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示:迷真而起。經曰: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示人趣﹕總標。經文: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其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別顯。經文:
汝今應知:
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酬畢,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0《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470】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也不是從地上來,也不是別人給我們,
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非本來有(一)
【1471】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也不是從地上來,也不是別人給我們,
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非本來有(二)
【1472】這個「人」是什麼意思?《楞嚴經》所講的人趣,主要是就什麼因緣來說?
【1473】他過去生做牛做馬來酬償宿債,沒有欠你的命債,只欠你財物,但你最後
還把他殺了,那他投生為人,就會對你怎麼樣呢?
【1474】過去生把這個畜生討得太過分的人,他怎麼還債呢?
【1475】跟生命的傷害有關係的債就麻煩了
【1476】面對命債,我們該怎麼辦?
【1477】生為人道有哪三種因緣?
【1478】過去生貪財,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
【1479】過去生婬欲的習氣特別重,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做人的時候
會是什麼樣?
【1480】過去生欺誑的心特別重,喜歡欺騙別人,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
生人道之中變成什麼樣?
【1481】心性剛暴,非常狠毒,毫無慈悲之心,這種人怎麼來的?
【1482】過去生經常做負面的思考,心中累積很多的怨恨,那麼在畜生道業報盡了,
到人道當中會是什麼樣?
【1483】今生個性柔弱無能,任人家來欺負,完全沒有一點抵抗的能力的這類人,
是什麼原因?
【1484】這個人一生當中勞勞碌碌的,完全為了生活而奔忙,這是什麼因緣所致?
【1485】過去生的習氣就是邪知邪見自作聰明,墮入畜生道酬足宿債而恢復人道
當中,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1486】過去生他經常用欺詐的手段來引誘他人來得到利益,墮入畜生酬償過去
的宿債以後,生到人中是什麼樣的人呢?
【1487】過去生諍訟的習氣特別重,墮入畜生酬償過去的宿債以後,生到人中是
什麼樣的人呢?
【1488】這個時候你要好好地珍惜,因為你只有在人道當中才可以真正地改變自己。
【1489】從畜生道投生為十種人道的差別是怎麼來呢?為什麼過去生會墮入三惡道呢?
【1490】什麼叫做「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1491】你無始劫造了這麼多的罪業,怎麼辦?
【1492】修行越用功,業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
【1470】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也不是從地上來,也不是別人給我們,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非本來有(一)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四六頁。庚三,結示。
這一段等於是把前面的十種畜生生起的因緣做一個總結。前面是講「結妄本無」,就是妄想、業力、依止一念的妄想業力所變現的這個畜生果報,在我們一念的真如的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的,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妄想罪業把它創造出來的,就是一念的妄想,所以,你一念妄想轉變以後,這個果報就轉變了,是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講說,那怎麼就會有一念妄想呢?這個一念妄想是怎麼回事呢?看下一段「迷真而起」。
正如阿難尊者你前面所說的寶蓮香等,及瑠璃王、善星比丘,舉出三個人。寶蓮香的特點就是貪欲特別重,毀破戒律,她以貪欲而破戒,而且破見;瑠璃王是以瞋心來滅釋迦族;善星比丘是以愚癡而妄說一切法空——貪瞋癡的煩惱。那麼這種貪瞋癡的煩惱所引生的罪業,是「本自發明」。就是我們那一念心,因為我們習慣性心隨妄轉,我們習慣跟自己心中所捏造的名言分別而轉,我們不習慣安住真如、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喜歡跟著感覺走,跟著心中的想像去發明,所以,這樣的一個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的,也不是從地上來的,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由我們自己那一念心去捏造妄想,那麼最後還是用我們這一念心來承受這個果報。所以在一念的菩提心當中,都是一種虛浮的妄想之所凝結,非本來有,就是飄浮在真如的一個妄想。
【1471】罪業跟妄想,不是上天給我們,也不是從地上來,也不是別人給我們,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非本來有(二)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悟了業障本來空,未悟還須還宿債」。就是你經常能夠正念真如,你的業障就慢慢地能夠消滅,因為業障本來就像烏雲,太陽出來的時候烏雲就消失掉了。但如果你還是隨順妄想而轉,未悟,那麼你這樣子的生死輪迴,你還是要繼續去酬償過去的虛妄的罪業。
我講一個歷史的小故事,大家體會一下。講漢朝的漢武帝時代。漢代,可以說是武功文治都非常強的一個朝代,所以他的朝上人才濟濟。這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智臣,很有名的智慧的臣子,叫東方朔。這個東方朔他是飽讀詩書,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他的官位叫什麼?叫待詔。就是皇上平常沒有事不找他,但是皇上有事情就請他來諮詢,他是皇上的顧問,像現在總統府的資政。身為一個待詔,他平常沒有事就陪皇上遊戲,有事情的時候當漢武帝的資政。
因為漢武帝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匈奴,所以他壓力也很大。他有一天就想要跟群臣玩一個遊戲,就把大臣找過來,把東方朔也找過來。漢武帝就拿一個東西,用一個碗把它蓋起來,請大家猜這碗裡面是什麼東西。所有的群臣都猜不到,輪到東方朔,東方朔過去看一看,然後聽一聽,說這個東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果然是壁虎。漢武帝非常高興。結果,漢武帝連續藏了三次,東方朔每次都是一次就猜對,所以漢武帝賞了他很多絹布。
但是,漢武帝旁邊有一個寵臣,叫郭舍人,就不服了。他說東方朔這個人運氣好,被他猜到了。於是郭舍人說,好,我用一個謎給你猜。你要猜對了,我寧可受一百大板。你要猜錯了,你這些賞的絹布全部歸我。東方朔說可以。結果這個郭舍人就跑到外面去了,找到一個好小好小的樹葉,這個樹葉有一半是枯黃的,把這個樹葉藏起來,用一個大碗把它蓋起來,就讓東方朔猜,說這是什麼東西?東方朔繞了這個碗繞了三圈,說這是一個有一半枯黃的樹葉。猜對了!郭舍人就被打一百大板。打一百大板以後,郭舍人還不服氣,還跟他打賭。結果他每做一次謎,東方朔毫不費力全部猜出來。他就是打卦,他以前在家是打卦的,他有這種卦術。所以說,他身為漢武帝的一個智臣,可以說是有問必答。
有一天,漢武帝在御花園裡面散步,就看到樹上有一隻小蟲,是紫紅色的小蟲,外表看起來像蜜蜂,但是牠的臉造形五官俱全,那個眼睛、鼻子、嘴巴跟人長得很像,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叫什麼名字。漢武帝說,我們把我們的智臣找來。就請東方朔來看。東方朔說,這個東西,我知道牠是什麼東西,但是我不能告訴你。漢武帝說,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呢?說我現在肚子餓了,你要把我餵飽。所以漢武帝就給他放上酒菜給他吃飽。吃飽以後,他說,我現在吃飽了,但是我明天還會餓啊。他就要城外一片很肥沃的土地,漢武帝就把它賜給他。賜給他以後,東方朔說,這個動物叫怪哉。奇怪的怪,善哉的哉。他說,這個怪哉是怎麼來的呢?是前朝,秦朝的時候,因為刑罰定得非常嚴苛,人們動不動就被抓到監獄。你只要講錯幾句話,就被抓到監獄去了,所以監獄可以說人滿為患。本來善良的百姓,莫名其妙被抓進去以後,整天在監獄裡面,就面對天花板說,怪哉!怪哉!我怎麼被抓到監獄裡面來?就埋怨。心中怨恨久了,死掉以後,很多的眾生就變成這個「怪哉」的動物。所以東方朔說,你試試看,你去查這個地方的地理,它過去一定是秦朝的監獄。漢武帝去查,果然這個御花園前朝是監獄。漢武帝說,這個蟲這麼多,那怎麼辦呢?東方朔說,有方法,這個蟲是從憂傷怨恨而來,你從這個地方去消滅。他說世間人就是喝酒,以酒來澆愁,你把這個蟲丟到酒裡面去,牠把這個酒喝了以後,牠產生迷惑,那個憂傷之心消失掉了,牠的身形就會消失掉。果然,漢武帝把這個蟲丟到酒裡面去,這個蟲就慢慢地完全消失掉。
這樣的一個歷史記載,這個《史記》的記載,跟我們本經說的道理是相合的,就是所有的畜生道的果報,是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不是真實有。要真實有的話,我們就不能消滅了。如果我們煩惱罪業跟果報是真實有,那糟糕了。
那我們就怎麼樣呢?只能夠克己復禮,就是克制煩惱,你不能夠斷它,只能夠克制。因為它本身沒有真實性,所以我們能夠返妄歸真、成就佛道。
在這個地方,本經依止正念真如,就是完全依止真如的角度來看整個十法界的緣起——就是在菩提心中都是虛浮妄想之所凝結,非本來有,是這個意思。
【1472】這個「人」是什麼意思?《楞嚴經》所講的人趣,主要是就什麼因緣來說?
己四、示人趣 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顯;庚三、結示
我們看己四,示人趣。
這個「人」的意思,就是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為人道的眾生相對於三惡道的眾生,他比較有一些智慧,所以對於順逆的境界有堪能性,可以忍受,叫做人。這個地方的人,主要的來源是指從三惡道受苦以後又來到人間的這一部分的因緣來說,叫人趣。
我們看這當中分三段:第一個,總標;第二個,別顯;第三個,結示。
【1473】他過去生做牛做馬來酬償宿債,沒有欠你的命債,只欠你財物,但你最後還把他殺了,那他投生為人,就會對你怎麼樣呢?
庚一、總標
先看總標。
┌(反復徵償)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
│
│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
├(福德勝劣)┤
│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
│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償債難易)┤
│ └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
│ 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
└(佛法可止)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反覆徴償
(經文)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徴其剩。
說阿難,前面的畜生道的眾生,牠的果報體幹什麼呢?是「酬償先債」。我們前面講鬼道是酬償習氣,畜生是酬償過去的宿債,這個地方有物債跟命債兩種。
他過去生做畜生的時候,在償債的過程當中假設發生一件事情,叫「分越所酬」——他本來只是欠你財物,但沒有欠你的命債,那麼他一輩子為你工作,比方說做牛做馬,最後你卻把牠殺了,那這個就怎麼樣呢?就是過分地超越牠所應當酬償的債。他身為一隻牛來報答你,來酬償你過去的財物,他沒有欠你命債,結果你把他體力用完以後還把牠殺掉了!那麼對這個畜生來說,牠是分越所酬,超過牠應該去酬償的部分,就是這個討債的人討得太過分了。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要反過來再討回去了。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過去生被討得太過分的這些畜生道就變成人,反過來徵收他被討得過分的這一部分。因為他在過去世是畜生,為你工作,你還把牠殺死了,那你欠牠一條命債。牠有這樣的一種「分越所酬」的因緣,就過到人道裡面,來討他所超過的部分。這個地方是約討債的人。
【1474】過去生把這個畜生討得太過分的人,他怎麼還債呢?
◎福德勝劣
現在看第二段,還債的人應該怎麼還呢?他過去生把人家討得太過分了,那應該怎麼辦呢?看第二段。
(經文)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過去生把人家這個畜生討得太過分的這個人,他有兩種情況:
假設這個人前生是「有力」,他有持戒還有修習禪定、智慧的這個功德力,以及他有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的福德力,那麼在還債過程當中,他不必捨掉人身,以人的果報來酬償過去所討過分的這一部分債務。欠錢就還錢,欠命還命,欠肉還肉等等,以人的果報來還。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假設這個討得太過分的人,前生沒有戒定慧的功德,也沒有布施、持戒的福德,兩個都沒有,那麼他就反過來墮入到畜生道,來酬償過去生討的過分的這一部分。
就是,對方在還債的過程當中,一種是以人道來償還,一種是以畜生來償還,還債的方式有兩種。
【1475】跟生命的傷害有關係的債就麻煩了
◎償債難易
還債的難易也有兩種。看經文。
(經文)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在還債的過程當中,我們先看比較容易償還的。
「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就是說,我們假設欠人家的是財物,那麼我們在償還過程當中,欠錢還錢。沒有錢怎麼辦呢?那就用體力來償還,你可能做他的僕人,或者做他的牛馬等等,以體力來還債。還到夠了以後,這個因緣就停止了。這個是欠錢還錢,或者是以體力來償還。
你看《六祖壇經》有一段。六祖大師有一天在自己的禪堂打坐,有一個盜賊拿刀子要殺他。六祖大師事先就知道了,他就在打坐的禪堂旁邊放了十兩的黃金。那個盜賊要殺他的時候,他就把頭伸出來,結果那個盜賊砍三次都砍不下去。六祖大師說,我只欠你金,「只負汝金,不負汝命」。我前生是欠你錢,又沒欠你命,所以你殺不死我的。這個盜賊看了以後就很感動,他自己也很慚愧,就要隨六祖大師出家。六祖大師說,你要出家可以,但不是現在。你現在跑進來,我的徒弟都知道,他們會加害於你。你趕快先跑,改天你再回來,再跟我出家。他過了幾年回來跟六祖出家,後來這個人也開悟了。也就是說,在還債的過程當中,錢財的債務是比較容易還,這是比較容易的。
我們看比較困難的部分。「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就是說,在欠債的過程當中有兩種因緣是比較麻煩的:你曾經殺害牠的生命,乃至於去食牠的肉。當然,殺命是直接殺生。吃牠的肉叫間接殺生,因為你喜歡吃牠的肉,所以別人才去殺,間接殺生。這種跟生命的傷害有關係的,這個就麻煩了。為什麼呢?「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就是說,你殺牠的命、食牠的肉,來生他就殺你的命,吃你的肉。這種殺生食肉就牽扯不清,相食相誅,彼此互相地吃對方的肉、殺害對方的生命,就像車子的轉輪,互為高下,互相地討債,彼此的冤結越結越深,就很難停止了。這個地方講命債難還。
【1476】面對命債,我們該怎麼辦?
◎佛法可止
我們看怎麼辦呢?
(經文)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這個應該講有兩個因緣:
第一個,我們依止自力的因緣。你自己能夠修止觀,正念真如。如果我們一個人一直跟著妄想走,我們就很難改變自己。你看有些人,他永遠活在過去。他創造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就去造業,造完業以後到地獄去;從地獄裡面出來,他還是隨順這個妄想變成鬼道,還是隨順這個妄想變成畜生;最後來到人間,還是依止這個妄想。他永遠沒辦法離開這個妄想。一直到他真實地能夠通達大乘經典,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實這個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把妄想捨掉以後,他的生命才產生重大的變化。這個是修奢摩他,改變你的思想才能夠改造生命。
第二個是靠佛力。靠佛陀的這種大慈悲的神通力來化解彼此的冤結,或者就是佛陀的說法,明白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否則是很難停止的。
這個地方指的是,在還債過程當中,我們欠的物債是容易償還的,命債難還。諸位,你要看印光大師《文鈔》,你會感到印光大師也強調這個觀念,念佛的人最好一定要吃素。你去看看《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一個人業障現前了,他念佛還比較容易過關,要是遇到冤親債主的干擾,最麻煩,他放不過你。印光大師說念佛人一定要吃素,他很強調吃素。你造一點罪業,臨終的時候正念真如,靠佛力的加被,很快過關。但是你要是殺了很多很多的眾生,像臺中蓮社有一個眾生一生殺了十幾頭貓,他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的,因為佛也不能夠過分地去對治對方,所以他要弄得很麻煩、很痛苦。所以命債一定要儘量避免。
【1477】生為人道有哪三種因緣?
蕅益大師說,這個人道,其實本經講的人道只是在三種因緣當中的其中一種,我們把所有的三種講出來:
身為人道,第一種因緣是,過去生修持五戒跟中品十善而直接生於人道的。這是第一種,前生修習五戒十善,直接生為人道。
第二種人是從勝道中來,他是從諸天、仙道中來。從勝道中來,大部分的人都是富貴、慈善。他從天界中來,他還有剩餘的天福,他的外表富貴,內心慈善,或者聰明多智,如果從仙道中來是聰明多智。這種就知道是從勝類中來,這個勝是殊勝的勝。
第三種,是從惡道中來。比方說這個人個性剛強,兇惡,多分從修羅中來。這個人是闇鈍愚癡,有畜生道的習氣,畜生中來。這個人貧窮下賤,多分是從餓鬼中來。從惡道中來,這是第三種。本經所說的,主要的是惡道中的畜生中來。
這一段是一個總標。
【1478】過去生貪財,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
庚二、別顯
我們看第二段,別顯。別顯人道的十種差別。
┌(頑類)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異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庸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狠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微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柔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勞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文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明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達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乃至「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有十種,我們加以解釋。
◎頑類
(經文)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汝今應知」,這個「汝今應知」是貫於以下的十種。「彼梟倫者」,這個梟倫是過去生貪財,後來墮入到貓頭鷹,在貓頭鷹當中來酬償過去的宿債,宿債完了以後就恢復到人道之形。那麼做人的時候是做什麼?做「頑類」,就是冥頑不靈的這種邪惡的眾生。他也不肯修善,你要他聽經他也不受教化,冥頑不靈的這一類。
【1479】過去生婬欲的習氣特別重,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做人的時候會是什麼樣?
◎異類
(經文)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這個咎徵就是過去生婬欲的習氣特別重,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做人的時候變成「異類」。什麼叫異類?就是他的身體具足二根,同時具足男女二根,或者是六根不具足,六根有殘缺,不正常,或者五種不男等等,這種叫「異類」。
【1480】過去生欺誑的心特別重,喜歡欺騙別人,在畜生道償還宿債恢復人形以後,生人道之中變成什麼樣?
◎庸類
(經文)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這個狐,就是說他過去這種欺誑的心特別重,喜歡欺騙別人,變成野干、狐狸來酬償過去的宿債,而後恢復人道之形而變成「庸類」,就是平庸。他這個人你看他的個性,就是喜歡做卑賤平庸的小人,依止諂媚他人來過活,靠著拍馬屁諂媚他人來過活,這叫做「庸類」。
【1481】心性剛暴,非常狠毒,毫無慈悲之心,這種人怎麼來的?
◎狠類
(經文)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過去生依止瞋恚的習氣而墮入到毒蟲、蜈蚣這一類的,叫「毒倫」。他依止畜生道的果報來酬償宿業以後,而恢復了人形,生人道之中,變成「狠類」。這種眾生心性剛暴,非常的狠毒,毫無慈悲之心。
【1482】過去生經常做負面的思考,心中累積很多的怨恨,那麼在畜生道業報盡了,到人道當中會是什麼樣?
◎微類
(經文)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這個「蛔倫」,就是過去生他經常作負面的思考,所以心中累積很多的怨恨,怨恨以後他變成腸胃中的蛔蟲來酬償宿業。這個業報也盡了,來到人道當中變成一個「微類」。這個微類,就是說他喜歡做人家的奴僕,做人家的歌妓或者做乞丐,完全依附他人來過活,這叫「微類」,自己沒辦法獨立。
【1483】今生個性柔弱無能,任人家來欺負,完全沒有一點抵抗的能力的這類人,是什麼原因?
◎柔類
(經文)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這個「食倫」,就是因為過去生高慢的習氣,變成了豬狗牛羊。為人所食用以後,他的業報也償盡了,生在人道中變成「柔類」。因為過去高慢的習氣,他在做人的時候變成個性柔弱無能,任人家來欺負,完全沒有一點抵抗的能力,這叫「柔類」。
【1484】這個人一生當中勞勞碌碌的,完全為了生活而奔忙,這是什麼因緣所致?
◎勞類
(經文)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服倫」就是說,他過去生喜歡誣枉毁謗他人,那麼毁謗他人,後來他的習氣招感的是什麼呢?做羊貂蠶,他做人家的衣服。那麼依止這樣的畜生來酬償過去的罪業,生到人道當中「勞類」。這個人一生當中勞勞碌碌的,勞碌命,很少有休息的時間,一生當中是完全為了生活而奔忙的,這叫「勞類」。
【1485】過去生的習氣就是邪知邪見自作聰明,墮入畜生道酬足宿債而恢復人道當中,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文類
(經文)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這個「應倫」,他過去生的習氣就是邪知邪見、自作聰明,所以他變成了春燕、鴻雁以後,酬足他的宿債而恢復人道當中,變成「文類」。這個人有一點才華,通文合禮、不失其序的一個讀書的文明之人。
【1486】過去生他經常用欺詐的手段來引誘他人來得到利益,墮入畜生酬償過去的宿債以後,生到人中是什麼樣的人呢?
◎明類
(經文)彼休徴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過去生他經常用欺詐的手段來引誘他人,來得到利益,墮入到鳳凰、麒麟這種吉祥的動物以後,來酬償過去的宿債,生到人中變成「明類」。這個人喜歡世智辯聰,出一些各式各樣的點子,這叫「明類」。
【1487】過去生諍訟的習氣特別重,墮入畜生酬償過去的宿債以後,生到人中是什麼樣的人呢?
◎達類
(經文)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這個「循倫」,就是過去生他諍訟的習氣特別重,變成了貓、狗、鴿子而馴服於人以後,酬償宿債,得到人間,變成「達類」。這個人通達人情世故,我們講這個人很會做人,不一定會做事,很會做人,這叫「達類」,通達人情世故。
這個地方指的是他從畜生道酬償宿債以後,來到人間的一個差別的相貌。
【1488】這個時候你要好好地珍惜,因為你只有在人道當中才可以真正地改變自己。
在這一大段經文當中,值得我們一提的,圓瑛老和尚提到,這個地方有四個字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汝今應知」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貫到整個十種的人類的第一句話。佛陀為什麼要講一個「汝今應知」呢?為什麼前面都沒有呢?你看佛陀在講畜生道的時候、講餓鬼道的時候、講地獄道的時候,都沒有加「汝今應知」。
這一句話,圓瑛老和尚說,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勸諫。說因為你得到人身,是你最重要的一個機會了。如果你到餓鬼道去,你什麼事都不能做了,你只能夠償酬果報。你變成一隻小螞蟻,你什麼事也不能做,你想做也不能做。而得到人身,這是一個出世的非常重要的勝因。「汝今應知」就是說,你這個時候要好好地珍惜,因為你只有在人道當中才可以真正地改變你自己。
所以你看唯識學說,我們這一念心,習氣如暴流。什麼叫暴流呢?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這個水流你沒辦法去抵抗的。你看,什麼叫現在?就是過去、過去、過去……我們永遠被過去所推動。今天的你是怎麼來的?是昨天的你創造出來,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嘛。那為什麼有昨天的你呢?有前天的你。所以這個「習氣如暴流」,這個暴流的方向一路走來,只有在人道的時候你可以有機會改變你自己。如果你這個機會沒有把握住,你永遠沒有機會改變你自己了,所以這個叫做「汝今應知」!你看佛陀,在前面三惡道的時候什麼話都沒講,因為講也沒有用嘛。你在畜生道,說你「汝今應知」,你跟他講這個有什麼用?等於白講。但是到人道的時候,你第六意識的明了性特別強,你要想想看,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繼續活在過去;第二個,徹底地改變自己。這是兩種選擇。這個就是佛陀講「汝今應知」的理由,因為你真的有機會了,你機會來了。
【1489】從畜生道投生為十種人道的差別是怎麼來呢?為什麼過去生會墮入三惡道呢?
庚三、結示
(經文)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這個地方把人道的果報做一個總結。
說阿難!「是等」,就以上的十種的人道的差別,是怎麼來的呢?是「宿債畢酬」,過去在三惡道當中酬償罪業、酬償習氣、酬償債務,酬償完了以後來到人間。那麼他為什麼過去生會墮入三惡道呢?這個地方做一個反省,就是無始劫來業計顛倒。我們一念的清淨心突然間向外攀緣,產生了一個計。這個「計」就是遍計執,就是一種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產生我法二執以後,就產生了身口意的罪業,這個業就出現了。煩惱障引生業障,業障引生報障,就是「業計顛倒」了。
因為這個「業計顛倒」,導致彼此之間「相生相殺」。什麼叫「相生相殺」呢?蕅益大師解釋說,由於婬欲的習氣而相生,由於殺盜的習氣而相殺。這樣一種彼此的罪業的糾纏,假設沒有遇到如來之名,沒有聽聞如來的名稱,不聞正法——佛法的緣起,就會在三界的塵勞當中「法爾輪轉」。
法爾,就是這個是自然的法則。你起煩惱你肯定造業,你造業以後得果報。這件事情是誰控制的呢?沒有人控制。因為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有隨緣義,就是清淨本然的心中本來就有隨緣的作用。你起煩惱它就顯現罪業、顯現果報給你看;你生起智慧的觀照,它就顯現人天的果報、顯現極樂世界給你看。這個叫做法爾如是,也不是誰創造的,就是心的作用本來就是這樣,它本來就有不變性,有隨緣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大自然的軌則。
假設我們今天不能夠從佛法中覺悟,這個是愚癡的可憐愍者!因為我們過去的痛苦的歷史即將一次一次地重演。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三惡道做總結。
【1490】什麼叫做「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我們說明一下,什麼叫做「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它是說,我們一個人起了煩惱,然後造了罪業,造了罪業以後到地獄去受苦,到餓鬼道受苦,到畜生道受苦,這個痛苦的折磨,讓我們消業障、起慚愧心。好不容易在這個地獄刀山油鍋的苦受完以後,起了慚愧心,變成一個人,得到教訓以後開始修善。修習善業以後,慢慢地就得意忘形,在福報當中就造業了。當然造業之前先起煩惱,起煩惱以後造業,又到三惡道去受苦了。受苦以後得到教訓了,又變成一個人,學乖了。學乖了以後就開始修善,修善以後在福報當中又開始放逸,又到三惡道去。這個就形成一個輪迴。我們人就是這樣,在痛苦中得到教訓;教訓中好了傷口又忘了疤,就開始修善;修善以後又開始起顛倒,又開始造業了。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陀,遇到佛法的住世。你的心不再向外攀緣,開始迴光返照,結果照到你的清淨本性。原來我的清淨本性是本來清淨,我的主人翁是清淨的,我為什麼不依止我主人翁而住呢?從那個時候你才徹徹底底地改變你生命的步驟,從那個地方開始改變,否則完全沒有辦法。我們很難去跳脫那個妄想的心。習氣如暴流,它會生生地控制你,你跑不掉的,跑不掉的。
【1491】你無始劫造了這麼多的罪業,怎麼辦?
我講一個淨土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
在《念佛法要》當中講到清朝的一個吳毛居士。這個吳毛居士是當時一個吳氏家族的僕人,那個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大富長者的家族。這個僕人平常除了做僕役,做勞力工作,他就好好地持戒念佛,念佛念得不錯。看那意思,他念佛不是嘴巴念佛,他還有觀照力,調伏自己的煩惱。後來,在清朝的時候發生叛亂,有叛亂的軍隊渡江而來。所以他的主人帶了很多人,帶了錢財都跑掉了,他自己就甘心留守在家宅裡面,看管這個家宅。結果叛軍一來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房子這麼大,錢財都被帶走,很生氣,就拿他出氣,就用槍刺他七槍,當場把他刺死,七槍而身亡。死了以後也沒人埋屍,就死在花園當中。經過幾天以後,亂兵被平定了,主人帶了一些人回來了。欸,吳毛為我們犧牲了!過去一看,他又醒過來了。他醒過來說,你們不要傷心。我過去生造了重大的罪業,我本來要做七次的豬身來償還罪障,現在因為念佛的關係,重報輕受了,以七槍來酬償我七世的豬身。我這個業報已盡了,我現在要念佛往生了,你們好好為我助念。講完以後,合掌念佛而往生。
我們講「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說,這個人雖然過去有罪業,但因為他心念的改變,所以他整個因緣改變了。我們上次講課的時候引用圓瑛老和尚的開示,他的意思就是說,帶業往生,其實我們要消罪業是很難。你無始劫造了這麼多的罪業,你怎麼辦?所以,改變在緣,就是你要改變你的念頭。即便你一輩子懺悔業障,印光大師說,你就每一天懺悔,懺了一百年,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罪障如大地土!
那怎麼辦呢?改變你的思想,就是使令業果不成。就是這個惑、業、苦,雖然有業,但是它沒有這種滋潤的增上緣,使令這個果報不成。就是我們昨天說的「破和合識,斷相續心」。
你看這個吳毛居士,他能夠念佛念到整個念頭完全改變了。他本來要受七生的豬身,結果以七槍的輕報來償還。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結示當中,諸位可以去看一看,蕅益大師說,讀此經文,你應該知道,修行之急務,要在斷除業計顛倒。斷除業計顛倒,這是重點,特別是對治那個「計顛倒」,遍計執的顛倒。當然我們也要對治「業顛倒」。所以前面講,你從今開始好好持戒,過去造了罪業那就好好懺悔,不要再造新的業;第二個,你要好好地正念真如,不隨妄轉。你要把那個煩惱截斷。我們上次講過,煩惱的第一念不能怪你,因為凡夫都會起煩惱的,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續這個就是你不對了,你的觀照力沒有正念真如,沒有把佛號提起來,第二念以後就結罪了。所以菩薩戒是第二念結罪,就是你沒有做到「斷相續心,破和合識」。
你真正能夠「斷相續心,破和合識」的時候,你過去的業,在唯識學叫做不增長業,就是這個業力不能到三惡道去了,頂多在人世間重報輕受。
【1492】修行越用功,業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修行越用功,業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你過去的重大罪業,因為你心念的改變,把它逼出來了。逼出來以後,把這個業障消掉,這個是好事情。
說實在的,你的思想沒有真正地轉變之前,業障是不會逼出來的。那真的要思想達到脫胎換骨,思想真正地改變,你的業障才會逼出來。這個是我們說的「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就是破除這個業計顛倒,這樣子你才能夠在輪迴當中找到一道新的光明。否則的話,我們就是本經說的「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被這個妄想的力量一直牽動,就很難出離了。
按古德的說法,前面這個「汝今應知」是偏重在人身難得;這一段的「結示」偏重在佛法難聞。海公在講解這一段經文時說,在印度,佛陀出世的時候,正法時代印度有三億人口,有一億的人口沒有聽聞佛名,沒有聽聞正法。跟佛陀同一個時間出世,也生長在印度,從來沒有聽過釋迦牟尼佛的名稱,也沒有聽到什麼叫正法,完全沒有。有一億的人只聽聞佛名,而不聞正法。只有一億的人能夠聽聞佛法又知道佛名。在佛世的時候尚且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聽聞正法。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