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種:貪靜謐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七種:貪宿命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八種:貪神通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九》講記
目錄
【1687】在整個菩提道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
【1688】十種想陰魔(六)什麼是貪靜謐想?修行人貪靜謐想,魔以什麼相貌現前干擾?
【1689】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時,魔王會說出什麼邪言惑眾?
【1690】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招感的是什麼魔?有什麼過患?
【1691】魔要出現,往往有哪幾個特色?
【1692】十種想陰魔(七)——什麼是貪宿命想?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在哪裡?
【1693】十種想陰魔(七)——修行人貪宿命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1694】招感魔境的主要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不老實了
【1695】整個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
【1696】十種想陰魔(八)——什麼是貪神通想?
【1697】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1698】魔王神通這麼多,為什麼他唯於刀槍不能自在呢?
【1699】十種想陰魔(八)——魔是怎麼公然毀破佛法僧三寶?
【1700】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時,天魔會說出哪些邪言惑眾?
【1701】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會招感什麼魔來干擾?有什麼後果?
【1687】在整個菩提道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
辛六、貪靜謐想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八零頁。辛六,貪靜謐想。
本經所發明的修行方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在理觀這一部分,其實主要的修學就是,當我們在面對我們五陰身心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經的說明當中,這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們成佛的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你別無選擇,「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在這個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什麼叫做「正念」呢?我想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
正念的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的意思。就是你面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要念念地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照它。這個五陰身心,你觀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夠怎麼樣?把它虛妄的假相破壞掉,而顯現它真實的一面出來。所以,以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這個時候使令我們怎麼樣?安住真如。所以在這個正念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
第二個,就是一種順從。在點狀的觀照以後,你要怎麼樣?要念念地去順從真如本性。那麼什麼叫不順從呢?在整個過程當中,你生起一個貪求的心,這個就不順從真如了,就是抗拒真如了。比方說你追求世間的安樂,乃至於追求出世的功德。你看本經當中所提到的內涵,他貪求神通、貪求寂靜。這個神通跟寂靜本來就是真如本具的功德,問題是一貪求以後,你的心態跟真如完全不相應。
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老老實實地、好好地用空假中三觀來照見五陰皆空,真如的功德全部顯現給你,自然會有神通,有種種的感應,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但是關鍵點你要怎麼樣?一念不生。你一動,你有所貪求,所有的功德完全消失掉。取而代之的是什麼?魔境現前。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要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說,你在整個菩提道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這個道理是這樣。你不求,它自然顯現,一念不生全體現;但是你一貪求,整個太陽全部消失掉,烏雲就現前。這一點我們要很小心。
【1688】十種想陰魔(六)——什麼是貪靜謐想?修行人貪靜謐想,魔以什麼相貌現前干擾?
辛六、貪靜謐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
├(主人迷亂)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
│ 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
├(現邪惑事)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
│ 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
│ 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
│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
│ 人事,不避譏嫌。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
├(指名示害)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
│ 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六科的「貪靜謐想」,就是說,這個修止觀的人在修止觀當中,突然間生起一種好樂寂靜、好樂安寧的感覺,而且對這樣的一種感覺,他是很辛勤地去追求,這個時候啟動了天魔的干擾。
這個天魔的干擾,這段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一點錯置,所以我們直接看二八一頁的第四小段,「現邪惑事」。說這個人在修止觀當中貪求寂靜,這個時候魔王現前。
魔王是怎麼現前的呢?他是用什麼相貌來現前?我們看經文。
(經文)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這個地方是說明魔王所依附的這個說法者所顯現的相貌。這當中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先說明他弘法利他的相貌,第二個再說明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先看他利他的時候所現的相貌。說這個人「無端」,就是無緣無故地,在說法的過程,他的處所就出現了很珍貴的這種如意的大寶珠。說法的時候現大寶珠,表示這是一種很吉祥的徵兆。這個時候,這個魔所化的說法者或者就突然間變化成一個畜生。他本來在說法,就變成一個畜生,嘴巴含著如意大寶珠,還有種種其他的珍寶。或者它嘴巴含著「簡冊符牘,諸奇異物」。簡冊符牘就是古代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書跟信件。這個簡冊是一種古代的文書,記載重要事件的文書;還有種種的信件,這個符牘就是信件。這種東西現在應該都不存在了,但是這個魔所依附的說法者,卻能夠含著這樣的一個古代很珍奇很特異的東西,而且還把這個東西授給了修學三昧之人。隨後這個珍奇異物就很自然地跟隨著、依附著這個修學三昧的人的身體,不再離開了。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或者說他為了要引誘聽法者,使令他們產生信心,他就預先在地下埋藏了明月珠。在說法的時候明月珠很自然地就放出光明,照耀整個說法的處所,使令這個聽法者內心當中感到非常的驚歎,「得未曾有」。這都是魔所附的說法者,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有種種很特殊的異相。
這以下再看看他個人怎麼修學?
「多食藥草,不餐嘉饌。」這個說法者為了要使令眾生產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間煙火,只吃藥草,也不吃比較美好的美味的飲食,或者一天當中只吃很稀少的一麻一麥。但是他的體形卻特別的肥壯,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為魔力所攝持的緣故。他就經常地誹謗比丘,說比丘們只能夠如法地持戒,而不能夠行精勤的苦行。罵詈比丘以後,他也罵自己的徒眾,表示他自己沒有私心。在罵詈徒眾的過程當中,他是怎麼樣?是公然地罵詈徒眾,表示他是直心直語,而不避居士的譏嫌。
這個是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在自行化他時所顯現的奇特相狀,當然,他的目的就是要使令大家對他產生信心恭敬。
【1689】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時,魔王會說出什麼邪言惑眾?
第二段就說他怎麼去說法。看第二段。
(經文)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我們前面講到,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的,就是在陰隱寂靜的處所當中去追求寂靜安寧,所以這個說法者就順從他的心意,說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種種特殊的寶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聖賢過去加行用功的這種隱藏的、比較陰隱的處所。他講這句話的時候,如果有人產生懷疑怎麼辦呢?就跟隨在他身邊,來看看他到底有什麼特殊的情況。那些跟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行為的人,就往往會看到有很多奇特、有異常功能的人跟隨在說法者的身邊。這個是他所說的法,以說法來滿足貪求靜謐的修止觀的眾生。
【1690】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招感的是什麼魔?有什麼過患?
我們再往下看。這樣的一個魔,佛陀就指出他的名稱跟他的過患。
(經文)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這以上種種的惱亂,是屬於山神、林神或者土地,種種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於川岳(川是平地,岳是高山),平地、高山的種種土地的鬼神,年紀老了以後就變成了魔的眷屬。這些人就經常宣揚、讚歎婬欲的功德,來破壞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揚,還有行動,他經常跟侍奉他的人來私下行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事情,但是他個人的修學,經常有很多無益的精勤的苦行,比方說不食人間煙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
「無定行事。」這個「無定行事」,古德的註解說有兩層意思:從他修行的法門來說,這個人修行是沒有一定的章法,有時候懈怠,有時候精進。他是不決定,修行法門不決定。第二個,是講他內心的情緒也不決定。他有時候歡喜,有時候瞋恚,這部分也不決定。喜怒哀樂不決定,來惱亂這個修行人,使令這個修行人不知道該怎麼去做比較如法。一旦魔王對這個修行人厭倦的心生起以後,他離開了這個說法的人體,「弟子與師」就「多陷王難」。
【1691】魔要出現,往往有哪幾個特色?
所以佛陀最後一段開示: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提醒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產生一種自我的覺照。假設你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迷惑不知,就墮無間地獄。
一般啊,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則你很難從魔所說的相似法中去判斷邪正,很難。但是魔要出現,我們從經典上看,往往有幾個特色:第一個,他顯現感應神通。他肯定要顯感應神通,很奇特的事情。第二個,他自己要表現修學苦行,表示他與眾不同。第三個,他一定是攻擊、謾罵其他的比丘,來表示他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從他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張揚。你看這個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違背,佛法是強調無我、低調、謙卑,但是魔出現的時候往往是非常的張揚、高慢,把那個自我表現得最大。這個地方跟整個佛教我空法空的真如是完全背道而馳了,那完全是一個無明妄想的全體的顯現。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可以看得出一點徵兆。
【1692】十種想陰魔(七)——什麼是貪宿命想?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在哪裡?
辛七、貪宿命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
├(主人迷亂)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
│ 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
├(現邪惑事)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
│ 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
│ 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
│ 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
│ 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 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
│ 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
├(指名示害)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獄鬼神年老成魔,或有
│ 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
│ 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
│ 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再看辛七,貪宿命想。
這個宿命就是,過去生當中你發生過什麼樣的因緣,他都能夠清楚地了知。了知過去的因緣,叫做宿命。我們看經文。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這個修圓頓止觀的修學者,他的受,這個受陰,已經被他破壞了,他整個圓通的妙定也堅定地顯現出來。在這個寂靜的止觀當中,他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心愛知見」。什麼叫「知見」呢?就是他對於一般的世間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見的事情,特別地好樂。他想,如果別人不能夠知道而我能夠知道,別人不能夠見而我能夠見到,那該有多好。
當然,在整個修止觀當中,我們打妄想,這個是很正常,因為我們一般還沒有成就止觀,一定會有妄想。這個打妄想基本上還不能構成魔境的因緣,但是下一句話就很重要,「勤苦研尋,貪求宿命」。他這個妄想已經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願意不辭所有的身心世界的勤苦,而且是深入地去研究、去尋思怎麼樣得到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知見。
所以我們講,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在哪裡?起煩惱這個人他還有反省,還有覺照的工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見。這個起顛倒是完全沒有覺照工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一種很堅定的妄想。所以你看,他從「心愛知見」,經過他全心地投入去研究、追求,這個時候就產生一種很堅定的貪求宿命的妄想,而這個就是啟動魔境的主要因素。就是一種堅固的妄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這個人起顛倒了。
【1693】十種想陰魔(七)——修行人貪宿命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時候當然,內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應了。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爾時」,這個修止觀的人已經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順從真如了,而開始怎麼樣?貪求知見,貪求宿命。這個「爾時」就是他起顛倒的那個時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個人身上,使令這個人能夠「口說經法」。這個人他自己不知道著魔了,說,哦,我以前不會說法,現在會說法了,就以為自己得到無上涅槃,就來到了這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的善男子的處所,為這個修止觀的人敷展高座,來演說如何能夠得到知見、如何能夠成就宿命的法門。
他在說法的過程當中,當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顯出很特殊的異相出來。我們看二八零頁,「現邪惑事」的地方。
(經文)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相貌,也是有他一個利他跟自利的相貌。先看他利他的相貌。
「令其聽人,各知本業。」這個地方是他能夠知道過去。聽法的人在他座下聽法,聽到他所說的法,很自然地就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生造過什麼業因,今生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個是知道過去。
「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這個是知道未來。或者他就能夠在某一個地方針對某一個人說,你現在還沒有死,但是你來生的果報其實已經出現了,你知道嗎?對方可能就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個人在這個人身後加上一個嚇他的尾巴,看起來像畜生,而且他用這個魔力攝受,使令這個人從此以後身體就不能在地上走路了,只能夠在地上爬,他起不了身。他為了要證明他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他就這樣來證明他能夠知道未來,他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來生要去哪裡了。「於是一眾傾心欽伏」,使令法會大眾對這個說法者都能夠很傾心地欽佩而信服。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這個是講他知道現在。在說法的過程當中,有人起心動念,他馬上就指出說你這個念頭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是什麼因緣形成的。這個念頭的起因他都能夠說得很清楚。當然這個地方就顯現他感應神通的道力,知道現在、過去、未來。
再看看這個魔他本身在自修方面是怎麼做。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儀以外,他還能夠精勤地修學苦行,比方說前面說的日食一麻一麥、不食人間煙火、樹下一坐等等。誹謗比丘只能夠持戒,而不能夠修學苦行。而且他也罵詈自己的徒眾種種的懈怠放逸等等。經常去訐露別人的隱私,而不避眾生的譏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語。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魔王顯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的特色:顯現神通、修學苦行;第二個,罵詈徒眾,等等。
【1694】招感魔境的主要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不老實了
再往下看。
(經文)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發無失。
(經文)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魔說法,經常宣說一些未來即將發生的吉凶禍福之事,時間到了以後,他所預言的事情跟他所說的完全符合,一點都沒有差錯。佛陀說這個是大力鬼,「大力鬼王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最後,我們如果迷惑不知,墮無間地獄。
這個地方就是說,主要的一個招感魔境的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不老實了。
【1695】整個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
有一本書叫做《秘密》,裡面講一個觀念跟本經的說法是很接近。《秘密》說,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充滿很多的好人,也充滿很多的壞人;充滿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充滿很多痛苦的事情。那麼,為什麼這個人會去招感好人、好的事情,為什麼這些人招感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呢?它說完全是我們內心的因素。
它說我們這一念心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所以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
比方說我們看看過去的歷史,也有這種印證。在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候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亂世,人跟人之間是非常地鬥爭,所以那個時候很多思想家出世,來挽救當時的社會。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們提出三個,比方說儒家、墨家跟法家。儒家跟墨家對於對治當時的社會的亂相,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很接近的,儒家提出的是仁愛,墨家提出的是兼愛。儒家認為說,人跟人會鬥爭,因為沒有把這個仁愛的心表達出來。他說我們應該把這個仁愛落實到日常生活,就是所謂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現在父親就是一種慈愛,表現在兒子就是孝順,表現在兄長就是友愛,表現在弟弟就是恭敬。人跟人之間,只要把這個慈悲心、這種愛心表達出來,這就是一個很祥和的社會。孔孟之道就是提倡一種仁愛的思想。
墨家的兼愛差在哪裡呢?仁愛,孔夫子的仁愛,是有它的因緣上親疏、遠近的差別。它是先愛自己的家人,再愛這個家族,再愛自己的國家,最後再愛所有世界的人,所以孔孟之道的愛是由近到遠。但是墨家認為這樣的愛是不對的,既然提倡愛,不能有任何的差別,所以這個兼愛就是怎麼樣?一種平等的愛,沒有所謂的家人,沒有所謂國家的差別。總而言之,孔孟之道跟墨家的思想都是以仁愛來治理天下,所以它散發出來的,你看孔孟之道他們那整個傳法的人,散發出來一種慈愛的心。
但是法家思想完全不同。法家的思想代表是誰呢?商鞅跟韓非。他認為仁愛是沒有用的,兼愛也沒有用。他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盜賊到處殺人放火,你看他父親對他很慈悲,有沒有用?沒有用,他不聽他的。他的朋友對他用仁愛來勸諫他,他也不聽的。那這個時候,要是有警察拿著刀劍過來,他就開始乖乖地順從。所以法家認為說,對治整個社會的亂相,只有一個方法,嚴刑峻法,這個最有用,仁愛根本是空談。這個法家的思想,當然也有它的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們看看,孔孟之道,儒家的思想,他們所釋放的仁愛,結果大部分得到長壽。你看孔夫子活到七十三歲,墨子活到八十三歲。而法家的人整個傳承當中大部分都是死於非命,你看商鞅活到五十二歲,韓非子活到四十七歲,都是死於非命,都是被君王死。特別是商鞅,他當初是為了秦孝公來變法,秦孝公死後,秦孝公的兒子一即位,馬上把商鞅抓起來,處以「車裂」。車裂是當時很嚴重的酷刑,就是用五臺馬車把這個人身體,頭部、兩隻手、兩隻腳,用五臺馬車同時往外拉,把他整個身體分裂掉。因為商鞅所強調的就是嚴刑峻法。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今天本經也是這個道理。你內心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結果你生起了一念的貪求,你釋放出的那個磁場已經不是跟真如相應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經常要去注意自己的念頭,你所釋放的念頭是不是隨順於涅槃、隨順於真如?所以,你整個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你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著魔的因緣都是自己招感的。
【1696】十種想陰魔(八)——什麼是貪神通想?
辛八、貪神通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
├(主人迷亂)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
│ 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
├(現邪惑事)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
│ 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
│ 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
│ 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
│ 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
│ 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
├(說邪惑言)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複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
│ 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
│ 傳法。
│
├(指名示害)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
│ 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
│ 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
│ 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 多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辛八,貪神通想。
這個神通就是說,他能夠貪求種種神通的變化,而且妙用自在。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這個修止觀的人,在一念的寂靜的心中,突然間就貪求五種的神通,而且他對這種神通所成就的種種身口意的變化特別地好樂。當然,這個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經過他的「研究化元」以後,那就不同了,變成了堅定的執著。他因為這樣子的念頭,深入地去研究這個神通變化的根本來源,為什麼他能夠神通變化呢?它的根本來源在哪裡呢?依止這個「研究化元」來貪求神通的種種妙用。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已經起了一種堅固的顛倒。
【1697】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我們再往下看。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念頭一動,你招感的磁場就不是佛菩薩的感應,而是魔王的感應了。
佛菩薩的感應,都是在無所求的情況,佛菩薩才會出現,說是「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佛菩薩是在你心中躁動不安、有所求的情況之下現前,不可能,因為你兩個磁場不一樣啊。佛菩薩安住在無所求,你有所求,這兩個心心不相印。
魔王是對三界的因緣有所求,我們也有所求,好了,兩個人就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以後,魔王要現出很多奇特的事情。我們看下一段。
(經文)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缾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了跟神通有關的種種的因緣。這個地方提出了五種的神通自在,先看第一種。
第一種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這個說法的人就能夠很自然地在手中變現種種顏色的火光出來,而且他變現出來以後,「手撮其光」,他還能夠把這個光拿著分配給聽眾,放在四眾的頭上。這個光給你放在頭上,這個光放他頭上。這個時候,聽法之人頭頂上很自然地無緣無故地就出現各式各樣的青黃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長數尺之高。這個時候頭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覺到熱,也不感到焚燒他的頭髮,就感到很奇妙。就表示這個說法者在這個火光當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個,在水中得自在。這個說法者看到水他也不坐船,能夠直接從水上走過去,就好像踐履平地一樣。前面是火中得自在,這個是水中得自在。
「或於空中,安坐不動」,這個是在虛空中得自在。他能夠飛到虛空,在虛空中安坐不動。
「或入缾內,或處囊中」,這個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個很大的身體就能夠很自然地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瓶子裡面去,或者是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囊袋當中,比方說一個小的塑料袋,他就能夠進入到塑料袋裡面,然後再跑出來。他的身體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小大自在。
或者是「越牖透垣,曾無障礙」。牖就是窗戶,垣就是牆壁。這個窗戶本來是關著,他就能夠從這個關閉的窗戶當中走出去。或者這個牆壁,他就這樣走過去。他的色身對這種種的隔礙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
【1698】魔王神通這麼多,為什麼他唯於刀槍不能自在呢?
「唯於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整個水中、火中乃至於牆壁得自在,但是對於刀槍兵器卻沒辦法得自在。
古德說,魔王神通這麼多,為什麼於刀槍不能自在呢?因為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以布施,有福報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可以持戒,你看魔王,我們看經典,他經常受持八關齋戒。甚至於魔王可以修種種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點做不到,他不能夠離欲,他不能夠離開男女的欲望,而這個不能離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個因緣。所以這個刀兵的障礙他沒辦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不能離欲。
這個刀兵不得自在,我過去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老師叫達理老法師,他說在泰國有一個修仙道的人就是這種情況。他能夠在火中走過去,也在水中走過去,但是你拿槍打他,一槍就把他打死,他對刀兵不能得自在。你用火燒他沒有用,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拿槍才有辦法,刀兵有辦法。當然,這個就是他的因地當中內心有所貪求,所以他的果報就有所不圓滿。
【1699】十種想陰魔(八)——魔是怎麼公然毀破佛法僧三寶?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他在整個修學當中,就稱自己已經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卻公然毀破佛法僧三寶。第一個,「身著白衣」,破壞佛陀的相狀。佛陀出現的是清淨的幢相,他穿著白衣這是破佛。「受比丘禮」,破僧,破壞僧團應有的規矩。「誹謗禪律」,這破法,說這個禪宗的止觀、戒律裡面的修持,都是不圓滿,只有自己是一念頓超的法門。一方面罵詈自己的徒眾,表示自己是沒有私心,而且喜歡去訐露別人的隱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眾生的譏嫌。
我們看魔王出來的時候,他的態度高慢張揚,而且充滿了鬥爭,喜歡說別人不對,來顯現自己的特殊。這跟真如本性,我空法空的真如,那種謙卑、低調、調柔,都完全不相應了。
【1700】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時,天魔會說出哪些邪言惑眾?
再看看他所說的法。
(經文)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口中經常宣說自己所成就的這種神通妙用、自在無礙的功德,或者使令別人傍見佛土。跟在他身邊的人就經常看到,這個人走到哪裡去,那個地方的國土就變成清淨了,就暗示他自己成佛了嘛。因為他自己成佛了,他到哪裡去都變成佛土了。事實上是一種鬼力的神通的迷惑,並不是有真實的功德,是一種假相而已。
他讚歎男女行婬,說男女的行婬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毀麤行」。說男女的行婬欲不會毀破粗重的戒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說男女汙穢的事情這個就是傳法,這個就是使令佛種不斷。當然這個就是邪知邪見了。
【1701】十種想陰魔(八)——修行人貪神通想,會招感什麼魔來干擾?有什麼後果?
再往下看,指名示害。
(經文)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樣的一種魔王的干擾,他所派遣的是誰?是天地大力。這是總說,這是整個山精、海精、風精的一個總相。天地之間的這種大力鬼神,包括什麼呢?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者海中的,或者風中的,或者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這種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來,這種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華,而變成了一種妖精鬼魅。或者是龍,龍類的眾生時間久了而變成妖精鬼魅。或者是壽終仙,他以前是修學仙道的,他的仙人的壽命終了以後,他再活過來變成鬼魅。或者是仙期終,這個仙期已經終了了,而在死亡之後他的身體沒有化去,這個身體就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著。
這種鬼怪年老成魔,就來惱亂這個修行者。假設我們不能夠覺悟的話,就墮無間地獄了。這一段是說明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