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想陰境:結前受陰盡相。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正示想陰區宇。經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懸示想陰盡相。經文: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結示本惟妄想。經文: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第一種:貪善巧想。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二種:貪經歷想。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見自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渴仰,邪見密興,種智消滅。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三種:貪契合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脗,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九》講記
目錄
【1654】 魔境很多,但是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是什麼呢?
【1655】 受陰窮盡的功德相狀是怎麼樣的?
【1656】 想陰現前的時候,這個菩薩的內心是什麼相貌呢?
【1657】 什麼叫做想陰窮盡而行陰現前?
【1658】 想陰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叫做「融通妄想」?
【1659】 十種想陰魔(一)——什麼是貪善巧想?他為什麼會著魔?
【1660】 十種想陰魔(一)——貪善巧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1661】 十種想陰魔(一)——貪善巧想者著魔後會出現什麼狀況?
【1662】 十種想陰魔(一)——修行人貪善巧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1663】 十種想陰魔(一)——這個魔是怎麼回事,如何對治?
【1664】 一個人為什麼會著魔?
【1665】 十種想陰魔(二)——什麼是貪經歷想?
【1666】 十種想陰魔(二)——修行人貪經歷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1667】 十種想陰魔(二)——這個魔王現出這樣的相狀,有什麼目的?
【1668】 十種想陰魔(二)——修行人貪經歷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1669】 十種想陰魔(二)——魔出世干擾一個人,會有哪三種舉動?
【1670】 十種想陰魔(三)——什麼是貪契合想?
【1654】魔境很多,但是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是什麼呢?
己三、明想陰境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七四頁。己三,明想陰境。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這個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個詞,叫做「從假入空」。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趨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要通過這個五陰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叫從假入空。
這當中就揀別了二乘人的空觀——滅色取空。二乘人是把五陰的整個作用給完全消滅掉而另外證得空性,所以我們叫偏空的思想。而天台的從假入空,禪宗有一句話講得好,叫做就路還家。說是我們剛開始從家裡面一念不覺起顛倒了,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這個五陰的身心給創造出來,走出一條生死的道路。那麼你現在要回家,怎麼辦呢?沒有其他的路,就是這一條路,你還得乖乖地從生死的路回過頭來,回到你的家。所以,我們一念的清淨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識(身心世界)創造出來,你現在回家,你還得面對你過去所累積的這種身心世界的所有的因緣,你都要面對。
所以,我們一念的正念生起的時候,跟過去所累積的五陰的身心世界的種子真妄交攻,就會出現很多很多所謂的魔境。當然,魔境很多,但是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倓虛老和尚說,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個不迷就是智慧的觀照,不取就是禪定,不動就是持戒。當然,關鍵還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須要預先說出這個想陰的魔境,讓我們能夠事先了知而生起不迷,然後才能夠做到不動。
這一科是如來說明想陰的十種魔境。這個「想」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有一種取相分別。前面的受陰其實只是前五識的一種直接的感受,這個想陰就偏重在第六意識的想像,偏重在心中的想像。
這當中分成三科:一,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結過勸示。
【1655】受陰窮盡的功德相狀是怎麼樣的?
庚一、總示陰相 分四:辛一、結前受陰盡相;辛二、正示想陰區宇;辛三、懸示想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庚一的「總示陰相」又分成四段:一,結前受陰盡相;二,正示想陰區宇;三,懸示想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受陰盡相
我們看第一科,辛一,結前受陰盡相。這一段是結束前面受陰窮盡的相狀。看經文。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佛陀就說,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在整個真如三昧的修學過程當中,他的受陰已經被他智慧的觀照給破壞了,就是「受陰盡者」。他的喜怒哀樂的感受被破壞以後有什麼功德會出現呢?這以下說明。
「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就是這個人他沒什麼喜怒哀樂了;雖然他三界的思惑還沒有斷盡,「雖未漏盡」,但是他有什麼功德呢?他內心已經遠離整個六根的繫縛。他的眼睛看到色塵會產生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已經不能干擾他;他的耳朵聽到一個音聲,這個音聲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感受,這個感受也不能障礙他。就好像一隻鳥,過去被籠子關住,現在牠飛出去了,自由自在。六根的感受已經不能再障礙這個修行者,他可以去實踐他的理想目標。在整個過程當中,這種喜怒哀樂的感受再也不能構成障礙,所以他這個時候已經能夠以他的凡夫之身而成就意生身,依止意生身能夠直接經歷菩薩的六十個聖位,在十方世界隨念往生而無有障礙。
這六十個聖位我們解釋一下。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包括了能增上的三漸次,就三個階位了,還有所增上的有五十七個階位。五十七個階位我們前面講到,前面說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加個乾慧地,後面加妙覺,這就是所謂的六十個聖位。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受陰被破壞以後,這個菩薩已經解脫了過去的業報身。他能夠怎麼樣呢?得到意生身。意生身,簡單地說,他是生死自在。他到哪一個世界,想生就生,想死就死。在整個生死過程當中,他可以隨自己心中的願望而得到自在。不像這個業報身,業力沒有窮盡之前,他必須要繼續地受報。
這一段是佛陀結示前面受陰窮盡以後這個菩薩所成就的功德相狀。
【1656】想陰現前的時候,這個菩薩的內心是什麼相貌呢?
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我們看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經文)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既然受陰被破壞了,他的想陰就現前。想陰現前,這個時候這個菩薩的內心是什麼相貌呢?
佛陀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個人,他還在熟睡當中,還沒有醒過來。他即將醒過來但是卻還沒有醒過來,這個時候他怎麼樣呢?「寱言」,就是他在作夢當中自言自語說夢話。在說夢話的過程當中,他當然是「無別所知」,他在講什麼,他還在夢中,他當然不知道。但是一個覺醒的人在旁邊聽他講話,欸,「音韻倫次」,就是他所說的語言條理非常地清楚分明,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也就是說,這一個夢中人能夠講出一個很清楚的道理出來,使令清醒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道理,這個就叫想陰區宇。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人還在睡覺當中,表示他的二空真如理還沒有正式地證得。但是他能夠夢中說出清楚的話,表示他觀照的智慧已經非常的強。你看,他已經成就意生身,能夠經歷六十個聖位。但是他還在夢中,所以他必須把這個想陰突破,否則他這個夢中的意識還是會生起顛倒想。
這個人他已經沒有喜怒哀樂了,你罵他他也不生氣,你讚歎他他也不高興,因為他沒有什麼感受。他每天的心情就是很平常,無喜亦無憂,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你平常問他,你在幹什麼?他說沒有啊,沒什麼感覺。
他雖然沒什麼感覺,他心中的顛倒想是還在的,所以還在夢中。那麼怎麼辦呢?
【1657】什麼叫做想陰窮盡而行陰現前?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我們看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佛陀預先指示,把這個想陰破除以後他的相貌是什麼。我們看經文。
(經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想陰盡有兩個情況:第一個,首先要消滅的是「浮想」,就是「浮想銷除」。這個時候飄浮在他內心表層的種種想像要完全地消滅。這個地方是指第六意識妄想的現行來說的。他平常日常生活當中,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沒有了。第二個,「若動念盡」,動念盡指的是心中妄想的種子也被破壞了。
種子跟現行都破壞以後,講出一個譬喻:「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念的覺了光明的心,表層的灰塵跟汙垢已經完全清除乾淨了,這個時候叫做想陰盡。你平常問他說,你在想什麼?他說沒有啊!他平常都沒有任何的念頭,就是清楚地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想陰一旦窮盡,他的內心會出現什麼相貌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這一句話是說明他的行陰正式現前,他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他一期的分段生死當中,最初是怎麼受生的,最後又是怎麼樣死亡,對整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是圓滿地照了,而這個正是行陰生滅的根源。這個時候行陰現前。
所以這個叫做想陰窮盡而行陰現前。這樣的一個人,他已經斷除了三界的思惑,他的整個煩惱沒有了。
煩惱是怎麼來的?是你想像出來的。所以你看,一個人妄想打得很重,表示他煩惱很重。對啊,因為人家講一句話,他就一直在那邊想、想、想,然後就把這件事情擴大嘛,自心取自心,然後就把它想像成什麼樣,然後自己障礙自己。所以我們都是自己障礙自己。你說你怎麼會痛苦呢?是你自己給自己痛苦,是這個意思。佛陀說,什麼事情都是你的妄想創造出來,所以,你的妄想被破壞以後,你整個煩惱就息滅了,沒有煩惱了。
【1658】想陰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叫做「融通妄想」?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我們看想陰的根源。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經文)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這個想陰就叫做「融通妄想」。這個「融通」是怎麼說呢?關鍵在這個「通」,通內通外。就是說,我們心中的想像,可以把外境經過這個想像轉成內心的受用,內外相通。我們內外本來是不通的,經過想像就使令內外能夠相通。
比方說,你心中想梅子。這個梅子沒有現前,是個外境,但是你想像梅子的時候你嘴巴就出口水。又比方說,你想像自己站在高處的懸崖,你雙腳就發麻。所以這個想陰能夠把外境的相貌轉成你內心的受用,叫做融通妄想,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內外交通,叫做想陰。
這個地方佛陀先把這個想陰的相貌做一個總說。
【1659】十種想陰魔(一)——什麼是貪善巧想?他為什麼會著魔?
庚二、別明發相 分十:辛一、貪善巧想;辛二、貪經歷想;辛三、貪契合想;辛四、貪辨析想;辛五、貪冥感想;辛六、貪靜謐想;辛七、貪宿命想;辛八、貪神通想;辛九、貪深空想;辛十、貪長壽想
這以下我們看庚二,別明發相。各別說明這個想陰發起的種種的相狀,有十科:一,貪善巧想;二,貪經歷想;三,貪契合想;四,貪辨析想;五,貪冥感想;六,貪靜謐想;七,貪宿命想;八,貪神通想;九,貪深空想;十,貪長壽想。
辛一、貪善巧想
┌(定發愛求)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
│ 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 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
│ 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
├(主人迷亂)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盪其心,破佛
│ 律儀,潛行貪欲。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
│ 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
├(指名示害)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
│ 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先看辛一,貪善巧想。
這個善巧的意思就是說,他在靜坐當中突然間動一個念頭,想要成就種種的神通變化,依止神通變化來教化眾生、成就佛事,他有這種想。
我們看他這個想的相貌的產生。先看第一段。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受陰虛妙」,就是說他的受陰已經被破壞了,所以他這個人已經「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內心當中已經不再感受到這個受陰十種邪惡魔境的迷惑、干擾,而內心的圓通妙定也正式地啟發出來。他這個時候「圓定發明」,就說明這個人禪定成就了,而且止觀功德成就了。這一段等於是先牒前面的受陰盡這個成就的文。
這以下才是正式說明這個貪善巧想的相貌。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他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呢?不是他在吃飯睡覺的時候,而是他在靜坐的過程,就是「三摩地中」。他在一念的禪定心中突然間打一個妄想。什麼妄想呢?他心中就想像自己的身心世界成就圓滿的功德,而且依止圓滿的功德能夠發明種種神通的妙用:眼睛可以看得很遠,耳朵可以聽得很深……六根當中的功德有種種的妙用。這是第一點。他在這個禪定當中可以說是起心動念了。
接下來,他又沒有把這個念頭加以對治,反而「銳其精思,貪求善巧」。這個「銳」就是說他用一種很勇猛精進的精神,深入地去思惟、去追求。追求什麼呢?追求這種善巧,就是神通變化,教化眾生、廣作佛事的這種善巧。他這個「心愛圓明」的念頭生起以後,他不但沒有對治,反而用他所有的精神體力去追求這件事情,這個正是他著魔的啟動之因。我們一再說過,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他這個人一定先有問題了。
【1660】十種想陰魔(一)——貪善巧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他生起一個很堅固的貪求善巧之想,這個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我們看第二段。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爾時」,這個爾時指的什麼呢?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在禪定當中「心愛圓明」,而且「銳其精思,貪求善巧」這個時候。他正在打妄想的時候,魔王當然知道了,哦,有機可乘了!這個時候六欲天的天魔就終於逮到了他的這個方便。
那麼他怎麼做呢?這個魔王的做法是「飛精附人」。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前面的色陰跟受陰,魔王要干擾我們,是直接地侵入我們的身體。因為他的渠道:他的色陰沒有破,受陰沒有破,所以魔可以直接侵入。但是現在,這個修行人已經破了色陰,也破了受陰。色、受都是跟外境接觸的渠道,這兩個渠道都被破壞,所以這個時候魔王已經沒有能力直接侵入到修行人的內心當中,沒辦法了,不能夠「入其心腑」,不可能。他不能夠直接地去侵入,所以他怎麼樣呢?魔王的政策,他採取間接的誤導,用間接的方式先找一個人。魔王先附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可能是他的好朋友。這個時候魔王先侵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叫「飛精附人」。這個時候,當然魔王也不是親自出手,他派遣一個精,就是派遣他的一個部下,妖精鬼魅,依附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
這個人突然間「口說經法」。他本來是不懂道理的,因為這個魔王的攝受,突然間能夠說出一些相似的佛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這個被妖精鬼魅依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被這個魔王的眷屬所附著,他說,唉唷,我本來是什麼都不懂的,突然間大開圓解,能夠口說經法。他就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無上的涅槃之道了,所以他才能夠口說經法。這個人可能跟這個修行人是好朋友,他就「來彼」(這個「彼」就是修止觀的人,他內心是追求神通善巧的),就來到這個善男子修行的處所,敷展高座來為這個修行人宣說如何成就善巧神通的法門。
說法之前,這個人是先現出一種特殊的相狀。他的身形「斯須」,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他身體就做很多變化。一下子變成一個清淨的比丘,使令這個修止觀的人清楚地見到;或者變成一個帝釋,三十三天的天王大威德的身相,帝釋身相;或者變成一個端正婦女的相狀;或者是比丘尼的相狀。乃至於他能夠在沒有燈光的暗室當中,身上放出種種的光明相。總而言之,他為什麼生這個相狀?就是要使令這個修止觀的人生起恭敬之心,說,你看我能夠現這麼多的不可思議的相狀。先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1661】十種想陰魔(一)——貪善巧想者著魔後會出現什麼狀況?
我們看,這個修止觀的人面對這樣的相狀,他怎麼面對呢?
(經文)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面對這樣的一個說法者,他有這麼多的相狀的變現,因為他本身沒有去學習這個五陰魔境,所以他是愚癡迷惑,就以為這個說法者是大菩薩乘願再來,就信受其教化,搖蕩其心。「搖蕩」,他就掃除過去所修的這個戒定慧的正法之心,就把他過去所學的法門完全放下,就毀破佛陀的律儀,而私下行貪婬之事。魔王破壞你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你的禪定;要破壞你的禪定,當然先破壞你的戒行。
【1662】十種想陰魔(一)——修行人貪善巧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當然,今天這個說法者會破壞他的律儀,他不是只是現相,還要說相似法的,要說一些邪法。我們看下一段。
(經文)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這個說法者,就是被魔所附的這個人,現出種種的奇特相狀以後,經常就跟這個修止觀的人開示說,這個世間上有什麼樣的災難要出現了,或者說什麼時候會有吉祥的事情要出現,我們的世界有什麼樣各式各樣的變化,好變成壞,或者壞變成好。這第一點,講一些吉凶禍福之事。或者經常說,我知道有某一個如來,在中國的某一個地方即將出世;或者說這個劫火,就是大三災,這個水火風大三災即將到來;或者說他知道這個小三災,刀兵、饑饉、疾病,也即將到來。總而言之,他的目的就是恐怖於對方,使令對方把他的家財耗散,來供養這個說法者。
這個就是他說出很多很多吉凶禍福之事。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本身就是動了一個追求善巧神通的念頭,所以他就順他的心意來說法。
【1663】十種想陰魔(一)——這個魔是怎麼回事,如何對治?
我們看這個魔是怎麼回事,以及對治的方法。
(經文)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附著說法者的那個妖精怪魅的名稱是什麼呢?怪鬼。怪鬼,我們前面講過,他在因地的時候貪求財物,遇物成形,所以稱為鬼。這個怪鬼,做鬼的時間久了以後就成就魔王的眷屬,被魔王所收攝。這個時候被魔王所派遣,惱亂這個修習止觀之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這個修止觀的人今天為什麼會得到魔王的興趣?因為他禪定智慧即將成就。但現在,這個修止觀的人禪定被破壞了,戒體也被破壞了,他的資糧功德完全被破壞了。魔王就覺得說,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魔王對於這個修行人的厭惡之心生起,就把這個鬼招回來。「去彼人體」,這個怪鬼本來是依附在說法者身上,就把他招回來。
這個時候,「弟子與師俱陷王難」。這個「師」指的是誰呢?是那個說法者,被那個飛精附人的妖魔鬼怪所依附的叫做師。這個「弟子」就是修止觀的人。兩個人都因為敗壞風俗、妖言惑眾而遭了王難。這個只是現報,來生是無間地獄。
所以佛陀說,遇到這種所謂想陰的魔境,你要預先地覺知,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才能夠「不入輪迴」而超越生死。如果你迷惑不知,一旦起心動念,最後的結果就墮無間地獄。
【1664】一個人為什麼會著魔?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一個人會著魔。諸位!我們如果看一看祖師的開示,他會講一個觀念:一個修靜坐止觀的人最忌諱的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就是你這個心不老實。第一個,起心動念;第二個,你又產生一個堅固的貪求。起心動念,人之常情,人總是會有一些妄想,但是他這個妄想生起的時候,你看他的態度是「銳其精思」,他用他所有的精神去追求他心中的妄想,所以就使令這個魔王有機可乘。這個是啟動魔境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是他的妄想去啟動外在的魔境。所以,你內魔要不生,外魔不可能生起。
【1665】十種想陰魔(二)——什麼是貪經歷想?
辛二、貪經歷想
┌(定發愛求)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 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
│ 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
│ 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
│ 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
│ 得未曾有。
│
├(主人迷亂)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
│ 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
│ 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
├(指名示害)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 弟子與師聚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辛二,貪經歷想。
我們先解釋「經歷」這兩個字。經歷,就是說,他心中是想像自己像諸大菩薩一樣,能夠經歷十方的塵剎國土,廣作佛事而神通自在。他能夠飛到十方世界去,自由地往來,叫做經歷想。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經文)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第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就是說這個人受陰窮盡了,而且止觀的功德成就。就在某一支香的寂靜的靜坐當中,他生起一個妄想,「心愛遊蕩」。他心裡面想:哎呀,我要是能夠像十方菩薩,能夠遍遊十方法界,能夠來去自在,能夠廣度眾生,這該是多好。他生起這麼一個妄想。
生起一個妄想,當然跟我們所觀的真如就是相違背,因為真如是離一切相的,這個時候他產生一個相狀出來就不對了。他不對,但是他並沒有迴光返照,而是順著這個妄想的思考去「飛其精思,貪求經歷」,就放縱自己的妄想,用所有的精神體力去追求他的要去經歷十方國土、廣作佛事的妄想,去加強這個妄想的力量。當然,這個就是他啟動魔境的一個根源。
【1666】十種想陰魔(二)——修行人貪經歷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我們看第二段,魔王是採取什麼行動。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當然,一個人起心動念以後,仁者心動,魔王就有機可乘了,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一個人的身上,使令他能夠說法,讓這個人起顛倒。他也不知道是被魔所附著,他認為自己有無上涅槃的功德。那麼這個顛倒的被魔所依附的人,就來到了這個心中想要追求遊歷的修止觀的處所,敷展高座,為他宣說種種經歷的法門。
這個時候,這個說法者自己的身形倒沒有什麼變化,不像前面他的身形是變來變去,一下子做比丘,一下子做比丘尼,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時候的說法者本身的身相沒有變化,還是他原來的樣子,但是聽法者變化了。在聽法的人突然間就見到自己坐寶蓮花,我本來坐椅子上,怎麼會突然間出現了這個大寶蓮花呢?就是有這個依報的莊嚴。而且自己的正報身心也產生變化了,自己的身體變成了紫金光聚,跟佛的身相的光明完全一樣,佛陀坐蓮花,我也坐蓮花,佛陀是紫金光聚,我身相的光明也是紫金光聚。這個時候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得了了,自己都成佛了,因為已經具足佛陀的正報莊嚴、依報莊嚴。這個時候,一眾的聽法者各各都是這樣子,而且心中都以為自己成佛了,有這種未曾有的歡喜、感恩的心情出現。
【1667】十種想陰魔(二)——這個魔王現出這樣的相狀,有什麼目的?
當然,這個魔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相狀,他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在下一段。
(經文)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一段是魔王所要達到的目的。魔王的目的就是要愚惑這個修學三昧的人。古人說一句話,上帝要毀滅一個人,要先使令這個人發狂。你一定要讓他產生知見錯亂,你才有辦法破壞這個人。這個人頭腦清楚,你怎麼破壞他?因為一個人,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壞你自己。你看魔王是不能。你說魔王來破壞你。這句話不對,魔王是引誘你。他怎麼破壞你呢?他有辦法進入到你的心中嗎?當然不可能嘛。他只是迷惑你,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的功德,這個我們要清楚。
所以魔王就愚迷這個人,這個人就認為魔王所派遣的這個說法者,哇,不得了了,這個是大菩薩!你看,我聽他說法沒有多久就成佛了,坐大寶蓮花,身上也出現紫色的光明。所以他認為這些戒定慧都不需要了,既然成佛了,就「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不再去克制自己了,放縱自己的心,無所忌憚破壞佛陀的戒律,私下行各種貪欲之事。當然,他這個時候所有的戒定慧功德全部破壞,魔王達到了目的。
【1668】十種想陰魔(二)——修行人貪經歷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段。
(經文)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這個說法者,當然,他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破壞對方,他一定要說出一個道理,不是現這個相狀而已,他經常說三世諸佛應化人間的種種事跡。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心中就是貪求經歷,所以他就順他的心意來說法。
他怎麼說諸佛應化的事跡呢?他說,我知道在某一個地方有某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某一尊佛的化身來這個人世間的;我也知道某一個人就是某一個菩薩的轉世,他來這個地方教化我們。
「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這個修習止觀三昧的人看到,唉唷,這個人知道諸佛應化世間的種種事跡,他這個人不得了啊!就心生傾慕,心生渴仰,而心中的邪見就更加熾盛。那麼相對地,心中的這種對戒定慧的善根的追求就慢慢地消失了。這個人已經不再正念真如,而是開始心外求法,所以他才會有後面的結果,「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1669】十種想陰魔(二)——魔出世干擾一個人,會有哪三種舉動?
我們看總結。
(經文)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是魃鬼。這個魃鬼就是在因中貪愛男女之色遇風成形的,叫魃鬼。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前面講到說,一個人會著魔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你起心動念;第二個,你產生一種堅固的貪求。這兩個原因。一旦把魔王啟動起來,魔王的行動,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類:
第一個,就是魔事之相。魔王要出現,他要現出奇異的相狀,現出不平常的相狀。因為他要讓你產生恭敬心,他一定要現出各式各樣的相狀。或者他自己出現相狀,或者他的相狀沒有變,你出現相狀。在你聽他說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有辦法現出大寶蓮花,現出紫金光聚。總而言之,他一定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相狀,目的只有一個,讓你生起恭敬心,產生信仰之心,這第一點。
所以我們在第一個地方就要注意,我們要知道。諸位你看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在宣說佛法的時候,祖師出世說法都非常的低調、謙卑,說我這個人是粥飯僧,什麼都不懂。但是魔王所派的使者相貌非常的高慢,非常的張揚,態度都是非常的高慢、張揚。其實你在這個地方就應該判斷出來:這個人不正常,他現出了這不正常的相狀。這第一個,魔事之相。
第二個,魔所作業。他現這個相狀以後,要取信於你,就要採取行動。他的行動就是說相似之法。這個我們就很難判斷了,沒有一點教理的人就很難判斷了,因為他說的也不完全是邪法,就是似是而非,你怎麼判斷?聽起來好像是,其實是有問題。所以第二個,他一定是有他所作的業。魔所作業,就是說相似法,破壞你的知見。
第三個,魔所成業。他的目的就是破壞佛陀的律儀,先破你的知見,再破你的戒行。當然,你的戒行一破,你的定慧也完全破壞了。
所以,魔要出世干擾一個人,他有三種情況:第一個,他現出奇異的相狀;第二個,說相似的佛法;第三個,破佛的律儀。這十種魔境都是這樣子。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出現呢?就是仁者心動。你自己起心動念,然後又產生堅固的貪求。
【1670】十種想陰魔(三)——什麼是貪契合想?
辛三、貪契合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綿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
│ 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
│ 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
│ 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
│ 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
│ 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
├(主人迷亂)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
│ 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
│ 滌本心,易入邪悟。
│
├(指名示害)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下一段,辛三,貪契合想。
這個「契合」,就是這個修行人希望能夠很快地契合中道實相的妙理,而能夠吻合種種的實相的妙用。契合妙理而且吻合妙用,叫做契合。
我們看經文。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緜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這個人「受陰虛妙」,他的受陰被破壞了,圓通妙定也堅定地成就了,這時他在修止觀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動一個念頭,「心愛緜㳷」。他心中希望能夠早一點去密契諸佛所證的中道實相的妙理,而且能夠依止這個我空法空的妙理生起種種的妙用。他不想再等待下去了,想趕快成就這樣的一個功德。這個念頭當然是不對,學佛是不能夠打妄想。
他打這個妄想以後,「澄其精思,貪求契合」。他就集中他所有的精神去思惟、去追求這樣的一種契合。密契妙理、吻合妙用的這樣一個想法,他又堅定地去追求,這個當然就正是啟動魔境的一個理由。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