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11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

第11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借無聞比丘為語端,正明魔動因由,勸誡迷悟得失。

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經文: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時眾佇誨。經文: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總別開示:總明魔事之由。經文: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勸誡迷悟得失:勸悟則成得。經文: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誡迷則成失。經文: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九》講記
 
                 目錄
 
1587】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非常
    歡喜,其實這個都是有事情。
1588】著魔,一種是來自於外境的干擾,一種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邪見顛倒,到
    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洗心非正,在回家的路當中結果誤入了歧途。
1589】你沒有去瞭解整個返妄歸真當中的一些魔境,是非常可怕,為什麼呢?
1590】有關五陰魔境,佛陀是分哪兩步說明開示的?
1591】一切眾生為什麼都可以作佛呢?
1592】為什麼會產生魔境?
1593】一切魔王及鬼神等為什麼要來干擾修行人?(一)
1594】一切魔王及鬼神等為什麼要來干擾修行人?(二)
1595】魔境其實是不能干擾你的
1596】邪不勝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被五陰魔境所破壞了?
1597】只要能夠覺悟,這都是一念的妄想妄境,不要產生迷惑顛倒,魔境就
    不能干擾你
1598】修行當中有些東西你一點都不能出差錯,你一出差錯就完了,比方說
    著魔這件事情,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1599】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為什麼要修正念,還要修一個正知?
 
 
 
1587】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非常歡喜,其實這個都是有事情。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六零頁。我們這一科講到「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
 
  這個五陰魔境,並不是在我們一種散亂的階段出現的,這是修止觀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是心隨妄轉,我們習慣性地是隨順於我們的妄想而活動,但現在突然間在妄想當中又創造一種正念的力量,真實的力量跟妄想的力量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真妄不兩立,就會產生真妄交攻。在真妄交攻當中,就會出現很多很多的事情。你看有些人,他打坐,打到最後突然間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非常歡喜,其實這個都是有事情。也就是說,修行當中是越平常越對。突然間,哎唷,不對勁了!那就是有問題了,因為他心不平常。
 
  「不對勁」當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外在的,外力的干擾。如果你是禪定功夫很深,那當然是魔王來干擾你,一般人當然就是鬼神魑魅來迷惑你。這是第一個,有外在的魔境來干擾,就是有外力誘惑你。第二種是我們內心的,自己的邪見產生的。
 
1588】著魔,一種是來自於外境的干擾,一種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邪見顛倒,到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洗心非正,在回家的路當中結果誤入了歧途。
 
  看下一段。
 
(經文)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其中又有一種叫「得少為足」。什麼叫得少為足呢?比方說他成就了四禪。四禪,我們前面講到,捨念清淨地。他把前面的歡喜的心、快樂的心完全捨掉了,安住在捨,就是不苦不樂的這種念頭。這個時候他的心可以說是正念分明、不動照了,就是說這個四禪的心是最為寂靜、最為明了,他就把這個明了寂靜的心,就臆以為當作四果,「妄言證聖」。他不知道這個煩惱的顛倒只是暫時地伏住,他以為他是斷惑證真,因為這個四禪的相貌跟阿羅漢的滅盡定的相貌是非常的相似。但是等到這個四禪的天的果報結束以後,他出現了五種的衰相,這個時候他就毁謗佛陀、毁謗正法。就說佛陀是大妄語者,佛陀說世間上有涅槃,那為什麼我證得了涅槃又失掉呢?謗佛。第二個,謗法。他說這個世間上根本沒有所謂的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應該是不受後有,怎麼阿羅漢死了以後又招三界的果報呢?原來世間上根本沒有阿羅漢,世間上也沒有真實的涅槃可得!就謗佛謗法了。以此毁謗佛法的過失,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了。
 
  就是說,一種是來自於外境的干擾,一種是來自於內心的邪見顛倒,到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洗心非正」,在回家的路當中結果誤入了歧途。
 
1589】你沒有去瞭解整個返妄歸真當中的一些魔境,是非常可怕,為什麼呢?
 
  看最後一段。
 
  ◎勸聽許說
 
(經文)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所以你應該要好好地仔細地來學習這個五陰魔境,佛陀也會仔細地加以分別。
 
  在前面一科我們講到廣示七趣的差別,那一段蕅益大師說是強調持戒的重要,「若無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妙慧」,強調持戒。這一科剛好相反,強調智慧的重要,蕅益大師說是「若無中道的妙慧,並失中道的妙戒」。
 
  所以,從這兩科的比對我們可以知道,你看聲聞戒,持戒跟智慧是獨立的。你持聲聞戒的時候,你不一定要修無常無我觀,這兩回事嘛。所以聲聞戒法,戒跟慧是兩條路,你可以專心地先花一段時間來持戒,然後再花一段時間來修慧,是可以的。但是,在整個菩薩戒法當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一段海公說,在整個菩薩的戒法當中,身口的持戒跟意業的止觀永遠都是相輔相成。所以倓虛老和尚說,整個《楞嚴經》講不迷、不取、不動,不迷就是智慧,不取是禪定,不動就是持戒,這三個是一體,不可分開的。你戒沒有持好,破壞你的智慧;你沒有智慧,你戒也持不好。所以,他每一條戒都必須要跟止觀能夠配合的,戒法跟智慧是相輔相成的。
 
  這個地方,為什麼佛陀要仔細加以分別呢?因為,蕅益大師說,「無聞之過,甚可怖畏」。他說,你今天沒有去瞭解整個返妄歸真當中的一些魔境,是非常可怕。為什麼呢?第一個,魔相幽隱難見。因為這個魔的境相是很難分辨的,它的真妄很難分辨的。第二個,魔害是深重難堪。你一旦受到魔害,那你就是非常可怕了。後面會說,如果你深中魔害,那你是根本上的傷害,比破戒還可怕。因為破戒是破其中一條戒,而你一旦受到魔害,你是全體地起顛倒,根本上的傷害。古人說,你寧可千年不悟,都沒關係,你不可一日著魔。所以佛陀說:「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因為這個無聞的過失是非常的可怕。
 
  丁二、時眾佇誨
 
  我們看丁二,時眾佇誨。
 
  這個時候法會大眾以期待的心來等待佛陀的教誨。看經文。
 
(經文)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在這當中其實是沒有人來請法,佛陀是以大悲心無問自說。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跟法會大眾就起立,以歡喜心來頂禮佛陀,也以恭敬的心等待佛陀慈悲的教誨。
 
1590】有關五陰魔境,佛陀是分哪兩步說明開示的?
 
  丁三、總別開示 分三:戊一、總明魔事之由;戊二、別明境發之相;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我們看丁三,總別開示。
 
  有關五陰魔境,佛陀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再做一個別相的開示,總、別兩種的開示。這當中有三段:第一個,總明魔事之由;第二個,別明境發之相;第三個,結勸欽誨遵修。
 
  戊一、總明魔事之由 分二:己一、正明魔動因由;己二、勸誡迷悟得失
 
  先看第一段,總明,就是攏總地說明生起魔事的因由。為什麼好端端的會生起魔境呢?提出這個理由。這地方分兩段:一,正明魔動因由;二,勸誡迷悟得失。
 
1591】一切眾生為什麼都可以作佛呢?
 
  己一、正明魔動因由 分三:庚一、生佛體同;庚二、致魔之因;庚三、魔動之緣
 
  這一段正式說明魔境來干擾我們的因由,說為什麼一個人修止觀一定會觸動魔境,是怎麼回事?把這個理由講出來。這個地方有三段。
 
┌(生佛體同)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      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
│             │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
│             │息,有世界生。
│      ┌(妄生空界)┼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
│      │      │是迷頑妄想安立。
├(致魔之因)┼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
│      │       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      │
│      └(歸元本無)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
│             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      ┌(定合聖流)如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
│      │      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
│      │
│      ├(諸有壞動)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
│      │      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
│      │      騰,無不驚慴。
└(魔動之緣)┼  
       ├(諸魔不容)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
       │      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
       │      汝摧裂其處?
       │      
       └(故來惱亂)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
              昧時,僉來惱汝。
 
  庚一、生佛體同
 
  先看第一段。
 
(經文)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佛陀先把這個生命——把心帶回家,先攝用歸體,講到我們眾生的心性。說「汝等當知」,「汝等」是所有的凡夫跟有學之人。「有漏世界」,這個地方是揀別,這以下的開示不是無漏,是有漏。這個「有漏」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的產生是由煩惱跟業力所創造的。「世界」是指依報,「十二類生」是正報。在有漏的依正二報當中,我們眾生本具的本覺、本妙、本明的這個「覺圓心體」,這覺悟圓滿的心體,跟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的。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一切眾生為什麼都可以作佛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本來面目跟諸佛的本來面目是無二無別的。先把這個體性講出來。
 
1592】為什麼會產生魔境?
 
  庚二、致魔之因
 
  這以下第二段就正式說明致魔的因緣。這當中有兩段。先看第一個,就是虛空跟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先看這一段。
 
  ◎妄生空界
 
(經文)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著魔當然是有原因,先把原因講出來。說我們眾生因為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是「迷理為咎」,就是迷真才起妄。本來沒有妄想,那怎麼有妄想呢?因為迷失了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產生了對立,就產生了妄想。
 
  這個妄想當中就有兩種差別了,有粗細兩種差別。從微細來說,就是「癡」的妄想跟「愛」的妄想。這一段圓瑛老法師講得就很詳細了,圓瑛老法師他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打這個無明,跟妄想是不一樣。
 
  無明是屬於癡。無明沒有對錯,你說你這個人向外攀緣,向外攀緣不能講是罪業,它只是一個癡而已。他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而虛妄地產生一種對立,產生能所。所以,這個無明基本上是屬於第八識的作用,就是三細,一念妄動以後,在平等法界當中虛妄產生能所而產生了第八識,這個癡是微細的第八識。
 
  這個妄想就是比較粗重的,是屬於第六意識的愛憎取捨了。
 
  所以,這個無明是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這個愛是一種煩惱,愛憎取捨的煩惱。總而言之,在迷真以後生起了妄想,有癡、愛兩種妄想。
 
  先看這個癡產生的相貌。
 
  「生發徧迷,故有空性。」「生發徧迷」就是說,因為有一念的愚癡,這種有所得的心,就把這個平等的真如切割成一個能所的對立,有一個能緣的心和一個所緣的境,所以就把全體的真如轉成了頑虛空之相,就是所謂的「生發徧迷,故有空性」。為什麼會有虛空呢?因為我們產生了能所的對立,有能有所,所以就產生了虛空。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虛空雖然是有,但虛空是沒有差別相的,那麼在無差別當中又創造了個人的世界差別。比方說你是人道的世界,他是餓鬼道的世界,他是畜生道的世界。這個差別相怎麼來的呢?因為有愛取的煩惱。有些人對善法產生愛取,他創造了美好的世界;有些人對惡法產生愛取,創造了醜陋痛苦的世界。所以,由前面的愚癡而創造了虛空,由我們心中不同的愛取而創造了差別的世界。總而言之,虛空相、世界相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的,是這個意思。
 
  再往下看。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這一段是把前面作總結了。由前面的道理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所受用的十方虛空,以及虛空裡面的國土,之所以變成非無漏(非無漏就是有漏),為什麼會是一個有漏的世界呢?都是因為我們一念的迷癡,還有「頑」,這個頑是愛取,迷癡的妄想跟愛取的妄想之所創造出來的。就是你有這個妄想,你就有這樣的世界出來了。你為什麼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跟你前生打什麼妄想是有關係的。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當知,在虛空當中……這個虛空當然包括世界,主要是講虛空。虛空是生在我們一念的心性當中,就好像一小片的雲霧點綴在太虛空當中。所以,這個虛空只是我們一念心性的水泡,或者是一個廣大天空裡面一片小雲霧而已,何況這個世界又在虛空當中,那就更小了。
 
  當然,這個地方的意思,把為什麼會產生魔境先講出一個道理,就是因為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妄想所變現的,而你現在破壞妄想,你等於是間接在破壞外在的世界。它的意思是這樣。我再講一次,你外在的世界怎麼會有?是你妄想變現的。那麼你現在對治這個妄想的時候,你外在的世界就開始要消失了。但是你外在世界要消失的時候,有些人就不同意了,有些人就不同意你這樣做了,因為這當中牽涉到有共業的問題。你往下看就知道。
 
  ◎歸元本無
 
(經文)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外在的世界是你一念的妄想變現的,所以,當你「發真歸元」,你發心要正念真如,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發心要把你的心從妄想的攀緣心帶回家的時候,這個時候由妄想所變現的十方虛空全部要消失,而且這個空中所產生的十方世界通通會破壞掉,那麼這個地方就有一些人不同意了。因為我們習慣性活在妄想,所以會產生世界。現在你要對治妄想,就等於間接要破壞外在的世界。
 
1593】一切魔王及鬼神等為什麼要來干擾修行人?(一)
 
  再往下看。
 
  庚三、魔動之緣
 
  ◎定合聖流
 
(經文)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
 
  ◎諸有動壞
 
(經文)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
 
  ◎諸魔不容
 
(經文)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故來惱亂
 
(經文)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為什麼你在佛堂裡面打坐,他一定要來破壞你。這當中有原因的,因為你干擾到他了。
 
  「汝輩修禪。」我們修禪當然是在佛堂修禪,我們也沒有去擾害別人啊!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莊嚴我們一念心性,我們的心跟十方諸佛菩薩,跟那些無漏的大阿羅漢,在一念的寂靜心當中是「心精通㳷」,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互相吻合的。我們向外攀緣的時候,每一個人心不同,依體起用各各不同。但是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我的家跟你的家一定一樣,家只有一個。就在這個家當中,「當處湛然」,當下清淨而光明,光明而清淨。所以也就是說,你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是非常歡喜你,張開雙臂歡迎你回家。
 
  但是,有些人就不歡喜了。哪些人不歡喜呢?一切魔王,就是六欲天的波旬,還有這些諸大鬼神,還有凡夫的諸天。他們看到他的宮殿無緣無故產生了崩裂,就是破壞,乃至於整個大地產生震動、產生了分裂,水中的眾生、陸上的眾生,乃至於「飛騰」,就是空中的眾生,都產生了驚怖。因為大地開始震動,宮殿也開始破壞。這種情況之下,凡夫是一個昏昧闇鈍的情況,他沒有神通,因為前面說了,這個宮殿的破壞、大地的震動這種都是禪定所見的色法,禪定所見的,所以凡夫感覺不出來。但是前面說的魔王、大力鬼王、諸欲界天的天人,他們都有五種的報通,唯除漏盡通,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貪戀這個三界的果報,所以他怎麼能夠允許你去破壞他的宮殿,去震裂他的大地呢?這是諸魔所不容。所以總結,「是故鬼神」,還有這種「諸天魔王魍魎妖精」,在你三昧將要成功的時候,他們都要擾害於你,一方面保護他們的宮殿。
 
1594】一切魔王及鬼神等為什麼要來干擾修行人?(二)
 
  這個地方就把我們為什麼經常會受到魔境的理由說出來。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部分來說。
 
  第一個理由是境隨心轉。你心態改變的時候,你這一部分的業力所創造的境也開始在動搖,開始在消滅,境隨心轉。為什麼說境隨心轉?比方說我們一個佛學院有二十個學生,突然間來個大福德的人或者大修行者跟我們共住,欸,我們就覺得這整個世界的磁場好很多。因為業有共業跟別業,別業當然各人循業發現,但是別業中有共業。所以你看,我們這共修人當中,有些人煩惱特別重,其他人會感受到那種磁場就很躁動,因為他釋放一種共業的因緣出來。現在就是說,你一個修行人開始在迴光返照了,你要把你這一部分的業抽回來,那你這個別業當然沒話講,但問題是這當中有共業,你抽回來的過程當中,這個地方就產生問題了。第一個,境隨心轉,你的外境隨你的心在變化,這第一個。
 
  第二個,正邪不兩立。這個地方有一個理由,我們看第二六一頁的最後一段,它說這些魔王是怎麼樣?「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他們的心情是希望保持原狀,而你要做改變,他當然不同意了,他希望這個美好的世界永遠保存下去。你現在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要把這個有漏世界破壞掉,在共業的角度來說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傷害。
 
  比方說,我們一個家庭住了三個人、五個人,大家都很放逸,每一個人的磁場都是往這個放逸的方向走,欸,大家都覺得好像沒有互相干擾。突然間有一個人想修行,這磁場就不對了。三個人都很放逸,一個人突然想修行,說我也沒干擾你啊,你們繼續放逸啊,我在隔壁房間打坐!但是那個放逸的人氣氛就不對了,因為他打坐釋放出一種正念的氣氛出來。
 
  這個時候,那些魔王就不歡喜了,他肯定要來破壞你了。這個就是他們為什麼要來干擾修行人的主要理由。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行,一定要同見同行。修行的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的,不可以跟放逸的人在一起的。因為你一修行的時候,你創造一個正念的磁場,他創造一個放逸的磁場,這兩個是怎麼樣?會互相抵觸的。
 
  這個道理懂了,我們再往下看。
 
1595】魔境其實是不能干擾你的
 
  己二、勸誡迷悟得失 分二:庚一、勸悟則成得;庚二、誡迷則成失
 
  己二的「勸誡迷悟得失」,這個地方佛陀勸誡我們,如果是迷有什麼過失,如果是悟有什麼功德。講這件事情。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勸悟則成得;第二個,誡迷則成失。
 
  庚一、勸悟則成得
 
┌(客不成害)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
│      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
│      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迷亂由主)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       
└(悟必超勝)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
       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
       何敢留擾亂禪定?
 
  如果能夠覺悟,那麼我們就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看經文。
 
  ◎客不成害
 
(經文)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你今天想要返妄歸真,對魔王的宮殿產生了傷害,他當然不高興了。「然彼諸魔雖有大怒」,他看到宮殿即將被振動破壞,非常生氣,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雖然他生氣,但他的心是在三界的塵勞當中,他還是活在妄想。雖然他修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的本質還是一個妄想,具足善業的妄想。「汝妙覺中」,雖然我沒有修什麼善業,但是我在迴光返照,我的心是跟十方諸佛同樣的妙覺心性。即便我沒有資糧,但關鍵是我的本質還是在妙覺的心性當中。這兩個人是不同路線的,一個是生滅心,一個是常住真心。所以說,他要來干擾你,就好像什麼?「風吹光」,你看風去吹光,風跟光本來就沒什麼關係嘛,不會有交集;「如刀斷水,了不相觸」,你走你的,我走我的。這是講「了不相觸」。
 
  第二個就是邪不勝正。「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這個真如是一種正氣,就像沸騰的熱湯;對方是貪戀三界,就像一個冰塊。「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冰塊一旦接觸到這個熱的湯,當然它自己就消失掉。雖然他有很多的神通,過去有布施、持戒的福報力,但是他畢竟是安住在客,它是一種生滅心,不是安住在常住的主人。
 
  所以這個地方說出兩個道理:第一個,你跟他是沒有關係的,他是風,你是光,各走各的;第二個,他是邪,你是正,邪不勝正。這兩個道理你要懂。
 
1596】邪不勝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被五陰魔境所破壞了?
 
  ◎迷亂由主
 
  既然邪不勝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被五陰魔境所破壞呢?這地方講出第二個理由。
 
(經文)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說一個人修三昧會被破壞,因為我們的主人不在家。主人一旦迷惑,這客人就來偷東西了。就是說,理論上客人是不能偷東西的,但這個主人睡著了,他就把你的東西偷走了。所以,既然邪不勝正,那為什麼為邪氣所侵呢?蕅益大師說那是因為你正氣不足。你自己要動,你仁者心動,那當然就被他轉去了。他其實是不能干擾你的,所以你不必去對治魔王,他自然會消失掉。因為你是熱水,他是冰塊,他來靠近你,他自然就消失掉了嘛。但是你心一動,那就完了。就是五陰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是這個理由,就是我們自己擾亂自己。
 
1597】只要能夠覺悟,這都是一念的妄想妄境,不要產生迷惑顛倒,魔境就不能干擾你
 
  看最後一段。
 
  ◎悟必超勝
 
(經文)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所以,我們遇到這個魔境的時候,後面會說,我們一旦會有魔境,表示你突然間打妄想。突然間一時的失念,然後這個魔才有機可乘,他乘隙而入。這個時候你要馬上把工夫提起來,又迴光返照,趕快把心拉回來,安住在所緣境,正念真如。那麼只要能夠覺悟,這都是一念的妄想妄境。不要產生迷惑顛倒,魔境是不能干擾你的。為什麼呢?因為「陰銷入明」,五陰的魔境一旦入了我們一念心性的光明當中,這個邪惡之氣,他們本來都是屬於這種幽暗之氣所成,而我們在修行的真如是一種光明的智慧,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所以一旦他靠近你,他自然會消失掉,他怎麼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身邊去擾亂你的禪定呢?
 
  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是你自己擾亂你自己,你自己自亂陣腳。你不應該說別人干擾你,他只是個助緣。他現出一個影像給你看,你自己動了。你自己有選擇權的,擾亂不擾亂歸它,動不動歸我,你們兩個本來是兩條路的。他現一個境給你看,你也可以選擇不迷、不取、不動。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自己擾亂自己,關鍵在這裡。
 
1598】修行當中有些東西你一點都不能出差錯,你一出差錯就完了,比方說著魔這件事情,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庚二、誡迷則成失
 
  我們看庚二,誡迷則成失。
 
┌(迷則成失)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
│      就魔人。

│      ┌(墮婬害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
│      │      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
└(較量淺深)┤      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
       └(墮魔害深)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假設我們不能夠如實地安住在一念心性,它就開始變出很多的色、很多的影像,給你很多的感受,突然間感到很快樂的感受、很痛苦的感受,產生很多的想像。然後你就被這個感受、想像而轉,被這個五陰魔境所迷惑,到最後「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就失去了正知正見。雖然你也繼續打坐,繼續拜佛持咒,但是你所做的都是魔業,來生就變成魔人,因為你的本質已經被破壞了。
 
  這以下講出一個對比。好像摩登伽,摩登伽這個人是一個很卑劣的人,但是她依止這個先梵天的咒破壞你的律儀。在海公的判教,是說阿難尊者是犯到僧殘,但是沒有破根本。在八萬行中只有犯到跟女人相觸的僧殘,但是他因為內心當中還是正念分明,沒有起顛倒,他還是憶念「如來大慈,寧不救我」,所以沒有毀犯整個根本重戒。所以你看,摩登伽對我們的傷害頂多是在八萬行中只毀掉其中一個行,你清淨、根本的正見是沒有傷害的。所以,破戒的可怕,相對這個著魔來說還是比較輕微的,因為他「八萬行中,祗毀一戒」,你內心還是清淨,你還沒有真實地完全地淪溺。
 
  但是著魔就不同了。「此乃隳汝寶覺全身」,五陰魔境它「隳」,就是破壞你的整個法身慧命,破壞你整個菩提心。講一個譬喻,說一個大臣得罪了天子,「忽逢籍沒」,就被奪取官位,沒收財產,消除他貴族的地位而降為平民。最後的結果呢,「宛轉零落,無可哀救」,就是無處可去,沒有人可以救拔你,因為你得罪了天子。你要有微小的過失還沒關係,你得罪天子那就完了。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修行當中有些東西影響不是很大,但有些是很嚴重的,你一點都不能出差錯,你一出差錯就完了。比方說著魔這件事情,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我們過去也說,你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不能起顛倒。有些人偶爾發發脾氣,亂不了,回去懺悔就好了;你貪吃東西,吃完了以後好好地懺悔。這個地方有沒有過失?當然有過失,但是不影響你的根本的菩提心,不影響你根本的正知見,只是皮肉之傷。但是著魔可不是這件事情,它直接侵入到你的骨髓,破壞你的菩薩種性,轉成魔種性。它那個傷害的病毒是傷到你的根本,這可不能開玩笑的。
 
1599】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為什麼要修正念,還要修一個正知?
 
  你看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諸位你修止觀大概都會知道,你要修正念,你還要修一個正知。這個正知就是經常保持覺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正知就好像巡邏隊一樣,觀察一下你現在處在什麼狀態。就像宗喀巴大師說的,正念就好像調伏狂象,你拿一個繩子要把這個象往前拉。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這個正念就是讓你的心不斷地往前走。這個正知就是旁邊要有一個人看著這隻象。這個象就是我們的妄想。它是不是有隨順你所指導的在走,旁邊要有一個正知。
 
  當然,你要不修行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說你平常就是做一些慈善事業,這個魔境當然都沒有什麼,因為你根本沒有改變外境嘛。這個地方是說,你的心開始改變了,那就很可怕了。因為你心態一改變,你整個外境開始動搖了,那麼跟你有共業的眾生就不高興了。他會感受得到,他有神通力,他感受到你開始改變了,那他就不會放過你。他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害怕,因為它畢竟是屬於妄想的相貌。看這個意思,佛陀就是要你不要對治它。他告訴你,「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佛陀沒有叫你對治。當然,如果是很厲害,你持持咒,重點是你不能迷惑。所以我們要保持正念跟正知。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