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第9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98/134

第9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7. 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眾生世界, 卷8.立三漸次修行。

10.非無色相。經曰: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11.非有想相。經文: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12.非無想相。經文: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總結。經文: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楞嚴經卷八。 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

結前生類互具。經文: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生後對治法門。經文: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標列正明:標列。經文: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9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七》講記
 
                  目錄
 
1221 為什麼會有「非無色相」這類眾生?
1222 為什麼會有「非有想相」這類的眾生?
1223 為什麼會有「非無想相」這類的眾生?
1224 眾生十二類的惑業苦,這種相狀是從什麼地方來?
1225 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動,你有這個煩惱業力,它就循業發現。
1226 《楞嚴經卷八》六十個聖位包括哪些?
1227 為什麼說十二類生是互含互攝的?
1228 對這個十二類生的惑業苦應該怎麼對治?
1229 什麼叫三漸次?
1230 整個修學就是這三個重點。
 
 
1221】為什麼會有「非無色相」這類眾生?
 
  癸十、非無色相
 
  講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二十頁。癸十,非無色相。
 
  這一科是說明因果而釋相。也就是說,我們看眾生的輪迴,主要是從六塵當中來判斷。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那麼這當中都是以六塵為根本。從六塵當中可以判定他的煩惱相跟造業相,也可以從六塵當中知道他的結果,所以,這個六塵是窮十二變為一個循環。
 
  現在我們講到十二類生的第十種,非無色相。這個非無色相就是說,這個眾生他自己沒有固定的色相,那麼他要怎麼辦呢?他必須假借他人的呼喚跟召引,才能夠引生他的神識而出現色相。他本身沒有固定的色相,但是你一旦去呼喚他、去召引他,他的色相才會出現。
 
(經文)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這一類眾生,他 迷惑顛倒的相貌是「相引輪迴」,就是必須要有人去招呼他、去引導他。比方說軍中的長官的命令,長官一個口令他一個動作,長官要是沒有命令,他就不能有動作。這一類的眾生亦復如是,必須有人去招呼他、去引導他,他才會有這樣的相貌出來。所以他的顛倒是「性顛倒」,他必須要隨順他人的符咒來引導自己的靈性。你看中國道教那個符咒的鬼神,那個鬼神本身也沒什麼作用,但是他符咒一畫,心中產生一個咒願,那個鬼神就有力量出來了。這個就是「性顛倒」。他必須隨順他人符咒的引導,才能夠產生自己的心靈的力量出來,叫性顛倒。
 
  「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他造業的動力來自於咒語。你看那個鬼神,他必須要完全聽命於咒語的引導才能夠產生一種造業的力量,所以他造業的特色是「呼召亂想」,完全依止他人的呼喚跟引導來造業的,自己沒有什麼個人的看法。
 
  「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非無色相就是說,他以前沒有什麼色相,一呼召以後就有色相了,就是無色羯南,流轉國土。
 
  那麼他的相貌有哪些呢?「咒詛厭生」,他要有咒語的力量,這個咒語的人內心要產生一個誓願。有一個誓願力,還有咒語,兩種力量就產生一個生命的現象。比方說古時候印度有一種起屍鬼,那個新死的人,把他抓過來,用這個咒語,還有咒願,這個起屍鬼就可以附在這個屍體上面,起來造種種的業,幫這個咒願的人作種種業。他的這種生命現象,必須假借他人的咒願招呼才能夠產生造業的力量,這個就是非無色相。他本身沒有色相,但是你一招呼他,他就出現各式各樣的色相。
 
1222】為什麼會有「非有想相」這類的眾生?
 
  癸十一、非有想相
 
(經文)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非有想相就是說,他本身有一個想,但是因為外力,外在力量又產生一個另外強有力的想,把他這個想改變了,改變他過去的想。比方說細腰蜂,我們看那個黑色的細腰蜂,有時候在房間飛來飛去的。細腰蜂本身是不會生兒子的,那牠怎麼傳宗接代呢?牠就去樹上抓青桑蟲,那個青色的小蟲,把牠抓過來。抓過來以後,用泥土把牠包在裡面,然後這個細腰蜂就不斷地心念,似我、似我、似我,你就是我的兒子、你就是我的兒子……不斷地對牠釋放這樣的信息。這個青桑蟲本身不想做這個細腰蜂的兒子,是你把我強迫抓過來的啊。但是這個細腰蜂不斷地念「似我、似我」以後,欸,這個青桑蟲的身心世界就改變了,不管外表的色身,不管內在的思想,就不斷地變化,最後就完全變成細腰蜂的兒子,跟牠長得一模一樣,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個性。這是非有想相。就是說,他本身本來不想有這個想相,但是依止他人的強力的咒願的想,使令他產生一個新的想出來,這個就是非有想相。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合妄」就是說兩個眾生過去生曾經互相執著過,我貪愛你,你也貪愛我,有這種和合的彼此的妄想的執著。「罔顛倒故」,這種執著的相貌是迷惘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說它沒有,又好像有,叫「罔顛倒故」。
 
  「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異」,他的業力為什麼叫異呢?就是不同的體質。你看那個細腰蜂,牠小時候是青桑蟲,牠的體質跟細腰蜂是完全不同,但牠長大以後要變成細腰蜂。「迴互」,牠可以迥異為同——把不同體質的青桑蟲透過自己心中的咒願力轉成自己相同體質的細腰蜂,叫迴互,迴這個不相同的體質而轉成相同的體質。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就形成一個新的想,來流轉國土。「彼蒲盧等」,蒲盧就是細腰蜂。「異質相成」,就是彼此是在不同體質的情況之下,因為心中的咒願而轉成相同的體質。這個就是非有想相。他本身沒有這個想法,但是因為過去的因緣,別人給他一個強烈的想法,最後,他接受以後就完全轉成一個新的想法。
 
1223】為什麼會有「非無想相」這類的眾生?
 
  癸十二、非無想相
 
(經文)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非無想,也就是說,他本來也是沒有想,沒有思想,但是因為父母的恩愛之心不斷地去咒願他,以恩愛心來咒願他,結果他就產生一個思想。不過他這個思想是很特別的,是一種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說,他本身是一個無情,本來沒有想,但是父母親把他抱過來以後,不斷地給他一種恩愛的心,欸,它轉成一個有思想的東西。而這個思想是什麼呢?是一個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非無想相。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這種輪迴的相貌是以「怨害」為根本。也就是說,它過去生當中經常是對某種人懷有很深的怨害之心,所以才來輪迴的。所以,他的輪迴的顛倒是以殺害對方為體性的,他生命的本質就是來殺害對方,為這個而產生顛倒了。
 
  看他的造業。「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他的造業相貌就是一個「怪」,非常怪異,也就是不合人情、不合常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父母是世上最親愛的人,從小給他種種的恩愛,給他種種的撫養,可是他長大以後第一件事情,把父母親吃掉!這件事情是很奇怪的。因為母子是一種天倫,他長大以後竟然把他一生當中具有撫養之恩的父母親吃掉了,這個就特別的怪異了。他有這個「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去啖食他父母親的這種顛倒的想法。這是他的造業情況。
 
  看他的果報。「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比方說什麼呢?土梟。土梟就是貓頭鷹。貓頭鷹只有母的,沒有公的,那牠怎麼傳宗接代呢?牠只好「附塊為兒」,牠把地上的土塊抱回樹上,每天用愛心,每天用身體抱著它,給它溫暖,給它愛心,時間久了以後,這個土塊就變成跟牠長得一模一樣的貓頭鷹的眾生。
 
  又比方說破鏡鳥,破鏡鳥是完全只有公的,當然也不能傳宗接代。那怎麼辦呢?「以毒樹果抱為其子。」牠去找一個有毒的樹,當然有毒的樹它的水果也是有毒,牠把這個水果抱回來,也是一樣,每天抱著它,給它種種的愛心,欸,這個水果就轉成破鏡鳥。奇怪的是,這個兒子長大以後第一件事情都是把牠的父親吃掉。這種眾生「其類充塞」。
 
  所以古德說,這種土梟、破鏡鳥是特別嚴重地傷害人之常倫,黃帝當初就下令,所有的祭祀都一定要用這種鳥來祭祀,想要斷絕牠的相續。但是因為眾生的業力相續,到現在還是其類充塞,怎麼斷得了呢?牠有這個果報,就是牠有這個業力;牠有這個業力,就是牠有這個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非無想相。
 
1224】眾生十二類的惑業苦,這種相狀是從什麼地方來?
 
  壬二、總結
 
(經文)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看最後的壬二,總結。以上就是眾生十二類的惑業苦的相狀。這種相狀是從什麼地方來?簡單地講,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隨緣不變之體當中,各人的煩惱業力而循業發現,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的妄動。當然,這個動也是各式各樣,你接觸六塵,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樣煩惱,造各式各樣的業,最後各式各樣的結果出來。就是各人的一念隨緣不變當中而循業發現。當然,這個地方,經文當中主要講的就是六塵,從六塵當中可以判斷他的因,判斷他的果。不過這個地方是針對個人。
 
  如果從歷史上來看,眾生的共業也是有這個道理。比方說我們中國兩大聖賢,孔夫子跟孟子。
 
  你看孔子跟孟子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的標準,認為那個時候是禮崩樂壞。那麼禮崩樂壞的原因在哪裡呢?孔孟的學說思想是認為不在制度的問題,而是人類失掉那種仁愛之心。做父親的不愛兒子,做兒子的也不愛父親,做君王的不愛臣子,臣子也不愛君王,弄到最後彼此互相鬥爭,所以這世間上禮崩樂壞。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個「仁者愛人」。他說,做父親的去愛子女,子女也愛父親,彼此間互相地仁愛,這個世間上才能夠祥和,大家能夠安樂。所以你看孔孟之道,他們兩個人的思想都是提倡仁愛。
 
  但是,他們兩個表達仁愛的態度不一樣,你看那個六塵就不一樣。
 
  孔夫子表達仁愛是含蓄的。諸位你讀讀《論語》就知道,孔夫子在周遊列國,在實踐理想,在遊說諸國的時候,他的色聲香味觸法散發出來的是溫和謙讓的。你看孔夫子在跟諸侯講話的時候,都是拐彎抹角、點到為止,讓這個君主自己去心神領會。你要領會不出來,他也就算了,他就自己離開。他的態度是溫和的、謙讓的。
 
  但是你看孟子的態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達仁愛的時候,剛直、張揚,他就直接了當地指出君王的錯誤。所以你看我們讀《論語》,讀《論語》如沐春風,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溫和謙讓;讀《孟子》如聞戰鼓,孟子講話是直接了當的,他不跟你囉嗦的。
 
  為什麼這兩個人會生長在不同的時代?那當然,眾生的共業!孔夫子是生長在春秋,孟子生長在戰國,時勢造英雄,眾生的共業招感不同的善知識。
 
  春秋當然也有戰爭,但是諸位看看,春秋的戰爭大部分都是為了仁義而戰,為了維持正義而戰。不管他怎麼樣,他還是要去拿一個正義來當他的名稱。所以,打到勝負出現以後,好,我打敗你了,對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打仗之前彼此間還要溝通一下,派個使者看看有沒有緩衝的餘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仗,打到勝負出來就停止了。所以春秋打仗是點到為止的。
 
  到了戰國那完全不同。春秋是為了正義而戰的,歷史學家的批判是這樣,而戰國是為了奪城而戰,是為奪取對方的城池而戰。那幾乎是,奪一個城池以後幾乎是把這個城池裡面的人殺到一個不存。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一打下去幾個月,可以說是血流漂杵。你看眾生的共業,春秋那個時候的人溫和,招感的善知識就比較溫和。你看戰國時代,一個同樣主張的善知識,但是他出現的是一個孟子的相貌。
 
  所以這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確有它的因緣果報。比方說我們臺灣的佛教界,現在也開始產生變化。你看各大道場,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的。諸位!你要慢慢觀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風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表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完全不一樣,乃至於心中的想法,法塵,也不一樣。這個表示什麼,諸位知道嗎?你學《楞嚴經》就知道,就是佛教界這些眾生的共業在改變。共業改變了,他的善知識就改變,跟老一代的作風完全不同,其實這個六塵開始在大變化了。
 
1225】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動,你有這個煩惱業力,它就循業發現。
 
  當然,這個地方就說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外在的世界是從你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所以《楞嚴經》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說,它會告訴你: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現在一直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這個人會自殺?為什麼這個世間會有這麼多犯罪事情?我們永遠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動,你有這個煩惱業力,它就循業發現。我們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變現出來。《楞嚴經》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你一個修行者,你還不知道你是怎麼回事,還不知道這個痛苦從什麼地方來,你就很難改變你自己。比如說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這個病的病根在哪裡,你怎麼治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這個十二類生就是從我們內心的煩惱業力而各自循業發現而來的。
 
  這個地方就講到了眾生的迷真起妄所產生的十二類的顛倒相貌。
 
1226】《楞嚴經卷八》六十個聖位包括哪些?
 
  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 分三:己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己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轉之號;己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
 
  我們看下一段。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
 
  前面是講凡夫的六道輪迴的顛倒相貌,這以下是指的菩薩的這種功德相。這個「滅妄名真」是說,菩薩依止智慧的觀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觀,還有種種波羅蜜的事修,理觀跟事修就建立了六十個聖位這種轉依之號。
 
  這六十個聖位是怎麼算的,我們說明一下。
 
  《楞嚴經》在判教,六十個聖位是這樣:第一個,三漸次,就三個了,它把三漸次判作當中第一個基礎。還有一個乾慧地,就四個了,中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位後又一個妙覺,就構成六十個聖位。它的聖位是這樣子來的。總共有六十個聖位的轉依之號,就是轉煩惱而依止菩提、轉生死而依止涅槃二種轉依之號。
 
  附:(三漸次三位、乾慧一位、十信十位、十住十位、十行十位、十迴向十位、四加四位、十地十位、等覺一位、妙覺一位。)
 
  這當中分成三段: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轉之號;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
 
1227】為什麼說十二類生是互含互攝的?
 
  己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 分二:庚一、結前生後;庚二、標列正明。
 
  我們看第一段。己一、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這個地方先攏總地說明這個三漸次是整個能轉依的妙行,它真實是能夠產生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的這種因地的修學。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結前生後;第二個,標列正明。
 
  庚一、結前生後 分二:辛一、結前生類互具;辛二、生後對治法門
 
  先看結前生後。結前就是結述前面凡夫的「迷真起妄」,生後就是生起後文的菩薩的「滅妄名真」。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結前生類互具;第二段,生後對治法門。
 
  辛一、結前生類互具
 
┌(正明互具)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
│      猶如捏目,亂華髮生。
└(迷真成妄)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先看辛一,結前生類互具,結述前面的十二類生其實是互含互攝的。
 
  這個地方有兩段,先看第一段。佛陀招呼了阿難尊者說,「如是眾生」。如是眾生是指的前面的十二類的眾生,這當中,在每一類的眾生當中又具足了十二種顛倒。比方說卵生的也具足了其他的,胎生、濕生、化生,各式各樣的。每一個眾生,當然,內心當中也具足了其他的十二種顛倒。
 
  這種情況,佛陀講出一個譬喻。「猶如捏目,亂華發生。」說虛空本來是清淨的,沒有花,但是有一個人用手去捏自己眼睛的時候,他就從眼睛當中自己看到自己的花。比方說我們現在有十幾個人,在教室裡面看虛空,你看虛空沒有花啊!如果每一個人捏自己的眼睛,你捏你的眼睛,他捏他的眼睛,你看到你的花,他看到他的花,在清淨的虛空當中各人看到自己的花相出來。那你會說,這個花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從每一個人錯亂的眼睛裡面表現出來。
 
  那麼這個地方合法是什麼意思呢?看下面一段。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這個「妙圓真淨明心」就指「虛空」——我們眾生本具的這種圓滿、清淨、光明的一念心性,本來是沒有這種十二類顛倒,沒有十二類生。但是眾生一念的顛倒,產生了煩惱跟罪業以後,就具足了十二種虛妄的顛倒亂想這個果報出來。
 
  這個地方的意思主要是講這個互含互攝。比方說我們現在是胎生,但並不是說,你今生是胎生,你來生就是胎生。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做人,你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你是一隻螞蟻,你死了以後還是螞蟻,不是這個意思。你是一個人,你今生表現一種胎生的惑業苦,但是你也具足其他的惑業苦,只是它隱藏不現。假設你今天起了某種煩惱、造了某種業,跟十二類生當中某一類生很像的時候,來生它就把那一類生表現出來。牠今生是個螞蟻,但是在螞蟻當中牠能夠產生一個人類的煩惱相、人類的造業相,牠來生就變成人。所以,每一類生當中又具足了十二類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窮十二變為一個循環,他的那個十二類生是不斷地變化、循環的。
 
  這個就是天台宗的理具跟事造。他的事造法界是某一個法界,但是他每一個法界當中,在理性上又具足了其他的十二類生。
 
  這個地方是結前,就是結述前面的十二類生是互含互攝的。
 
1228】對這個十二類生的惑業苦應該怎麼對治?
 
  辛二、生後對治法門
 
  看辛二的「生後」,生起後文的對治法門。那對這個十二類生的惑業苦應該怎麼對治呢?這個地方佛陀講出了一個簡單說明。
 
┌(法說)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    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喻)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
     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法說;第二個,譬喻。先看法說。
 
  你現在要修證成佛的首楞嚴王三昧,「於是本因元所亂想」,這個「本因」就是我們眾生最初的一念妄動,那個一念的妄動就是一切的顛倒之因,叫本因。因為這一念妄動,就產生各式各樣煩惱跟罪業的亂想出來,所以應該要安立三漸次,方得除滅。這是法說。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就好像說,在清淨的器具當中有毒蜜,那怎麼辦呢?先把毒蜜倒掉。倒掉以後還有一些殘餘的毒蜜,怎麼辦呢?用熱的湯水,還有香灰,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用洗潔精來洗滌那個器具,然後才能夠貯藏甘露。首先去掉毒蜜,就是先嚴持禁戒,嚴持四根本禁戒就是除去毒蜜。再用熱湯,「熱湯」以本經來說就是智慧的觀照。再講到灰香,就是其他的種種助行,比方說誦咒等等,乃至於種種波羅蜜的修學。就是雜這個香灰來洗滌這個殘留的毒,然後再貯存佛陀的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兩種的甘露。
 
  本經的重點在破妄顯真。就是你一定要先把這個妄想,那一念妄動所帶動的妄想,慢慢慢慢地息滅,找到你的清淨本性來當作你菩薩道的根本。要以《楞嚴經》跟《法華經》來說,如果凡夫是一個貯存毒蜜的器具,其實《楞嚴經》要做的重點就是兩個事情,就是除掉毒蜜,然後把這個毒蜜洗乾淨。但是本經對於怎麼去貯存甘露,怎麼去修波羅蜜,講得就不詳細了。你看它主要就是在破妄這一塊,怎麼樣息滅眾生的這個惑業苦。至於怎麼去貯存甘露、怎麼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法華經》跟《華嚴經》就講得詳細了。所以《楞嚴經》可以說是《法華經》跟《華嚴經》的一個基礎。一個是把杯子洗乾淨,一個是貯存甘露,這兩個內涵是不太一樣的。
 
1229】什麼叫三漸次?
 
  庚二、標列正明 分二:辛一、標列;辛二、正明
 
  我們看庚二,標列正明。這一段就正式地標列三漸次的名稱,也正式說明它其中的含義。這當中有兩段,先標列,再正明。
 
  辛一、標列。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有三段。
 
  這個「修習」可以說是整個修行的基礎,就是一種善法的熏習,來去除助因。這個助因什麼意思呢?就是生死輪迴的一個助緣。這就除助因,第一個。
 
  第二個是「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們生死的正式的體性。這個正性指的是什麼?就是殺盜婬妄。刳正性指斷殺盜婬妄,因為殺盜邪婬正是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個助因,這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叫正性。除助因,刳正性。
 
  第三個是違現業,就是開始對治眾生身口意向外攀緣的這種生死輪迴之業。
 
  要以蕅益大師的說法,前面兩個,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這個地方就是斷除五辛這種生死的助因;刳正性就是嚴持四種清淨的禁戒。這兩個都是屬於助行。而正式地修學理觀,是在違現業,這正式地正念真如了,對治我們的向外攀緣。
 
  這三個,是可以慢慢地息滅我們前面的十二類生種種惑業苦的顛倒。這個叫三漸次。
 
1230】整個修學就是這三個重點
 
  三漸次的第一個,除助因,比較偏重在道前基礎,要以密宗來說就是先遠離惡因緣。因為食五辛會產生邪惡的因緣:第一個,你內心產生貪欲的煩惱跟瞋恚的煩惱;第二個,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外因緣。產生外在的邪惡因緣跟內在的邪惡因緣。這個就是除助因,這個是道前基礎。其實,正式的修學,到了這個刳正性就正式了,它先斷除殺盜婬妄的行為,再斷除殺盜婬妄的心念,這兩個,刳正性。到第三個,就是正念真如,觀一切法無生,來破我們的攀緣心。這三個,以蕅益大師的說法,整個修學就是這三個重點,《楞嚴經》就是這三個重點。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