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示六欲天之相:四天王天 經文:
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忉利天。經文: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須燄摩天。經文: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兜率陀天。經文: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天。
樂變化天經文: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經文: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結成欲界之名。經文: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楞嚴經卷九。色界﹕總出其因。經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別明其相﹕明初禪三天。經文: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講記
目錄
【1510】仙道跟天道有什麼不一樣?
【1511】欲界諸天(一)——四天王天
【1512】欲界諸天(二)——忉利天
【1513】欲界諸天(三)——須燄摩天
【1514】欲界諸天(四)——兜率陀天
【1515】兜率天跟西方淨土有什麼差別?
【1516】欲界諸天(五)——樂變化天
【1517】到達未到地定有什麼特點?
【1518】欲界諸天(六)——他化自在天
【1519】六欲天基本上是以什麼指標來作判定?
【1520】欲界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叫欲界?
【1521】什麼叫色界?
【1522】生往色界的因是什麼?
【1523】色界初禪三天(一)——梵眾天
【1524】色界初禪三天(二)——梵輔天
【1525】色界初禪三天(三)——大梵天
【1526】什麼是初禪?它具足哪五德?
【1527】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了,二禪就不只是二禪了,
那是整個菩薩道。
【1510】仙道跟天道有什麼不一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五零頁。癸一,四天王天。
我們前面講到仙道,這個仙道跟天道是不一樣的。
從正報的身心上來說,仙道其實是屬於人,所以看上去跟人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他本來就是人嘛!所以,他的壽命跟天的壽命當然不同。你看他頂多壽千萬歲,活到一千歲、一萬歲,頂多一萬歲是最多了。但是,諸天的果報,最少最少,在四天王天都還有九百萬年。那當然不能比了,正報不同。
依報呢?這個仙人雖然能夠飛到空中,騰雲駕霧,但是他不能住在空中,他還是要回到他的高山海島安住,所居住的環境不同。天人住在須彌山,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住的處所也不同。這個地方要揀別。所以你看,我們一般講六道輪迴,就是把仙道併入到人道,其實他就是人道,完全一樣。
當然諸天就不同了。
【1511】欲界諸天(一)——四天王天
癸一、四天王天
我們先看第一個,四天王天。
天的果報體,因為在因地的時候他的人心特別的善良,累積很多的正氣,所以他住在須彌山,四天王是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東西南北,東邊的叫做持國天王,西邊叫做廣目天王,南邊叫增長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有四大天王。
我們先看經文當中所提到的因果的相貌。
(經文)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鎣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先講因地。這個生四天王天的人,他在做人的時候,因地的時候,他「於邪婬中,心不流逸」。說明這個人他是嚴持在家的五戒,他對於夫妻以外的邪婬,不但是身口不犯,而且心中完全沒有任何一點邪念,所以心不向外流逸,這一部分的操守非常的嚴謹。當然他還是有夫妻的正婬的,他頂多就是對於邪婬這一部分能夠做到心不流逸。他因為堅持這個不婬邪的功德力,當然也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等,所以他的內心是「澄鎣生明」,非常的澄淨,而且心地光明。「澄鎣生明」是說這個人的善念特別的堅固而不可動搖。這不是說緣缺不生。任何的境界刺激他,他對善法的堅持都是特別的堅定的,叫「澄鎣生明」。他有這樣的一個堅定的善念,死亡以後他的神識(因為善念是屬於正氣)輕飄到須彌山的半山腰,跟日月來做相鄰,這叫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的男女婬欲的事情,跟我們人世間是完全一樣的。壽命五百歲,但是他們的天壽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所以天壽五百歲是合乎人間等於是九百萬年。天台智者大師論四天王天,說除了上品的十善以外,他要兼修護法之心,特別是護持戒法,五戒的戒法。這個是四天王天他因地對於五戒的堅持,做到「澄鎣生明」而成就四天王天。
【1512】欲界諸天(二)——忉利天
癸二、忉利天
看第二個,癸二,忉利天。
(經文)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忉利天翻成中文叫三十三天,共有三十三個天。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有一個婆羅門,在迦葉佛滅度以後,發心為迦葉佛建立一個塔廟來供養。旁邊有三十二個人來幫助他完成這樣的一個塔廟。這個主事者,他的報就是身為帝釋,他的宮殿在中間,叫做善見城。四邊,東西南北各有八間的宮殿,四八三十二,加中間一個叫三十三天。他居在須彌山的山頂,叫忉利天。
他這樣的一個果報體的因地,就是「於己妻房,婬愛微薄」。前面的四天王天強調的是這個人不邪婬,忉利天就更進一步,甚至於對自己正婬的妻房,他的婬欲之心也特別的淡薄,次數也比較少,他連正婬都淡薄了。他第二個因地,「於淨居時,不得全味」。他在自己獨居的時候,偶爾會生起婬欲的念頭,但是他能夠隨時地加以克制、加以訶責,來調伏他的婬欲的煩惱,所以叫「不得全味」。他有某種的訶責婬欲煩惱的力量。
因為這樣的一種力量,他命終之後,神識就生長在須彌山的山頂,「超日月」。因為日月是居在須彌山的半山腰,所以他已經是住在日月之上。日月之上,當然就日月照不到了,所以他身上自己有光明,他也不需要日月。他居在人世間之頂,是地居天的最後一天,因為下一個燄摩天就是空居天,就不住在地上了。「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忉利天的婬欲跟人類也很接近,只是他沒有流出不淨物,他只是欲漏的時候有風氣,他是把那個風泄掉就算了。他的天壽是一千歲,但是他的一晝夜是人間一百年,所以算出來的話,是人壽的三千六百萬年,他的人壽等於三千六百萬年。
智者大師說,前面的四天王天,除了不邪婬以外,他是護持戒法,而這個忉利天要兼修十善,要有一些利他的慈善事業才能夠生忉利天的。
【1513】欲界諸天(三)——須燄摩天
癸三、須燄摩天
這個燄摩天,「燄摩」這兩個字就是時間的意思。為什麼叫時間呢?為什麼以時間來安立這個天呢?因為這個天日月光明都照不到了,所以白天晚上不是用日月光明來判定,而是用蓮花的開合來判定晝夜的時分,叫做燄摩天。
(經文)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這個燄摩天,他的因地有兩個:
第一個,逢欲暫交,去無思憶。這個人要是有結婚的話,有夫妻的因緣來,暫時地去隨順對方,過去以後,他一點的思憶、一點執著都沒有,可見得這個人的婬欲心是特別淡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於人間世,動少靜多。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動少靜多」這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欲界定。他不是前面那種散散亂亂的,只有善念沒有禪定。這個人平常不喜歡跟人家有一些動態的你來我往這種人事的往來,他沒太多興趣,能少就少。沒有事,他就喜歡在佛堂打坐,「動少靜多」,有少分的欲界定。
也因為他的善念跟禪定的攝持,命終之後他能夠在虛空中朗然,就是自由自在地安住。這以上就是空居天了。這個天,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所以他是以蓮花的開合為晝夜,而且這種天身上都有光明,叫做須燄摩天。
須燄摩天已經沒有男女交媾的事情,就是「比手」,牽牽手,牽牽手就構成婬欲了。他天壽是兩千歲,他的一晝夜是人間兩百年。
智者大師說,這個燄摩天,不但是要修習慈善事業,他有一種功德,這個人心境調柔,不惱害眾生。他去到哪一個地方,他的心都特別的調柔。比方說,開門的時候他輕輕地開,講話的時候也是輕輕地講。他時時刻刻都想到不要去觸惱眾生,他有這種護持眾生善念的心情。這種人這種德行,當然比做慈善事業更微細了,生到須燄摩天,他以不惱害眾生為他的功德。
【1514】欲界諸天(四)——兜率陀天
癸四、兜率陀天
看第四個,癸四,兜率陀天。
「兜率」這兩個字翻成中文叫知足,他對於種種欲樂的事情能夠生知足想。他吃東西,吃到剛好他就停止了;他做什麼玩樂,他適當地就停止了。他有這種知足的正念力。
我們看經文,佛陀是怎麼描述這一天的因果。
(經文)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這個天有兩個殊勝的因地:
第一個,一切時靜。這個不簡單!我們前面講到燄摩天是「動少靜多」,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動。而兜率天這個人,二六時中他的心完全處在寂靜的狀態。說明了這個人怎麼樣?已經成就了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的等持。這個「一切」包括什麼?包括白天,也包括晚上。二六時中他的心就是活在寂靜當中。這第一點。
第二個,有應觸來,未能違戾。但這個人要是結婚了怎麼辦呢?有夫妻來要求婬欲之事,他怎麼辦?「未能違戾」,他也暫時地隨順於對方,但他完全是被動的配合。
他因地有這兩種相貌。
因為他成就了欲界定,他「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他的神識因為禪定的攝持,特別的精細微妙,所以他就「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也就是說,他已經超越了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燄摩天這下三天的相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不接下界諸人天境」指的是什麼呢?是兜率天的外院。因為它有外院跟內院。它的內院是「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外院就跟前面的諸天一樣,就是一種放逸的境界,當然兜率天比較好,他知道知足,他放逸到一個程度自然會停下來。內院就不是了。內院是彌勒菩薩帶了很多很多菩薩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它是彌勒菩薩教化的處所。那麼這樣的一個諸大善人俱會的地方,它是怎麼樣呢?是劫壞三災所不及的。壞劫到來的時候,大三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那個三大災來的時候把諸天破壞了,但是兜率天的內院沒有壞,就「三災不及」,叫做兜率陀天。
這一天的男女的婬欲是雙方一笑,雙方面對面彼此一笑就構成婬欲的事情。他天壽四千歲,但是他的天壽一天,人間是四百年。蕅益大師說,這個兜率天,他不但是慈心修善,還要不惱害眾生,更重要的,這個地方要兼修禪定,要成就欲界定。
我們要看祖師的《高僧傳》,祖師有兩種人:一種人修淨土,那當然沒話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他什麼都不要考慮,一心一意地到淨土去。第二種人,他不想到淨土去,他求增上生。求增上生他的選擇就沒幾個,因為他也不可能到三惡道,到三惡道是障道的,到人間苦惱也特別多,到天上去又很放逸,所以他唯一的選擇怎麼樣?到兜率天去。很多祖師是求生到兜率天,為什麼呢?因為親近彌勒菩薩。他希望龍華三會的時候跟彌勒菩薩一起下降。
【1515】兜率天跟西方淨土有什麼差別?
不過,兜率天跟西方淨土還是有差別。諸位你去讀讀《阿彌陀經通讚疏》,窺基大師作的,他列出了十種差別。我們講其中一種。這個兜率天的內院跟西方淨土差在哪裡?
窺基大師說,西方淨土叫做淨土,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所以你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接觸到每一個草、每一個木,一花一草,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是法身變現的,清淨的法身變現的。
兜率天是業力所感的,你要念佛、念法、念僧,對不起,外境沒辦法幫助你,你自己心中自己生起正念。不可能說你聽到一個音聲、看到一個樹就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可能。所以兜率天叫穢土。他說什麼?叫穢土中的淨土。它的本質是穢土,但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叫穢土中的淨土。這個地方要區別。極樂世界是淨土中的淨土,它真的是淨土。身為一個淨土,不能是業力所變現的。如果是眾生共業所感的,這不能當淨土。那算什麼淨土呢?那是有漏的五塵。
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的人,你看看《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人沒有所謂的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幹嘛要都攝六根呢?他眼根看到一個東西,他就生起菩提心;他耳朵聽到東西,也生起菩提心。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你修行,六根門頭要完全關起來,要內觀,因為你活在穢土,這個五塵是擾動相。所以大家要很清楚,兜率天它是有說法,但是它本身還是屬於穢土,但它是穢土中的淨土。
【1516】欲界諸天(五)——樂變化天
癸五、樂變化天
樂變化天,又叫做化樂天。這個「變化」是什麼意思?前面的四天,它的五塵是固定的。比方說你住在這個宮殿,你今天看它是這樣,明天看它還是這樣子,沒有什麼太大變化。樂變化天不是,它沒有太多固定的東西,它是不斷在變。他心裡想要什麼樣的五塵,他自己就可以變化出來。你說,我這個宮殿,我希望它是藍色的,它就變成藍色系列的宮殿。明天他想,藍色的太單調了,藍色當中再加一點米黃色的,它又多出米黃色的。就是說,他能夠把這個五塵隨心變化,然後來自己受用。當然,可以隨心變化表示什麼?這個人的心力比前面還強,不是只有善念而已,他必須有一點禪定的力量。所以智者大師說,這樂變化天以後要達到未到地定。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經文)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這個樂變化天,他在因地的時候是什麼相貌?說「我無欲心」,就是說他平常是完全沒有婬欲的煩惱。因為他這個人的禪定不是欲界定,是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的人,他婬欲心基本上已經超越欲界了,因為他是剛好接在欲界跟初禪的中間,所以說他的婬欲可以說是被禪定的力量完全地暫時調伏下來。但是「應汝行事」,有自己的夫妻來索求婬欲之事,他怎麼辦呢?他也要應付一下。他在應付的過程中是什麼心態呢?「於橫陳時」,有這個男女美貌橫陳於前的時候,乃至於在男女交媾的時候,他「味如嚼蠟」,就好像在吃那個蠟一樣,淡然無味。就是說他整個過程當中完全沒有婬欲的煩惱,完全是應付行事。不但是前面說是「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他是完全沒有這樣一種煩惱。
「命終之後,生越化地」,他的神識就逾越。這個「越」就是超越下四天之地,高度已經是比下四天更高。「化」是講他受用的五塵,他可以完全隨心來變化。也不是固定的,他可以隨時變化。這一類叫樂變化天。這個天的果報體在行婬欲的時候,「彼此熟視」,就是彼此稍微看久一點,就構成婬欲了。他的天壽是八千歲,一晝夜是人間八百年。
【1517】到達未到地定有什麼特點?
你看天台智者大師講《小止觀》,他說,九心住比較好成就,很好成就,一般人只要貪瞋癡煩惱淡薄,有一定的用功,很容易得到欲界定。但是未到地定非常難成就,因為,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後要達到初禪就容易了。所以這個未到地定是很難成就,很難成就。
那麼未到地定跟欲界差在哪裡呢?就是未到地定有輕安樂。因為未到地定成就的人,他的色身那個四大產生變化了,不是我們這種粗重的色身,他已經有一點初禪的那種四大,少分的初禪的四大在身心世界出現,所以你會覺得這個人特別的輕飄,不像我們是很粗重。
所以他說,到達未到地定有兩個特點:第一個,這種未到地定他不容易退,不像欲界定那麼容易退;第二個,他要成就初禪就容易了,而且他有輕安樂。
這個講樂變化天,他就是有少分的未到地定。
【1518】欲界諸天(六)——他化自在天
癸六、他化自在天
看第六,他化自在天。
前面講這個變化,是要自己去變化;但這一天,他的這個果報的受用,他自己不用變化,當然他自己要變化也可以,重點是別人在變化的時候,他可以把別人變化的東西拿來自己來受用。別人變化出來,他可以把變化出來的東西拿來用,他化自在。看經文。
(經文)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這個人的因地功德有兩個:
第一個,無世間心,同世行事。就是說他完全沒有這種世俗之心。這個地方古德註解說,特別指的是婬欲之心完全沒有了。但是他有時候為了善巧方便,有正式的夫妻來索取,他也會怎麼樣呢?來隨順對方。隨順的時候是什麼心態呢?「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在行婬欲的過程當中是「了然超越」。前面的樂變化天在行婬欲的時候是「味如嚼蠟」,一點滋味都沒有,這個地方不但是沒有滋味,他還可以神遊境外,毫無欲想,他的神識還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超越,神遊境外,「了然超越」,不但是味如嚼蠟,還能夠超越,所以他那個神識更加自在。
看他的果報。命終之後,他的神識能夠超越化無化境。「化」指的是前面的化樂天,他超越化樂天的果報;「無化」是沒有變化的,就是固定的五塵,指的是下四天。
「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他的婬欲是暫時看一下,不像前面是熟視,這個是暫視,叫他化自在天。他的天壽是一萬六千歲,一晝夜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所以他加起來是人壽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
【1519】六欲天基本上是以什麼指標來作判定?
這個地方我們會看到,整個六欲天的判定基本上是以男女的欲望來作判定。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在整個六道輪迴當中,婬欲是一個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牽動的是整個六道的升沉。因為它是個根本,所有的欲望都是跟這個有關係,從這個開展出來,所以他的天上是越往上婬欲越淡薄。你看這個四天王天,他就是跟人道完全一樣,到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夜摩天就是牽手,兜率天笑一笑,化樂天是熟視,他化自在天暫時地看一下,它這個地方越來越淡薄。
【1520】欲界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叫欲界?
壬三、結成欲界之名
我們看壬三,結成欲界之名。
(經文)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這個欲界,它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也就是說,它主要有三種欲望,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跟睡眠的欲望。但這個地方特別的、一個指標性的東西,是以男女的欲望來作指標。這個男女的欲望有兩種的差別:
第一,本經上說這個六天,「形雖出動」。
要往生到諸天,這個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對於這個欲望要「出」,要少分地出離這種婬欲的擾動之心,要有少分的出離。如果完全是投入到婬欲當中,那當然這個人不可能生天。「形雖出動」,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離的力量。這個地方,圓瑛老和尚把這個「形雖出動」分成六種差別。
他說,四天王天的動,「只有內動,沒有外動」。就是說他的動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有散動、擾動,夫妻以外的他是絕對不能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動,這是四天王天。
忉利天,是「雖有內動,漸漸輕微」。雖然還有煩惱的活動,但是他的次數減少很多了,淡薄了。
第三個,夜摩天是「遇境方動,去無思惟」。夜摩天他不但是內動減少,就是他要有環境來刺激他的時候他才動,平常的時候他是沒有這個念頭。
兜率天是「心中寂靜,境迫不違」。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靜,真的是外境不斷地逼迫他,他只好隨順一下,兜率天完全是被動配合。
第五個,化樂天是「雖有欲境,交中無味」。雖然有欲境的活動,但是他整個過程當中是索然無味。
第六個,他化自在天是「色身雖合,內心超越」。他完全是超然物外。
所以他這個動還有六種差別。總而言之,他已經能夠少分地去出離婬欲。也就是說,他能夠去怎麼樣?訶責,訶責婬欲的過失是不淨的、是苦的等等。
第二,「心迹尚交」。
蕅益大師說,什麼叫「心迹尚交」?心指內心,迹指的是色身。也就是說,他這個身心世界還有相交之事。「形雖出動」是讚歎他,哦,他這個人已經不簡單了,已經有一點出離婬欲煩惱的力量,但是還是不能完全地避免婬欲的煩惱。
不過,蕅益大師把這個六天分成兩類。他說下四天身心俱交。下四天,也就是說從四天王天乃至於兜率天,這種情況「身心俱交」。但是上二天,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
到這個地方,六欲天因為都還有男女欲望的這種「心迹跡尚交」的事情,所以總名為欲界。
在古德註解當中也提到說,魔王住哪裡呢?我們說六欲天的天主是波旬。三界的天主當然是大梵天。這個魔王是住在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上面有一個宮殿。他是隸屬於他化自在天,但是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有一個宮殿,他就住在那個地方。他是住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禪的中間,但是他是判屬於欲界。
【1521】什麼叫色界?
辛二、色界 分三:壬一、總出其因;壬二、別明其相;壬三、總結其名
我們看下一科,辛二的「色界」。
到這個地方都還有三種欲望;色界以去,他完全沒有男女的欲望,沒有飲食的欲望,沒有睡眠的欲望,完全是以禪定的法樂為食。這個色界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雖然有禪定的攝受,能夠以禪悅為食,但是他還有色身的存在。但他那個色身有兩種功德:第一個,充滿了光明;第二個,他的形質特別的殊勝,他完全是只有童男之相。他沒有男女相,因為他沒有婬欲心,所以他招感的果報體就沒有女眾之相。完全是童男之相,完全是化身,而且充滿了光明,形質特別的殊勝。所以,這個色界就是形容他色身的光明殊勝,叫做色界。
這當中有三科:一,總出其因;二,別明其相;三,總結其名。
【1522】生往色界的因是什麼?
壬一、總出其因
先看生往色界之因。看經文。
(經文)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這個人是一個修心之人,就是說在因地他不是普通人,不是像我們平常做做慈善事業,心外攀緣,不是!他是一個修習禪定寂靜之人。但是他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不假禪那。他沒有修習出世間的三昧,我們講真如三昧,他沒有依止不生滅心來修禪定。第二個,他也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換句話說,他還是有所攀緣、有所得,缺乏出世間的定慧。
但是他的好處呢,他能夠執身不行婬欲。他能夠依止世間的持戒跟禪定的攝持,使令他的色身暫時不起婬欲之事,所以他「若行若坐」,對於這樣的婬欲之事,「想念俱無」。這個「念」跟「想」有什麼差別?在唯識學上說,這個「念」就是你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的回憶,叫做念。這個「想」就是說,你沒有發生過,你自己憑空想像出來,叫想。
這個色界的眾生,他在生命當中完全不必靠飲食,也不必靠睡眠,所以他肚子餓的時候,在註解上古德說,他肚子餓怎麼辦呢?他疲累怎麼辦呢?他就入禪定。入禪定以後,他這個三昧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殊勝的法樂。法樂就能夠滋養他的色身,他出定以後精神特別的飽滿,他這個餓的感覺、疲累的感覺完全消失掉。他完全沒有這種需求。
【1523】色界初禪三天(一)——梵眾天
壬二、別明其相 分四:癸一、明初禪;癸二、明二禪;癸三、明三禪;癸四、明四禪
看壬二的「別明其相」,各別說明這個禪定的相狀。這當中有四段:一,明初禪;二,明二禪;三,明三禪;四,明四禪。
癸一、明初禪
先看明初禪。
┌(梵眾天)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
│ 名梵眾天。
├(梵輔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
│ 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大梵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
│ 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苦離漏止)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初禪有三天。先看第一天。
(經文)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梵眾天,當然,到了色界以後,他的禪定已經堅固成就了。我們知道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決定,還是屬於一個過度。到了初禪成就以後,他對三界的愛欲跟情染就完全沒有想念之心,所以,他因地沒有婬欲的念頭,當然不會生長在欲界。那麼這個人臨終的時候,神識就應其清淨的梵行之念,而生為梵眾天。梵眾天就是初禪天的一般的大眾的人民,就是他們的人民大眾叫梵眾天。
【1524】色界初禪三天(二)——梵輔天
看梵輔天。
(經文)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這個梵輔天就是大臣,輔佐大王來管理事務的大臣。他的因地有兩個:
第一個,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這一點跟前面的初禪差別不大。他對三界的愛欲的煩惱調伏了,他這種禪定離欲的心堅定地現前,這一部分跟前面沒有太大差別。
重點在下一句話,「於諸律儀愛樂隨順」。前面的持戒是屬於比較大方向的,偏重在調伏煩惱,但這個梵輔天對於大小的律儀,特別是威儀,特別地重視,「愛樂隨順」。沒有人強迫他,他就是很喜歡去注重自己的大小律儀,所以有這種威儀的德行。那麼這個人「應時」,就應其定共戒(他有禪定跟戒行的清淨),能夠行種種的梵行之德。
這個梵行之德有兩部分:第一個,他自己愛樂隨順這個梵行之德;第二個,他能夠弘揚教化眾生遵守梵行之德。這一點就不同於梵眾天。梵眾天偏重在自己的修學,這個梵輔天能夠以這個梵行之德來勸人家修學梵行,讚歎梵行的功德,所以他有一種利他的妙行,叫梵輔天。
【1525】色界初禪三天(三)——大梵天
看第三個,大梵天。
(經文)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大梵天當然是天王。他的因地有三個:
第一個,身心妙圓。讚歎他的身心世界是微妙圓滿。第一,妙。什麼叫微妙呢?蕅益大師說,他能夠完全地遠離欲界粗重汙濁的身心,他沒有這種欲界的愛染。第二,圓。相較前面的諸天,他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滿足,叫做圓。這是第一個,他的戒行更加的清淨,他的威儀更加的莊嚴。
第二個,威儀不缺,清淨禁戒。他不但是威儀不缺(這個地方的威儀不缺是指他這個人行住坐臥都不放逸,而具足持戒之德),不但能夠奉持清淨的淨戒,身口意清淨,而且他經常保持攝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
第三,加以明悟。這個「明悟」,就是說他能夠通達慈悲喜捨之理,他有這種四無量心,廣大的慈悲心跟喜捨之心。
以這三種的因地,他能夠「應時」,應其持戒清淨跟慈悲喜捨之德,以這兩種德行來統領整個梵天的大眾,而為大梵天王。這個指的是他的天王的德行。
【1526】什麼是初禪?它具足哪五德?
我們看總結。
(經文)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前面三種的天已經成就這種殊勝身心之流。因為他已經離開欲界粗重汙濁的身心,而產生一種安樂精妙的身心,所以他這種身心世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他沒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沒有三苦當中苦苦的逼迫。當然,他還有無常敗壞之苦,還有微細的行苦。所以,雖然他沒有真實地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的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欲漏,「名為初禪」。
初禪,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了生,這個生就是三界的粗重的身心,而產生一種跟喜樂相應的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說,初禪具足五德,五種功德:第一個,覺;第二個,觀;第三個,喜;第四個,樂;然後,心一境性。
初禪是有覺觀的。他這個覺觀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下一段會說,智者大師解釋這個覺觀,他說有兩種覺觀的意思。
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什麼?要訶責五欲!他必須用不淨觀,也就是說,他要觀察我們眾生為什麼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我們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在這個覺觀當中,他就如實地觀察我們的色身,其實,把這一層皮撥開以後,把這個肉也撥開,我們看到我們的色身是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他以這個不淨的覺觀來訶責欲愛的煩惱,所以,他成就禪定的時候,他這個覺觀是還在的,而且要不斷地保留。
下面會說,因為初禪的特點是,雖得禪定但是並不堅固,到二禪覺觀就沒有了。初禪要隨時用這個覺觀來訶責五欲,來保護他的禪定。所以你看這個初禪,在這個大三災現前的時候,火燒初禪。為什麼?因為覺觀之火,他還有覺觀,他心中還有這種微細的念頭在動,所以他招感了初禪之火。
「喜」,他有這種歡喜的心。「樂」,喜跟樂都是快樂,但樂是比較微細,喜是比較粗。這是喜、樂。
「心一境性」,當然大家很清楚禪定的相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這個是禪定的相貌,心一境性。
這個是整個初禪的相貌,到了二禪以去就沒有覺觀了,二禪以去也沒有前五識的活動。這個是講到初禪的情況。
【1527】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了,二禪就不只是二禪了,那是整個菩薩道。
這個地方他調伏煩惱,我們看佛陀在講經的時候講,他都沒有修什麼真實三昧。這什麼意思?你看佛陀在訶責這個欲界諸天,他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或者是色界天在調伏煩惱的時候,都有一句話,說他們沒有真修三昧。這什麼意思?他們雖然用不淨觀來訶責煩惱,但是他沒有真實地正念真如。
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說,你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你本來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一個思想:我們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我們要懺悔業障,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我們要了生死,要站在什麼角度呢?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是整個本經的核心思想,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整個戒定慧,以無住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學。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了,你加這個觀念,二禪就不只是二禪了,那是整個菩薩道。所以你看修行,就一念之間。你一念之間提升了,你所修的法門全部提升了。
但問題是,他不能夠正念真如,他就只能夠活在那麼一個小範圍裡面對治煩惱,還是以生滅心來對治煩惱,那當然效果就有限。站在一個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那就糟糕了,那就是兩個人整天在那邊抗拒,在那邊對抗,那這個就很難了,很難跳脫出來。這個觀念就在這裡,這個地方。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