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8。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
陳疑﹕總疑真不容妄。經曰: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別疑地獄同別。經文: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結請決定開示。經文: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示答:讚許。經文: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正說:約迷真雙標。經文: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約情想別示:
【貪愛為本】內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渴想為本】超昇之本(分外):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0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336】修學「首楞嚴王三昧」,要注意兩個重點。
【1337】本科主要的宗趣有兩個。
【1338】我們現前一念真如之心,體性既然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
那麼怎麼會有三界的雜染因果出現呢?
【1339】前面的滿慈子提出的問題跟這裡阿難尊者這兩個問題,到底是相
同還是不同?
【1340】阿難尊者提出對地獄的疑惑是什麼?
【1341】寶蓮香比丘尼為什麼會墮無間獄?
【1342】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為什麼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1343】這一科的重點,佛陀要破除哪兩種邪見?
【1344】阿難尊者為什麼要提出這兩個疑惑?
【1345】為什麼佛陀讚許阿難尊者的問題問得正是時候?
【1346】這種染淨因果是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怎麼就有呢?
【1347】內分為什麼叫內呢?眾生為什麼就把煩惱當作分內的事情呢?
【1348】什麼叫內分呢?情愛為什麼引生惑業苦?
【1349】因為你有煩惱水,就產生業力的水,最後產生果報水
【1350】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了,就會下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1351】什麼是眾生的外分呢?為什麼說它渴想為本?
【1336】修學「首楞嚴王三昧」,要注意兩個重點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三三頁。戊二,陳疑。
從前面的學習可以知道,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內心安住的問題,我們講云何應住。菩薩道的發心,我們不能夠住在外在的因緣,因為外境是變化的。外境是用來歷練的,但是不能安住。所以整個菩提心當中,你的所緣境不能緣事相而發心,而要依你的真如理性而發起菩提心。就好像說我們今天跟敵人作戰,你雙腳的腳跟一定要先站穩。腳跟沒有站穩,你什麼事都不能做了,自己就先跌倒。所以本經很重要的就是依止不生滅心,發自內心的那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第一個,以理性而住,以真如為住。
第二個就是調伏的問題。當我們發心了以後,我們開始歷緣對境來調伏內心的煩惱,這個時候所依止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使令我們能夠不偏空、不著有而順入中道。
【1337】本科主要的宗趣有兩個
在整個歷練的過程當中,其實是要有所緣境的。發心是從內心發心,但是在歷事鍊心的時候是要有兩個所緣境的。
這兩個所緣境,第一個,菩薩所緣的是佛法界,就是依止覺悟的心所顯現的清淨的功德莊嚴。當然這一部分本經講的不多,上一科當中我們講到修學位次,菩薩的乾慧地乃至於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本經有略略地帶過。當然,整個內涵沒有像《法華經》《華嚴經》講佛法界那麼的殊勝、那麼的詳細。這是菩薩的第一個所緣境,就是佛法界。
第二個就是眾生法界。眾生依止迷惑顛倒的心所捏造出來的惑業苦,這一部分本經講得倒是非常的清楚。佛陀很有耐性地、很詳細地,把眾生依止無量的煩惱、造了差別的無量的業力、所顯現的整個六道輪迴的果報,從這一科開始就詳細地分別。
我們從蕅益大師的開示當中,本科,就是所謂的「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這個科的安立,阿難尊者的請問、佛陀的回答,蕅益大師認為有兩層意思,大家在進入經文之前要先瞭解。
第一層意思,當我們在面對眾生法界的惑業苦的時候,佛陀是要我們怖畏當來的果報,對果報先產生怖畏,特別是對三惡道的苦,本經講得非常的詳細。我們看到當來的果報,現在就產生一種怖畏的心情。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對於惡因產生厭離。我們對果報產生怖畏,對於這個煩惱的活動就會想要對治它,會想要厭離它,我們就不喜歡煩惱。而這樣的出離的念頭,正是一個修行的動力,兩者當然有關係。我們因為怖畏果報,所以我們才會厭離我們當下的煩惱;厭離當下煩惱,我們才會用空假中的智慧去對治它。
所以說,本科主要的宗趣有兩個:第一個,讓我們怖畏當來的惡果;第二個,讓我們厭離當下的惡因。蕅益大師是把它分成這兩個重點。
【1338】我們現前一念真如之心,體性既然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那麼怎麼會有三界的雜染因果出現呢?
戊二、陳疑 分三:己一、總疑真不容妄;己二、別疑地獄同別;己三,結請決定開示
我們看經文,陳疑。
這一段是當機者阿難尊者正式提出他心中的疑惑。這當中分成三科:一,總疑真不容妄;二,別疑地獄同別;三,結請決定開示。事實上這個地方提出了兩個疑惑,一個總相的疑惑,一個別相的疑惑。先看第一科。
己一、總疑真不容妄
┌(心體本真)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是乃至大
│ 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
└(何有諸趣)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
天等道?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
生起?
那麼這個疑惑,它的總相疑惑是什麼?說「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真如之心,既然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那麼它怎麼會有三界的雜染因果出現呢?這是阿難尊者的第一個疑惑。既然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那麼眾生的惑業苦這種雜染的因果又是怎麼出現的呢?產生了疑惑。
我們看阿難尊者的疑惑。分兩段,先看第一段。
◎心體本真
(經文)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說是世尊!既然這個「妙」……這個「妙」就是它的體性不變,名之為妙;這個「明」指的是它作用隨緣,叫做明;這個「真」就是從來無妄,從來就沒有所謂的顛倒虛妄的東西,叫真;這個「淨」就是從來無染。這一念心性是「妙明真淨」,而且本來是周徧圓滿的,沒有任何欠缺的,這個是約著佛性來說。
前面這一段是講性德,這以下是講經過修鍊以後性德的圓滿,就是性德跟修德結合起來的一個所謂圓滿的佛德。也就是說,當我們經過修行,成就佛道以後,所謂的一轉一切轉,這個時候包括整個大地草木,外在的器世間,乃至於整個有情世間一切的蝡動含靈,有情無情,在一個成佛的佛陀來看,都是真如佛性全體的顯現,因為它的本質就是佛陀的清淨本體所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常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當一個人成佛以後,他看到的有情的蝡動含靈、無情的大地草木,通通是萬德莊嚴的境界。
也就是說,從佛性的因地來說是妙明真淨,從佛的果地來說也都是萬德莊嚴。既然因果都是清淨的,那麼這個過程怎麼就會有六道產生呢?
◎何有諸趣
看第二段。
(經文)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佛體真實」這句話是順著前面的文來說的。佛陀因地的佛性是真實清淨的,佛果上的萬德莊嚴也都是莊嚴圓滿的,但是為什麼在整個佛性到成佛的過程當中,就有這麼多的地獄、餓鬼、畜生乃至於人、天的六道輪迴的雜染因果呢?這個雜染因果是怎麼來的呢?
阿難尊者提出兩個假設,說這個是在我們佛性當中本來就有的,還是眾生一念的妄動,一種虛妄習性的熏習而生起的?提出兩個問題。當然,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內心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請佛陀來抉擇回答。
【1339】前面的滿慈子提出的問題跟這裡阿難尊者這兩個問題,到底是相同還是不同?
這個地方,我們看圓瑛老法師的註解當中也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他說,前面事實上滿慈子也提出類似的問題,說是「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前面滿慈子提出的問題跟阿難尊者這個問題,到底是相同還是不同?
圓瑛老和尚回答說,前面的問題是比較微細,約根本無明來說的,因為他整個問題在於「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就是說,他所問的是,既然心性是全體不變,那麼怎麼會有這種有為的相狀產生?滿慈子問的是根本的一念妄動,所以才有所謂的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偏重在第八識的三細的煩惱,就是那個微細的煩惱。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所問的是一個枝末的煩惱,比較粗了。就是從我們第八識再繼續地動下去,產生第六意識的情想分別,後面講到,一種是情愛的力量,一種是理想的力量。我們內心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情愛的力量,一種是理想的力量,邪正兩種力量在那個地方互相地衝擊。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所問的是偏重在第六意識的枝末煩惱,就是情想的差別。
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有所不同。
【1340】阿難尊者提出對地獄的疑惑是什麼?
己二、別疑地獄同別
┌(貪婬墮者)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
│ 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
│ 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
├(怒痴墮者)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
│ 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
└(雙問同別)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前面是攏總地對六道輪迴的因果的產生发生懷疑,這個地方是各別地在六道當中提出對地獄的疑問。說地獄的同跟別,說「同」,什麼叫同呢?就是大家共同來承受地獄的果報。換句話說,這個「同」指的就是地獄是有固定的處所,有一個地方叫做地獄,大家一起來受這個果報,叫做同。這個「別」,就是各別各別地受報。也就是說,事實上沒有一個地方叫地獄,你造的業,你自己發現你的地獄,他發現他的地獄,其實地獄是沒有固定處所的。提出一個同跟別的問題。
【1341】寶蓮香比丘尼為什麼會墮無間獄?
◎貪婬墮者
(經文)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這個是講到佛在世的時候一個佛弟子現身墮地獄的實際的例子。
說世尊,比方說您老人家有一個弟子叫寶蓮香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本身已經發心受了菩薩戒,但是受了菩薩戒以後卻私下去行男女婬欲之事,也就是破了菩薩戒的戒體。這個地方指的是寶蓮香比丘尼做出了破戒的事情,這第一點。其次,更糟糕的是第二點,她的破見。她不但破了婬戒,以後她私底下公開地宣說,說行婬欲是非殺非偷,也沒有去傷害眾生,也沒有去盜取他人的財物。換句話說,行婬欲並沒有去惱害他人啊,沒有讓眾生痛苦啊,所以她認為這就不是一個惡因,不是一個罪業之因。那麼既然沒有惡因,當然未來也不會有所謂的痛苦的果報。這個就是破見。這個是她因地的破戒跟破見的兩種情況,在她生命當中同時出現。
我們看她的結果。「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寶蓮香比丘尼破戒破見以後,她的第一個果報,就是花報先現前。在她現世當中,她的女根就生起了猛火。因為男女的婬欲本來是屬於火,所以她的因地是在火當中造業。我們後面會講到,你因地是煩惱火,就會招感業力火,最後就是果報火。因地當中因為婬欲的火去造業,所以果報當中就招感了這個果報火,在女根當中先出現,然後再慢慢地在身體當中一節一節地燃燒,就把整個身體燒死。這個是她今生的花報。
來生的正式果報就直接墮到無間地獄——阿鼻地獄去了。這個是在我們的經論當中很少見的,花報跟果報同時現前,這種情況不多的。當然,因為她本身破戒,已經損傷自己的法身慧命,更重要的是她破見,這個是比較嚴重的。因為她破戒以後無慚無愧,她不會想懺悔,而且她又誤導眾生,說行婬欲非殺非偷,無有業報,對眾生產生一種誤導的作用。這個是講到依止貪欲所造的一個因果的情況,這第一點。
【1342】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為什麼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再看第二段。阿難尊者底下又舉出兩個例子。
◎怒癡墮者
(經文)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前面的寶蓮香比丘尼在造業的時候依止貪愛的煩惱,這個瑠璃王是依止瞋心。瑠璃王殺害瞿曇種姓,是有過去的一段因緣。那個時候波斯匿王想要去娶釋迦族的公主來做夫人,但是釋迦族認為自己的種姓是很高貴的,不想答應這件事。但是波斯匿王的軍事非常強大,他根本惹不起這個波斯匿王。那怎麼辦呢?他就想出一個方法,就把公主的婢女打扮成公主,嫁給波斯匿王。當然,這件事情的欺騙,其實是埋下了釋迦族被滅掉的一個禍根。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也不知道公主長得怎麼樣,他就接受了。接受以後就生下太子,就是瑠璃王,就出世了。那個時候瑠璃王也不知道他有這麼一段因緣。瑠璃王在年輕的時候,有一天隨他母親回到他的外公外婆家,就是回到釋迦族去,因為釋迦族那個時候剛好辦一個慶祝的法會。回到釋迦族以後,當然人家都看不起瑠璃王,說你是卑賤的婢女所生的。大家只是私底下議論紛紛,都沒有當場道破,所以瑠璃王覺得很奇怪,但是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釋迦族剛好在做一個很大的講堂,準備請佛陀來開示,講堂當然莊嚴得金碧輝煌,中間又擺了一個法座。瑠璃王看了這個法座他就好奇,自己就坐在法座上。當然這件事情就激怒了釋迦族的長老,就當眾訶責瑠璃王太子,說你這個卑賤的種姓,你哪有資格坐這個中間的位置!當然這件事情對瑠璃王的刺激很大,他年輕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他就跟他的侍從說,有一天我升了國王以後,一定要報這個仇。
後來,瑠璃王這個太子,他的父親波斯匿王往生以後,他就做國王,就帶著軍隊把釋迦族全部滅掉。當時的記載,佛陀曾經勸過三次,瑠璃王都沒有改變,乃至於目犍連尊者用缽救起了五百個釋迦族的年輕人到忉利天去,最後也變成血水,因為他們業報成熟了。
瑠璃大王造了這麼大的罪業以後,佛陀就預言說,這個瑠璃大王七天以後現身被大火所燒,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也是花報跟果報同時成就。瑠璃王就很害怕,他就造了一個船,跑到大海去。但是業報不可思議,到大海去也是一樣。到了第七天的時候,海裡面就生起一陣業風,從海裡面產生大火,也把這個瑠璃王燒死。瑠璃王也是在燒死以後現身墮入阿鼻地獄。這個是依止瞋心造業。
第三個例子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是在今生成就四禪。成就四禪以後,因為他親近惡友,就造成很多過失,就退失了四禪。退失以後就生起邪見,說這個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因果的事情,沒有世間的因果,也沒有出世的因果。你看我,得到禪定以後還不是失掉了?造善絕對不會招感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那麼就撥無因果了,妄說一切法空,他也現身墮入地獄。善星比丘所依止的煩惱是愚癡。
貪、瞋、癡,三種!
【1343】這一科的重點,佛陀要破除哪兩種邪見?
阿難尊者就把當時所發生的三件事情提出來。他提出這三個事情以後,又提出了疑問。
(經文)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他說這三個人都墮入到地獄去了,一個依止貪欲,一個瞋恚,一個愚癡。那麼到底這個地獄是有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各別造業,大家一起來共同承受?還是順自然的軌則,各各造業而且各各別受?也就是說,其實是沒有固定的處所。
我們這個地方解釋一下。從後面的回答是這個意思:地獄的確是有固定的處所,但在固定的處所當中,共業中有別業,每一個人又各自去發現他個人的痛苦的相貌。比方說我們住在佛學院,佛學院也的確有它的處所,有所謂的大家的共業,但是在共業當中又各各發業、各各私受。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必須把前面的跟後面的結合起來。
蕅益大師說,這一科當中的重點,佛陀要破除兩種邪見:
第一個,妄言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他認為地獄沒有一定的處所,這樣子是違背了唯心萬法的道理。就是說這個事情是有點執理廢事的。破除的第一個邪見就是,有些人一天到晚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既然現前一念心性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那只是各人循業發現而已!這個理觀過強,就忽略了事相的差別,就執著地獄沒有一定的處所。這一點是佛陀要破的第一個邪見,就是執理廢事。
第二個,有些人看到,的確地獄有固定的處所,他就執著地獄是真實有的。既然是真實有的,就是不能改變的,你懺悔都沒有用。這種情況是違背了萬法唯心之理,有點執事昧理。
所以,前面認為地獄沒有一定的處所,就忽略了因果絲毫不爽的道理;假設你執著地獄有固定的處所,是真實有,又違背了法性本來空寂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的回答是雙破執著有跟執著空,而發明中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是這個意思。
【1344】阿難尊者為什麼要提出這兩個疑惑?
己三、結請決定開示
前面一段是阿難尊者提出了兩個疑情。看第三段,結請決定開示。這個時候請佛陀做出很明確的開示,這個「決定」就是明確。
(經文)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阿難尊者提出了兩個疑情以後,他就做總結,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疑惑,他的理由說明。
惟願佛陀依止大悲心來開發我們眾生心中的迷濛,「童蒙」就是疑惑,使令一切的末法眾生在持戒的過程當中能夠產生一個決定義。這個「決定義」就是說,當佛陀這樣講以後,眾生就很明確地知道,其實因果跟空性,所謂的「自性空」跟「因緣有」這兩個道理是絕對沒有差錯的。佛陀講完以後,眾生就沒有任何疑惑了,就是決定,那麼大家能夠很歡喜地去頂戴受持佛陀的禁戒,而無所毀犯。所以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總結當中就說,觀此經文,有扶律談常之意。
你看前面,佛陀在講到修行位次的時候,其實「修行位次」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他觀的時候是觀空性。因為要破煩惱障,當然是觀空性,覓心了不可得嘛。所以他從空觀裡面一直觀進去,把煩惱的力量慢慢消滅掉。因為煩惱是根據我愛執,我們執著我們的生滅因緣當中有一個自我,所以空觀把煩惱消滅以後,他才能夠轉凡成聖。但是在修空觀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忽略因果的道理,所以佛陀必須把戒律的這部分給扶持起來,就是「扶律談常」,一方面暢談清淨的佛性,一方面強調持戒、斷惡修善的重要。這一段有這一層意思。
【1345】為什麼佛陀讚許阿難尊者的問題問得正是時候?
丙二、示答 分二:丁一、讚許;丁二、正說
我們看下一段的丙二,示答。
前面都是阿難尊者提出疑情,這以下如來就很清楚地顯示,來回答這個問題。這當中分兩段:一,讚許;二,正說。
丁一、讚許
讚許就是,如來一方面對阿難尊者的請法加以讚歎,一方面允許來宣說。
(經文)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首先,佛陀先讚歎說:「快哉此問!」這個「快」當然是暢快心意,所以這個「快哉此問」簡單地說就是,阿難尊者你問得好啊,你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因為前面佛陀一再強調理觀的重要,可能會忽略這個事相的斷惡修善,所以這個時候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也正是時宜,所以問得好。因為你這樣子一問,才使令末法眾生不入兩種的邪見,一方面不會執理廢事,一方面不會執事昧理,破除兩種邪見。這個是讚歎。
第二是正式地允許。你應該好好地諦聽,我會為你詳細地說明這個眾生法界整個惑業苦生起的因緣。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諸位!我們看前面的「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你看前面那一段,佛陀雖然講正行跟助行,其實佛陀在整個十住、十行、十迴向的過程當中是偏重空觀,他就是一直在破那個我法二執,我空觀破我執,法空觀破法執,讓心胸慢慢地擴大,內心的功德慢慢地顯現,慢慢地圓滿,所以前面是理觀破煩惱障。這一科以後就修假觀了,破業障。前面我們可以說是修空觀,偏重在轉煩惱障成般若德,這以下的這一科是修假,觀轉業障成解脫德。前面的對治在煩惱,這一科的對治在業力,對治這個罪業。
【1346】這種染淨因果是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怎麼就有呢?
丁二、正說 分三:戊一、總明二分;戊二、別示七趣;戊三、結示勸修
我們看丁二,正說。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三界染淨因果的差別的道理。分三段:一,總明二分;二,別示七趣;三,結示勸修。
戊一、總明二分 分三:己一、約迷真雙標;己二、約情想別示;己三、明純雜昇沉
總明二分就是,在剛開始講到這個三界的因果,佛陀先把眾生的內心世界分成兩分。我們一般人這兩分都具足,看這個意思大部分人都是具足內分跟外分,一個是充滿了理想抱負,一個是充滿了種種的情愛跟貪欲,這兩種分都是具足的。在總明二分當中又分成三段:一,約迷真雙標;二,約情想別示;三,明純雜昇沉。
己一、約迷真雙標
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在虛妄的妄想當中才產生內分跟外分,是這樣子來的。
(經文)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說我們眾生的清淨的本體的確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沒有三界的虛妄的相狀,本來是沒有的。這一點蕅益大師會不斷地強調,就是「本來沒有」這種染淨因果的,本來沒有。本來沒有,怎麼就有了呢?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我們在觀察一念心性要抓兩個重點,不變性跟隨緣性。你觀「不變」的時候是本來都沒有。如果我們的惑業苦是本來就有,那就糟糕了,那我們就不能改變了。所以這個「一切眾生,實本真淨」,是發明這個清淨的隨緣不變之體,體是沒有的,但是它有它隨緣的作用。我們這種隨緣的作用,會隨順我們眾生一念妄動的因緣,而產生能見、所見的無明煩惱的顯現。
所以這個「因彼妄見」就是產生了第八識的三細的煩惱,這是比較微細的。「有妄習生」,由這個根本的煩惱再繼續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外境的刺激就產生第六意識種種的愛取煩惱的種子跟現行的生起,「有妄習生」。這個是第六意識所產生的枝末的煩惱,前面是第八識的根本煩惱。這兩個都是在發明,心性雖然全體不變,但是它會隨染淨的因緣而顯現差別的因果。這個地方是隨著顛倒的因緣產生的顛倒的因果。
因為一念顛倒以後,就產生了內分跟外分。內分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情愛,外分就是我們眾生種種的理想,這兩種。這個內分、外分都是約著一念的妄動才有的,本來沒有這個所謂內分、外分的差別。
【1347】內分為什麼叫內呢?眾生為什麼就把煩惱當作分內的事情呢?
己二、約情想別示 分二:庚一、墜落之本;庚二、超昇之本
┌(貪愛為本)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
│ 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
┌(墜落之本)┼(舉例驗證)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 │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 │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 │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 │
│ └(結示立名)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
│ 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
│ ┌(渴想為本)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
│ │ 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 │
└(超昇之本)┼(舉例驗證)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 心持呪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
│ 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
└(結示立名)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
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看第二段,約情想別示。
前面只是把內分、外分的名稱標出來,這以下就把內分的情愛跟外分的理想的相貌各別地標示出來。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是講到眾生的墜落之本,第二個是超昇之本。
庚一、墜落之本 分三:辛一、貪愛為本;辛二、舉例驗證;辛三、結示立名
辛一、貪愛為本
先看眾生依止內分產生的墜落的相貌。
(經文)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這是講什麼叫內分,先把它標示出來。說內分,為什麼叫內呢?眾生的分內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諸多的古德的開示,說法都是一樣,就是說,眾生以造作惡業當作本分事。說我們內心當中也的確有很多的善根也有很多煩惱,但是為什麼就把煩惱當作分內的事情呢?就是你造作煩惱不必別人教你。就是說一個人,你把他放在一個深山地帶,沒有經過教育,他很自然地會造作很多的煩惱,這個不必教的。但是外分就不同了,是要經過教育才有的,正常人是不能生起外分。所以,這個內分就是說,我們對於各種東西的貪愛是不必別人教的,其實做這件事情是眾生本分的事情,因為生生世世就做這件事情。
【1348】什麼叫內分呢?情愛為什麼引生惑業苦?
那麼什麼叫內分呢?就是「因諸愛染,發起妄情」。眾生內心發動很多的愛染,其實染就是愛,愛本身就是染著。發動貪愛以後我們有兩種情況:假設你對治,用持戒或者止觀來對治,它就慢慢消滅;假設你沒有對治,就會進一步慢慢地發起妄情。這前面只是貪愛,這個地方就是有那個「取」,愛取的取,就是那種執著而不想捨離。所以我們在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有提到,「愛」的話就是你很喜歡,但是你不一定想要得到,可有可無,只是看著它很不錯,很喜歡;到「取」的時候,你就想追求了,你一定要得到了,煩惱就更熾盛了。其實愛染跟妄情都是貪愛,只是一個是輕微的貪愛,一個是比較嚴重的貪愛。
貪愛以後當然就造業了,「情積不休」,相續地去造作這方面的業力。最後的結果,產生貪愛的禍水,這個就是果報出現了,就惑、業、苦。
這個地方是先把這個眾生分內的相貌,這種情愛的相貌引生惑業苦的道理講出來。
【1349】因為你有煩惱水,就產生業力的水,最後產生果報水
辛二、舉例驗證
這以下就引出事證來證明前面的道理是對的,有四段的事證。
(經文)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說貪愛怎麼就能夠產生水呢?就舉出這四個例子。
說六道眾生你可以實際去印證一下。比方說,我們內心去憶念美味的食物,當然這也是一種貪愛,所緣境是飲食。飲食並沒有現前,但是我們用貪愛的心去憶念美味的食物的時候,口中就自然生起口水。這是第一種水,口水。
第二個,「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我們去憶念過去往生的人,一方面去憐,就是憐愛他過去對我們種種的好處,或者悔恨,他怎麼這麼早就往生,為什麼不多住一段時間呢?這種憐、恨之心,我們很自然地就在眼中流出眼淚來。那這個水是怎麼來的呢?也是一種愛憐之心產生。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當我們把自己所得到財寶拿出來看一看,看到自己有這麼多的珍寶,內心當中產生貪愛的液體,這個時候你的身體就會產生光澤,像精神特別好一樣。這個也是一種水,水的潤澤。
「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當我們想著男女婬欲之事,男女二根,不管男眾女眾都是一樣,都會流出情愛之水。
所以說這個地方就引證說,因為你有煩惱水,就產生業力的水,最後產生果報水。是這個意思。
【1350】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了,就會下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辛三、結示立名
那麼這個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說貪愛產生水,那這個水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看總結。
(經文)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說這個貪愛,能貪的心是一個,但是它所貪的境不同,前面貪愛飲食、財物乃至於男女等等,但是他產生的這個結,這個結使的煩惱是一樣。
那麼產生水有什麼樣的問題呢?因為水性是潤濕而不升。你看我們看到水,水有一個特性,水往低處流。你看我們要把低處的水拉到高處,那一定要馬達抽上去,它不會自己爬上去的。但是你要讓水從高的地方流到下面,你就不用馬達,它很自然地就會往下流。所以水有一種天生的本性,就往低處下墜,這個就是內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總結所有的下墜。我們在人道做得好好的,怎麼會下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呢?就是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了。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理想會產生一種氣,這個氣,蒸氣是上升的;貪愛會產生水,會下降。所以《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臨命終的時候你到底是往下降還是往上升,看你的氣比較多還是水比較多,它是這個意思。因為氣體是往上升,水是往下降。
這個地方是講到眾生的本分事。本分就是說你不用去教育他,他自然就會去做的。
【1351】什麼是眾生的外分呢?為什麼說它渴想為本?
庚二、超昇之本 分三:辛一、渴想為本;辛二、舉例驗證;辛三、結示立名
辛一、渴想為本
第二個就是分外,這個要教育了,要讀聖賢書了,因為你本來是不會做這種事情,要經過後天的教育。看這個外分。
(經文)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即不休,能生勝氣。
說什麼是外分呢?就是眾生分外的事情,經過聖賢的教育才有的。就是「因諸渴仰」,經過聖賢之道的教育以後,對聖賢的功德、殊勝的境界,比方說我們念佛的人對佛的功德、對淨土的依正的莊嚴的殊勝,產生種種的渴想、仰望,我們也想要得到。所以「發明虛想」,就產生很多很多的理想抱負出來。
「想即不休,能生勝氣。」一旦這個「想」再不斷地去造作、造作,就產生殊勝的氣勢出來了。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