的人,你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德行。也就是說,他過去曾經布施,或者持戒,修種種的善法,當然,他修善法他肯定要有善念,但是他善念當中夾雜惡念。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夾雜惡念,就是夾雜了瞋恚、嫉妒的惡念,就招感了阿修羅。不是說他完全沒有善念,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善念中夾雜惡念。但是因為惡念的勢力強大,所以把他引導到阿修羅法界去了。這一類是屬於阿修羅所收攝。
 
1574】整個七趣的因果是怎麼有的呢?
 
  戊三、結示勸修 分二:己一、結示迷妄;己二、舉悟勸修
 
  我們看下一段,戊三的「結示勸修」。這一段是把前面整個七趣的因果做一個總結,來勸勉我們好好地破妄顯真,來修學這個首楞嚴王三昧。這當中分兩段:一,結示迷妄;二,舉悟勸修。
 
  己一、結示迷妄 分二:庚一、結成妄果本空;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結示迷妄」當中,佛陀先總結,整個七趣的因果是怎麼有的呢?就是我們眾生的一念妄想所變現出來,迷真起妄。這當中又分兩段:第一個,結成妄果本空;第二個,重示妄因顛倒。
 
  庚一、結成妄果本空
 
  這當中的第一段,是結示整個七趣的果報,它的本性是空寂的,它只就是一念的假相而已。我們看經文。
 
  ◎依妄而成
 
(經文)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這一段是說明這個七趣的因果它的相貌是怎麼回事。就是,如是以上的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人道、仙趣、天道以及修羅,如果說我們去精研,就是很深入地研究,這個七趣的果報相,到底這個相貌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就是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一念的昏迷,沉溺於諸有為之相。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以後,去追求外在的有為之相,依止這一念的妄想而受生,也依止這一念妄想去造業而去受果報。所以也就是說,這個果報體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本來就有的,只就是我們一念的昏沉的這個有為相的妄想所造作出來的。
 
1575】為什麼七趣的果報是本無所有,只是虛妄的存在?
 
  再看第二段。
 
  ◎本無所有
 
(經文)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所以,在我們這一念本具的本妙、本圓、本明,這個無作的本心(這「無作」就是無為)本具的心性體性當中,就像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有一個處所。你說這個虛空的花,你從什麼地方而來呢?你不能說它從虛空而來,因為虛空本來就沒有花,所以它沒有一個處所。它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根源可得。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七趣的果報是本無所有。本無所有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完全沒有,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虛妄的存在。虛妄的存在,簡單地講就像我們說空中有花。空中到底有沒有花?那當然就各人因人而異。因為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空中有花。一個健康的人,他當然看到空中是沒有花。從虛空的角度,它到底有沒有花?它本來是沒有花的。本來是沒有花,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我們就看到花了。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前面經文所說的整個七趣的果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
 
1576】你要知道「本來沒有生死」,你才有辦法了生死。
 
  我們在了生死,這個觀念很重要:你要知道「本來沒有生死」,你才有辦法了生死。如果你心中一直認為本來是有生死的,那你這生死就沒辦法了了。
 
  夏蓮居老居士臨命終的時候講一個偈頌,說「生本無可戀」,這個三界已經沒有什麼好貪戀的,「死亦何需厭」,死亡也沒什麼好厭惡的。他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需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你就是一念的妄想。現在這個妄想被我破壞了,那當然本來就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個地方正是佛陀所說的,在我們本妙、本明、本圓的無作妙心當中,是一個空中之花,是「元無所著」。
 
  這個地方是把這個七趣的果報作總結。
 
1577】七趣眾生為什麼會啟動他的生死輪迴?
 
  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再看第二段,重示妄因顛倒。
 
  前面是講到果報是本空,這個地方講因地。既然本空,那為什麼會有呢?只就是我們眾生一念的顛倒的心所變現出來。先講這個妄因。
 
┌(迷真起妄)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
│      不得真淨。
└(輾轉相續)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這個地方講因地。「此等眾生」,這個七趣的眾生,他為什麼會啟動他的生死輪迴呢?十方諸佛菩薩同樣一念心,他的心為什麼不會出現這個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凡夫眾生是「不識本心」。我們沒有真實地去觀照我們一念心性,也就沒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迷真起妄,向外攀緣,所以依止一念的妄想而造業,也依止一念的妄想而輪迴七趣,所以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不得真實的清淨。這個地方是講到,妄想的生起關鍵點是「不識本心」。這個地方講相續。
 
  「皆由隨順殺盜婬故。」這個地方是講到三惡道。三惡道是我們一念的妄想隨順於殺盜婬妄的妄想。另外一種,是「反此三種」,就是違背殺盜婬三種妄想,這個地方是講到三善道。不管是三惡道的眾生、三善道的眾生,其實都是「不識本心」,只就是說,有殺盜婬妄的念頭的叫做鬼道,而沒有殺盜婬妄的叫做天趣。所以有殺盜婬妄跟沒有殺盜婬妄彼此互相地傾奪,而生起了三界輪迴輾轉的體性、輾轉的力量。
 
  這個地方是說明三界的因地,就是我們一念的顛倒妄想。
 
1578】生死輪迴,問題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有一段開示,他說:「宇宙無非旅泊。」我們在三界當中一下子到天上去,一下子到人間,一下子到三惡道去,就好像在旅行一樣。今天到臺北,明天到高雄,叫旅泊。那麼到底「泊宇內者,畢竟是甚麼人?」他說流轉三界中,那是誰在流轉呢?如果說我在流轉,那當然不對啊,因為沒有一個我嘛。三界流轉當中,這個人到天上去了,這個人到地獄去了,到底那個流轉的是誰?蕅益大師就叫你要去參這個問題:流轉三界中,那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哪有個我呢?你那個妄想停止了,啪!整個妄想就沒有!
 
  所以,「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有一天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之下,一念的迴光返照,「華開見佛悟無生」,把一念的妄想破壞了以後,回觀我們過去,根本就沒有三界輪迴,就是一場夢境而已。就是那個妄想一直相續,那個妄想有時候跟殺盜婬妄相應,變現了三惡道果報;有時候這個妄想跟無殺無盜無妄相應,變現了天的果報。等到你醒過來的時候,欸,根本就沒有三界的果報。「醒後空空無大千」,是這個意思。
 
  這個觀念就是說,這個生死輪迴,問題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關鍵在那個地方。就是本經說的這個「不識本心」而「受此輪迴」,我們沒有真實地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虛妄地受到這個輪迴。
 
1579】你不是修善法就能夠了生死,你要覺悟啊!覺悟什麼呢?
 
  己二、舉悟勸修 分二:庚一、正舉悟境;庚二、結勸真修
 
  我們看己二,舉悟勸修。
 
  前面都是在講虛妄相、顛倒相,這以下說,那應該怎麼辦呢?怎麼去修行對治呢?應該要覺悟這個真如理,才可以消滅這種種的虛妄相。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正舉悟境;第二個,結勸真修。
 
  庚一、正舉悟境
 
  先正式地舉出我們所應該覺悟的所觀境。看經文。
 
(經文)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假設我們能夠真實地去啟發這個三摩提,就是真如三昧或者首楞嚴王三昧,這一念心真實地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去觀察本妙、本常、本寂的一念心性,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這個時候,「有」(這個「有」就是有殺盜婬妄的這個妄想),「無」(就是無殺盜婬妄的妄想)這兩種對立的善念跟惡念通通遠離……當然,有殺盜婬妄我們叫做惡念,無殺盜婬妄叫善念,這兩種善念、惡念的執著都消滅了。乃至於「無二亦滅」,乃至於我們要遠離這兩種惡念的那種能對治的智慧也不可得,就是《心經》說的用智慧來斷煩惱,到最後「無智亦無得」,能觀的智也要捨掉。所以,在一念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性當中,尚無不殺不盜不婬的善念可得,哪裡還有殺盜婬妄的惡念存在呢?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簡單講就是說,你不是修善法就能夠了生死,不是這個意思,你要覺悟啊!惡法也不可得,善法也不能執取。當然我們要修善,但是你不能執著,就是把那個修善當作啟發心性的一個過程。不是說你要執著那個善法,而是說假借修善來開顯你的自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不能執著惡法,也不能執著善法。這個是講到一念心性是不迷、不取、不動。
 
1580】生死是由妄想所變現,而妄本無因!
 
  庚二、結勸真修
 
  我們看第二段,庚二,結勸真修。這當中有四段。
 
┌(妄本無因)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
│      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不除必墮)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
│      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妄中增妄)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
│      造,非菩提咎。
└(判決邪正)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先看第一段。
 
  ◎妄本無因
 
(經文)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我們都知道生死是由妄想所變現,那麼這妄想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佛陀就回答了。說假設我們在初用功的時候,不能夠斷除殺盜婬這三種的罪業,不能斷除就是隨順它,就隨順殺盜婬的妄想而走,「各各有私」,就各自造作各自的殺盜婬的罪業,這個講因地。
 
  在因地上「各各有私」,那麼在果地上就「眾私同分」。「眾」就是他的共業,「私」就是別業。在共業跟別業的引導之下,「非無定處」。非無定處,當然就有一定的處所。比方說我們同造地獄的業就同生到地獄去了,同造人道之業就同生人道。那麼在整個別業當中,同在人道也各各不同。這個地方講「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總而言之,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發生,而所生的妄想其實是根本就不存在的,「無可尋究」,你不能去找它的處所。
 
  所以你看我們講無明,經典講無明都是講「無始無明」,沒有開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你怎麼說它從什麼地方而來呢?一個東西要有實體,才有一個時間相、空間相,但它根本就沒有實體。沒有實體的東西當然沒有時間,沒有處所。那只就是我們在迷的時候感覺上有,那你覺悟了就沒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這個意思。
 
1581】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一念心性的觀察是本來無一物的,但為什麼要強調事修的破妄?
 
  這個地方就是說虛妄是沒有根源的。但雖然沒有根源,在事修上也要對治。看第二段。
 
  ◎不除必墮
 
(經文)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前面是偏重在顯真,就是我們今天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一念心性的觀察是本來無一物的。但這一段是強調事修的破妄。
 
  「汝勖修行」,這個「勖」就是勸勉。我們應該好好地修行,而且要追求無上菩提。這當中你一定要去對治如夢如幻的殺盜婬這三種煩惱。因為,你如果不對治殺盜婬三種煩惱,縱使修得禪定而成就五種神通,那還是世間的一種生滅的作用。內心的貪瞋癡不除,只是成就禪定,到最後落入天魔外道之中。根本是虛妄,以這個虛妄之心所得到的果報當然也是虛妄。
 
  前面是偏重在顯真,這個地方是強調除妄。
 
1582】假設我們今天不識本心,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來對治妄想,這樣的結果是什麼?
 
  ◎妄中增妄
 
(經文)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但是,在除妄的當中,你要站在真實的心來除妄。假設你依止妄想來除妄,那就糟糕了。看這一段就是,假設我們今天不識本心,而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來對治妄想——你起煩惱,我用另外一個妄想來對治妄想,那麼這樣的結果呢?「倍加虛妄。」依妄斷妄,更加虛妄。這樣子,「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這個都是妄想所造作,其實不是我們一念的清淨的菩提心的過失。菩提心本來沒有過失,這跟菩提心沒有關係,是妄想去造作,妄想變現出來的。
 
1583】如何判別什麼是佛陀正說?什麼是魔王邪說?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判決邪正
 
(經文)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這一段是整個經文修學的一個總結了。因為後面那一段等於是一個修行的對治,到這個地方把本經的理論、修行方法做一個總結。
 
  「作是說者」,也就是說,你修行當中以開顯心性為正行。要以本經的大乘的止觀,你修行之前一定要大開圓解,否則你修行都不算數。這個智者大師說叫緣修,你是跟三寶結結緣。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要能夠真實地體達你的本具的心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修行。這個角度,你那個修行的依止處是很重要。第一個,顯真。
 
  第二個,在事相上你還得破妄。你要用如夢如幻的持戒,來對治如夢如幻的殺盜婬妄的妄想;你也要用如夢如幻的咒語,來對治這個如夢如幻的這個顛倒的攀緣。
 
  所以,假設你說是以顯真為正行,以理觀為正行,以持戒、持咒的事修為助行,這個是大乘的正說。假設作他說的,「即魔王說」。假設你說不必正念真如,或者不必對治殺盜婬妄,這個都是魔說。或者執理廢事,或者執事昧理,這個都是魔王所宣說的。
 
  所以,本經到這個地方,佛陀等於作總結了。就是你以正念真如為正行,理觀為正行,以持戒、持咒來當助行。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個是整個大乘圓頓止觀的正說。
 
  到這個地方,等於佛陀把整個《楞嚴經》怎麼樣破妄顯真都講過了。
 
1584】修行過程當中,你要知道如何來判別魔境?
 
  看下一段,這是最後一段了。蕅益大師的正宗分的最後一段,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
 
  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 分二:丙一、正明禪境;丙二、更斷餘疑
 
  這個「借」就是如來假借。那麼假借什麼事情呢?就是無聞比丘。其實這無聞比丘也不是完全無聞,只是說他對佛法的瞭解沒有很深入,而把四禪當作四果。這個時候,因為這樣子的四禪當四果的顛倒,佛陀以這樣的一個例子來當作一個發語的開端,詳細地說明五十種陰魔的差別境界。前面是講到修行的方法,這以下講到在修行過程當中你要知道如何來判別魔境。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正明禪境;二,更斷餘疑。
 
  丙一、正明禪境 分三:丁一、結前生後;丁二、時眾佇誨;丁三、總別開示
 
  第一段,丙一,是正式地說明在禪觀當中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之相。這當中分三段:一,結前生後;二,時眾佇誨;三,總別開示。
 
  丁一、結前生後
 
  先看第一段,結前生後,就是結束前面的文字,生起後面的文字。當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將罷迴告
 
(經文)實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實時如來將罷法座」,到前面的文,佛陀把整部的《楞嚴經》修行的理論、方法、過程全部講過了,所以他認為已經是講圓滿了,而即將要結束法會,離開法座。所以他就在這個師子座上(這個師子座,佛陀所說的法是無所畏懼,就像獅子),「攬七寶几」,七寶几就是茶几,就是講桌的旁邊放茶杯、毛巾的一個小茶几。因為這個茶几非常的珍貴,所以叫做七寶所成的茶几。他攬七寶几,意思就是說他準備要下座了。攬就是扶住,他扶住小茶几,準備要下座了。
 
  但突然間,「迴紫金山,再來憑倚」。佛陀已經做出了要下座的動作,突然間又回轉過身來。這個紫金山就是佛陀的身體,就是紫金色。這個時候又靠著法座,憑倚就靠著法座,佛陀覺得有一件事沒有交代,又回過頭來。這個時候「普告大眾及阿難言」,說,「汝等有學」這些「緣覺聲聞」,你們今日都已經是迴小乘之心而趣向無上菩提之心,那麼我也已經宣說了整個出離生死的修行法要。就是,第一個,顯真。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這真實的心性。第二個,破妄。依止一念心性稱性起修,斷惡、修善、度眾生,來破除虛妄。這個已經說了,但是什麼東西沒有講呢?看第二段。
 
  ◎總標魔害
 
(經文)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但是你到現在還不能夠了知,在修習奢摩他(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就是大乘圓頓止觀),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微細的魔事。假設你對於這個五陰的魔境現前的時候而不能如實了知,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洗心非正」。這個「洗心」,就是我們依止正念真如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地在洗除、消滅心中妄想的汙垢,叫洗心。但是「非正」,非正就是說在過程當中卻為五陰魔境之所迷惑。本來在洗心的過程當中,結果為五陰魔境之所誤導。說我今天本來要回家,我家在東邊,結果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個人,說這個地方不是家,我帶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結果跑到西邊去了。這是叫「洗心非正」。就是你本來要洗心,但是過程當中被這個五陰的假相之所誤導,結果「落於邪見」,變成天魔外道了。
 
1585】這個五陰魔境,為什麼佛陀無問自說?
 
  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是很特別。因為前面的六科都是阿難尊者提出問題佛陀才回答,而這一科,這個五陰魔境其實沒有人能夠提問。那個時候大家都以為講完了,連佛陀都本來要下座了。那為什麼這種情況沒有人能夠問而無問自說呢?
 
  蕅益大師說,因為五陰魔境甚深難明。你在迴光返照的時候,因為我們過去是習慣隨順妄想,突然間你現在的心不是隨順妄想,而是開始逆生死流,這個時候真妄交攻,會把你過去的顛倒妄想逼出來。當然,每一個人的妄想是不一樣,因為每一人的煩惱粗重不同,所以所顯現的五陰魔境也就各各不同。既然這個五陰魔境甚深難明,而且又非常的重要,就影響到你整個過程是不是能夠真實地走到底,或者是中間產生偏差。它的確是非常重要,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所以,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五陰魔境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問的。
 
1586】魔有哪些?
 
  看下一段。
 
  ◎略陳魔相
 
(經文)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勸聽許說
 
(經文)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這個地方是簡略地把修學過程當中的魔相說明。分兩小段,一個是外魔,一個是內魔。
 
  這個外魔指的是,「或汝陰魔」,就是五十種的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總共五十種陰魔;「或復天魔」,這個天魔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
 
  「或著鬼神」,這個鬼神魔,大概我們一般遇到最多的就是鬼神魔,它後面會講到。就是說這個鬼神有兩種,有一種是你剛好在修行當中去干擾到祂,祂要來傷害你,這是第一種;第二種,你過去跟祂有共業,可能你過去有欠祂什麼因緣,這個時候你要出離了,祂當然就放不過你了。第一個是鬼神魔。第二個,「或遭魑魅」。魑魅就是狐狸精,牠變化成人來迷惑你,破壞你的戒體,產生種種的傷害。
 
  假設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好好地加以判斷,就「認賊為子」。當然,身為鬼神,祂要出來,祂不是現鬼神身的,不是這個意思,祂現出一些迷惑的境來誘惑你。假設我們今天產生了攀緣、有所得,那這個時候你就心隨境轉,到最後就是「洗心非正」。
 
  這個地方講到外魔的傷害。當然,這意思就是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個五陰魔境其實不能真正地迷惑我們。你要能夠清楚它,就不能迷惑你。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