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第8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88/134

第8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四種清淨明誨:盜戒、大妄語戒、誦咒治習。

續上集 盜戒。經曰: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大妄語戒。經文: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 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

明誦咒治習︰結前。經文: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8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講記
 
                目錄
1074 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一)?
1075 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二)?
1076 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三)?
1077 我們無始的罪業,為什麼因為燃一香炷就能夠一時酬畢呢?
1078 這是諸佛第三種決定不可改變的清淨明智的教誨
1079 一個人內心不斷偷而修禪定,為什麼很難成就三昧?
1080 貪的對治方法——身心俱舍
1081 貪的對治方法——不著權乘
1082 大妄語的過失
1083 什麼是大妄語?
1084 為什麼大妄語永斷善根?
1085 諸大菩薩、阿羅漢在末法時代來人世間,會示現什麼相貌?
1086 身為一個菩薩或阿羅漢,來人世間示現的時候為什麼絕對不會說
     我是某某菩薩、某某阿羅漢示現?有哪種情況例外?
1087 菩薩如果要現出善知識身,菩薩要示現得很正常,不能不正常。
1088 這是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1089 如果不斷大妄語,所修的所有善法都變成彎曲,都變成染汙了,
     又怎麼能夠成就呢?
1090 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怎麼做就怎
     麼做,一切真實,決定沒有魔障的干擾。
1091 在末法時代想要成就菩薩道,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四種根本淨戒?
1092 這樣子才叫做趨向無上菩提之道,這個地方大家要體會體會。
 
 
 
 
1074】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一)?
 
  ◎捨貪近道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八十八頁。我們這一科講到辛三,盜戒。就是透過大乘的理觀跟事修,這個所謂的大乘的戒法,來對治偷盜的行為跟偷盜的心態。我們講到「捨貪近道」這一小段。
 
(經文)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佛陀在開示這四重戒法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正反兩種相貌來對比,先講負面的過失,再講正面的修學的功德。前面講到所謂的「賊人」,有些人只是依靠佛陀出家,卻行外道法,結果是疑誤無量眾生,一盲引眾盲,相繼入火坑。這個是很嚴重的過失,所謂的疑誤眾生。那麼一個修行人有什麼樣的正面的方法呢?這以下講出來了。
 
  在我滅度之後的末法當中,假設有如法修學的比丘,發心決定要修學大乘的三摩地,或者是念佛三昧,或者是首楞嚴王三昧,或者法華三昧,都沒關係,要怎麼樣修學比較沒有障礙呢?你最好是能夠在如來的形像之前,先誠心地懺悔過去的罪業。那麼怎麼懺悔呢?他講出一個方法,就在身上燃一個燈,或在手上燒一個指節,或者在身上爇一炷香。在我們北傳佛教,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那就是燃手臂,出家眾是在頭上燒香,整個觀念當然就出自《楞嚴經》。就是為了要懺悔過去的罪業,使令修學三摩地能夠更加地無障礙。
 
1075】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二)?
 
  為什麼這樣做呢?這以下講出它的功德。
 
(經文)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我們能夠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這當中有兩個功德:
 
  第一個,他能夠酬償過去偷盜的罪業,而且這種偷盜的罪業是一時之間完全消滅。從此之後,遠離人世間種種罪業的糾纏,乃至於很快地能夠成就三摩地,能夠消滅心中的見思煩惱。就是說,你能夠在佛前燒香,或者燒臂香,或者燒頭香,你可以把過去所造的偷盜的罪業消滅掉。這第一個好處。
 
  第二個,這個人雖然當下還不能夠成就大乘的圓通,但是對於圓通的正法已經生起決定的信心。因為你世間上最貪愛的莫過自己的色身,我們的色身都能夠對佛陀、對三寶如此地供養,更何況是其他呢?所以,這個時候你這樣子供養,對於你所修的法容易生起一種決定的信解之心。
 
  一個是消除偷盜的罪業,第二個有助於我們對法門的信心不退轉,這兩種功德。
 
1076】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然後燒手臂或者燒頭香(三)?
 
  看總結。
 
(經文)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假設我們不修燒身、燒臂這種捨身的微小善因,將來即便能夠成就無為的聖道,但是因為偷盜的宿業沒有完全的清淨,所以終究還要到人世間來酬償偷盜的罪業。比方說,釋迦牟尼佛自己所遭遇的,所謂的佛陀其中的一個餘報,就是馬麥的餘報。這個是講到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阿祇達王,他請佛陀跟五百比丘在夏三月安居的時候到國王的花園來供齋。後來,這個國王為魔王所迷惑而耽著於五欲當中,忘掉了這件事情。因為佛陀已經答應了阿祇達王,當然就不能去托缽了,又沒有人送供養來,後來在花園當中有一個養馬的馬師,就把馬麥(馬糧)減一半,來供養佛陀跟大眾師。所以佛陀在九旬當中等於是用了三個月的馬麥。當然這個地方跟他過去的宿世罪業有關係。佛陀以他自己做一個例子,就是說,罪業,你該還的還是趁早還一還比較好。
 
1077】我們無始的罪業,為什麼因為燃一香炷就能夠一時酬畢呢?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無始的罪業,因為燃一香炷就能夠一時酬畢呢?
 
  蕅益大師說,從因緣上來觀察,你為什麼盜取他的財物呢?你為你的色身嘛。你當初是因為你色身的執取,而要長養你的色身,結果去盜人家財物,所以問題在色身。你現在用色身來供養佛陀,而且你是依止這種清淨的智慧而發起廣大的願力。所以說,光明能夠破除黑暗,同樣是色身,同樣是發生在色身,以前是依止愚癡顛倒的心、貪著色身的心來盜取他人的財物,叫做黑暗;後來在佛前誠心地懺悔、發願,還是依止色身,但是是依止光明的心,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始的偷盜的罪業,在燃香的過程當中能夠一時酬畢。這個地方是要有智慧的觀照才可以的,不是說你在那個地方燒一燒就算了,要有光明的智慧。這一點諸位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就很清楚。
 
  所以說,你慢慢研究,再看蕅祖的註解,你會發覺四根本重戒每一個行為都要有理觀在裡面,要有理觀才能夠產生重大的滅惡生善的效果。
 
1078】這是諸佛第三種決定不可改變的清淨明智的教誨
 
  ◎諸佛教誨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這個是佛陀正式的教誨。
 
  汝,這個汝是阿難尊者。你應該展轉地告訴末法時代的眾生,要修學念佛三昧或者首楞嚴王三昧,先斷婬心,再斷殺心,再斷偷心,偷盜之心。這是現在的如來跟過去的諸佛第三種決定不可改變的清淨明智的教誨。就是說,過去佛陀出世是這樣講,我也是這樣講,未來的諸佛還是這樣講,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1079】一個人內心不斷偷而修禪定,為什麼很難成就三昧?
 
  ◎三昧之本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這以下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假設一個人內心不斷偷而修禪定,你很用功地靜坐、念佛、持咒,但是你在外面講的法都是講一些怪力亂神,去騙取財物,經常地偷盜,這種情況就好像有一個人用水去灌有漏洞的卮(卮[zhī]就是裝水的器具),你用水每天地灌,雖然你每天做很多很多的加行功課,希望這個器具能夠滿,但是因為它有漏洞,所以經過塵點劫的時間,還是沒辦法把這個裝水的器具裝滿。這個水指的是我們的定慧的功德。你這個人很用功地修行,但是你心中不斷地造偷盜的行為,結果你的功德都漏掉了,你很難成就三昧,因為它把你的功德破壞掉了。所以你修學三昧要有一個根本。
 
1080】貪的對治方法——身心俱舍
 
  ◎施捨之法
 
  那這應該怎麼辦呢?這講到對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捨貪吝。
 
(經文)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這是捨貪。所以,你要能夠修學三昧,最好對世間的衣服、缽具,你該用的,當然生活上有需要你就拿去用,多餘的東西儘量不要積蓄。如果乞食當中有剩餘的食物,布施給飢餓的眾生,不要去儲存太多的財物跟飲食,這個是障道的。這第一點。
 
  第二,心捨慢瞋。
 
(經文)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大眾集會當中,能夠以謙卑的心頂禮大眾師。假設有人跟我們思想不一樣,對我們有誤會,捶打我們,罵詈我們,我們內心表示歡喜信受,就好像別人在讚歎我們一樣。這個地方是捨棄慢心跟瞋心。偷盜當然對治的方法就是捨,捨外面的物質,捨掉內心的瞋心跟慢心。
 
  第三,身心捨盡。
 
(經文)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第三個就是身心俱舍,也能夠拿色身去供佛陀,內心當中也能夠捨掉種種的瞋恚跟高慢,乃至於身肉骨血可以跟眾生共同來受用,就是同體大悲的心。
 
1081】貪的對治方法——不著權乘
 
  看最後一段,不著權乘。
 
(經文)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前面是偷盜身心,這以下是偷盜佛法。「不將如來」,你不能夠將佛法的「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佛陀有的法是常法,我們看經典,佛陀有的說法是常法,放諸四海皆準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但是佛陀有時候是一時的方便,針對當時的情況的一個開示,這叫不了義說,他有他當時的環境背景。把不了義說「迴為己解」,這個地方有兩層解釋:
 
  一般的註解,「迴為己解」就是用佛陀的不了義說來迴護自己的過失。比方說,你本來就很喜歡吃肉,你就說,佛陀在戒律裡面也是規定弟子可以吃五淨肉啊,你看有的南傳比丘來到臺灣他也是吃肉。他的理由就是:戒律裡面本來就規定可以吃肉,只要五淨肉就好!那這個是他不能體會到這是佛陀的不了義說。這是第一個,以不了義說來迴護自己的過失。
 
  第二種是蕅益大師的解釋,「迴為己解」就是以不了義說來當作自己一種狹隘的知見,自以為是。就是不了權實二法,以少知見來自以為是。這樣子當然也是誤導眾生。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通達權實二法,這個才是成就真三昧的一個因緣。
 
  看最後一段。
 
  ◎判決邪正
 
(經文)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是「正法眼藏」,假設違背這種說法的,是邪知邪見。
 
1082】大妄語的過失
 
  辛四、大妄語戒
 
  我們看第四段。辛四,大妄語戒。
 
       ┌(雜染成魔)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
       │      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
       │      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
       │      種。
       │
┌(犯戒過失)┼(妄語相貌)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
│      │      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
│      │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      │      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      │      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      │
│      └(損德墮落)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
│            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
│            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      ┌(隨類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
│      │     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      │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
│      │     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姦偷屠
│      │     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
│      │     三摩地。
│      │
├(順逆示現)┼(秘言無洩)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
│      │      密因,輕言未學。
│      │
│      └(臨終陰付)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
│             亂眾生,成大妄語。

├(諸佛教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
│      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      ┌(刻糞之喻)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
│      │     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      │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
│      │     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      │
├(不斷無成)┼(妄號之喻)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
│      │      法王,如何妄竊?
│      │
│      └(噬臍之喻)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
│             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能斷必成)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
│      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判決邪正)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大妄語跟小妄語的差別:同樣是妄語,但是小妄語只是一種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比方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至於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等等,這六根的一種虛妄的過失;但這個大妄語是針對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所說的。這個地方有差別。
 
  這個地方有六段。
 
  ◎犯戒過失
 
  我們先看第一段,犯戒過失的第一小段,雜染成魔。
 
(經文)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先講出大妄語的過失。
 
  說在這個世界當中的六道眾生,雖然你在前面的修學當中斷除了殺盜婬三種的行為跟三種的邪念,這三種清淨的梵行已經圓滿成就,但是假設有大妄語的過失,這個大乘的三摩地還是不能清淨的。
 
  我們一再講過,說修禪定、修止觀,你有大妄語為什麼就會影響到你的止觀呢?我修止觀,我也是隨順佛陀的教理在思惟啊!因為我們講到,大乘的戒定慧是互含互攝的,戒當中有止觀,止觀當中有戒,所以,你的戒法有過失,就染汙到你的止觀。因為大乘佛法是以一心真如而開顯戒定慧,三個是互含互攝的,所以,有大妄語的過失,三摩地就不能清淨。它這個地方是互動的。那最後的結果變成愛見之魔。什麼叫愛見呢?貪求供養,名之為愛魔;謂己成聖,認為自己成就聖道,邪知邪見,叫見魔。最後的結果,斷失了如來的種性而忘失了菩提心。這是做一個總說。
 
1083】什麼是大妄語?
 
  這以下第二段,看大妄語的相貌。
 
(經文)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這個地方講大妄語的相貌。
 
  大妄語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得,指的是得到菩提智慧;證,就是證得涅槃,寂靜涅槃。那麼他用什麼方式呢?他要求取這個「世間尊勝第一」的名稱,所以對前人說,我現在證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大乘的十地,乃至於地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的菩薩。為什麼稱謂自己成就聖道呢?他的目的是求取對方的禮拜懺悔,來表示自己尊勝;一方面貪其供養,滿足自己的貪欲。所以他這個地方有愛跟見兩種煩惱:「求彼禮懺」有這個「見」,我執我見的意思;貪其供養」有貪愛的意思。愛見魔這樣形成的。
 
1084】為什麼大妄語永斷善根?
 
  看第三段,它的結果,損德墮落。
 
(經文)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大妄語的結果呢?就自己變成「一顛迦」。一顛迦翻成中文叫做斷善根。為什麼大妄語斷善根呢?因為大妄語久了以後就變成無慚無愧了,而所有的善根以慚愧為根本,所以你自己消滅了自己成佛的因種,無慚無愧就沒有菩提心,就好像有一個人拿銳利的刀斬斷多羅木。多羅木是印度的樹,它長得很茂盛,樹幹很正直,但是這個樹有一個問題,你只要把它斬斷,這棵樹就死掉了,再不能生長。所以佛陀預記這個人將永遠地斷除善根,「無復知見」。這個人在今生當中不可能生起大乘的正見,也不可能再真實地去信仰三寶,沉溺三塗苦海,當然也不可能成就大乘的三昧。
 
  這個大妄語的過失,我們把它做一個歸納,有兩個過失:自己的過失當然就是欺誑心,所以你自己斷了你自己的善根,斷除自己成佛的因種。第二個,對整個佛教來說是以凡濫聖。你是凡夫,結果你說自己是個聖人,破壞佛法的正確次序,造成眾生的誤導——哦,你這個人是個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像你這樣的身口意的相貌!這對眾生產生誤導,這個是很糟糕的。
 
1085】諸大菩薩、阿羅漢在末法時代來人世間,會示現什麼相貌?
 
  ◎順逆示現
 
  我們看菩薩的順逆示現是什麼相貌。看第一段,秘言無泄。
 
(經文)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佛陀也曾經有這件事情,的確是有秘密的敕令,在我滅度以後末法當中,諸大菩薩跟阿羅漢,你看佛陀講《法華經》《華嚴經》,講完以後,一定要說哪一個人發心在末法時代來幫助我弘揚佛法,很多的菩薩會現前。
 
  那麼他們是怎麼現前的呢?這以下講出他的一個現前的相貌:是以應化身。他不能以他的本尊,而是以應化身來生長在末法時代,示現種種的形相。我們講隨類化身,看你要度化哪一類的眾生,你就現那一類的形相。目的是「度諸輪轉」,度脫眾生,遠離三界的輪轉。「作種種形」是講現身,「度諸輪轉」是講他的應機說法。佛陀一定要說法,菩薩來一定要說法。
 
  那麼怎麼示現呢?或者現出一個出家眾的沙門,或者現一個白衣的在家修行者,或者現出一個國王,或者現出一個政府的官員,或者現出童男童女,或者是現出婬女之身、寡婦之身,或者是作奸犯科,從事偷盜,或者是從事殺生的,各式各樣的相貌。現出這個相貌只有一個目的,「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你必須要跟他像同一類,物以類聚,他才會對你產生歡喜。
 
  現在的心理學家也證明了佛法同事的效果。心理學家說,你到一個地方去,比方說你是一個營業員,你要跟某一個人結緣,你不要馬上過去跟他講什麼,而是先在旁邊觀察他的動作、他的講話,然後你學他的動作,學他講話的口氣。學一段時間以後,你過去跟他打招呼,他很快跟你相應,因為你會釋放出跟他相同的磁場。在心理學家說,我們每一個人身口意都會釋放一個磁場,你要跟他在一起,你要把你的磁場調整得跟他相同,他才可以接受你。如果你是菩薩高高在上,他跟你不相應,你講話他根本不聽的。所以,菩薩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身口意,恆順眾生,你是什麼磁場,那我就現什麼磁場。沒關係嘛,目的只有一個,稱讚佛乘,廣泛讚歎成佛的法門,使令眾生能夠因為彼此的互相歡喜來成就三摩地。
 
1086】身為一個菩薩或阿羅漢,來人世間示現的時候為什麼絕對不會說我是某某菩薩、某某阿羅漢示現?有哪種情況例外?
 
  再看下一段,臨終陰付。
 
(經文)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
 
  身為一個菩薩或阿羅漢,他來人世間示現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我是某某菩薩、某某阿羅漢示現。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泄漏佛陀秘密的旨意。絕對不能夠輕易地泄漏身分在初學之人,以免他們心中產生虛妄的分別。你說你是文殊菩薩示現,每一個人都供養你,都跟你在一起,那其他人怎麼辦呢?眾生的得度有很多因緣的,所以絕對不能夠泄漏自己的這種密因。
 
  但有一種情況是例外。
 
(經文)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除非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暗中有很特殊的遺囑要交代後人,要取信於後人,所以他必須把他的本地風光開顯出來。也就是說,一個示現的菩薩,他只要講出他的本地風光,他一定要往生才可以,只有臨命終的時候有開緣。「云何是人」,這個云何就是訶責,云何這個愚癡的眾生以凡濫聖,而成大妄語!
 
  這個地方就說明,菩薩也的確陸陸續續在末法時代來示現,但是菩薩絕對不會稱自己是某某菩薩示現。你看我們中國佛教,豐幹禪師——阿彌陀佛示現的,寒山拾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示現的,但他們絕對不會說自己是菩薩示現的,絕對不可能。
 
1087】菩薩如果要現出善知識身,菩薩要示現得很正常,不能不正常。
 
  我讀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他講到一個觀念。他說,菩薩示現有兩種:一種是逆向操作的,示現病相。你看濟公和尚,裝瘋賣傻,那種人瘋瘋顛顛的,示現喝酒吃肉,他絕對不能夠以善知識自居,不可以善知識自居,因為你這樣子做出一個壞榜樣。菩薩示現,如果是變成一個祖師,他就必須要很正常,按照佛陀的教法來做,就要很正常。如果奇奇怪怪的,他就不能現祖師相,就現出一個寡婦相、婬女相,只是針對某一種因緣來度化。如果要現出善知識,這個菩薩要變得很正常,不能不正常。蕅益大師這樣講。你要以善知識來出現的話,那要現得很正常,因為這樣才能夠把佛法的整個次序建立起來,才能把它的章法制度建立起來。
 
1088】這是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諸佛教誨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前面的教誨,不完全只是釋迦牟尼佛,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是修學三摩地,先斷婬心,再斷殺心、偷心,最後斷除大妄語,這個是現在的世尊、過去的世尊乃至於未來世尊第四個決定不可改變的清淨明智的教誨。
 
1089】如果不斷大妄語,所修的所有善法都變成彎曲,都變成染汙了,又怎麼能夠成就呢?
 
  ◎不斷無成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先講出一個譬喻,說假若一個人不斷除大妄語,雖然這個人持戒很清淨,有很多止觀的功德,但是自己稱為某某菩薩再來,這種情況就好像刻一個人類的乾糞,把它刻成栴檀的形狀。因為它的體質是乾糞,他還有很多貪瞋癡煩惱,它只有這種相狀而已,而希望它現出栴檀的香氣,是無有是處。就是你用這種欺誑的心來當作你的因地,想要求佛果的香氣,是無有是處的,因果不符。
 
  所以,佛陀教這個比丘要依止直心。當然,直心嚴格來說是正念真如。這個直心就是以真如本性來當作整個修行所依的體性,在四威儀當中,一切的動靜語默當中,都不能有虛假的造作,又怎麼能夠稱自己是已得上人之法,是什麼佛菩薩示現呢?就是說,你這樣子的話,就產生彎曲的心情;依止這樣的心態來修習所有的善法,所有的善法都變成彎曲,都被你染汙了。
 
(經文)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
 
  又講第二個譬喻。比方說一個窮人,自己稱自己是一個帝王,那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得到滅除九族的過失。妄稱法王,當然結果也就是一樣,產生重大的過失,這個法王又怎麼能夠虛妄地竊取呢?這第二個譬喻。
 
  看第三個譬喻。
 
(經文)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依止這種大妄語的欺誑的心來當作因地,在果地上就產生迂迴曲折了。以如此迂迴曲折的心來求佛菩提,就好像一個人用口噬,就是用嘴巴來咬,咬什麼呢?咬自己的肚臍。又怎麼能夠成就呢?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因為你大妄語,你認為你已經成佛、成菩薩了,那就破壞了你整個增上慚愧的心。我們菩薩道所有的進步都是靠增上慚愧,自我反省。我們是怎麼樣?不斷地用佛法的道理來照自己的鏡子,然後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結果你說你是文殊菩薩示現,你是普賢菩薩示現,那表示你不需要進步了。一個人沒有進步就開始退步了,問題就來了。這就是為什麼他會永斷善根的原因,他沒有慚愧心。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善根就失掉了。
 
1090】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真實,決定沒有魔障的干擾
 
  ◎能斷必成
 
(經文)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這個地方讚歎一個正直的人的功德。假若一個比丘,內心能夠像直弦一樣,一切真實,真實地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真實,那麼依止不生滅的清淨心來修學,決定沒有魔障的干擾。因為你內魔不生,外魔就不起。這個人決定可以成就菩薩的無上知覺,就是菩薩的圓通法門。你那個心要正,正念真如。蕅益大師說:直心者,正念真如。
 
  ◎判決邪正
 
(經文)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照我前面所說的,是佛陀所說的正法眼藏;違背前面的說法,是邪知邪見。
 
  所以我們常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就是它這個地方,四根本清淨明誨講得很清楚。而且我感覺佛陀講話的口氣好像都是針對末法時代來講,因為正法、像法時代很少有這種情況。
 
1091】在末法時代想要成就菩薩道,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四種根本淨戒?
 
  戊二、明誦咒治習 分二:己一、結前;己二、正明
 
  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它的助行,除了持戒以外,第二個就是誦咒。誦咒主要的目的,是對治我們無始的習氣。前面的四根本重戒是對治煩惱的正使,這個地方對治習氣。分兩段:一,結前;二,正明。結前就是結束前面四種清淨明誨的文,把它做一個總結;第二段再正式地說明持咒的方法。
 
己一、結前
 
┌(戒為道本)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
│      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
│      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絕塵遠魔)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結前的地方有兩段,先看第一段。
 
  ◎戒為道本
 
(經文)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這個地方就做一個總結了。
 
  佛陀招呼阿難說,正如你所問的,前面說如何攝心修學三摩地,我已經先說修學三摩地的妙門;在末法時代想要成就菩薩道,一定要堅持四種的律儀,大小乘共許的,要這四種律儀皎如冰霜。冰霜就是它是特別的潔白,一塵不染,它表面可能會有灰塵,但是冰霜的裡面不可能有灰塵,特別的潔白。四根本清淨了以後,你自然不會生起種種枝葉的微細戒法的過失,因為根本被你斬斷了。你沒有殺心、偷心、婬心、妄心,其他的過失就算會有,但是它的勢力也薄弱了。所以其他的心三口四(殺、盜、婬、妄當然是身業的,其他的心三,貪、瞋、癡,口業的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根本被你斬斷了,它也就自然不生起了。
 
  ◎絕塵遠魔
 
(經文)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如果我們對四根本淨戒能夠沒有漏失,完全能夠產生一種調伏的力量,內心當然就不會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六塵的境界,那一切的天魔鬼神的障礙當然不會生起。因為魔王要障礙你,他要假借六塵,用六塵的變化來干擾你,你這個殺盜婬妄的心一斷了以後,你攀緣心就斷了,你內心是向內安住的,魔王當然就沒辦法干擾你了。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四重戒法做一個總結。
 
1092】這樣子才叫做趨向無上菩提之道,這個地方大家要體會體會
 
  我們在菩薩戒的持戒,諸位要慢慢體會,它是重視理觀的,根本的理觀就是正念真如。在菩薩戒的觀念,所有的過失都是依攀緣心生起的。你一定是正念真如,安住在真如本性,站在真如的角度而發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產生增上慚愧,來產生滅惡生善,這樣子才叫做趨向無上菩提之道。它是從理觀帶動菩提心,帶動增上慚愧,然後再遠離身口意的過失。
 
  所以,菩薩道的修學是由內而外的,小乘的戒法是由外而內的,是由外面慢慢到裡面,這兩個方向是不完全一樣的。菩薩道由裡面慢慢影響到外面。這個地方大家要體會體會。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