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99《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101/134

第99.大佛頂首楞嚴經卷8。稱性起修:分證十住十位。分證十行十位。

稱性起修:分證轉依號,明十住十位。經曰:
1.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2.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屨以成地,名治地住。
3.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4.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5.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6.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7.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8.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9.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10.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分證轉依號,明十行十位。經曰:
1.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2.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3.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4.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5.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6.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7.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諸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8.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9.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10.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9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265】在《楞嚴經》的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
    思想,那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1266】十信位與十住有什麼不同?
1267】何為治地住?
1268】何為修行住?
1269】何為生貴住?
1270】何為具足住?
1271】何為正心住?
1272】何為不退住?
1273】何為童真住?
1274】何為法王子住?
1275】何為灌頂住?
1276】「十行」這個「行」指什麼?
1277】何為歡喜行?
1278】何為饒益行?
1279】何為無瞋恨行?
1280】何為無盡行?
1281】何為離癡亂行?
1282】何為善現行?
1283】何為無著行?
1284】何為尊重行?
1285】何為善法行?(一)
 
1265】在《楞嚴經》的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二六頁。辛一,明十住。這一大科是講到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修行位次。
 
  在《楞嚴經》的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稱性起修是約著因地上來說的,全修在性是約著果地上來說的。
 
  《楞嚴經》的因地是稱性。這個「稱」有隨順的意思,隨順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來發起菩提心。說你為什麼修學佛法呢?「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在發心的時候是緣外境,比方說你緣人天的安樂果報,緣二乘的涅槃的寂靜,乃至於緣權教的波羅蜜的功德,在本經的判定這都不叫稱性,因為這都是外在的因緣。在《楞嚴經》的圓頓止觀的發心,只有一個理由,說你為什麼修學佛法?因為我要順從我的本性。我的本性本來就具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我本來就應該把它開顯出來。
 
  所以,在《楞嚴經》的思想當中,修學佛法是正常的。說你為什麼造殺盜婬妄呢?這個是一念顛倒,這是不正常的。所以,《楞嚴經》的稱性就是說,其實你去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個是隨順於本性的,你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這叫稱性,隨順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發起一念的菩提心。
 
  發心以後就開始要產生修,要稱性起修了。這個「修」,在本經當中主要就是修空假中三觀。其實在整個十住、十行、十迴向當中,十住的主修是空觀,它的重點在於轉煩惱障為般若德,成就真如之體。在十行當中,重點在修假觀,就是轉業障為解脫德,成就真如之妙用。到了十迴向的時候,那是成就中觀了,空假不二、順入中道,轉報障為法身德。
 
  所以說,你一開始是稱性而起修,最後的結果還是在開顯你自性的功德。所以在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觀念當中,它完全安住一念心性,跟外境沒有關係的。它是假借外境,「託彼外境,顯我自性」,它是這樣的思想。「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他才能夠成就首楞嚴王,他永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特別的堅固而不可破壞,是這個意思。
 
1266】十信位與十住有什麼不同?
 
  這個「十住」,意思就是「於實相理,如實安住」。
 
  我們先看第一個。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這個「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已滿的這個菩薩,他在整個十信過程當中,以真實的方便(因為在《楞嚴經》的修學是要大開圓解,先能夠「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後,依止一念心性而稱性起修,所以它叫真實的方便),經過了十信的階位以後,這個時候「心精發暉」。這個地方是指的在十信滿心的時候,他內心的智慧就慢慢增長廣大了,「發暉」就是增長廣大。到最後,「十用涉入」,他把十信的整個戒定慧的功德會歸到一心真如當中,發起了一念的清淨心。
 
  我們說明一下什麼叫做「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前面的「十信」,蕅益大師的判教叫做相似位,相似轉依號。就是說,這個人他稱性起修,你說他是有那麼一點像,但他又不完全是,因為他還沒有破無明嘛。所以他要假借對佛法的聞思,假借外在因緣的攝受,才能夠法法消歸自性。他只要一妄動,又心隨境轉了。所以,十信位基本上是沒有真正地安住真如,他還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緣來熏修。
 
  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他「十用涉入」,這個「入」就是入了內心的世界而顯現了一心真如。所以說,在發心住的時候,稱性起修,一念心性那第一道光明是在這個時候發動出來,這叫發心住。當然,他這個發心是經過十信的整個戒定慧的熏修。
 
1267】何為治地住?
 
  看第二個,治地住。
 
(經文)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前面的發心住,可以說是內心當中一道的一心真如的光明出現。這個時候,到了治地的時候,他在當下的那一念真如的心中,又發明了另一道的空假中的智慧。前面是以如如智而初證如如理,現在如如理當中又產生另一道的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更深入了。
 
  這種智慧像什麼呢?就像清淨的琉璃寶裡面有一個能夠放光的黃金,這個「琉璃寶」指的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當中又產生了另一道的光明的黃金,就是三觀的智慧。
 
  那麼這個智慧幹什麼呢?是做什麼用的呢?「以前妙心,履以成地。」這個「以前妙心」就是前面初住的那一念空假中的妙心,然後去履踐真如之地。
 
  蕅益大師說,初住是佛性最初的顯現,二住是把佛性的量再擴大,叫「真修次第」,到這個地方叫真修次第。「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前面的初住好像是這個人降落傘剛剛落到大地上,是一個點狀的東西;而這個時候他在地上開始活動,把他的活動範圍慢慢地擴大。當然,你要能夠在真如理擴大,你得靠智慧,如如智要觀如如理。所以他產生另一個深層的空假中智慧,在真如理地慢慢地活動,使令他所證的真理慢慢地擴大、慢慢地擴大,叫做治地住。
 
  這個地方,古德圓瑛老和尚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像蓋房子,要先平整大地。因為十住還沒有真正修波羅蜜,修波羅蜜在十行開始修。十地呢,你看那個十地是做一個內心的調整,他證得法身以後並沒有馬上付出行動,他蓋房子之前先平整大地。就是,在修大乘的波羅蜜之前,先平治一心真如的大地,來當作未來十行的基礎,叫做治地住。
 
1268】何為修行住?
 
  看第三,修行住。
 
(經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這個地方講心跟地。前面的發心住,他是產生一道的清淨的智慧,這個是指的能證的智慧來說,空假中能證的智慧。這個「地」是所證的真如理,就是前面第二住的治地住那個地。修行住是把前面發心住那一道智慧的光明跟所證的真如理兩個彼此互相地涉入,使令理跟智能夠通達明了: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觀照如如理。這個時候,理智相互的運作慢慢熟悉了,通達明了了。所以這個菩薩的心中能夠「遊履十方,得無留礙」。他能夠遊履於整個十方,遊履於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他能夠去探討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整個三世的心中,他對於整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一個行動都沒有障礙,叫修行住。這個理跟智的相互運作,他能夠通達明了。
 
1269】何為生貴住?
 
  看第四,生貴住。
 
(經文)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這個「行」,當然指的是菩薩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妙行。前面的修行住都還是在心地上用功,這個時候到了生貴住,他慢慢地有一些簡單的利他的行動。而這個行動,他表現出來的跟佛陀的本質就有點相似了。也就是說他是「受佛氣分」,他能夠領受佛陀那種真如的氣分,得到那種少分的氣分。你看他不管是在佛堂拜佛,不管平常的度化眾生,有那麼一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悲智相應的氣分。
 
  講一個譬喻,「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這個中陰身,他在七七四十九天當中去尋求跟自己有緣的父母,去尋找跟他共業的父母。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菩薩的內心跟諸佛的內心是「陰信冥通,入如來種」。菩薩的那一念菩提心,悲智相應的菩提心,冥冥當中跟諸佛的菩提心是相契相合;雖然沒有佛陀那麼圓滿,但是卻有佛陀那個氣分出現,叫生貴住。他這個時候正式生於佛家,在佛陀的所謂的母胎中正式地受生,在佛家當中已經是入胎。
 
  在圓瑛老和尚的註解當中,他講從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到生貴住,這四個叫做入胎,入於聖胎,他開始在佛陀的家族當中入胎了。所以他所成就的是一種實智,就是偏重在我空法空的智慧這一部分。這個是前面的四住。
 
1270】何為具足住?
 
  看第五,具足住。
 
(經文)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他既然入胎,他的那個明了的心就能夠遊歷於諸佛的道胎當中。就是說一個菩薩一念的菩提心遊歷於二空真如的佛性當中,慢慢地增長自己的善巧方便。而且「親奉覺胤」,他已經能夠親自把自己當作佛陀的真子。他內心有承當力,「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對佛陀的整個家業已經有那一分的承當勇氣,他自己認為自己是遲早要能夠繼承佛陀的家業,「親奉覺胤」,已經自認為是佛陀的真子。
 
  講一個譬喻,「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就像這個人在胎當中,這個胎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已經具足了,五臟六腑也都具足無缺,就表示說他其實已經具足佛陀的實智跟權智的智慧,只是缺乏歷練。還沒有歷練,但是那個相貌、那個格局已經有那麼一點味道出來了。「如胎已成,人相不缺」,看起來像個人,雖然這個胎還在母胎當中、什麼事也不能做,但是你遠遠看過去,欸,看著像個人,因為他眼睛、鼻子、嘴巴都像個人,就是「人相不缺」。當然,他還沒有產生人的行為,但是已經有那個相狀,那個胎相現前成就了,叫方便具足住。
 
  他在前面的四住當中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三空自調,然後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善巧他也慢慢地跟諸佛學習,叫具足方便。這個指的是廣度眾生的這種善巧方便也慢慢地、慢慢地具足。
 
1271】何為正心住?
 
  看第六,正心住。
 
(經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這句話是在形容前面的具足住。這個菩薩在方便具足住的時候是「胎相已成,人相不缺」,外表看起來跟佛長得是一個樣子。當然比佛長得還小,也沒有佛陀的作用,但是外表看起來跟佛差不多。
 
  那麼進一步,「心相亦同」。前面是講外表,這講內心。他內心當中這個實智、權智也慢慢地具足了,叫正心住。空觀假觀的智慧在一念心中慢慢地增長廣大。
 
1272】何為不退住?
 
  看第七,不退住。
 
(經文)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這個「身」,什麼叫身呢?當然我們看到的、表現在外的、能夠見聞覺知的叫身,就比喻菩薩方便善巧的智慧。菩薩在廣度眾生的時候所施設的方便,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這個「心」,就是菩薩內心自己調伏煩惱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這一部分,我們看不到,叫做「心」。就是權智跟實智已經逐漸地成就,而且日益地增長廣大,叫做不退住。他那個道心已經不退了,菩提心不容易退轉。當然,這個時候還沒出胎。就是說,這個菩薩,你看那樣子還在修行,還在進修當中,但是他的那個內心當中,他的實智、權智已經跟諸佛有那麼一點相似了,而且最重要的,他的菩提心不退轉了。
 
1273】何為童真住?
 
  第八,童真住。
 
(經文)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童真住,就是前面的「身心合成」,就是他的色身跟內心在母胎當中,念念地吸收母親的滋養而增長廣大。菩薩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增長自己的空觀來調伏自己,一方面增長自己的假觀來成就自己的方便,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佛陀的十身。這個「十身」,《華嚴經》講如來是具足十身:第一個是菩提身,第二個是願身,第三個是化身,第四個力身,第五個莊嚴身,第六個威勢身,第七個是意生身,第八個是福身,第九個是法身,第十個智身。這當中,菩提身跟法身、智身這三個屬於內身,就是佛陀自受用的,別人不能夠跟佛陀分享,我們不能見聞覺知的。其餘的七身叫外身,就是我們可以受用的。
 
  這叫童真住。就是說,他在母胎當中還是很天真,雖然空觀、假觀具足,但是沒有經過歷練,很天真。雖然天真,但是佛陀的十種身他都具足了。
 
1274】何為法王子住?
 
  看第九,法王子住。
 
(經文)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前面的五、六、七、八,在古德的判教當中,海仁老法師說五、六、七、八叫做長養聖胎,一、二、三、四叫做入胎。這個地方就是慢慢地、慢慢地親近十方諸佛,學習廣設方便。長養聖胎就是增加自己的權智,權巧方便的智慧。到了法王子住,這個菩薩出胎了,畢業了,「形成出胎」。他在母胎當中,十月的懷胎,他對佛陀的實智、權智兩種功德已經具足了,所以「親為佛子」,他已經是能夠真實地從佛陀的家族當中誕生,而成為佛陀的一分子,我們講「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就是這個人已經正式出胎,叫法王子住。
 
1275】何為灌頂住?
 
  看第十,灌頂住。
 
(經文)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個菩薩從這個家族出胎以後,當然他要經過一段的時間成長。慢慢地到二十歲,這個人已經長大成人了,可以獨立了,這個時候國王就要把家業付給他。
 
  比方說一國的大王,這個大王指的是誰呢?就是指的金輪王,掌管四大部洲的金輪王。金輪王的兒子叫太子,剎利王的兒子叫做世子。如果是一個金輪王的話,他就把他諸多國事的其中一部分來委託他的太子。如果是剎利國王(管理一個國家的叫剎利王),他也是一樣,把他一國裡面幾個小部分的區域委託給他的長子,叫世子。然後他必須要灌頂,用四大海水來灌其頂,叫灌頂住。這個時候長大成人了,他要正式地去繼承佛陀的家業,開始要去走入人群,去度化眾生。
 
  所以說,前面的十信主要是信解,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個叫做相似。分證的時候,其實我們看,菩薩剛開始證入佛性的時候,並沒有馬上採取度化眾生的行動。他也是需要入胎、長養聖胎,然後出胎,到最後長大成人,到了灌頂。當然,這個地方其實他都是在破無明、證法身。
 
  在唯識的經論當中,對於十住菩薩,有一個偈頌來形容他內心的相貌:「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唯識的初心,這個歡喜地,就是圓教的初住。一個剛開始證入法身、破無明的菩薩,他的特點就是他有一些俱生的煩惱,他有一些與生俱來、任運生起的我法二執。
 
  比方說,你看須菩提尊者,一個大阿羅漢。大阿羅漢的斷德是等同八地菩薩,別教八地,要是圓教就是八住。我們不講他的善巧方便,不講他的智德、恩德這兩部分,先講斷德。但是你看須菩提尊者,他在走入人群的時候是怎麼樣?捨貧從富。他喜歡攝受那些福報大的、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居士。你不能夠說他攀緣,因為他是一個阿羅漢,他根本就沒有三界的貪愛煩惱。他連色界的禪定都不貪愛了,何況是欲界這種有苦惱的、有過失的安樂呢?但是他就是特別喜歡攝受富貴人家。
 
  又比方說大迦葉尊者,他的特點是捨富從貧,他就很喜歡攝受那些貧窮的下賤的弱勢團體。他也是大阿羅漢喔。兩個人都是跟平等法性不相應,所以他「俱生猶自現纏眠」,就是都還有一些微細的我執法執的煩惱在活動,這個是微細的。這個十住等於是在調整微細的我法二執這一部分,但是慢慢地親近十方諸佛以後,當然菩薩就會進步。
 
1276】「十行」這個「行」指什麼?
 
  辛二、明十行
 
┌(歡喜行)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     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無瞋恨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無盡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離痴亂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善現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無著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     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尊重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善法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真實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十行這個「行」,就是菩薩經過十住的整個止觀的修學,增長自己的實智跟權智以後,慢慢地破無明,慢慢增長內心的法身,開始產生十波羅蜜的妙行,而這個十波羅蜜完全是從利他安立的。我們看菩薩的十波羅蜜跟我們在行波羅蜜完全不一樣,當然我們的境界是差一段距離,不過這個十行我們遲早要經過的,遲早的。所以我們先隨喜功德,先把這個善種子種下去。佛法一定是先有種子才有開花結果,所以我們先用隨喜的心來看十行菩薩的功德,未來我們就可以開花結果。
 
1277】何為歡喜行?
 
  看第一個,歡喜行。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這個歡喜行,主要的特點是成就施波羅蜜。
 
  這個菩薩,「是善男子」,指的是十住位已經圓滿的這個菩薩。「成佛子已」,他已經在佛陀的家族當中誕生,而且已經成就灌頂,已經長大成人了,不能老是待在家裡面了,佛陀開始付給他一些事情做。這個時候,他的心中已經具足無量的如來的妙德,就是說他的實智、權智兩種的功德都慢慢地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十方隨順」,他能夠隨順十方眾生的差別根機來觀機逗教,做種種的財施、法施、無畏施,叫做歡喜行。
 
  這個「歡喜」,是在形容這個諸行。菩薩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他內心是歡喜,因為他要有眾生他才能夠歷練嘛。所以你看,到十行以後,那可不是普通的菩薩。他經過前面的安住,對真如已經是很堅固地安住,他深深地相信我們一念心當中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他缺乏的就是歷練嘛,要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我內心的功德,所以他看到眾生的時候,他起歡喜。因為,如果沒有眾生,他怎麼去開發他的功德呢?沒辦法開發他的功德!因為前面十住都是在親近十方諸佛,在做自我的調整,到十行的時候,他開始下化眾生,來到這個五濁惡世,這個苦惱眾生的世界,開始歷練。
 
  他歷練的時候,他的心情是怎麼樣呢?「十方隨順,起大歡喜。」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就用什麼方法來度化他,而且度化過程當中起大歡喜。
 
1278】何為饒益行?
 
  看第二個,饒益行。
 
(經文)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這個地方是講菩薩的戒波羅蜜。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是安住在菩薩的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所以他能夠平等地利益一切的種種的眾生。一切的,不管是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一切眾生,他都能夠多多少少給他饒益。為什麼菩薩能夠給他饒益呢?因為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依止這個三聚淨戒,所以他具足一種威德力。他具足威德力,所以他對眾生多少都能夠有所饒益。前面的歡喜是菩薩內心歡喜,這個地方是講菩薩對眾生有所饒益。
 
1279】何為無瞋恨行?
 
  第三,無瞋恨行。
 
(經文)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這個地方是講到菩薩的忍波羅蜜。
 
  「自覺」,菩薩向內,他內心正念真如,自己能夠安住在二空的真如理,叫自覺。「覺他」,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外觀根機,向外能夠觀察眾生差別的根機。所以,他對眾生各式各樣的順逆因緣,都能夠無所違拒而安忍不動。
 
  古德的註解上說這個無瞋恨行,這個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起大悲心,眾生對他有所辱罵,甚至於用行動去打他,他都能夠安忍不動,因為他的心隨順真如。我們為什麼會動呢?因為我們對真如有所抗拒。所以《楞嚴經》的思想就是說,我們起煩惱只有一個理由,我們就是不守自性,我們對真如佛性抗拒!你抗拒真如,你就被外境所轉。
 
  所以,這個菩薩念念之間會把一切的順逆因緣都當作自己歷練的對象,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眾生對他的傷害都是在消他的業障。所以他把法法都消歸到一念心中,不見外面有什麼眾生可度,也沒有什麼樣所謂的功德所成,完全都是在假借外境來修練他內心當中的般若、解脫、法身三德。所以他念念地順從真如,他也沒有所謂的抗拒,也沒有所謂的瞋恨可得。
 
1280】何為無盡行?
 
  第四,無盡行。
 
(經文)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這個地方是講精進波羅蜜。
 
  「種類出生」,菩薩在整個苦惱眾生當中,能夠隨順眾生十二類生的差別,隨類示現。他要度人道眾生,他肯定要顯現人相;他要度化狗眾生,他就現出狗王,或者是猴王等等。在空間當中他是「種類出生」,在時間上是「窮未來際」,菩薩是不休息,所以,「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在時間當中是平等,皆能夠成就;在空間當中,在十方世界都能夠通達無礙。這叫做無盡行。
 
  這個時候菩薩那一念心對於積集資糧、對度化眾生是時空無盡的。他沒有說我度化眾生度了二十年、三十年就退休,沒有這種思想,他是時空無盡的。因為他順從真如,真如當然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他無盡行,稱性而起的那種悲願。
 
1281】何為離癡亂行?
 
  第五,離癡亂行。
 
(經文)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這個地方指的是禪波羅蜜。
 
  菩薩在一切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他要是依體起用的時候,那是法法不同。你看懺公師父,他度化眾生也是各式各樣。他對有善根的眾生還特別嚴格,你要是出家以後他對你態度就不同了。你要在家居士他對你特別好,對初學者他是種種地善巧方便,但是你一旦入門以後,他標準就提高了。所以菩薩度化眾生是各式各樣的,他依體起用的時候,當他菩薩假觀現前的時候,那是無量差別。
 
  但是他攝用歸體的時候,他回歸到一心真如的時候,法法消歸自性的時候,那是一種無差別的意境,「一切合同」。懺公師父回到佛堂的時候,他一打坐,正念真如的時候,那是「一切合同」。攝用歸體的時候,把心帶回家的時候,那又是一個平等的法界。
 
  但在平等當中,又「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前面是講菩薩的攝用歸體,這個地方是講菩薩的依體起用。他稱一念心性開始觀機逗教的時候,這個眾生應該是用慈悲攝受、應該是金剛怒目,他表達的方式不會有差錯。該怎麼做他還怎麼做,不會有差錯,叫離癡亂行,不會有愚癡、錯亂的情況發生。說,欸,這個眾生度錯了。不可能有這種事情。菩薩的禪定轉深了。
 
1282】何為善現行?
 
  第六,善現行。
 
(經文)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這個地方是講到般若波羅蜜。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這個地方是指菩薩度化眾生是理不礙事。這個「同」就是前面說的「合同」。他在一念的平等心當中,能夠顯種種差別的相狀。你看那個菩薩,早上現慈悲相,他晚上會現怒目金剛相,他現各式各樣的相。他在一念的平等當中現差別相,所以理不礙事。他也可以在一念所現種種差別相當中,內心又能夠平等不二。前面那一句話叫做理不礙事,下面「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叫事不礙理。這叫善現行。菩薩的空觀假觀的智慧,在心中的操作非常的熟悉,理事無礙,他能夠同中現異、異中見同,叫善現行。這個菩薩在理跟事之間能夠善巧地顯現。
 
1283】何為無著行?
 
  第七,無著行。
 
(經文)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這個地方是講方便,方便波羅蜜。
 
  「如是」,這個「如是」是承前面的善現行的功德。前面的菩薩理事無礙、真俗圓融,從理事無礙當中慢慢地能夠達到事事無礙。「乃至」就是慢慢地進步。進步到什麼程度呢?「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他能夠把一個廣大的虛空容納在一個小微塵當中,就是大中能夠現小;而且在一一微塵當中又能夠現十方世界,小中又能夠現大。「現塵現界」,能現跟所現,如果是小中現大,那能現的就是塵,所現的就是界;如果是大中現小,那麼這個能現的就是界,所現的就是塵。總而言之,能現所現彼此間不會互相地破壞。不會互相地破壞就是說,他小中現大,他大的相、小的相不會破壞,但是還是顯現,不會壞小相大相的假相。
 
  名無著行。前面的善現行是理事無礙,這個無著行就是事事無礙,就是小大無礙。
 
1284】何為尊重行?
 
  第八,尊重行。
 
(經文)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這個是願波羅蜜。
 
  「種種現前」,這個地方的「種種現前」是指前面的善現行跟無著行。善現行的特點是理事無礙,無著行的功德是事事無礙。這個尊重行就是說,前面的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兩種的功德妙行,他隨修一法都能夠合乎第一波羅蜜多,他都能夠會歸到一念的成佛之道那個菩提的道心。法法會歸到一念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道心,叫尊重行。
 
  為什麼叫「尊重」?因為這個菩薩的菩提道心,經過前面的理事無礙,他該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無論現什麼相他心還是平等,所以他的心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合乎中道第一義諦,所以特別的可尊可重。就是說,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個菩提道心,當中攝持了理事無礙的功德,也攝持了事事無礙的功德,這個菩提心是特別值得我們尊重,叫尊重行,叫願波羅蜜多。這個時候他的願,他的菩提願就不是普通的願了。他是種種現前,他隨時可以現理事無礙,隨時可以現事事無礙的功德。所以他願波羅蜜這個菩提心特別的殊勝,叫尊重行。
 
1285】何為善法行?(一)
 
  我們看第九的善法行。
 
(經文)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這個地方講力波羅蜜多。
 
  一般講力波羅蜜多,你看唯識學講力波羅蜜多,講菩薩的「力」有兩個:一個是禪定力,一個是抉擇力。但是《成唯識論》講禪定力跟抉擇力的時候,它解釋這個「力」是偏重禪定這一部分。就是你在修止觀的時候,遇到障礙你要堅持,那種行力的堅持。但是在這個地方的「力」,偏重在智慧,抉擇力,而且是屬於善巧的智慧。我們待會再說明。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