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87/134
第85.楞嚴經卷六.四種清淨明誨:殺戒、盜戒。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盜戒。經文: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85《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講記
目錄
【1059】菩薩戒是由理而入事,它先入理觀,然後再從理觀當中產生事相的修學。
【1060】菩薩的戒體,這個理觀有兩個主題
【1061】既然佛陀不允許我們吃眾生肉,那佛陀不是直接變現蔬菜就好了嗎?
為什麼要變五淨肉,然後給後世產生一個這樣的誤解呢?
【1062】為什麼吃肉就不能稱為是一個修學聖道的佛弟子呢?
【1063】在本經中,對末法眾生的吃肉,佛陀為什麼提出一個很嚴厲的訶責
跟批判?
【1064】一方面要殺生吃肉,一方面又想遠離三界輪迴,那根本就是不可得的!
【1065】佛陀教誨我們在斷殺生的時候,要斷哪三種因緣?
【1066】能夠不吃、不用眾生的任何東西,那是真實的解脫
【1067】臨終的時候,你希望沒有障礙,沒有這些冤親債主來障礙你,你就少
吃他們的肉
【1068】何為盜戒?持盜戒有何功德?
【1069】我們為什麼要斷離偷盜?
【1070】這一段是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種預言
【1071】佛陀教誡弟子們如何捨貪?
【1072】為什麼疑誤眾生在佛教裡面是非常嚴重的過失?
【1073】為什麼不能更改佛陀製定的戒律?
【1059】菩薩戒是由理而入事,它先入理觀,然後再從理觀當中產生事相的修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八十六頁。辛二,殺戒。
《楞嚴經》的修學方法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別。正行主要就是修學耳根圓通的法門。助行當中本經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嚴持四根本重戒,第二個就是誦持楞嚴神咒。這兩個助行。
我們這一段講到嚴持四根本重戒。這個地方的戒法跟我們一般的聲聞戒法是不太一樣的,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它分清楚。聲聞的戒法是以事相作根本的,是由事而入理的。你看我們在修學比丘戒的時候,剛開始不是很重視無常無我的智慧,反正你就照著做,佛陀所製定的制教你照著做,然後才慢慢地由戒再修定、再修慧,它是由事入理。菩薩戒是相反的。菩薩戒要求你一開始就安住菩薩種性,你才有資格持戒。所以菩薩戒是由理而入事,它先入理觀,然後再從理觀當中產生事相的修學。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它區分清楚。
【1060】菩薩的戒體,這個理觀有兩個主題
當然,菩薩的理觀就是一種所謂的,我們一般叫做菩薩的戒體,這個戒體的內涵,在蕅益大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本》,他老人家提出了七個重點,我今天講出其中兩個。他說,菩薩的戒體,這個理觀有兩個主題,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本源清淨以為其體;第二個,增上的善心以為其因。
首先就是,你整個菩薩道的斷惡、修善、度眾生,你依止什麼樣的心態來做這件事情,心態是很重要。它整個菩薩道的體就是本源清淨,我們講是因為正念真如,所以開顯我們內心本具的清淨本性。在清淨本性當中本來沒有殺盜婬妄啊!既然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沒有殺盜婬妄,那當然我們應該要不殺盜婬妄。
我們過去在持戒的時候是從因果的思考。我為什麼不殺偷婬妄呢?因為殺盜婬妄來生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一般我們在人天乘持戒的思考是業果,但菩薩戒的思考不是這樣,它是念念隨順真如。我既然要成佛,我就應該隨順真如,真如沒有殺生,所以我不應該殺生。殺生是妄想做的事情,真如怎麼會殺生?因為它內心當中本來沒有殺生的功能嘛。所以,它這個地方,第一個,你整個心態的依止點是本源清淨,以真如本性來當作你整個菩薩道的體。
其次,以增上的善心為因。這個因就是功能。你要表現菩薩道,你一定要有一個功能。這個增上的善心就是菩提心。你要觀察十法界的差別因緣,思惟佛法界的功德,而生起上求佛道;思惟眾生法界的痛苦,而生起下化眾生。上求下化來當作整個菩薩道的那種因,就是那個功能。
也就是說,整個菩薩道,它整個修學的行動,是從清淨心跟菩提心的結合所發動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整個修學是先從理觀而入事修,先安住菩薩種性,然後才有菩薩的修學的行動。
【1061】既然佛陀不允許我們吃眾生肉,那佛陀不是直接變現蔬菜就好了嗎?為什麼要變五淨肉,然後給後世產生一個這樣的誤解呢?
我們看講義的辛二,殺戒。
◎廢權防難
這個地方我們從第四段「廢權防難」開始說起。
(經文)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這段經文裡面講到殺生的一個相關的情況,就是吃肉的問題。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預言說,在末法時代有很多的所謂的善知識提倡吃肉。他怎麼說呢?他說食肉是得菩提路,說這個吃肉會讓我們身體健康強壯,是有助於修菩薩道。佛陀知道,在末法時代有很多這樣的邪見眾生出現,所以必須要把這個觀念講清楚,把食肉的問題很清楚地做一個交代。
佛說,「我令比丘食五淨肉」,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是允許比丘來食用五淨之肉。五淨肉是指什麼意思呢?第一個,不見殺;第二個,不聞殺;第三個是不疑為我殺;第四個是自死,自然死亡的;第五是鳥殘,鳥類吃剩下的這些肉食。這五種因緣具足,就表示說,比丘得到這個肉是沒有殺生的因緣,牠的死亡跟我完全沒有關係,那佛陀是允許吃五淨肉。
但這個地方其實有它的一個背後的內涵在裡面,佛陀要講出來。他說,這樣的肉其實是我的神通道力所變化的,所以根本沒有生命現象。
那麼,佛陀為什麼要用神通道力變現五淨肉來讓比丘吃呢?佛陀講出他的道理,說,在婆羅門,就是講印度,氣候是地多蒸濕,有時特別的乾旱,有時很多的雨水,濕氣很重,而且在整個土地當中的結構,很多的沙石,所以一般的蔬菜根本就很難生長。在這情況之下,假設不開緣吃五淨肉,那比丘就很難去維持他的生命。所以佛陀以大悲心來顯現神通力,來變化五淨肉。這個五淨肉是佛陀的大慈悲的神通所加持的,它只有肉的假名假相假用,根本沒有生命現象,主要是讓比丘得到這樣的滋味來維持他的生命。
這個地方就等於是先做一個預言。有人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陀也允許吃五淨肉,那我們現在當然也可以吃!這一段,蕅益大師在註解當中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既然佛陀不允許我們吃眾生肉,那佛陀不是直接變現蔬菜就好了嗎?為什麼要變五淨肉,然後給後世產生一個這樣的誤解呢?
蕅益大師解釋說,佛陀的出世不能有種種的怪異的現象,要很正常。你看,佛還沒出世之前印度沒有蔬菜,結果佛出世以後變成有蔬菜,佛滅度以後蔬菜又消失了,那大家覺得很奇怪啊!佛教是不能提倡這種怪力亂神的,所以佛陀在世間不能壞世間的假相,這點很重要。《金剛經》講,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相。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佛陀必須要隨順眾生的因緣,是這個道理的。這個地方佛陀把佛世的時候五淨肉的真實相貌講出來了,那大家就不能有藉口了。
【1062】為什麼吃肉就不能稱為是一個修學聖道的佛弟子呢?
佛陀在第二跟第三段就開始把食肉的過失講出來。
(經文)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奈何就是為什麼。這有訶責的意思了。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吃五淨肉還有道理,因為那個五淨肉是佛陀變現的嘛。現在,佛陀滅度以後,這種變現的五淨肉已經不存在了,如果眾生又吃五淨肉,那這樣子怎麼能夠稱為是一個修學聖道的佛弟子呢?
為什麼吃肉就不是佛弟子呢?這以下講出它的道理。他說,汝等弟子當知,一個修道之人經常吃肉,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這個地方我們講他有這種多聞的智慧),具足一些相似的知見,乃至於有種種三摩地的禪定的相似功德——他有多聞的智慧、有少分的禪定,但是這個人是怎麼樣呢?大羅剎!我們看佛陀在戒律裡面訶責弟子,很少用這麼重的話來訶責,說你這個人是大羅剎。你看菩薩戒,這個人明明知道這個是過失,故意的起心來犯戒,佛陀頂多說這個是癡人,「畜生無異,木石無異」,說你這個人是個畜生,是個石頭,沒有判斷力。頂多這樣子。而這個地方是說,你等於是羅剎了!什麼叫大羅剎呢?羅剎是吃肉的嘛。但是,你是一個有多聞智慧的羅剎,一個有禪定的羅剎,這叫大羅剎,但是你的本質還是羅剎。
那麼他的結果是什麼?「報終必沉生死苦海。」當然,他有這樣的福報,他享盡以後就墮落到三惡道去,變成鬼神之類了。前面我們講到,上品的大力鬼王,中品的飛行夜叉,下品的就是地行羅剎。「非佛弟子」,因為他已經損害了自己的菩提善根,即便他每天還是拜佛、持咒,有種種的加行,但是他已經破壞他的菩提的善根。
如是食肉之人,彼此相殺相吞,這種因果的展轉相續,未已,就是沒有了期,又怎麼能夠去出離三界呢?因為你一天到晚吃肉,欠眾生很多命債,你什麼時候才能夠還得清呢?
【1063】在本經中,對末法眾生的吃肉,佛陀為什麼提出一個很嚴厲的訶責跟批判?
◎諸佛教誨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所以佛陀做一個總結,就是要阿難尊者,你應該把這樣的正法展轉地流通到後世,讓大家知道:要修學大乘的三摩地,次斷殺生!
當然這個地方講,第一要斷婬心,第二斷殺心,這才是「如來」——這個如來指現世的佛陀,「先佛」——是過去佛陀,過去現在諸佛決定的清淨明智的教誨。
我們看,在大乘經典當中,佛陀對吃肉訶責這麼嚴重的,很少,像《楞嚴經》這麼嚴重的,很少,佛陀一般是大概帶過去。當然他的理由就是說,這個吃肉有什麼樣的問題,會變成大羅剎呢?在《梵網經》講得很清楚,它說:「食肉之人,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說你這個人本來很有慈悲心,但是你每天吃肉,慢慢地,無形當中你慈悲心消失掉。所以,有些人說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其實這句話是完全不合道理。你酒肉穿腸過的時候,你的佛已經慢慢不在心中坐,是那個羅剎在心中坐了,怎麼是佛還在心中坐呢?它破壞你的大慈悲心。
這個道理,在唯識學講得很清楚。唯識學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攝的,心會牽動你的色身,色身也會牽動你的內心。比方說在《宗鏡錄》,永明延壽大師講一個小故事。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群比丘在山林中修學。那個時候大家結夏安居,九旬用功,很多人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在用功當中有很多的猴子過來,看到比丘這麼用功,很精進,大家都在打坐,起歡喜心,就送很多的鮮花,送很多的水果,來供養這些比丘們。比丘九旬用功以後成就聖道,就離開了。離開過沒多久,外道也看到這個地方,欸,這個環境不錯啊,他也住下來。過去供養比丘的那些猴子也過來,看他們在修行,也拿花拿水果來供養。但這猴子一看,哎喲,這些人跟之前那些人的動作不太一樣!比丘都是正襟危坐的,外道有的是一隻腳站著,有的是躺在地上,各式各樣的姿勢。猴子剛開始看還不怎麼樣,看久了就很生氣,他們怎麼這樣子呢!結果猴子就受不了,成群衝下來,就強迫這些外道坐好,把他們的腿盤好,雙手結法界定印,把他們的眼睛強迫閉起來。外道剛開始當然抗拒,但是久了,欸,這個方法還不錯,容易攝心哦。結果,因為結跏趺坐的關係,外道很快地成就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在《宗鏡錄》上永明延壽大師就說,可見得你身體的動作會影響你的內心。你看外道,剛開始沒結跏趺坐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得到禪定,都是散亂的。吃肉只是一個色身的行為,但是我們的五蘊身心,身心世界是互動的,色身會影響你的內心,內心也會影響色身。諸位學習沙彌律儀知道,為什麼要具足威儀?因為威儀會產生攝心的效果。
這個地方,佛陀對末法眾生的吃肉,可以說產生一個很嚴厲的訶責跟批判。
【1064】一方面要殺生吃肉,一方面又想遠離三界輪迴,那根本就是不可得的!
◎解脫之本
那應該怎麼辦呢?下一段講到對治的方法,先講出一個譬喻,再作法說。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說一個人假設不斷殺(在《楞嚴經》講斷殺不是只有殺生,包括你吃肉,包括你吃眾生的所有的部分,都叫做殺。這個地方的殺生是很廣泛的),假設你不斷除這樣的殺生的心念跟行為,而只是一味地修學大乘的三昧,就像一個人,自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結果又高聲大叫,希望別人沒有聽到。換句話說,你把自己耳朵塞住,只有你自己沒有聽到,別人都聽到了,這叫欲隱彌露。就是本來要隱瞞自己的過失,結果更加地顯露他的過失。也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殺生吃肉,一方面又想遠離三界輪迴,那根本就是不可得的!
先講出一個譬喻,這以下合法。當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經文)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這個地方佛陀先講出一個比況。說身為一個清淨比丘乃至於清淨的持戒菩薩,在歧路(這歧路就是鄉間的小道)行走的時候,乃至於生草,就是有生長功能的這些野草,都不去踩踏,當然也不可能用手去拔。佛弟子連對草都這麼地愛護,修學大悲心的這種大乘佛弟子又為什麼會取眾生的血肉來充食呢?就是說,連草都不可以去踏了,何況是吃眾生肉——一個有生命的眾生肉呢?這是比況。
【1065】佛陀教誨我們在斷殺生的時候,要斷哪三種因緣?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看下一段佛陀就講得很清楚。
(經文)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
這個地方佛陀要我們在斷殺生的時候要斷三種因緣。
假若諸位比丘在修學禪定的過程當中,「不服」,這個服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服食,食用的食,服食其肉;第二個,服用,就是穿的衣服、鞋子叫用。服食跟服用。「東方」,這個東方指的是中國,印度在西方。我們中國的「絲綿絹帛」,其實這四個字加起來就是等於絲織品。絲是一個總稱;綿就是比較細的絲,就叫做綿,產出來的細絲叫綿;那絹呢,這個地方就念作ㄐㄩㄢˋ,這個絹就是由生絲所做成的物品,把這個絹做成棉被、做成手帕等等;帛,就是把生絲再跟其他的東西混合加工以後的作品。總而言之就是絲織品。佛陀舉出三種要斷的,這個絲綿絹帛是最重的,因為這個可以說是廣泛的殺生所成就的。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靴履就是動物的皮做成的鞋子,裘就是野獸的皮所做成的衣服,毳就是野獸的毛。皮跟毛來做成的衣服鞋子之類的。
還有「乳酪醍醐」。這個大家清楚了,剛出來的叫做乳,提煉以後就變成酪,乃至於再精緻變成醍醐。
佛陀在本經當中是講得很微細,斷了三種東西。
但這三個當中,其實蕅益大師說,有淺深的差別。蕅祖在註解上說,絲織品是最嚴重的,大小乘同制,而且沒有開緣,絲織品是沒有開緣的。靴履裘毳是大乘不許,小乘有開緣,所以它是中等。乳酪醍醐大小乘都有開緣,有重病的因緣它是有開緣。這三個剛好是有輕重的差別。
【1066】能夠不吃、不用眾生的任何東西,那是真實的解脫
這個人能夠完全不吃動物的東西,這種比丘在世間上是真實的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他生命的相貌就是「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他的生命可以說只是來酬償過去的命債,隨緣消舊業,他不再造新殃了,未來也不再遊於三界之中。
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因為你吃牠的肉,用牠的皮毛,你就跟眾生結下一個業緣,你再也離不開跟眾生的一種力量,你跟牠有緣嘛。你看他為什麼做你的兒子呢?就是跟他結緣。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就好像一個人,他食用地中的五穀雜糧,就再也不能夠離開大地。因為這五穀雜糧是地上的東西,你吃了它以後,你跟大地結緣,就離不開大地。這有實際的例子。說是在我們人世間,最早的時候,劫初,光音天從天上掉到人世間的時候,他是有神通的。但是後來他因為吃了地上的一種滋養的(叫地肥),以後,再也飛不回去了。因為他吃了大地的東西,他就跟大地結緣,他就離不開大地。你吃了眾生的東西,你就離不開眾生了;他輪迴,你只好陪他輪迴。是這個意思。
所以佛陀做一個總結。
(經文)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也就是說,我們有志於要離開三界的人,一定是要怎麼樣?色身的行為還有內心的活動,「身心二途」,對於「身」——動物的血肉,「身分」——動物的皮毛,這兩個,都能夠不服用也不服食,這個人在三界當中才容易跳脫出去。
【1067】臨終的時候,你希望沒有障礙,沒有這些冤親債主來障礙你,你就少吃他們的肉。
◎判決邪正
我們看總結。
(經文)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果能夠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就是佛陀所宣說的一個正法眼藏;假設違背前面的旨意,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見。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戒律的時候,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說綿羊的毛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多人提出質疑。諸位知道,綿羊的毛就像我們剪頭髮一樣,時間一到它自然要掉的。所以你把它剪掉對牠完全沒有任何影響,牠也不會痛苦,就像剪頭髮一樣。但是佛陀還是不允許用!那我們在《楞嚴經》得到答案了:因為你用牠的東西,你就跟牠結緣,那對我們離開三界當然是很不好。
有一個禪師,他行腳,剛好到一個古鄉村,看到有人在辦喜事。他看了以後就講一個偈頌,說:「娑婆眾生苦,孫子娶祖母。牛羊桌上坐,六親鍋內煮。」他說,眾生在六道輪迴是很痛苦的,為什麼呢?這個因緣,你看,變來變去的。你看,孫子娶祖母,因為這個祖母過去愛這個孫子,所以祖母死掉以後跟孫子結緣。牛羊桌上坐,過去所殺的牛羊,你過去吃牠的肉,現在你變成牛羊,他來吃你的肉,所以牛羊變成人來桌上坐。六親,過去的六親在鍋內煮,準備給人家吃的。這個所謂的肉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諸位!如果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他講到臨終的正念,除了念佛以外,印祖是很強調吃素的,他的理念就是從《楞嚴經》出現的。就是說,你希望臨終的時候沒有障礙,沒有這些冤親債主來障礙你,你就少吃他們的肉。今天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跳到那個地方去,你身體的負擔是越少越好。你背了一百公斤,你很難跳過去。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你能夠不吃眾生的任何東西,那你真實地解脫,你減輕自己臨終的負擔。是這個道理。
【1068】何為盜戒?持盜戒有何功德?
辛三、盜戒
┌(持戒功德)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
│ 死相續。
│
├(犯戒過失)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
│ 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
│ 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
├(預記末法)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
│ 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
│ 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
├(佛教捨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
│ 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
│ 去已無返。
│
│ ┌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
│ │ 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
├(違教深害)┤
│ └ 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
│ ┌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
│ │ 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
│ │ 上爇一香炷。
│ │
├(捨貪近道)┼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
│ │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 │
│ └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
│ 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
├(諸佛教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 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
├(三昧之本)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
│ 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
│ ┌(身捨貪悋)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
│ │ 食餘分,施餓眾生。
│ │
│ ├(心捨慢瞋)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
│ │ 同於稱讚。
├(施捨之法)┤
│ ├(身心捨盡)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
│ │ 眾生共。
│ │
│ └(不著權乘)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
│ 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
└(判決邪正)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辛三,盜戒。
這個「盜」的定義就是不與而取他物,它等於是我們所對治的惡法,包括了偷盜,包括了搶奪,乃至於用詐欺的方法來騙取財物,都叫做偷盜。這個「戒」是能對治的法。但是這個地方能對治的,我們講過,在本經當中講到四根本重戒,都不只是身口而已,它還偏重在意業的斷除偷盜之心,因為在菩薩戒是重理觀的,重意業的。因為菩薩戒根本的思想,整個菩薩戒就是在加強你的菩薩種性,它是從菩薩種性發動出來,最後加強你的菩薩種性,所以它重視意業。
這個地方經文有十段。
◎持戒功德
(經文)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第一段是個總說,就是持戒的功德。在世界當中的六道眾生,假設我們這念心不生起偷盜之心,當然這個地方要有理觀的智慧,你一個人不生偷盜,那你當然要安住真如本性。一個人安住在無明妄想,就很可能生起偷盜,所以你要遠離這種虛妄的生滅心,而回歸到不生滅心,你才能夠做到其心不偷,那就不再隨順於生死業力的相續。可見得偷盜是增長生死業力的,是障礙我們出離的,是這個道理。
【1069】我們為什麼要斷離偷盜?
◎犯戒過失
(經文)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這以下佛陀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斷離偷盜的主要因素。說汝等修學大乘的三昧,真正的目的是要離開三界的塵勞煩惱,但是假設「偷心不除」,不但三界的塵勞不可出,而且會有以下的過失:縱使我們有多聞的智慧,有少分的欲界定跟未到地定的功德,但是我們內心當中還累積了很多偷盜的內心的功能,最後的結果是必落邪道,這種邪曲鬼魅之類的眾生。「上品精靈」,假設你的福德資糧很夠,那就是一種精靈。精靈主要的功能就是盜取日月的精華,他依靠山、依靠水而住,偷取日月的精華。中品的妖魅,妖魅是偷取人類的精氣。下品的邪人,邪人就是被前面這些所謂的精靈妖魅所附著的,幫這些精靈跟妖魅做事的人,叫邪曲之人。
前面三品之人都是屬於這種邪曲的一類的眾生,而且他們都各有他相應的眷屬,每一個人都產生邪見,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成就無上覺道。這種人會那麼堅固地生起偷盜,差不多都有邪見支持。都是無慚無愧,都是邪知邪見的,才有辦法產生那麼大的力量。
【1070】這一段是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種預言
◎預記末法
(經文)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這一段是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種預言,說在我滅度之後,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到了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有兩種特色:外在的環境可以說是去佛久遠,所以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內在的因素是障深慧淺,善根淺薄,煩惱粗重,所以造成了一種魔強法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就有很多很多妖邪的眾生開始出來活動了。他們出來活動,也不可能現出他的本來面目,說我是妖邪。他不是這樣子。他隱藏自己,「潛匿奸欺」。潛匿奸欺就是他隱藏他內在的奸詐欺誑之心,表面上現出善知識的相貌。他經常好言吉凶禍福,以得道的善知識自居,他要包裝一下自己。但是你看看他所說的法,他自己就稱自己是上人之法。上人之法就是,甚至於自己以菩薩、以古代的佛自居。他這樣子的目的,是要迷惑這種沒有知識、沒有教理和判斷力的愚夫愚婦。
那麼他是用什麼方式呢?「恐令失心」,他往往好言吉凶,哦,你這個人可能什麼時候會有災難,用恐嚇的言詞使令這個人失去了主張。失心就是他已經沒有判斷力了。尤其一個人運氣不好的時候,才會來找出家眾談,那很多人就順勢而為,說你怎麼地怎麼地,那麼他更加沒有主張了。
如此的邪曲之人,他所到過的處所,對眾生的傷害是「其家耗散」,這個人就把錢全部騙光了。因為他內心害怕,結果就把錢都拿出來了。在末法時代這些妖邪眾生是特別多的。佛陀先預言。
【1071】佛陀教誡弟子們如何捨貪?
◎佛教捨貪
(經文)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這個地方是講到佛陀的教誡。
為什麼講完這個邪逆眾生以後馬上講佛的教誡?對比一下,他們的所作所為跟佛法是不相應的。我們看看佛陀教誡弟子們是怎麼修學的。佛陀教誡比丘們修行是用乞食的,而且是循方。你不能夠故意地去跟誰乞食,不能有特定的對象,要按照你所走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次序來乞食,它的目的就是捨棄心中的貪欲。因為你乞食,你就不用積集財物了,也不用從事生產事業,不要積集財物。反正你今天吃完了,明天,明天再說,一天過一天。不要累積太多的飲食跟財物,捨棄貪欲,這樣子依此捨貪來助成我們的菩提道。所以諸比丘在大戒當中是不能煮飲食的,佛世是這樣規定的。
他生命的目的是「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身為一個比丘,他對生命的看法,他經常觀察生命是無常的,我只是在大海當中暫時產生一個水泡,暫時地借用這個色身來修行而已,「旅泊三界」,在一期的生命當中只是暫時的借住。「示一往還,去已無返。」每一個修道人都有最後的準備,這是最後一生了,從此以後就要成就聖道,就不再來三界了。所以他把自己整個生活所需降到最低。
這個是佛陀的教法,跟前面這種自稱善知識的累積財富越多越好當然產生對比。佛陀就對這樣的事情產生了嚴重的教誡。
【1072】為什麼疑誤眾生在佛教裡面是非常嚴重的過失?
(經文)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這個賊人,就是出家以後不修學佛法而修學外道之法,用種種的外道之法來好談吉凶禍福,為人家處理事情。這叫賊人,因為偷取佛法。假借僧眾的衣服,當然這意思就是他也出家了,但他真正所作所為是「裨販如來」。他也就是穿著出家的衣服來幫助他販賣如來,追求名聞利養。因為,他要不現出家相,可能這些信徒對他也不能產生信心。他必須要現出這個相狀,結果來幫助他造作種種的盜取財物的罪業。平常的開示「皆言佛法」,他認為這些種種的外道法都是佛法,說一些相似之法,非法而說成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卻就是反過來,非就是毀謗,反過來毀謗這些如法持戒、少欲知足的比丘是小乘之道——我是大乘菩薩,不拘小節,這些只是小乘的自了漢,反過來批判小乘的這種少欲知足的道法。最後的結果,「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他的重大的過失就是,疑惑、誤導眾生,使令他們墮入到無間地獄當中。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這個疑誤眾生在佛教裡面是非常嚴重的過失。因為整個佛法的重點在正確的知見,端正其心才能夠有正確的行為,有正確的結果。
比方說,我們看春秋時代,齊桓公當時要稱霸整個天下,他就找管仲。他說我想稱霸於天下,有什麼樣的條件?管仲說,稱霸天下不是靠武力,你要有一個正名,「必也正名乎」,你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正確的知見。他舉鄭莊公,你看在齊桓公之前鄭莊公的武力是很強大的,但是鄭莊公沒有正名,他師出無名,他公然地抗拒周天子。管仲說周天子是「王室雖衰,並未喪德」,你稱霸,默默地稱霸大家沒話講,你不能公然挑戰周天子的威嚴。因為古代的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有一定的章法的,來形成整個社會的秩序。所以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他說你雖然稱霸,但是你要尊重周天子,這樣子整個社會的秩序才有個章法。齊桓公果然用這個方式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春秋五霸第一個霸主。我們講「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的整個成功就是正名。
【1073】為什麼不能更改佛陀製定的戒律?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佛弟子,當然,我們看到的比丘戒,很多地方我們的確很難做到,因為時代隔了兩千多年。但是蕅益大師提出一個觀念,他說這個是佛世的芳規,雖然做不到,你應該起慚愧心來面對。你看現在有些人傳戒,他甚至於把一些戒律更改了,沙彌十戒改成沙彌八戒,這是非常不對的。它的過失在哪裡呢?在疑誤眾生。我們做不到,我們起慚愧心,但是佛陀的制教你要保留下來,當作一個鏡子,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做不到,那是我們個人的事情。所以它這個地方「裨販如來」,最嚴重的就是「疑誤」眾生這兩個字。行為本身還不是很嚴重,因為你壞亂了整個佛法的章法。
你看孔夫子,他要去殺生,殺一隻羊。子貢說,你不要殺這隻羊,這隻羊很可憐。孔夫子說,你愛惜這隻羊,我愛的是那個道,那個制度。我們透過殺生,古時候沒有因果觀念,大家怎麼樣?他們為什麼不敢造錯呢?敬畏鬼神。我們知道有鬼神存在就不敢放逸,這種制度的存在有安定人心的作用。所以大家要站在比較高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