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10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第10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別釋地獄果報的因跟果: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示地獄趣﹕總標。經文: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別釋﹕明十因。經文: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砂,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05《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370】把心中的情感降低,把心中的智慧的理智增加,啟發諸佛的功德之門。
1371】你這個怖畏心、厭離心成就以後,修行就容易上路了
1372】銅柱地獄成就的因跟果是什麼?
1373】一個人經常造邪婬的罪業,為什麼墮入銅柱地獄?
1374】整個地獄的十種煩惱因中,為什麼婬欲是列為第一個?
1375】這個地方的貪習偏重在哪兩部分?
1376】貪習如何起惑造業而招苦果?
1377】貪習的來世果報,墮入什麼地獄?
1378】佛陀勸誡如何對治貪念。
1379】什麼是慢習?它如何起惑、造業而招苦果?
1380】慢習的來世果報,為什麼會墮入這些地獄?
1381】佛陀勸誡如何對治慢習
1382】人生起高慢,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見己過,過失累積到一定程度的
    時候就會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種種痛苦的事情出現
1383】什麼是瞋習?
 
 
 
1370】把心中的情感降低,把心中的智慧的理智增加,啟發諸佛的功德之門。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三七頁。戊二,別示七趣。
 
  古德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本經在整個大乘的修學當中的定位,就是引導你開悟。所謂的開悟,簡單地講,就是引導我們去瞭解這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佛法認為說,生命的重點是它的根源,如果你不能掌握它的根源,你就不能去改造生命。你從什麼地方來?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從什麼地方而來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去改變自己呢?
 
  本經當中的開悟,它的一個方向的思考,簡單地講就是正念真如。「真如」這兩個字,意思就是一種真實的、不變化的東西。在本經當中所謂的真如,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無始劫來在心性當中一念的妄動,可以說是背離了真如本性,心外求法。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然後創造了我法二執,才會有現在的生死輪迴的果報。
 
  所以,在本經當中你會發覺,佛陀在開示因緣的時候,他會不斷地告訴我們:把心帶回家!《楞嚴經》的思考,一個人一旦入了「首楞嚴王三昧」,不管遇到什麼人事的因緣,他就把心安住在一念的心性,從一念心性來觀察整個人生。所以他剛開始第一件事情,安住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我空法空相應的,一個明了清淨的心性,你先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然後再做一個空假中的調整。
 
  其實本經,我認為,它不完全只是開悟,它還有一種修正煩惱的效果。當我們從這個身心世界觀進心性以後,所謂的正念真如以後,這個時候要起觀,空假中三觀。空觀是照了這個心性的不變之體,就是我們觀察一切的諸法的因緣都是緣起性空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入空觀的時候,我們觀察是「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的,我們生命本來沒有這個身心世界。假觀,這個是重點了,這一大科是在講假觀了,就是當我們念頭一動的時候,那就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
 
  前一科講到情想的時候,本經是把假觀分兩部分:第一個是隨順於情感的妄想,這是一個開啟痛苦之門的假觀;第二個是隨順於智慧的觀照的假觀,這是開啟了整個安樂功德之門。這個假觀就好像是一個開關,你這個開關一打開,這個機器就啟動。如果你開啟的是一種痛苦的開關,就啟動了惑業苦;你開啟的是一種安樂的開關,它所啟動的是般若、解脫、法身,所以這個假觀是重點。當然,我們過去習慣性的是心隨妄轉,開啟的是一個痛苦的開關,所以在心性當中的十法界之門當中,我們啟動了六凡法界之門。其實,另外一個門我們一直沒有打開,但那個門是存在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重點就是怎麼去把心中的情感降低,把心中智慧的理智這一部分增加,這個時候,你就開始啟發諸佛的功德之門。也就是說,我們改造我們的生命,要先改造那個對生命的心態,那個心態要改變。
 
1371】你這個怖畏心、厭離心成就以後,修行就容易上路了。
 
  從今天這一科的這個主題來看,怎麼改變心態?我覺得佛陀的方法是從兩方面來改變:
 
  第一個,他要你先瞭解這個果報的痛苦,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你看,每一個煩惱都有一個結果,菩薩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要生大怖畏想。我們要改造煩惱,但如果你對這個煩惱所帶來的後果一點都不怕,你很難改變。所以你看本經,我們馬上要開展的整個十習因、六交報,就是告訴你要先怖畏當來的果報。由這個怖畏果報,第二個,對因地產生出離之想,對煩惱跟罪業產生厭離心:我從今以後不再起貪瞋癡了!你要有這種厭離的想,然後你再生起空觀的對治,觀察你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這個煩惱,那個時候才有力量。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雖然經常修空觀、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但是因為我們對這個煩惱的結果沒有產生怖畏,所以我們那個修持沒有力道,那個決心不夠。所以,在這修假觀當中,我們先觀察痛苦的結果,然後再找尋痛苦之因。先對結果產生怖畏,再對因地產生厭離。這個怖畏心、厭離心成就以後,你就容易修行上路了。
 
  我們看佛陀怎麼引導我們對這個煩惱跟罪業,乃至於整個痛苦果報產生怖畏心、厭離心。這一科講到「別示七趣」,各別解釋七趣差別的因果。我看這一段經文,佛陀的意思是重視果報,經文中果報的比例相當的高,因地講的不多,把這個七趣的果報顯現出來。
 
  這當中有七科,示地獄趣、示餓鬼趣、示畜生趣、示人趣、示仙趣、示天趣乃至於示修羅趣。
 
1372】銅柱地獄成就的因跟果是什麼?
 
  在第一科當中,顯示地獄的趣。這個趣包括了業因,也包括果報,不過偏重果報。這當中分三段:一,總標;二,別釋;三,總結。看總標。
 
(經文)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此等」,這個地方指的是地獄的果報,都是我們因地當中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這是我們自作自受。這當中的因地有十習因,十種煩惱的惡因,因為十習因而受到六根的果報。其實我們上一堂課都講過了,這一段把它簡單複習。
 
  庚二、別釋 分二:辛一、明十因;辛二、明六報
 
  我們直接看第二段的別釋。這一段就是別釋地獄果報的因跟果。分兩段:第一個,明十因;第二個,明六報。
 
  辛一、明十因 分十:壬一、婬習;壬二、貪習;壬三、慢習;壬四、瞋習;壬五、詐習;壬六、誑習;壬七、怨習;壬八、見習;壬九、枉習;壬十、訟習
 
  成就地獄有十種的因緣。
 
  壬一、婬習
分三:癸一、總標;癸二、別明;癸三、勸誡
 
    ┌(總標)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
    │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
(婬習)┼(別明)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
    │    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
    └(勸誡)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慾火。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首先提出一個問,說什麼是成就地獄的十種惡因呢?提出這樣的問。佛陀當然自己回答,這當中有三段。
 
  癸一、總標
 
  第一個,先看總標的地方。
 
  這一段,蕅益大師的分科是把它分成惑、業、苦。先看第一個,它的煩惱相。煩惱相是婬跟習。
 
  「一者,婬習交接。」這個婬指的是婬欲的現行,這個習就是我們過去生不斷地造作婬欲的行為所留下的種子,種子去跟環境接觸就產生了現行。婬欲的現行跟婬欲的種子交互作用,這個「交」就是交互作用,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彼此地展轉增勝,名之為交。這種交互作用的結果,就產生一個「接」。這個接是指這個煩惱的相貌,我們就會有一種要去跟男女的身體接觸的欲。這個就是惑,煩惱相。就是由過去的種子生起現行,兩者交互作用而產生一種男女色身接觸的欲望,這個叫做「婬習交接」。
 
  我們再看他的惑業的造業情況。「發於相磨,研磨不休。」這個煩惱,當然我們可能會對治,也可能放縱。假設我們採取放縱,就從內心的煩惱造成了一種身口意的造作,就引發男女色身互相的摩觸。而且這個摩觸不是一次,它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互相地摩觸而不休息。我們這個造業是一直造作下去的,沒有慚愧心地造作下去。這個是講業。
 
  我們看果報。「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由於這個想要去接觸男女色身的欲望,去產生行動以後,內心當中就會預先看到一種大猛的火光在我們的心中發動起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地方的果報不是我們唯識學所說的異熟果,不是那個。是你在造業的當下,內心當中已經有一種從煩惱火到業力火到果報火,是預先的心中的一個功能而已,還是一個種子的功能。這個地方是約著今生的造作。而今生在內心當中所累積的一種地獄的功能,就是屬於心中的果報火出現了。
 
1373】一個人經常造邪婬的罪業,為什麼墮入銅柱地獄?
 
  癸二、別明
 
  這個地方是說明依止婬欲所帶動的惑業苦,這以下把來生的結果就發明出來。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譬喻,說男女身體的接觸怎麼就產生火呢?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你用兩隻手左右互相地摩觸,時間久了以後就會產生溫暖的相狀,這溫暖的相狀正是火的一個前兆。這是比喻。
 
  這以下合法。說「二習相然」,二習指的是兩種煩惱,一個是煩惱的現行,一個是煩惱的種子。現行跟煩惱這兩個互相地作用,就好像火互相燃燒一樣,我燃燒你,你燃燒我,彼此互相地增上。所以到了來生,這以下的果報是講正式的異熟果了,來生的「鐵床、銅柱諸事」。一個人經常造邪婬的罪業,他的果報是銅柱地獄。
 
  圓瑛老和尚說,鐵床、銅柱是同一個地獄裡面的兩個工具。說一個造邪婬重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是投生在一個銅柱(這個銅柱就像須彌山一樣的大),非常炎熱的銅柱的山頂。這個山的下面有一個鐵床,鐵床的下面有熱火在燃燒。他到這個銅柱的上面以後,看到山下的鐵床有端正的男女的身相,就動了愛取的煩惱,就往山下跑,跑到這個鐵床的時候就被這個大火所燒。這個就是「鐵床、銅柱諸事」。當然,這個鐵床、銅柱的來源,是來自於他前生的煩惱造罪業所累積的痛苦的果報。假設他在臨終之前沒有懺悔,他來生就出現了鐵床、銅柱這種痛苦諸事。
 
  到這個地方是把惑業苦加以說明。
 
1374】整個地獄的十種煩惱因中,為什麼婬欲是列為第一個?
 
  癸三、勸誡
 
  這以下是佛陀對我們的勸勉。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所以,十方的一切如來深深地了知因果的道理,他以智慧眼來觀察男女的行婬就像欲火。婬欲會產生煩惱火,乃至於產生罪業之火,最後產生果報之火。所以積婬成火,婬欲是帶動火,它的本質是火。
 
  菩薩見到這個欲,這個欲值得我們注意,菩薩是不會造邪婬的,它這個地方是一種邪婬的念頭。身為一個菩薩,發現這個婬欲的念頭在心中活動的時候,他要怎麼轉想呢?就像一個人走路避開火坑。掉到火坑裡面去,你就被火所燒了。菩薩對於這個婬欲的念頭是生厭離想,把它當火坑一樣的厭離。
 
  在整個地獄的十種的煩惱的因當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它是生死的根本;第二,它是萬惡之首。所以把它列作第一個。
 
1375】這個地方的貪習偏重在哪兩部分?
 
  壬二、貪習
分三:癸一、總標;癸二、別明;癸三、勸誡
 
    ┌(總標)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
    │    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
(貪習)┼(別明)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
    │    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
    └(勸誡)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
         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我們再看第二個,貪。其實婬欲也是貪,因為婬欲的勢力特別強大,所以把它單獨地標出來。
 
  這個地方的「貪」,是對三界的果報產生染著,因為這個染著而產生痛苦。染著為性,痛苦為業。這個貪當中,其實他所貪的當然很多,除了男女的色身以外,都是屬於這個貪所收攝。不過這個地方從經文上看,它所偏重的是貪求財物跟貪求名聲這兩部分。
 
1376】貪習如何起惑造業而招苦果?
 
  癸一、總標
 
  我們先看總標。
 
(經文)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我們先看這個貪煩惱的活動相貌。「貪習交計。」這個貪是現行,這個習就種子。現行跟種子互相地作用而產生一種「計」。這個計就是一種籌劃計算,整天就想著怎麼去賺錢,怎麼去增加自己的地位,叫做計,一種籌劃計算。
 
  「發於相吸,吸攬不止。」這個講造業。由這個籌劃計算,就會產生一種相吸。比方說做生意,我們總是希望把對方的錢吸過來,來增加自己的錢。彼此都有這樣的想法,叫相吸。我把你的錢吸過來,你也把我的錢吸過來;我把你的榮耀吸過來,你也想要把我的榮耀吸過去,彼此都有一種想把對方的財富乃至於對方的榮耀吸過來的心情。這種造作乃至於彼此「吸攬不止」,也就是說,對這樣的一種行動是多多益善,不會滿足的。這個是他的造業情況。
 
  當然,我們如果開始對治了,這個惑業苦的力量就被破壞掉。但是,它這個地獄是煩惱、造罪到結果,過程中都沒有起慚愧心,都沒有對治,所以它的勢力特別大,「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因為因地就是吸別人的東西,吸久了以後,內心當中就積集很多很堅定的寒氣,到最後就變成一個冰塊,最後就會產生一種使令我們色身凍冽的果報。這個地方也是約內心安立的。菩薩會事先預知心中的冰塊,因為在貪求財富、貪求名聲的時候已經結冰了。這個是約著現世的惑業苦來說。
 
1377】貪習的來世果報,墮入什麼地獄?
 
  癸二、別明
 
  我們看來世的果報。
 
(經文)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來世的異熟果。
 
  先講譬喻。比方說一個人把嘴巴打開來去吸縮外在的冷空氣,吸久了以後身體就有寒冷的感覺。這比喻我們去吸收別人的財物,事實上是把這個寒氣一直在吸,每起一次的貪念就好像在吸收一點寒氣,這寒氣累積久了就會有冰塊。
 
  看它冰塊是怎麼樣。「二習相陵。」種子跟現行兩種煩惱互相地凌奪、互相地作用,來世就會有「吒吒、波波、羅羅」,這是寒冰地獄。這裡講出三種寒冰地獄。這個吒吒、波波、羅羅,都是從地獄所受的寒凍之苦所發出的音聲來安立它的名稱。吒吒是最輕微的,波波是中等的,羅羅是最嚴重的。就是這個寒冷的相貌出現的時候,他發出這種痛苦的音聲,就是吒吒、波波、羅羅。
 
  「青赤白蓮」,是約著地獄的這個罪人痛苦的色身的相狀來安立的。說是到寒冰地獄的時候,有青、赤、白三種蓮花——青蓮花地獄、赤蓮花地獄、白蓮花地獄。這個蓮花指的是這個人身體被凍傷以後皮膚裂開來,就像蓮花開敷的情況,叫做蓮花。蓮花有三種:第一個,青,比較輕微的,就是他的色身被凍成了青瘀,叫青蓮花,變成青瘀色;赤蓮花,就是他變成紅腫;白蓮花,就是說他整個身體、整個血液已經完全停止了,變成一個蒼白的相狀,白蓮花。青、赤、白三種顏色,正是形容這個寒冰地獄的眾生色身的形狀。這六種寒冰地獄,等於是八寒地獄的前面六種,舉出來這六種。
 
1378】佛陀勸誡如何對治貪念。
 
  癸三、勸誡
 
  看佛陀對我們的勸誡。
 
(經文)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一個通達因果的佛陀,看待我們內心貪求財物,就好像把這個寒冰的水貪過來。你不斷地起貪念,你就不斷地在累積這種冰寒的冰塊,貪愛的冰水。所以菩薩遠離心中生起貪念,就像遠離瘴海。大海當中有瘴氣,這個瘴氣你吸到身體裡面去就會產生瘧疾,就會死亡。貪念就像瘴海一樣。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佛陀在發明這個地獄的時候,他是偏重果報,就是每一個煩惱都有它相應的果報。而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已經累積了。你說來生的地獄怎麼有的呢?我們念念之間起煩惱的時候,念念地成就。雖然是來生才出現,但是在當下其實就累積了。所以,我們從對果報的怖畏,進而對煩惱產生厭離。你對煩惱有厭離心,那修行就容易了。你用不淨觀、無常觀、空觀來對治,你就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先預知當來的惡果。
 
  這是佛陀對我們的勸誡。
 
1379】什麼是慢習?它如何起惑、造業而招苦果?
 
  壬三、慢習
分三:癸一、總標;癸二、別明;癸三、勸誡
 
    ┌(總標)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
    │    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
(慢習)┼(別明)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
    │    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
    └(勸誡)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
         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看第三個,慢。
 
  慢的相貌就是「恃己於他,高舉為性,生苦為業」。就是我們仗勢自己的某一種功德,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高舉了。本來你沒有那麼高,你把自己高舉了。
 
  癸一、總標
 
  看第一段,總標。
 
(經文)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這個慢,它的特色也是一種水,不過這個水跟貪的水不太一樣。前面那個水是寒冰之水,這個水是汙穢的水。
 
  「慢習交陵」,就是高慢的現行跟種子彼此交互作用而產生一個陵。這個「陵」就是解釋這個煩惱的相貌,就是超越。我們總是會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超越別人,我們總是覺得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比得上我們自己,就會不知不覺當中把自我抬高。
 
  因為這樣的一種超越的心態,就造業了,「發於相恃,馳流不息」。為什麼會去高慢呢?因為心中有所仗恃,可能自己財富很多,或者自己是尊貴的出身,或者具足多聞的智慧等等,有所仗恃。有所仗恃的時候,這個仗恃就會變成一個山,我慢高山,在平等的心中就產生一個高山,高山當中又有這個慢的水往下流。當然,山中的水奔馳速度非常的快,所以,這個水從上往下流就比喻我們的造業,由這個仗恃的高山而產生一種躁動不安的奔馳的水流。這個是指他的造業相狀。
 
  我們看他的苦果。「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你看高山當中有泉水這樣奔馳下來,一種騰躍放逸的、種種奔馳的波浪。在心中這個波浪就產生一種水(當然這個水是汙穢的水,是一種毒害的水),這個時候在心中已經是預先出現。
 
1380】慢習的來世果報,為什麼會墮入這些地獄?
 
  癸二、別明
 
  看第二段,別明。
 
(經文)如人口舌自相緜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這個地方就把來生的果報發明出來。
 
  先講譬喻。高慢怎麼就有水呢?比方一個人,他用舌頭自己去舐住自己的上腭,高慢的人他的心就是高舉,高舉以後就像一個人舌頭一高舉以後舐住上腭,就把這個水創造出來。
 
  這比喻說,我們今生不斷生起高舉的煩惱跟業力,來生就會「二習相鼓」,就是煩惱的現行跟種子互相地鼓動,死了以後就有所謂的血河地獄。血河地獄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地獄的兩邊是兩個高山,你人一走進去以後,兩個高山突然間相合,就把這個人的色身夾成血肉模楜的血水,血水多了以後就血流成河。就比喻說很多人在那個地方萬死萬生,被兩個山所夾,造成這個血河。
 
  灰河地獄,這個灰河地獄是指這個罪人投生在很高溫的沸騰的這種灰黑之水,這個水是灰黑色的。這個罪人到了這個沸騰的灰水以後,膿血流出,痛苦萬狀,就是灰河地獄。當然,這個就是在平常的時候念念起高慢心,就把這個沸騰的黑水給成就了。
 
  「熱沙毒海」,圓瑛老和尚說,這兩個是合起來,就是黑沙地獄。這個罪人投生到又熱又有毒的海當中,非常痛苦。非常痛苦怎麼辦呢?他就往岸邊游。游到岸邊的時候,他以為可以休息了,其實岸邊那個沙是燒紅的熱沙,所以他到岸邊的時候也是燒得皮破徹骨。這個是熱沙毒海地獄,叫做黑沙地獄。
 
  「融銅灌吞諸事。」乃至於用這個高溫融化的銅汁來灌他的口,有這樣的痛苦事情出現。
 
  這個都是在因地起高慢心而沒有如法懺悔對治,念念的累積所造成的異熟果。
 
1381】佛陀勸誡如何對治慢習
 
  癸三、勸誡
 
  看最後的勸誡。
 
(經文)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所以,十方一切的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觀察我慢之心,就像飲癡水。這個癡水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毒水,你喝下去以後突然間就變成愚癡,失去理智了,就叫癡水。就比喻我們生起高慢心以後,就忘失自己的地位,也見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菩薩見慢」,菩薩見到心中生起高慢,要趕快生怖畏想、厭離想,就像沉溺在一個非常炎熱、充滿毒害的大海一樣,要趕快出離。
 
1382】人生起高慢,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見己過,過失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種種痛苦的事情出現。
 
  這個高慢心,在唯識學上說,人生起高慢,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見己過。我們一個人起高慢心以後,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這就是個問題了。我講一個歷史故事給大家體會體會。
 
  這個故事講到淮南王的叛亂,這是在漢文帝時代的一個最大的諸侯王的叛亂。淮南王跟漢文帝這兩個人都是漢高祖的兒子,漢文帝排行第四,是皇四子,淮南王劉長排行第八,是皇八子。漢文帝這個人的個性,在《史記》上記載,「儉朴克己,崇尚無為」,他平常生活很節儉。漢文帝這個人,衣服穿舊了他都捨不得丟掉,吃東西很簡單,而且他對於用兵打仗非常謹慎,崇尚老莊的思想,無為。所以,匈奴來侵犯的時候,在文景的時代都是安撫的,頂多把匈奴趕出去,趕出去就好了,就不再追殺。所以他的思想行為是屬於「儉朴克己,崇尚無為」,他的個性是這樣。
 
  淮南王劉長是皇八子,他當時已經被封為淮南王。他的性格是相反,驕奢高慢,甚至於帶一點跋扈。他的高慢心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因為淮南王劉長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為牽涉到一個叛亂的罪,被冤枉了,就死在獄中,所以淮南王劉長從小是被呂后帶大。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往生以後,實際掌權的是呂后。所以他在呂后的庇護之下,產生一種高慢跋扈的心情。第二點,呂后為了掌握呂氏家族的權勢,在漢高祖劉邦往生以後,大肆殺漢高祖的兒子。殺到最後,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漢高祖的兒子全部被殺光,剩下兩個,就是皇四子漢文帝跟皇八子,就是這個劉長。漢文帝剩下的唯一的兄弟就是淮南王,所以對他也比較包容。他過去有呂后的依靠,現前又有漢文帝的依靠,他就變成比較高舉跋扈。
 
  跋扈到什麼情況呢?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漢文帝時代,淮南王劉長曾經因為某一種個人的恩怨而撲殺大臣。這個大臣是誰呢?就是辟陽侯審食其。審食其在呂后在位的時候曾經做過宰相,就算漢文帝的時候也是一個大臣。他因為曾經有個人的恩怨,觸惱過淮南王,淮南王沒有經過正式的刑部的判罪,就直接去找這個辟陽侯。辟陽侯看到淮南王就趕快出來迎接,淮南王就在這個大門當中拿出他預先準備的鐵錘,一錘就把辟陽侯打在地上,然後一刀上去就把辟陽侯殺死。
 
  這件事就很嚴重了,撲殺大臣!大臣們議論紛紛。淮南王殺了辟陽侯以後,他當時是肉袒請罪,把衣服脫掉跑到漢文帝那個地方請罪。他雖然請罪,但是他沒有慚愧心,他就述說辟陽侯的過失,說這個人該殺。漢文帝是愛護這個弟弟,也就對他包容,不予處理。
 
  不予處理以後,劉長就更增加他的高慢心,後來發展到他做出了三種的重大過失:第一個,他自定法律。在淮南國他不用漢朝的法律,就用自己的法律。第二個,戒嚴清道。淮南王劉長一出巡的時候,道路上全部都要清道,所有的人都要離開。這個是只有皇上才可以的,諸侯王是沒有這種待遇的。第三個,出言不遜。不管他私底下的言辭,還是他上奏漢文帝的奏摺,對皇上經常有不禮貌的舉動、言辭。但是漢文帝都沒有對他採取懲罰。
 
  所以,在這三種過失的情況之下,後來就發生了叛亂,勾結匈奴的叛亂,最後當然被漢文帝的中央軍隊給消滅了。消滅以後就把淮南王抓起來,抓起來以後漢文帝還是疼惜這個弟弟,並沒有殺他,就把他貶到巴蜀,就是四川的偏遠的地方去,長期地監管。
 
  淮南王在往巴蜀的過程當中,他這個時候真實地起慚愧心。在《史記》上講出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我以憍故,不見自過若此。」他說,我身為淮南王,本來生活就很美滿,但是因為高舉的關係,竟然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後來他就絕食而亡,就不再吃飯,覺得沒有臉再活在這個世間,就自殺而亡。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高舉以後,他就看不清楚整個因緣法的差別(這個君臣之道,他跟漢文帝雖然是兄弟,但是畢竟是君臣的名分),所以就會忘失心中應有的定位,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像一個人飲愚癡之水一樣,再也見不到自己的過失。過失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有這個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種種痛苦的事情出現。這個地方講到慢。
 
1383】什麼是瞋習?
 
  壬四、瞋習
分三:癸一、總標;癸二、別明;癸三、勸誡
 
    ┌(總標)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
    │    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
    │    劍輪,斧鉞鎗鋸。
    │
(瞋習)┼(別明)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
    │    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
    └(勸誡)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
         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我們看瞋習。瞋習是「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不安穩惡行所依為業」。這個瞋恚是對於痛苦的、不如意的事情產生瞋恚,而產生一種躁動的惡行來當作一個業,他一個造作的業。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