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第13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第13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斥邪結正:斥邪。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結正。經文: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結勸欽誨遵修。經文: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更斷餘疑﹕疑問。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騰三問﹕問陰本妄想。經文: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問併銷次第。經文: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問詣何為界。經文: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總請答。經文: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正答所問﹕廣答陰本妄想。經文: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30《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講記
 
                 目錄
 
1800】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怎麼在中途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
1801】為什麼有魔境呢?
1802】佛陀如何勸勉我們?
1803】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要不矛盾、不掙扎,
    就不是在修行,為什麼?
1804】對治魔境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1805】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
1806】你那個識陰能夠窮盡,有什麼功德相?
1807】我們性德是具足,跟佛相同,但是修德這是我們要用功的!
1808】這五十種魔境,是十方諸佛過去的修行的經驗
1809】魔境現前,你能清楚地知道它是虛妄境,而順從真如,那有什麼好處呢?
1810】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對這個止觀法門不是很清楚,恐怕會墮入到魔障當中,
    佛陀教了什麼方法,讓諸魔不敢動你?
1811】圓教的真正發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1812】阿難尊者為斷除最後剩餘的疑惑,生起哪三個疑問?
1813】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一)?
1814】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二)?
1815】你這個觀念清楚了,你《楞嚴經》就沒白學了!
 
 
 
1800】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怎麼在中途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
 
  庚三、斥邪結正 分二:辛一、斥邪;辛二、結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零二頁。庚三,斥邪結正。
 
  我們前面講到十種識陰的魔境,前面的八種都是屬於染汙心產生的執著,後面兩種是對我空的清淨心產生的執著。這一段等於是佛陀把它做一個總結,斥邪結正。斥邪,就是佛陀訶責在整個識陰的十種的魔境當中的過失;結正,是結歸大乘正確的菩提之路。先說明什麼是不對的,再說明什麼是正確的。這當中分兩科,先斥邪,再結正。
 
  辛一、斥邪
 
┌(魔境因由)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
│      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         
├(迷則成害)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
│      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
│      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
│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勸誡保護)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
      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我們看佛陀怎麼去訶責前面十種魔境的過失。
 
(經文)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阿難,這一句話就有警覺的意思。就是,阿難,你應當了知這前面十種識陰的魔境。這當中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兩部分訶責:
 
  第一個,是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叫做「中途成狂,因依迷惑」,先訶責這一部分。就是說,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你也應該去順從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怎麼在中途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麼生起的呢?
 
  佛陀做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邪見還是我們自己這個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個地方很重要!你不能說,欸,因為我看到這件事情啊,它引誘我的。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就「打倒印順」。慈航菩薩提出這個觀念,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不錯,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這個高明啊。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有辦法決定,但是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你打不倒的。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人會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證」。這個地方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於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這種得少為足之想,這個也應該要加以再鼓勵鼓勵。
 
1801】為什麼有魔境呢?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總而言之,這個都是在整個第八識的用功當中,所謂的真妄交攻當中,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先把這個魔境的理由講出來。
 
  出現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就是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人要沒有修行,他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欲的快樂,把福報享盡,直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麼事都沒有。
 
  這個魔境,什麼叫魔境?就是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麼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兩個東西,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心存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
 
(經文)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總而言之,在整個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的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整個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就是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看很多,他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這是喜歡空觀的人;喜歡假觀的人,喜歡唯識的人,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他就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有所愛。
 
  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那麼在這個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把它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就自己認為已經滿足無上菩提了,就不用再增上了。那麼如果是前面八種呢,這個外道的邪見就很可能會依止這個而產生大妄語,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了等等。這個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那臨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入無間地獄。這是前面八種的邪見。後面兩種,聲聞緣覺,因為這樣子而不能夠成就,對於無上菩提就不能繼續增進,變成得少為足了,偏空涅槃。
 
1802】佛陀如何勸勉我們?
 
(經文)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所以佛陀勸勉我們,我們應該要存一種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將這個楞嚴法門,這個辨別邪正的法門,在佛陀滅度之後,而傳示於末法,這個魔強法弱、是非不明的末法當中。那麼普令修習止觀之人,都能夠覺了這十種魔境的差別的異相,不要被自己的邪見之魔主宰而自己造作罪業,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什麼叫「自作沉孽」呢?因為你到了行陰跟識陰,天魔都不能干擾你了,是你自己挖了一個坑,你自己跳下去的嘛。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這個「綏」就是安定。保護安定這個修行的內心,來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夠證入佛陀中道的知見當中,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而「不遭歧路」(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趨涅槃之城。
 
1803】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要不矛盾、不掙扎,就不是在修行,為什麼?
 
  這個地方,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麼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他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為什麼呢?
 
  這個經典講很清楚嘛!一個是我過去所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個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教誡我們,我們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兩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它不同意。我們就是經常這樣真妄交攻嘛。
 
  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是統一了,他就完全地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他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的就是這個過程最困難,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個時候,這個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心猶豫不決、腳踏兩條船的過程當中,這個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這個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有人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就是這個意思。它把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看過一遍。
 
1804】對治魔境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那麼這個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麼辦呢?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達得到,這個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一開始很用功就怎麼樣,你這個過程很多事情要處理的。你內心世界,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它不會投降的。你要對治它,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好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沒有實體。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所作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我們是真實體性的,它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
 
  無明煩惱最怕什麼?煩惱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了,它怎麼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嘛,你看它是生住異滅。因為它不稱合本性,所以它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了。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禁不起時間跟它耗的,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了,你連對治都不要對治了。你要一動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事情就沒完沒了。
 
  所以你看佛陀,我們要慢慢體會這個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那麼這六字真言的主要的道理來自於哪裡呢?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你沒有實體,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這個地方,我們前面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來講,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去跟它在那個地方對治。你只要做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完了。
 
  那麼這一段等於是把整個煩惱生起的原因跟對治的方法說明了。
 
1805】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
 
  辛二、結正
 
┌(法門殊勝)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
│      得無上道。
│         
├(識盡根融)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頓超諸位)從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
│      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      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
│      覺圓明。

└(圓證佛果)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我們看第二段,結正。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先結示正確的修學因果。
 
(經文)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這個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我們把這個法門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滅心而修學所有的三昧,就正念真如;第二個,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記得不迷不取不動。就是這兩個法門,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成就三不。
 
  那麼這兩個法門是怎麼來的呢?是要有傳承。是過去世當中恆沙劫的微塵如來,都是依此法門,而得心開意解、入佛知見,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做,「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走過來,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修行不順從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動的,沒有一個人這樣子,都是這樣子做的。
 
1806】你那個識陰能夠窮盡,有什麼功德相?
 
(經文)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這個講他的功德相。假設你那個識陰能夠窮盡,你能夠在整個第八識當中把它雜染的因果這一部分破壞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開顯清淨的因果,這個時候六根互用。這個我們講證得圓通法門。在階位當中古德的判教,諸根互用是什麼階位呢?圓教的初住,就是破無明證法身,就是別教初地。
 
(經文)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那麼這個圓教初住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呢?
 
  在六根互用當中,他能夠等入菩薩的金剛乾慧地。我們講到這個乾慧有兩種:一個是初步的,從乾慧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個是金剛心以後又重複再回到乾慧,這個是金剛後心的乾慧,那這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了。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麼圓教的初住他的觀行力等同金剛乾慧呢?這個是講本質是相同。因為圓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時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證一切證,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夠說,哦,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較圓,我的真如比較不圓。沒有這回事情。
 
  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它怎麼判啊?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從理觀上是六而常即,雖然是有圓教的理即佛,名字位的、相似位的、觀行位的,但是他所觀的理是一致的,六而常即。這個地方是約理觀來說,圓教初住位的菩薩觀照真如的時候,他的理觀等同金剛乾慧。當然事修不同,那個福德資糧完全不同,但是理觀是相同。
 
  那麼他理觀是什麼呢?「圓明精心」。「圓明」指的是他能觀的智,「精心」是他所觀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觀而照了現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這一部分是等同金剛乾慧的。
 
  「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在整個理智相應當中,他能夠「發化」,就是他能夠從初住直接轉入金剛等覺後心的妙用。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在理觀這一部分是相似的。就好像一個清淨的瑠璃寶,內外透徹,內含光明的寶月。這個瑠璃寶內外透徹,指的是所觀的理,也就是我們講的現前一念心性,或者講真如,所觀的理性。內含寶月就指的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三觀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具足三觀,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還契如如智,
 
  如是能夠超越別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而等同於整個菩薩的金剛三昧。這個十地當中,乃至於能夠等同於等覺的這個圓明,就是他的一心三觀的智慧叫圓明。所以這個地方,圓教初住是等同於等覺菩薩的,在理觀方面是等同的。
 
(經文)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最終他就能夠證得佛陀的「妙莊嚴海」。這個地方是就修德來說,他能夠成就無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哪有什麼得?你只是怎麼樣?「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我們只就是把我們原來的佛性恢復起來而已,哪有什麼得不得?
 
1807】我們性德是具足,跟佛相同,但是修德這是我們要用功的!
 
  不過這個地方,這段經文倒是講出了兩個觀念,就是我們修行,這個本經當中:第一個是「本來具」的,你不要修行的,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相信它的存在,然後順從它就好,這「本來具」;第二個,「熏習成」,你要用功的,這一部分是可以修來的。這個本來具我們叫性德,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一部分是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相信它,順從它就好。第二個是空假中三觀,用空假中三觀來照了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空假中三觀是要修來的。
 
  我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那這樣講,在本經當中凡夫的清淨跟佛的清淨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從這一段經文就看得出來有差別。凡夫的清淨,只是一個清淨的瑠璃寶,裡面沒有光明,被黑暗罩住。就是我們只有性德,沒有修德,我們這個清淨叫素法身,在一念清淨心當中,很多很多虛妄的無明妄想,籠罩在清淨心當中。佛陀的心清淨,是那一念清淨心當中多了一個寶月,多了一個光明,他有修德。差在這裡。所以我們性德是具足,性德這一部分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這是我們要用功的。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整個修學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性德跟修德兩項的操作。佛陀做一個總結。
 
1808】這五十種魔境,是十方諸佛過去的修行的經驗
 
  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遵循傳承)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麽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
│      微細魔事。
│     
├(善知魔境)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
│      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
│      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
│      槃心不迷悶。

└(勸修護持)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
       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
       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我們看第三段,結勸欽誨遵修。
 
  佛陀對我們的教誨,以及弟子們應該要怎麼去奉行。
 
(經文)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這不要說十種,其實在整個五十種陰魔的魔境當中,欸,釋迦牟尼佛,您怎麼知道這五十種魔境呢?佛陀講出傳承。就是,過去十方諸佛在修習圓頓止觀當中,他們依止覺明的始覺智慧判斷出來,在定中所觀察出來。這個意思就是說,這五十種魔境,是十方諸佛過去修行的經驗,經驗之談,過來人的經驗。
 
1809】魔境現前,你能清楚地知道它是虛妄境,而順從真如,那有什麼好處呢?
 
(經文)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在對治五陰魔境當中的功德,先講破惡跟生善。
 
  五十種魔境現前,假設我們能夠清楚地知道它是虛妄境,你知道這是虛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順從妄想了,我要順從真如了。你只要能夠生起這樣的觀照,那有什麼好處呢?
 
  「心垢洗除,不落邪見。」一方面能夠調伏煩惱,因為煩惱,你一旦不順從它,它就完了;你也不會落入邪見當中。那麼這樣子,你自己的五陰魔境慢慢地消滅。內魔消滅,當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麼厲害,他也不能強迫你。我們之前講過,魔王頂多就是在前面挖個火坑,在火坑上面擺很多鮮花,很多漂亮的東西,要你去跳。但問題是你自己要去跳他才有辦法,魔王不能把你推下去,他沒有那個能力啊。
 
  所以說,我們內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自然摧碎。這個天魔指的是魔王波旬,乃至於大力鬼神(這個是魔王的眷屬),就「褫魄逃逝」。這個「褫」就是奪取。他的氣魄就消滅了,就逃逝了。為什麼呢?因為邪不勝正嘛。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當中,他在黑暗當中,他黑暗怎麼敢去跟你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魎」,這個是更小的鬼神,當然更不敢出聲。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為你心中有光明。直至無上菩提,所有的功德都不會缺少,都能夠具足。即使是下劣的二乘種性之人,也能夠在正念真如當中,慢慢地增長大乘善根,而趨向於大般涅槃,永遠不會有任何的迷惑產生。這個地方是破除邪見顛倒而增長善根。
 
  這個是講到本經的功德。
 
1810】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對這個止觀法門不是很清楚,恐怕會墮入到魔障當中,佛陀教了什麼方法,讓諸魔不敢動你?
 
  看最後的結勸。
 
(經文)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
 
  假設在末法當中,眾生去佛久遠而且自己障深慧淺,那麼這個修行人他不能夠完全地通達大乘的一心三觀,什麼叫做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夠完全明白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這個過程當中哪一個地方有火坑,你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這個人也不簡單啊,他有善根,他喜歡修學止觀三昧。但是他對這個止觀法門不是很清楚,過程當中哪一個要小心,他也不知道。那「汝恐同邪」,恐怕會墮入到魔障當中。那怎麼辦呢?
 
  佛陀說那有個方法。你既然什麼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嚴神咒。或者,長水大師說,你就持咒心也可以。假設你也沒辦法持誦,怎麼辦呢?就把這個咒寫在禪堂或帶在身上,「仗此咒力」,因為這個咒有金剛藏菩薩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動你。
 
1811】圓教的真正發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總而言之,汝等應當欽奉十方如來真實的教誨,能夠究竟地修學首楞嚴王三昧。這個是佛陀最後的最圓滿的正確的軌範,修學軌範。
 
  我們過去學很多的止觀,比方說唯識止觀、四念處止觀,其實這樣的止觀都在枝末上對治煩惱。本經的特點,它是從你煩惱的根本,從你的不生滅心下手。你把煩惱的根斬掉了,其他的那些剩餘的勢力,你就比較好處理了。
 
  所以你看天台宗的十乘觀法,第一件事情就真正發心。他那個真正發心不是說,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這個。他發起不生滅心。圓教的真正發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的,他是真實地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這個地方發心修行。因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應該怎麼樣?順從它,念念順從真如。
 
1812】阿難尊者為斷除最後剩餘的疑惑,生起哪三個疑問?
 
  丙二、更斷餘疑 分二:丁一、疑問;丁二、答釋
 
  我們看最後一段,丙二,更斷餘疑。
 
  到這個地方佛陀講得差不多了。你看前面的破妄顯真,會四科、融七大,把四科七大融入一心真如,然後講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圓通,乃至於五十種陰魔,整個過程都講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後在斷除剩餘的疑惑。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答釋。前面的五十種陰魔,它本來就分兩科:第一個正明禪境,第二個更斷餘疑。
 
  丁一、疑問 分三:戊一、領前法;戊二、騰三問;戊三、總請答
 
  我們看丁一,疑問。
 
  疑問當中分成三段:一,領前法;二,騰三問;三,總請答。
 
  戊一、領前法
 
  先看阿難尊者領受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
 
(經文)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阿難尊者完全聽完了佛陀講的五十種陰魔之後,他可以說是非常的歡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業頂禮,而且意業當中來遵奉而憶持不失,把這整個過程的法門憶持不失。那麼這個時候,在法會當中就白告佛陀。
 
  戊二、騰三問 分三:己一、問陰本妄想;己二、問倂銷次第;己三、問詣何為界
 
  再看第二段,騰三問。這個「騰」就是生起,他生起最後的三個疑問。哪三個疑問呢?第一個問陰本妄想,二問倂銷次第,三問詣何為界。
 
  己一、問陰本妄想
 
  第一個問,五陰為什麼就是妄想呢?
 
(經文)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這第一個問,說佛陀啊,您在本經當中說,這個五陰的差別相,是五種的虛妄相,都是我們的妄想所成。但是我親近您老人家這麼久,佛陀講那麼多的觀念,講中觀、講唯識,佛陀頂多是講五陰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頂多講五陰是因緣生。怎麼說是五陰是妄想呢?您過去都沒有提到這個觀念,那現在怎麼會提到呢?那就提出這個問題。
 
  己二、問倂銷次第
 
(經文)又此五陰,為倂銷除,為次第盡?
 
  說這個五陰要消除的時候是一併,就同時消除,還是要一個一個,先破色陰,再破受想行識?是要一個一個消除,還是同時消除?這第二個問。
 
  己三、問詣何為界
 
  第三個,問詣何為界。
 
(經文)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那麼這個五陰的相狀,它們彼此間的區分到底是什麼?比方說色陰,是從什麼到什麼?比方說我們講淨律學佛院,那麼淨律學佛院到底從什麼範圍到什麼範圍,這個範圍之內都叫做淨律學佛院?離開這個範圍就不是淨律學佛院?它有個範圍,五陰亦復如是。那麼色陰它的範圍是什麼?受陰的範圍是什麼?要把這個界限釐清。
 
  提出這三個問。
 
  戊三、總請答
 
  我們看戊三,總請答。
 
(經文)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淨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他請佛陀來做一個回答。惟願如來依止心中的大悲心,一方面為整個法會大眾作清淨智慧的依止,更一方面,為末法的障重眾生作將來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被當時的眾生,一方面加被來世的末世眾生。
 
1813】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一)?
 
  丁二、答釋 分二:戊一、正答所問;戊二、結勸傳示
 
  我們看丁二的佛陀回答。佛陀回答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正答所問;第二個,結勸傳示。
 
  戊一、正答所問 分三:己一、廣答陰本妄想;己二、超答詣何為界;己三、追答倂銷次第
 
  那麼佛陀正式回答阿難尊者的請問。這當中有三段:一,廣答陰本妄想;二,超答詣何為界;三,追答倂銷次第。
 
  己一、廣答陰本妄想 分三:庚一、總明;庚二、別示;庚三、結成
 
  首先先廣泛地回答五陰本是妄想。這分成三段:一總明,二別示,三結成。先總明。
 
  庚一、總明
 
(經文)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佛陀就說,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是精、真、妙明——精純而不夾雜;真實而不虛妄;而且是妙明,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本覺」,它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圓淨」指的是周徧法界。我們一念心性具足這五種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這五種功德,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諸塵垢」,它不可能永久地停留在生死當中,停留在煩惱塵垢當中,不可能永久的。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這個真實的東西它本來沒有五陰的。沒有五陰是怎麼生起呢?是妄想生起的。「乃至」,就是說,不要說五陰,五陰還是有相狀的,他說乃至於這種無相的虛空,都是妄想所生起。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斯元本覺妙明真精」。這個「斯」指的是什麼呢?這個五陰的相狀。它的根元就是,在我們本覺妙明真精之心當中「妄以發生」,就一念的妄想的啟動,才產生這麼多的依正二報的世界。
 
  這種情況,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佛陀前面說了,演若達多他起來的時候,他也不看自己的頭,他不摸摸頭,他看鏡子的影像,結果它這個鏡子很模糊,他看不到頭,他就認為說他沒有頭。意思就是說,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鏡子嘛,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嘛。就是說,他只去認鏡中的影像,而不去認他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影像指的是五陰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1814】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二)?
 
(經文)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事實上,五陰的生起是根本沒有原因的,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那佛陀為了要從眾生的妄當中開顯真實,所以安立了因緣。也就是說,佛陀是為實施權而說因緣法,所以因緣法是為實施權。
 
  外道迷於因緣而說自然,那更是顛倒。連因緣法都不究竟了,何況是自然呢?那麼彼無相的虛空呢?它尚且是真實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況是五陰呢?
 
  所以,因緣、自然這兩種教法都是眾生虛妄的計度所產生的。因緣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它是不究竟的。諸法因緣生,這句話是不圓滿的,應該說諸法是由妄想所生,才是比較圓滿。諸法是指有漏之法,所以這個一切法都是我們眾生的妄想之所創造。
 
  所以,「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使令眾生了知這個五陰是虛妄之法,所以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這個只是針對人天二乘的根性而說的。
 
  「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實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根本是無所有的,更何況是由妄想所生的因緣之相呢?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陰是妄想所生的,而這個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那你說五陰還有嗎?「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何況是那些愚癡的外道還把它當作自然呢?意思就是說,連因緣生都不究竟了,何況是自然呢?
 
(經文)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總而言之,從圓滿的教法當中,五陰是妄想所生。
 
1815】你這個觀念清楚了,你《楞嚴經》就沒白學了!
 
  這個觀念,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好了。佛陀說法,他不是對什麼人都講一個法,他不是。他是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不同的法,這當中有權法跟實法兩種差別。
 
  權法就是方便。比方說有些人沒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產生對立,要麼就是對,要麼就是錯。那沒辦法,佛陀只好說諸法因緣生。那是怎麼回事呢?那是依止虛妄相而說的。
 
  比方說你看大海,大海本來很清淨,突然間風一吹,撞到石頭產生水泡。這個水泡本來是沒有嘛,它本來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這個水泡嘛。但是你跟他講說沒有,他也沒辦法接受。好,那就有吧。那這個是什麼呢?那是很多因緣嘛。因為有風的因緣,又去撞到石頭,所以就變成水泡。
 
  佛陀在講這個因緣法的時候,他是假設很多的因緣而創造了五陰,說因緣生嘛。說這水泡有沒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然是有,不能說沒有,這個是佛陀依止虛妄相而說法。但是依止真實義來說法的時候,佛陀講話的口氣就不一樣,這個水泡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大海,哪有水泡呢?
 
  到《楞嚴經》說水泡是沒有的。欸,您前面說水泡是因緣生。那是為了方便說嘛。所以你要知道,究竟義的話是當體即空,但是方便教法裡面是說諸法因緣生。到了究竟義,諸法是本自清淨,本來無生。
 
  所以諸位要把這兩個觀念釐清楚。在方便當中我們安立了因緣生;到究竟義的時候,一切法本自無生,本自就是清淨,本自無生。
 
  諸位你要慢慢慢慢知道這個,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它就不再講諸法因緣生了,直接從無生當中去建立一切法,就是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為在因緣生當中,你頂多破妄,不能顯真。你說這個水泡是由風吹、碰到石頭,就有這個水泡,你這個講的很表面,沒有把大海的本質講出來。但是講諸法無生的時候就把大海講出來。其實你要顯真,不是破妄而已。你要顯真,把真如本性顯出來,才能夠直下承當,才能夠順從真如,從真如當中開顯無量的妙莊嚴海,功德海。
 
  所以到本經的時候,不是說要你去斷惡修善而已,不是這樣子那麼簡單,它要你承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要承當這件事情。《楞嚴經》這一關你沒有衝過去,後面的《法華經》《華嚴經》你根本就走不過去了,那要顯妙用。你連承當真如你都不敢承當,你怎麼修法華三昧、修華嚴三昧?那是要顯莊嚴的,那顯妙用。
 
  《楞嚴經》,它的觀念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訴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來掛單的,你不要相信它。你說我煩惱很重,你不能說那煩惱就代表你,那是一時的生滅因緣,你不能說你煩惱很重,不然你拿出來看看?
 
  所以,在《楞嚴經》當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妄想只是怎麼樣呢?一時的風吹草動。你不要當真,它不真實的,大海當中偶爾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還是大海。
 
  這個觀念諸位要記清楚。你這個觀念清楚了,你這個《楞嚴經》就沒白學。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夠承當,對你以後念佛、持咒、修六波羅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