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86/134
第84.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三學以戒為本,四種清淨明誨:婬戒、殺戒。
明根本戒法︰總顯三學以戒為本。經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別示四重以彰無漏:牒徵。經文: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詳示︰婬戒。經文: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殺戒。經文: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8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講記
目錄
【1047】大小乘的戒法有什麼不同?
【1048】大乘的戒法是「攝心為戒」
【1049】什麼叫「其心不婬」?
【1050】犯婬的過失!
【1051】佛陀如何預記末法魔民熾盛世間?
【1052】為什麼要斷婬欲?
【1053】本經在斷婬心,重點在斷婬機。應該怎麼斷呢?
【1054】這個攝心為戒,斷除這個婬機,到底你所攝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1055】你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婬機的方法,這個就是
攝心為戒的方法
【1056】修學三摩地一定要先端正其心,一定要斷除心婬,這個才是佛陀所
說的正法眼藏。
【1057】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對治殺心?
【1058】本經對殺盜婬妄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你一開始的因地發心。先
把它端正,後面你就走得正。
【1047】大小乘的戒法有什麼不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八十四頁。我們講到己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這一段就講到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所謂的道場,就是保護我們止觀正道的處所。這處所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戒法,第二個是咒語,這兩個都是保護止觀的處所。這一大段等於開始講到大乘的戒法。
在講大乘戒法之前,我們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觀念做一個攏總的說明,進入到經文你就容易瞭解。基本上,聲聞的戒法是從事相上來安立的,所以它所攝受的是偏重身口二業;而大乘的戒法是從理性上來安立,所以它偏重在收攝這一念心。
比方說,我們講聲聞戒,它從事相上安立。因為它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聲聞戒的制戒,它是隨犯隨制的,有眾生犯戒了,佛陀開始制戒。佛陀不能夠在沒有眾生犯戒的情況之下來制戒,因為聲聞戒的基本精神就是從事相上安立。每一個地方,佛陀出世的環境不同,當然制戒有所不同,所以聲聞戒佛陀不能夠頓制。但是菩薩戒是約內心安立。我們看《梵網經菩薩戒》,佛陀一出世是頓制菩薩戒法,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時空的,不管在什麼環境之下都是這樣制的。在這兩種不同的精神當中,一個是事相的安立,一個是理性上的安立,那就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聲聞戒當中,戒定慧是獨立的。你看我們在天台宗把小乘叫做三藏教。為什麼叫三藏呢?這個三藏的意思就是,經、律、論這三種教法是獨立的,叫三藏教。所以,我們在學聲聞戒的時候,聲聞戒法、聲聞的定跟聲聞的慧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人說你持戒就可以產生禪定的,那是兩碼子事;也沒有人說,你禪定就能夠產生無常、無我的智慧,它們也是沒有關係的。所以,聲聞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獨立的,因為它理觀跟事修是分開的。
大乘的戒法就不同,它理觀當中有持戒的事修,持戒的時候也要有理觀的幫助。所以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學是互含互攝的。你講大乘的戒,一定有大乘止觀的觀照在裡面;你講大乘的止觀,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個地方防護。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你才知道這以下的殺盜婬妄四種戒法,其實跟聲聞戒所說的是完全不同。所以海公一再強調,你要把這一段的四種清淨明誨跟聲聞戒的四重戒法要區隔出來,完全不同。一個是約心安立,一個是約身口的事相安立。這個地方你清楚了,我們就可以往下看了。
【1048】大乘的戒法是「攝心為戒」
己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
┌(引律標宗)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三學次第)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
無漏學。
◎引律標宗
佛陀在講建立道場之前,先講以戒來當作一個道場。他說,阿難尊者!你過去曾經應該聽過我講到毗奈耶(毗奈耶也叫毗尼,翻成中文叫律,它的意思就是調伏)。佛陀要我們依止這個律,來調伏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遠離過失,叫毗奈耶。
毗奈耶當中當然因緣很多,這當中有三決定義。這個「決定」就是不可改變的準則。佛陀的出世有些準則是因當時環境而改變的,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沒有制。但是有些原則是不能改變的,過去諸佛如此,現在諸佛也如此,未來諸佛也如此的,這個叫做三種不可改變的原則。
哪三種原則呢?我們往下看。
◎三學次第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讀到這個地方你就知道,這個是大乘戒了,這三個是有它的次第的。首先我們講到大乘的戒法,是「攝心為戒」,這個是很特別。小乘的戒法是收攝身口,大乘是收攝我們這個放逸散亂的心,叫做戒。慢慢地,收攝久了以後我們成就一種專注的禪定,在這個禪定的寂靜當中開發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這是三種成就真實無漏功德的修學方法,依止三種方法而成就無漏的功德。
蕅益大師講到婬戒的時候,他把這三種關係講得很清楚。他說,婬戒,首先斷身業的婬欲,但是他主要思想還是依止一念心而修學的,依止一念心性來修不婬,不婬當中也是空假中三觀這樣觀照。第一個是達到身業的不婬,就是攝心為戒。第二個,內心的不婬,就是我們講的「定共戒」,蕅益大師講這叫定共戒,他這個攝心當中已經有一種專注的禪定了,這個禪定是大乘的禪定。第三個是斷性亦無,那就是道共戒,就是智慧。所以,大乘的戒法中這三學是互含互攝,是依止內心的淺深而安立的。
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說。大家把大乘戒法的觀念清楚了以後,就知道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從身業的防護,到內心的防護,到最後對治能所。
【1049】什麼叫「其心不婬」?
己二、別示四重以彰無漏 分二:庚一、牒徵;庚二、詳示
這個地方各別地顯示大乘的四重戒法來彰顯無漏的功德。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牒徵;第二個,詳示。
庚一、牒徵
我們先看牒徵,牒示跟徵問。
(經文)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就是說,在大乘戒法當中,應該用什麼樣的戒法來攝持放逸散亂的心,才可以稱為大乘佛法當中真正的持戒呢?佛陀先提出一個徵問。所以,大乘戒法是以攝心為本。這以下就詳細地回答。
庚二、詳示 分四:辛一、婬戒;辛二、殺戒;辛三、盜戒;辛四、大妄語戒
詳細回答當中分成四段:一、婬戒;二、殺戒;三、盜戒;四、大妄語戒。
辛一、婬戒
┌(持戒功德)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
├(犯戒過失)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
│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
│ 自謂成無上道。
│
├(預記末法)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
│ 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
├(諸佛教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 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
│ ┌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
│ │ 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
│ │ 飯本,砂石成故。
│ │
├(菩提之本)┼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
│ │ 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
│ │ 修證?
│ │
│ └ 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
│ 可希冀。
│
└(判決邪正)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婬戒,這個戒的意思就是禁止,主要是戒除我們身口意的婬欲。這當中戒法是能對治,婬欲是所對治,所以能所雙舉,叫做婬戒。也可以叫做戒婬,都可以。一個能對治的法,一個所對治的煩惱。這以下有六段。
我們先看第一段。
◎持戒功德
(經文)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這個地方把我們整個持戒的功德先表達出來。假若在三界當中的六道眾生,內心已經不生起婬欲的念頭,這個時候他有什麼功德呢?就不隨順其三界的生死相續了。因為三界當中就是以婬欲而正性命,就是以婬欲為種子,生死的種子,既然種子消失了,當然就沒有這個果報了。
這個地方「其心不婬」,我們說明一下。就是你內心當中不婬欲。不是說我們平常住在道場,我們平常在那個地方拜佛、靜坐,這叫其心不婬,不是這個意思。這叫緣缺不生,沒有因緣的刺激,你不生起婬欲。但是這個跟這個地方不太一樣。這裡的「其心不婬」就是說,你內心產生一種觀照的對治力,有一種防護的道場的力量生起,防護力生起。
「其心不婬」其實是講出一個目標。在後面蕅益大師會解釋它的過程,有三個次第:身業的不婬,意業的不婬,第三個是連能對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後是覓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沒有婬欲這個念頭存在,這樣子來達到「其心不婬」。它有三個階段的,到後面我們再詳細說明它的修學次第。
總而言之,我們先講到本經在修學婬戒的目標是其心不婬,這等於是婬戒的一個總說。
【1050】犯婬的過失
我們看下面各別的說明。先看它的過失。
◎犯戒過失
(經文)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這以下說明一個修行者沒有調伏婬欲煩惱的過失。
說我們修學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圓通,修念佛三昧,都好,我們剛開始的目標是要出離三界的塵勞。但是,如果在因地沒有在整個止觀當中建立這四種清淨的防護的道場,沒有把最初的婬心加以對治,那麼,結果是三界的塵勞是不可以出離的。
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縱有多智禪定現前」,我們在心中因為聽聞佛法產生一種多聞的智慧,心中能夠善巧地分別各式各樣的法義,乃至於禪定現前(這個地方禪定應該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為初禪以上根本不可能有婬欲的念頭),假設你在因地當中並沒有把這個婬欲的念頭給調伏,一路地在禪定跟智慧的加持下,反而是助長了婬心的勢力。那麼這樣會什麼結果呢?必落魔道。
在三界當中,魔道就是以婬心為他的根本,以婬欲為根本,魔道。這個地方有三種的差別:
第一個,上品的魔王。這個魔王他有什麼特色呢?祂有三種特色:第一,欲望很熾盛。魔王的欲望,貪欲煩惱是很重的。第二,福報很強。魔王在因地的時候很喜歡修福報,你看他做慈善事業、齋僧、蓋道場,他福報特別大。第三,內心特別的靈巧,他很有智慧。這是以三種的特色而做魔王。當然這種人是福報很大,禪定智慧也特別高的,做魔王。
第二個,中品的,就是他各方面的福德、禪定、智慧都次一等的,變成一個男眾的魔王的眷屬。
第三個,下品,就變成女眾的眷屬。
彼等魔民魔女都有各自的魔子魔孫,自己都認為自己已經成就無上之道。成為魔道,第一個關鍵就是先起邪見。他自己認為婬欲是一種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這樣的邪見產生的。
這個地方講到說,你的因地發心沒有把婬欲的煩惱調伏,結果,你整個禪定智慧的加持,反而變成往魔道的這個方向去了。這個是講到它的過失。
【1051】佛陀如何預記末法魔民熾盛世間?
◎預記末法
這以下佛陀對末法眾生提出警告。
(經文)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預言說,我在的時候當然沒問題,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很清楚,但到了末法時代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眾生本來就障深慧淺,他也沒什麼判斷力;第二個,去佛久遠,邪見熾盛。結果造成末法時代,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正法的勢力已經單薄了,邪知邪見、魔法的力量特別的強盛。這個時候魔子魔孫就出來活動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就遊行於世間。
遊行於世間幹什麼呢?「廣行貪婬。」這個行包括他實際的行動,也包括他口業的宣揚。他宣揚婬欲是一種功德之法,是一個助道之法,來鼓動眾生心中的貪欲,而且以善知識自稱,使令很多眾生受到這種邪知邪見的誤導,墮落愛見之火坑當中,而失掉了菩提的正路。
因為我們末法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麼是通往涅槃的路,也不知道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這是走向地獄的路。有人說,這個人造罪這麼重,他為什麼不直墮地獄呢?為什麼先到魔道去呢?因為他福報還在,他福報很強。就是說,一個人要墮地獄之前,他善業要先表現出來,他善業很強。他必須要把他的福報花光了以後,後面會說,這些魔子魔孫福報享盡以後,是直墮地獄的。他雖然心術不正,邪知邪見,但是他可也修一些福報,所以先到魔道裡面去受用福報,等到福報享盡是直墮地獄。是這個意思。
在末法時代,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少,所以他們就開始出來活動了。這是佛陀的預言跟警告。
【1052】為什麼要斷婬欲?
◎諸佛教誨
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看看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教」,就是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要展轉地教化世間人,在修學大乘的三昧,不管是首楞嚴王三昧、念佛三昧,一定要斷除心中的婬念,因為這是魔道之因。這個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乃至未來諸佛決定不可破壞的一種清淨而明智的教誨。這才是一個明智、清淨的教誨。
那麼應該怎麼斷?下面就講到斷除婬欲的方法。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為什麼要斷婬欲呢?佛陀就講出一個道理,說阿難你應該知道,假設我們因地的時候沒有斷除婬欲的念頭,就馬上修習禪定跟智慧,這有什麼過失呢?講出一個譬喻。就說你現在想要吃飯,但是你沒有拿米來煮,你用砂來煮飯。用大火來蒸熱這個砂石,希望這個砂石變成飯,但經過百千劫的時間,它只變成熱砂。為什麼呢?因為砂不是成就飯的正因,因為你拿的是砂石,因果不相符合。你用這種有所得的攀緣心產生的婬欲為根本,怎麼能夠成就諸佛菩薩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的功德呢?因果不相符。這第二段。
【1053】本經在斷婬心,重點在斷婬機。應該怎麼斷呢?
◎菩提之本
前面是講譬喻,這以下合法。
(經文)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以下合法了。
假設我們以這個婬身,貪愛婬欲的身心,依止這樣來修學佛陀的妙果,在過程當中雖然成就多聞的智慧,乃至於有少分的禪定,但是因為這種婬心沒有斷除,「皆是婬根」。因為以婬欲為根本,結果是「根本成婬」,所有的禪定、智慧都加持在心中的婬欲當中。結果「輪轉三塗」,先到魔道裡面享受天福,最後直墮三惡道,是決定不能出離三界的。就是,連三界都不能出了,更何況是如來清淨的涅槃之果,又怎麼能夠修證呢?這是講到因果不相符合。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這一段很重要了:「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本經在斷婬心,重點在婬機。這個婬機就是婬欲的念頭,那種所謂的不如理的作意。前面我們講到說,「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這六根當中有一個機。蕅益大師說,這個機跟前面那個機是一樣的。為什麼六根會活動、會向外攀緣呢?那當然就是一種無明的妄想的攀緣,那個機嘛。那個機關沒有關掉,六根就動了。你把那個機關關掉了,六根的功能——向外攀緣就息滅了。這個婬機亦復如是,就是一種婬欲心的不如理作意產生的相續。
那應該怎麼斷呢?「身心俱斷,斷性亦無。」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是三個次第:先求身業的斷除,這個就是攝心為戒;再求內心的斷除,就因戒生定,定共戒了;斷性亦無,就道共戒了,能所雙亡,唯是一心,這是斷性亦無。這對於諸佛菩薩的菩提涅槃才可以有所期待、有所希望。
【1054】這個攝心為戒,斷除這個婬機,到底你所攝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這個地方諸位下去可以把蕅益大師的註解看一看,他老人家講得很詳細。他講到這個「攝心為戒」,什麼叫攝心?要怎麼攝心呢?第一個,所攝何心?第二個,如何攝心?蕅益大師說,這個攝心為戒,斷除這個婬機,到底你所攝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蕅益大師說,真心你也不用攝嘛,真心它好好的,它沒有問題,你攝它幹什麼呢?多此一舉。那自然是攝妄心。
【1055】你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婬機的方法,這個就是攝心為戒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就解釋了,說,斷除妄心主要就是不取,就是我們說的要不隨妄轉的意思。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婬機。斷除婬機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沒有婬欲的念頭那你都不用修行了,你就成佛了。當然我們是帶著婬欲念頭在修學,但關鍵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因地發心,你要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不是說你告訴自己這不是你要的。但是它有一種等流習氣生起來,這個時候你要觀照這個婬欲的念頭,不取。蕅益大師講,主要的關鍵叫不取。就是說,你觀想這婬欲的念頭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本來就是沒有自體。所以,你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婬機的方法,這個就是攝心為戒的方法。
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剛剛一再說明,大乘的持戒是跟止觀相配合的,它主要是不隨妄轉,不是說要你把婬欲的念頭全部斷掉。那怎麼可能呢?菩薩戒,諸位看看菩薩戒,菩薩戒在斷惡念是斷相續,它不斷那個瞥爾生起的,那個任運的現起它不斷的。我們上次講到菩薩戒有一個觀念,說菩薩戒有一條是很重要的開緣,它說,菩薩「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精勤對治而數數現行,這個是無違犯。這個菩薩他對於貪瞋癡的煩惱已經想要斷除了,他已經安住在不生滅心了,但是煩惱還是不斷地活動啊!但是他已經在對治了,不隨妄轉,他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了,這個時候菩薩戒已經不犯,不犯菩薩戒,因為你已經慢慢脫離它了。
最可怕的是你還跟它在一起,而且你還不知道怕,你也不知道它是過失,這是最可怕的。我已經知道這個人不是好朋友了,我一天到晚功德都被你偷走了,你一天到晚跟著我,一時間還是跟著我,但是我已經知道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這個時候你慢慢開始對他產生防備心了,你開始在斷除那個婬機了。這個輪盤一直在動,你把開關關掉了,儘管它還有一些剩餘的勢力,但是這個輪盤的機,它那個生機被斷掉了,「斷相續心,破和合識」。是這個意思。
所以蕅益大師講,斷除婬機,關鍵在不取,前面說的不取。那當然,這不取就是有止觀的意思在裡面,觀照力。
【1056】修學三摩地一定要先端正其心,一定要斷除心婬,這個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眼藏
◎判決邪正
(經文)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個地方破邪顯正。就是如我前面所說的,修學三摩地一定要先端正其心,一定要斷除心婬,這個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眼藏;假設有人宣說,婬欲對我們修行是不障道的,而且是有幫助的,這個是魔王的邪知邪見。所以有人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其實就是講到這個,主要講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說,我們講破邪顯正,修行你要很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才能夠一路地走上去。
當然,這個地方《楞嚴經》很強調端正其心,就是你依止什麼心態來修學。蕅益大師說,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你因地發心有錯誤還看不出來,因為你沒什麼福報,但是到後面的時候你會發覺越差越多。有些人開始貪求欲望、貪求名利。為什麼會這樣呢?蕅益大師說,其實他因地發心就錯誤,他自己沒有發覺,福報一加持下去的時候,邪惡的力量就整個現出來。歸根究底就是因地夾雜,他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真正地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最後產生後患無窮。是這個意思。
【1057】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對治殺心?
辛二、殺戒
┌(持戒功德)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
│ 死相續。
│
├(犯戒過失)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
│ 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
│ 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
│ 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
├(預記末法)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
│ 肉得菩提路。
│
│ ┌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 │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
│ │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
├(廢權防難)┤肉,汝得其味。
│ │
│ │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 └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
│ 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
│ 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
├(諸佛教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 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
│ ┌(舉喻)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
│ │ 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
│ │ 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 │
├(解脫之本)┤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
│ │ │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
│ │ │眾生血肉充食?
│ │ │
│ └(說法)┼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
│ │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
│ │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
│ │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
│ │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
│ │
│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
│ 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
└(判決邪正)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殺戒,這個殺的意思就是斷除有情眾生的命根。戒法是能對治,殺生是所對治,也是能所雙舉而安立這個名稱。這當中有七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持戒功德
(經文)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佛陀告誡阿難尊者說,在世界當中的六道眾生,假設內心當中能夠不生起殺生的念頭(前面是斷除婬機,這個地方其實也是斷除殺機,殺生的那種相續的力量),你能把殺機給斷的時候,你就不再負眾生的命債,就當然不必再來三界來酬償命債,乃至於後面會講到,肉債。這個殺生,佛陀是講得很詳細的,包括肉債,包括命債,都在裡面。這一段是總說。
◎犯戒過失
我們看第二段的犯戒過失。
(經文)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對治殺心呢?這以下講出一個理由,說,我們修學大乘三昧,主要的目的就要出離三界,成就菩提、涅槃兩種清淨的功德。但在因地當中,假設我們含有殺心來修學而自己不知道的話,最後的結果是因果不相符,那麼是不可能出離三界的。
假設我們在因地當中,有一種想要殺生的那種欲望、念頭還在,那這樣子,「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一路當中熏習很多多聞的智慧,也有成就欲界定跟未到地定的功力,但是這種禪定智慧加持在殺心當中,最後呢,「必落神道」。前面的婬欲,它的結果是魔道,這個地方是落入鬼神之道。
鬼神之道也分成三品: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王。就是你的禪定、智慧、福業——福德之業特別的殊勝,變成大力鬼王。你看我們世間上講某某大帝、某某國王,這個都是屬於上品的鬼王。
中品的是飛行夜叉,就是能夠飛行的。夜叉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山神、土地、城隍,這種叫做飛行夜叉,祂能夠飛行。乃至於諸鬼帥等,某某大將軍等等。
下品的是地行羅剎,祂不能飛,只能夠在地上行走。羅剎就是吃眾生的血肉。一般來說,鬼神道都喜歡吃肉食。你看供養鬼神一定是殺雞宰羊的,祂因地當中都是依止殺生的業力而成就神道。
這種鬼跟神有點差別。有福德的,福德特別多的叫神;福德比較輕薄的叫做鬼,其實就是同一個道。祂們也有祂們各自的眷屬,而且都以高慢心說自己成就無上覺道,都是邪知邪見的。這個地方講到犯戒的過失。
◎預記末法
這以下就是佛陀對末法眾生的一個警告。
(經文)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陀預言說,在我滅度之後,末法當中有很多很多的鬼神熾盛在世界當中,對外聲稱,食肉不但不妨礙無上菩提,而且有助於無上菩提。說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以這個當作菩提之道。在末法眾生當中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1058】本經對殺盜婬妄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你一開始的因地發心。先把它端正,後面你就走得正
我們講殺盜婬妄,我們可以看得到本經對殺盜婬妄的整個修學重點,就是說你要先端正其心。把心先修端正,我們講誠意正心,你才有資格齊家治國平天下。你一開始的因地發心,先把它端正,那麼後面你就走得正,是這個意思。
其實,後面的整個事修,都必須要有首楞嚴王三昧這個正念真如的理觀的配合,它那個事跟理是互含互攝的。所以蕅益大師到後面會講到說:沒有大乘的止觀,就沒有大乘的妙戒;沒有出世的妙戒,你並失出世的止觀。大乘的戒定慧三學是互含互攝的。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皆共成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