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仙趣﹕總標。經文: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別顯。經文:
阿難!彼諸眾生:
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結示。經文: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示天趣欲界﹕總標欲天之因。經文: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493】 主導我們生命升沉的有哪兩個因素?為主的因素是哪一個?
【1494】 什麼叫仙趣?他為什麼生到仙道去呢?
【1495】 十種仙趣(一)——地行仙
【1496】 十種仙趣(二)——飛行仙
【1497】 十種仙趣(三)——遊行仙
【1498】 十種仙趣(四)——空行仙
【1499】 十種仙趣(五)——天行仙
【1500】 十種仙趣(六)——通行仙
【1501】 十種仙趣(七)——道行仙
【1502】 十種仙趣(八)——照行仙
【1503】 十種仙趣(九)——精行仙
【1504】 十種仙趣(十)——絕行仙
【1505】 仙道為什麼還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輪迴當中?
【1506】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
【1507】 天有哪兩層意思?
【1508】 這個欲界諸天他的果報體是怎麼來呢?
【1509】 欲界諸天有哪六天?
【1493】主導我們生命升沉的有哪兩個因素?為主的因素是哪一個?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四八頁。己五,示仙趣。
本經發明生命的緣起,主要的思想就是講到真如緣起。當然,所謂的真如,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一念心性能夠受染淨諸法的熏習而顯現十法界的差別果報,所謂的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我們一念心性在受熏的過程當中有兩個地方的差別:第一個,約它的體性來說,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一部分是不變的,它不隨過去、現在、未來而改變。但是約著作用來說,它在不變當中有隨緣的作用。這個因緣法,我們講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在講這個隨緣的作用。這個「即假」的因緣變化,從本經上來看,有兩個因素會主導我們生命的升沉:
第一個就是你的思想。我們經常生起一個如理作意的觀照,那麼我們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種正氣,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往上超升的。你看,遇境逢緣的時候你經常用理智來觀照,你的身心世界就是輕飄的,臨終的時候是往上飄的。相反地,如果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是用一種對五蘊身心的情執,這個情執在本經上說是一種貪愛之水,你就會累積很多這種水。這個水是怎麼樣?水是往低處流,往下降。所以本經認為,影響我們生命升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這個是影響你整個三界的總報。
你看本經講得很清楚:完全是純情的,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情想均等就做人。當然人也各式各樣,你是怎麼樣的執著,你就做什麼樣的人。如果是純想,你是一種理智非常高的人,臨命終直接生到天上去。所以它完全是用內心的迷悟來決定你整個三界的總報。這第一個,我們講親因緣,或者是主要的因緣。
第二個,再考慮你的善惡業力,這個影響到你的別報。你作為一個人,人當中也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個因素就是由業力的熏習來影響。
所以,本經是以思想的迷悟為一個主要的因素,以善惡業力的熏習當作次要因素。也就是說,以思想決定我們的總報,以業力來影響我們的別報。
在《六祖壇經》也有這樣的觀念。《六祖壇經》中六祖大師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說你修的福報很大,但是你內心當中是顛倒的,你這個福報不能在人天當中得果報。你可能變成一隻畜生,或者變成一個餓鬼,在那個卑賤的果報當中去享受你的福報。因為你思想是顛倒的,顛倒的思想是下沉的,所以,「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報救不了你。
你把這樣的思想抓住了,你再看本經的緣起,你就知道,它的主因素是以思想的迷悟來判定整個七趣的差別。這個觀念建立起來,我們看經文就容易瞭解。
【1494】什麼叫仙趣?他為什麼生到仙道去呢?
己五、示仙趣 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
我們看「示仙趣」。這是講到七趣差別的第五科,顯示仙趣的果報。這個「仙」的意思,有遷變、轉化的意思。也就是說,修學仙道的人,他們是透過精氣神的修鍊,要把我們這個凡夫的凡胎轉成仙胎,以求長生不老,這個是叫做仙趣。這當中有三科:一,總標;二,別顯;三,結示。
庚一、總標
先看總標的地方。
(經文)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他為什麼生到仙道去呢?先把這個仙趣的思考模式做一個總標。
說是「復有從人」,從人,古德的註解當中提到兩層意思,為什麼強調「從人」呢?因為前面的都是從畜生道過來的,而這個地方是說,這個仙道是從人間修成的,揀別他不是從三惡道來,他是從人間而來。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個,他是從什麼人而來呢?這個人做人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他厭惡色身的無常,他也厭惡色身的病痛,他對這個老病跟無常的痛苦有很強烈的厭惡,所以他好樂長生不老之法,因此而精勤地修學。就是這種人。先把這個修學仙道的人心中的希望標出來。他有這種希望也不能說錯,問題出在下面。
「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可惜的是,他在修學三昧的時候並沒有依止正覺之理。正覺之理就是,我們前面講很多次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依止我們的不生滅心,他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禪定呢?「別修妄念,存想固形。」他心中自己產生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就是他自己的一種虛妄想像。他有什麼妄想呢?這以下說明了。「存想固形」,他心中一直希望能夠堅固他的色身,使令他色身能夠不老、不病、不死。他堅固他的色身,他經常存有這樣的一個希望跟想法。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他怎麼做呢?他就遠離了都市的繁華,到了偏僻的山林,或者到一個沒有人間的海島。總而言之,他就希望到一個沒有人吵雜的地方來修學他的仙道。這當中就有十種的差別。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講,一個人的心態是決定你的狀態,決定你的果報的狀態。蕅益大師說,仙道的特點就是「別修妄念,存想固形」。他的「存想固形」這樣的妄想,蕅益大師說基本上有兩種的差別:
一種是依止浮塵根而修行。浮塵根完全是一個色法,色身。他完全是修身的,這種人是比較低級的仙道。他怎麼辦呢?他就守精,讓自己的精氣不泄漏;然後鍊氣,把精轉成氣;然後養神。經過這個動靜的修學,守精、鍊氣、養神,就使令色身能夠長時間地不老不病,延年益壽。這個是偏重在修身。這是蕅益大師說的「依浮塵根而修學」。
其次,比較高級的仙道是依勝義根,他是修心。他想要把凡夫這種粗重的這所謂的凡胎轉化成輕飄的仙道的色身,就依止第八識這種無覆無記的無想,或者講冥想,來修禪定。三昧成就以後,他具足五通,也能夠顯示各式各樣的神通。這是比較高級的仙道。
在以下的別顯當中,古德的分判就是有十種。前面五種是偏重在修學色身的,鍊精氣神,後面五種就開始修學禪定,有各式各樣的神通顯現出來。那當然,這十種,不管是修身、修心,總而言之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跟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不相應的。
這就是把仙道的特色先做一個說明。
【1495】十種仙趣(一)——地行仙
庚二、別顯
我們看別顯,各別地顯示十種仙趣的差別相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乃至「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總共十種。
(別 顯)阿難!彼諸眾生,
┌(地行仙)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飛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遊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空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天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通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道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照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精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絕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我們先看第一個,地行仙。
(經文)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阿難!彼諸眾生」,這個我們前面說過,這個眾生是一個人道的眾生,而且是希望能夠追求不老、不病、不死的眾生。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堅固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夠追求長生不老。
那麼他怎麼做呢?「服餌」,這個是他主要的修學方法。這個「服餌」就是說他用種種的藥物去煎治,煎治以後他怎麼樣?長時間地服用。用藥物的力量,再加上自己平常的修鍊,來助長色身的健康長壽。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不休息」,也就是說他吃這個藥物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地服用。
然後「食道圓成」。吃這個煎治的藥物成功以後,他有什麼相貌呢?成就地行仙。他的行動特別的輕快,他的活動特別的敏捷,但是他的腳還不能夠離地。雖然健步如飛,但是腳不能離地,所以還是屬於地行仙。
前面五種仙,都是以這個腳的活動力量作分判。腳越輕便,他能夠飛得越高,這個仙的層次就越高。因為我們的身體這個腳是一個重要的判定,腳越有力量,你身體就越好,所以這個仙道的前面五種修身的,都是以這個腳的力量來分判。
【1496】十種仙趣(二)——飛行仙
看第二個。
(經文)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前面是服餌,這個是草木。服餌是把這個藥煮熟了以後吃,但是這個地方的草木,就是直接用這個草木,比方說黃精,他吃黃精、松柏這種樹的汁液,去榨它的汁,他就直接生吃,吃久了以後就是健步如飛。「藥道圓成」,吃這種草木之藥,功德成就以後,他的飛行就比前面更加輕快了。飛行,能夠慢慢地離開地面而少分地飛行。前面的服餌,他還要食人間煙火;到這個地方以後,古德註解說,不管草木金石,這第二種仙以後,他基本上不吃人間的飯菜了。他吃的東西都沒有經過煙火煮過的,不食人間煙火。
【1497】十種仙趣(三)——遊行仙
第三。
(經文)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前面是吃草木,這個地方是吃金屬跟礦物。他用鉛汞這種金屬的礦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吃這種金石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化道」,吃久了以後,它能夠轉化我們人道的這種凡骨,而轉成一種比較輕飄的仙骨,這個骨頭會改變,成功以後叫做遊行仙。他甚至於可以在虛空中飛行自在,這叫做遊行仙。前面的飛行還不是能夠飛得很高,這個地方他直接飛到虛空去,飛得更高更遠。這個是他的特點,就是服這個金石來改變他的骨頭。
【1498】十種仙趣(四)——空行仙
看第四種。
(經文)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前面三種,我們看他的內涵,主要就是靠外在的力量,吃草木、金石、藥物等等,這個地方他是有一定的修鍊,就是以動止兩種法門來修鍊。比方說他在動中運氣調身,比方說他做瑜伽、打太極拳,在動中來鍊氣。其次在靜中養神。在動中把這個精轉成氣,然後再經過靜坐,把這個氣轉換成神。
修鍊久了以後,「氣精圓成」,他從動中鍊精還氣,從靜中鍊氣還神,最後把這個精氣神還於虛空,最後形神俱妙,這個就是「精氣圓成」。把精氣神都回歸到一念的虛空以後,他就變成了空行仙。他甚至於不但是在空中飛行,還能夠騰雲駕霧,他的腳能夠站在雲霧當中飛行,無有障礙。
這個地方就飛得更高了。前面的遊行仙還不能夠飛到雲端去,頂多在虛空。他是飛在虛空很高的地方,飛到雲端去,而且能夠騰雲駕霧,叫空行仙。
【1499】十種仙趣(五)——天行仙
第五個。
(經文)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這個地方的重點在「津液」這兩個字。前面的「動止」就是,這個人的修鍊可能一半是動、一半是靜,動一動、靜一靜,但到第五個的時候主要的就是靜態了。
這個「津液」是什麼回事?就是他在打坐的時候,用舌頭頂住上顎,他嘴巴就會產生一種津液。這種津液有什麼樣作用?能夠「潤德」。潤德圓成,它能夠滋潤我們的色身,這個津液能夠轉化成一種正氣,飄然的正氣,所以就使令他的身心特別的輕飄,能遊於天上,叫天行仙。他不但能夠騰雲駕霧,甚至於能夠遊行到諸天去。但是他不能住在天上,他能夠到天上去,見到天人,他也不能吃天上的東西,因為他沒有那個福報力,他還是要回到人間來安住,他還是要回到他的深山海島沒有人的地方安住。這個地方是他的主要特點,用津液來化成他的氣。
前面五種當然主要就是修精氣神,以修身為本。
【1500】十種仙趣(六)——通行仙
看第六個。
(經文)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這個「精色」,就是他能夠在打坐當中,以一念專注的心來吸收日月的精華。這個「精」就是日月的精華,光明,日月的精華。這個「色」就是雲霞的彩色。夏天天上有雲彩,七彩的雲彩,那個彩色。也就是說,他這個打坐不完全是在房間裡面,他到外面去吸收日月的光明,吸收雲霞的彩色,把這樣的能量轉化成自己的能量。而且他不是一天,他是長時間不休息地去吸收大自然的能量。
時間久了以後,「吸粹圓成」。這個「吸」就是吸收日月的精華;這個「粹」就是粹取雲霞的彩色。那麼他最後的功德成就以後,變通行仙。他的神識,因為他的能量來自於大自然,所以就能夠跟大自然宇宙萬物互相融通,所以他的心一動,就能夠跟整個大自然任運地沒有障礙。
比方說,他能夠到一個高山,我們要從高山爬過去,他不用。他念頭一動:我要從這個高山過去!他就直接從高山穿過去,他能夠穿越高山。比方說他來到一個大海,他也不用坐船:我現在要從大海當中走過去!他就能夠從水上走過去。
圓瑛老和尚說,這有一點類似五通。因為他的能量經常跟大自然在那個地方互相地交合,吸收日月的精華,吸收雲霞的彩色,所以慢慢地他那一念心跟大自然能夠互相地融通。
這個就是通行仙,融通他的心跟大自然,之間沒什麼障礙,他能夠進入大自然,然後隨心自在。
【1501】十種仙趣(七)——道行仙
再看下一個,道行仙。
(經文)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這個道行仙的修行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咒,一個是禁。
我們先講「禁」。他的基礎是持戒,他對這種殺盜婬妄的戒行持得特別的清淨,非常的堅持,非常的清淨。第一個,他持戒清淨。第二個,他精勤地持咒。他以持戒來止息心中的欲望,用持咒來增長自己的正氣。
以持咒跟持戒兩種的法門而不休息,「術法圓成」。這個「術」就是持咒,「法」就是持戒,他成功以後叫做道行仙。他不但以持戒、持咒讓自己的身體一生都沒有病痛,而且他能夠為人家加持。他就以這個道法,就是他的戒行的清淨跟他持咒的力量,隨時為人家治病,為人家驅魔,這是道行仙,他有那種道。當然這個道是有漏之道,是生滅之道,但是至少他能夠為人家治病、驅魔。他就靠什麼功德呢?靠自己的持戒,靠咒語的力量。
【1502】十種仙趣(八)——照行仙
(經文)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這個人的修行,他修這個「思念」。他是怎麼個思念法?他不是正念真如,他是打坐的時候不斷去憶念自己的丹田,意守丹田,把心住在丹田的下面。一方面沉思養神,他把那個內心安住在丹田,讓自己的心不要那麼躁動養神;一方面能夠鍊氣,因為丹田是氣海。一方面養神,一方面鍊氣。
「思憶圓成,名照行仙。」他不斷地意守丹田,成功以後,思憶圓成,照行仙的那個神識就能夠在身體當中出入自在。神識隨時可以從頂門出去,也可以隨時回來。那麼他的氣息,他回來以後,他的氣息上下能夠交通,色身跟神識互相照應。他心想到哪裡,他氣息就跑到哪裡。他心要出去,他隨時神識就可以出去;他要回來又隨時可以回來。他就是從這個丹田當中產生這麼一個能量,叫照行仙。
【1503】十種仙趣(九)——精行仙
(經文)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這個「交遘」就是陰陽的調合。陽是主火,乾屬陽,是屬於火。這個陰是屬於水。我們講說是腎水心火。他打坐的時候把這個水往上提,把這個火往下降。我們一般的情況,我們身體的這個地水火風,因為火比較輕,所以火習慣是往上,水是在下面。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那就糟糕了。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火在上面燒,上面都沒有水,這個鍋子沒有放水,一下就把這個鍋子燒破了。所以我們打坐的人是怎麼樣?要把水往上提,把火往下降,叫鍊丹,就是上面有水,下面有火。他就是不斷地利用靜坐的方式把這個水往上提,提水降火,讓水火能夠交遘以成仙胎。
你看我們拜佛的時候,懺公師父就教我們腳掌微微地用力,上半身放鬆。他的目的就是這樣,就是把那個水提上來,把那個氣往下降。其實你走路的時候也要這樣,走路的時候要腳掌微微用力,上半身放鬆,要下實上虛。
他不管行住坐臥,經常就是提水降火,以此來做一個陰陽的和合,最後成功以後,「感應圓成,名精行仙」。他就能夠以這個水火陰陽的交遘而成就仙胎,長命百歲。生命能夠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叫精行仙。
【1504】十種仙趣(十)——絕行仙
(經文)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到這個地方,按古德的意思,第六種以上的人多少都有禪定了,起碼都有欲界定。
這個「變化」,就是他在禪定當中起觀照。他在禪定當中思惟宇宙間萬法遷流變化的道理,說宇宙間為什麼會變化呢?為什麼春天的時候百花盛開,春天一走百花就凋謝呢?他思惟這個宇宙無常變化的道理。
思惟久了以後他就怎麼樣?「覺悟圓成」,內心跟宇宙萬法互相地融通。融通以後,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力?就絕行仙。他能夠以他的心念來主導整個宇宙的變化,移山倒海、變化四季。他想把這個山從這個地方移到那個地方去,念頭一動,這個山就開始移動。他能夠移山倒海,甚至於可以把春天改成夏天,也可以把夏天改成冬天。他很自在地變化四季,他產生這樣的幻術。
不過當然,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他那個「覺悟」,這個地方本經講得很簡略,但是你要看一看《成唯識論》或者看看本經的後面的「五十陰魔」,它有提到。對這種變化,他的「覺悟」是這樣,他的思惟是認為,宇宙間是兩分的,一分是常,一分是無常;一分是變化的,一分是不變化的。他能夠體悟到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慢慢地從變化當中回歸到不變化,所以以不變應萬變,以不變來帶動變化。
當然,這個地方看上去它跟《楞嚴經》的道理很像,其實不一樣。他這種變跟不變,這個常跟無常是二分的對立。一分常,一分無常,它這個常跟無常是兩個東西。我們本經講現前一念心性不變而恆常隨緣、隨緣而不變,這兩個是不二的,不變中當下就是隨緣,隨緣中當下就是不變。但是這個仙道的變化跟不變是兩個東西,這是自性執,它是兩個東西。
在海公的《楞嚴經》的講記,他提到一個觀念說,過去在東北有一個修禪定的修行者,他到山中去找一個仙人求仙術。這仙人說你要修仙術,在打坐的時候你就思惟這個宇宙萬物是變化的,當然這個變化是如夢如幻的,是不真實的,教他思惟。結果他思惟三個月以後,他就在定中隨時可以去變化四季,他可以把春天改成冬天,也可以把冬天改成夏天,就是所謂的這個絕行仙。
為什麼絕行有一個「絕」呢?因為絕行仙是整個仙術最高的境界,他這種仙術是不對外流傳的,不是公開流傳的,叫絕行仙。
雖然是同樣依止妄想,但是妄想的相貌各式各樣,產生的這種仙道的結果也就各式各樣。
【1505】仙道為什麼還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輪迴當中?
庚三、結示
我們看結示的地方。看佛陀對這十種仙的結論。
(經文)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前面十種仙,大智慧的佛陀把他們做一個總結。
他說「是等」,以上十種的仙道,他們的特點:第一個,仙道要從人中求。畜生沒辦法修仙道,一定是人道才可以修仙道。那麼他是怎麼樣?鍊心,當然其實還有鍊身。他用運動、藥物來鍊身,他也有用各式各樣的冥想來修心。他修鍊身心,依止有所得的妄想來修鍊身心,但是非常可惜,他怎麼樣?不修正覺。他沒有真正地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本來面目,還是在生滅的因緣當中打轉。這叫「別得生理」,就是另外成就一種延長生命的道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純想固形」。這個是講他的因地,他的因地是「不修正覺,別得生理」。
那麼,他的果地是怎麼個果報呢?「壽千萬歲。」我們要知道,人不可能沒有死亡,不可能。他是把死亡延後。所以古人說,不老、不病有可能,但是沒辦法不死。他的壽是千萬歲。而且他的個性,遠離人群,「休止深山」,他不喜歡跟人群往來,或者住在那種沒有人居住的大海島。整個都是大海,中間一個小島。他有神通,他也不要坐船,直接飛過去。總而言之,他是「絕於人境」,遠離人群這種吵雜的環境。
這樣的一個果報體,佛陀說「斯亦輪迴」,他還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輪迴當中。為什麼呢?因為依止妄想來修學他的身心,所以難免落入流轉。不能夠修學這種楞嚴三昧,正念真如,等到死亡到來的時候,他還是要來到三界當中,隨順他過去的顛倒跟業力而「散入諸趣」當中。
【1506】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仙道是追求長生,佛法追求無生,這個思考不同。因為,你追求長生,只要是生,那就表示什麼?生住異滅,那是一種生滅法!你是在生滅法當中延長生命而已,它本質是生滅的。但是佛法是怎麼樣?佛法追求無生,正念真如。當我們的心正念真如,是直接趣入無生。
所以蕅益大師他對仙道,他在註解當中有一段的批判。他說,一個人的精神用在追求長生,果報只成千萬之歲,你的生命達到千萬歲。但是如果這個人的精神用在修學佛法而正念真如,最後的果報是大般涅槃,萬德莊嚴。所以他說,修學仙道就好像用無價的摩尼寶珠當作彈弓去打黃雀。這個摩尼寶珠是無價的,結果你拿摩尼寶珠去打黃雀,打到一隻黃雀,這個黃雀也沒什麼價值,但是你把摩尼寶珠給喪失掉了。
在古德的註解講出一個譬喻說,仙道有一個呂洞賓,八仙之一,他修成長生不老之法以後,又練成了一雙雌雄劍,對自己很有信心。有一天,黃龍禪師在說法的時候,他剛好騰雲駕霧從旁邊經過,就降下來,到了法座當中去聽。聽法結束以後,黃龍禪師說,此中有盜法之人,有人盜法。這個時候呂洞賓就出來了,他說,我心中有不死之法,我何必盜法呢?我有長生不老的法術,我何必盜法呢?黃龍祖師說,你這個人是守屍鬼!守住這個生老病死的色身,守屍鬼。呂洞賓就很生氣,就射出他的雌雄之劍。這個時候黃龍祖師入正念,就入真如三昧。我們前面講過,真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他入真如三昧的時候,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刀子也不能割他。所以那個劍射到黃龍祖師前面的時候,自然落地,就插在地上。呂洞賓要用法術把這個劍收回來,收不回來,這個時候呂洞賓就心生慚愧,就拜黃龍祖師為師父。黃龍祖師就跟他開示。開示以後他也開悟了,說:「自從一見黃龍後,方悔從前錯用心。」
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生滅的因緣,這個本質是不能改變的。你不管怎麼修,它一定要生老病死,這個軌則是不會變的。所以,你一開始依止生滅心,不可能得到不生滅的果。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你拿一盤沙,你不可能煮成飯的,不管這個沙是七彩色的,放出多大的光明,它的本質還是沙。沙永遠是沙,你不可能把沙變成飯,不可能!所以《楞嚴經》的觀念很好,就是說,你一定要成佛,但成佛有成佛的根本。你找不到這個根本,你永遠不可能成佛。就是真如嘛!十方諸佛依真如為根本。所以,找不到真如——現前一念心性,你根本就是不得其門而入,你不可能成佛的。
當然,呂洞賓思想一改變,心生則種種法生,他依止正念真如的心生起,所有的功德都改變。仙道的調身、調息、調心,其實佛法不排斥。諸位你看看天台的《小止觀》,它講調身之道、調呼吸之道,很多東西跟仙道幾乎是一樣,但是動機不同。它在理觀這一部分不同,事修是完全相同,理觀不同。所以說,不是說他的法門有什麼錯誤,而是心態的錯誤。
【1507】天有哪兩層意思?
己六、示天趣 分二:庚一、別示諸天;庚二、總結虛妄
我們再講到己六,示天趣。
這個天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它是清淨光潔;第二個,它是尊貴殊勝。這個天的果報體是由十善,上品的十善業所成就,所以他的身心世界特別的清淨光潔。你看諸天吃東西,欲界天要吃東西,他也是有飲食的欲望,但是他那個東西沒有渣。他完全消化,他不用排泄的,所以諸天沒有廁所,他沒有大小便的排泄,所以他的色身特別的乾淨,這第一點。第二點,他那個色身特別的尊貴殊勝,他的色身特別的莊嚴殊勝。這叫天,這兩層意思。
這當中有兩科:第一個,別示諸天;第二個,總結虛妄。
【1508】這個欲界諸天他的果報體是怎麼來呢?
庚一、別示諸天 分三:辛一、欲界;辛二、色界;辛三、無色界
辛一、欲界 分三:壬一、總標欲天之因;壬二、別示六天之相;壬三、結成欲界之名。
壬一、總標欲天之因
別示諸天當中又分成段: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
欲界又分成三小科:一,總標欲天之因;二,別示六天之相;三,結成欲界之名。
首先,我們先標出這個六欲天生起的因緣。看經文。
(經文)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
這個諸天,他的果報體是怎麼來的呢?是「諸世間人」,也是從人道而來。這個人他也想要離苦得樂,他也知道這個身心世界是汙濁粗重的,他要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想要離開痛苦的身心,追求安樂的身心。這個思想是對的,但問題是,他缺乏兩種功德:
第一個,他「不求常住」。蕅益大師說,這種人是缺乏出世的智慧。也就是說,他不知道真正的快樂之本是不生滅心,他沒有這種去正念真如這樣的心,就是缺乏出世的智慧。
第二個,「未能捨諸妻妾恩愛」。蕅益大師說,他缺乏出世間的戒定。所以他只能夠受持一般的五戒十善,世間的善法,還不能夠完全地捨離正式的妻妾的恩愛,能夠遠離邪婬,但不能夠完全捨離那種所謂的,我們說的,不能離開正婬。
欲界諸天這個「欲」,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欲界天,雖然是很清淨、色身很莊嚴,但是它有三種欲望:第一個,他有男女的欲望;第二個,他有飲食的欲望,他定時間是要吃東西的,來滋養他的色身;第三個,他要睡眠,他疲累的時候要睡覺。欲界天有這三種欲望。
他因地當中是「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但是他能夠修習很多很多殊勝的善法。這是總標。
【1509】欲界諸天有哪六天?
壬二、別示六天之相 分六:癸一、四天王天;癸二、忉利天;癸三、須燄摩天;癸四、兜率陀天;癸五、樂變化天;癸六、他化自在天
我們看壬二,別示六天之相。這個六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須燄摩天;四,兜率陀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首先我們看四天王天。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