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大佛頂首楞嚴經卷7。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別示迷悟: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
申請。經曰: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讚許。經文: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總明三德﹕明理絕名相。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明因妄立真。經文: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敘意總明。經文: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明眾生顛倒。經文: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明世界顛倒﹕約因標名。經文: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9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七》講記
目錄
【1194】阿難尊者申說自己聽聞本經的受益。
【1195】個修證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從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的過程是什麼?
【1196】阿難尊者為什麼聽了本經以後能夠感到「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1197】諸位!不生滅心,關鍵在那個「無生」,觀一切法本自無生!
【1198】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依止本來沒有世界,本來沒有眾生的角度來斷除
眾生世界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
【1199】我們所追求的是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那麼這兩個法是怎麼安立的呢?
【1200】滅除虛妄最好的方式,就觀察一切生滅之法本自無生。
【1201】你能夠不隨妄轉而生起佛號,你就一定往生。
【1202】修習真實的三摩地,首先要知道有漏眾生的五陰跟世界的依報這兩種顛
倒生起的因緣。
【1203】眾生的顛倒相是怎麼來的?
【1204】這個道理懂了,你才有辦法修行。
【1205】引生眾生顛倒的根源在哪裡,病因在哪裡?
【1206】遇到不如意的人或者事,怎麼辦?
【1207】世界顛倒是怎麼來的?
【1208】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順從它,讓它表現出來就好,
你不用去增加什麼東西。
【1194】阿難尊者申說自己聽聞本經的受益。
丙一、申請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一十四頁。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
前面一科,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是講到本經的修學方法,有正行、助行的方法;這一段是說明依止正助合行的方法所要經歷的種種過程,你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把它詳細地開展出來。這一科有三段。第一個,申請。「申」是阿難尊者自己申說他聽聞本經所得到的利益,「請」就是啟請佛陀來宣說整個修學的過程,叫申請。
◎述過謝益
(經文)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申說自己聽聞本經的受益。
阿難尊者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告佛陀說,我等愚癡闇鈍的眾生——這個地方指的是所有資糧位的菩薩,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在修習佛法當中是偏重多聞的,他依止一念的信心來熏修佛法。也就是說,他內心當中還不能夠真實地生起如理的觀照。他只有具足聞慧,而思慧是很薄弱的,所以對整個有漏的見思煩惱都還不能夠有所斷除,不能夠真實地出離三界的生死。但是他聽聞佛陀的慈悲教誨以後,能夠「正熏修」(這個「正」我們前面講過,很直接了當地去熏修真如佛性),所以他感到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安然,而成就廣大的利益,因為他真正知道回家的道路。這一段是申述阿難尊者聽經的受益。
【1195】整個修證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從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的過程是什麼?
◎申請諸位
看第二段。
(經文)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這一段就正式請法了,說在整個修證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從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他的過程是怎麼樣?這個地方提出了五個問題:云何名為乾慧之地?什麼叫四十四心?什麼叫三漸次?什麼叫做十地?什麼叫等覺菩薩?
這五個問題,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問題:
第一個,你依止什麼方法來修。這個地方就是「至何漸次,得修行目」,就是怎麼樣依止它的一個漸次,才能夠成就正法眼藏,成就圓教的初住,叫做修行目。真實能夠轉的,我們講轉依——轉煩惱依止菩提、轉生死依止涅槃,這個真實能轉的法門就是三漸次。我們前面講到整個理觀是正念真如,但這只是約著理論上來說,而實際操作是有次第的。到了下面我們會講到,什麼叫做正念真如,其實它是有三個漸次,第一個次第怎麼樣,第二個次第怎麼樣,第三個次第怎麼樣,它有三種次第來修學,叫三漸次。也就是說,從凡夫到成佛,其實你就修這三個漸次,這是能轉。
第二,你真正成就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這個位次。第一個是乾慧地,這是最前面的,這是觀行位。第二個是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跟四加行,蕅益大師把它判作相似位。「詣何方所」,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才叫十地。最後,等覺菩薩。這都是依止三漸次的修學所成就的修行的位次。
那麼說了以後,「大眾一心,佇佛慈音」,這個「佇」就是期待。「瞪瞢」就是眼睛直視,那麼瞻仰著佛陀,也是心中充滿了對佛陀的期待,希望佛陀慈悲的開示。
【1196】阿難尊者為什麼聽了本經以後能夠感到「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在這段當中,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了一個觀念。阿難尊者聽聞本經以後,他的相貌叫做「身心快然,獲大饒益」。那麼,阿難尊者這個時候示現是一個初果,對整個煩惱沒有斷,他聽了以後為什麼就能夠身心感到愉快而獲得很大的利益呢?
主要是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他明白什麼道理呢?蕅益大師說,因為阿難尊者從本經當中學習,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道理,知道了所謂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種虛妄之法是本來不存在的。說是「法本不生,云何有滅」,說這些法本來是沒有的,而我們內心當中所有的法身、般若、解脫是本來具足的。他這個時候對成佛生起了一種堅定的信仰,所以他產生了這麼大的快樂。因為你所斷的煩惱是虛妄的,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來具足的,這個時候他內心已經真實地,我們講,安住在不生滅心,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穩快樂,不像之前那麼的不安穩。
【1197】諸位!不生滅心,關鍵在那個「無生」,觀一切法本自無生!
丙二、讚許
如來對阿難尊者的讚歎跟允許。
(經文)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申請以後,佛陀就讚歎阿難尊者說:「善哉,善哉!」這個地方古德解釋說,第一個善哉,佛陀讚歎阿難尊者他自己已經了悟了內心當中的安住處,他知道這個回家的道路了,所以佛陀讚歎阿難尊者。第二個是讚歎阿難尊者的大悲心,為一切眾生請法。說你能夠普遍地為當時法會大眾,以及佛滅度以後末法的眾生,為了修學大乘的首楞嚴王三昧而求取大乘的功德,從最初的凡夫到最後的大涅槃,來預先指示這個正確的修行無上菩提的道路。汝今應該諦實而聽,我當為汝宣說。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跟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這個「刳心」就是消除心中的成見。蕅益大師說,這個合掌刳心,就是刳除九法界的成見而接受一佛乘的正因,就是你一定要息滅九法界當中這種有所得的攀緣心,安住在本來一切法不生的那個不生滅心。
不生滅心,關鍵不在那個「滅」。諸位!你要瞭解什麼叫不生滅心。關鍵在那個「無生」,觀一切法本自無生,就那個道理。
【1198】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依止本來沒有世界,本來沒有眾生的角度來斷除眾生世界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
丙三、正說 分二:丁一、總明三德;丁二、別示迷悟
這以下佛陀正式地說明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這分成兩段:第一個,總明三德;第二個,別示迷悟。
丁一、總明三德 分二:戊一、明理絕名相;戊二、明因妄立真
先攏總地說明眾生本具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種功德。這當中分兩段:第一段是明理絕名相;第二個,明因妄立真。
戊一、明理絕名相
第一段是約著真諦,從這個真諦當中來說明真如理性是離開一切的名字跟相狀。
(經文)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妙性」,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說,它所指的是我們真如佛性的法身德,就是我們那一念清淨微妙的心性叫做妙性。它是周徧法界的,它是離一切相的,所以叫做法身德。第二個,「圓明」,本來具足圓滿光明的功德,這個地方指的是般若德。「離諸名相」,本來沒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這個是解脫德。所以,在我們一念清淨的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世界、眾生,沒有九法界的依報正報可得。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你要斷煩惱之前,要了生死之前,你要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生死!你本來有生死,你怎麼了呢?你看西方的哲學,它一直認為人本來就是有煩惱,所以西方的哲學沒有一個人講斷煩惱,它只說你要克制煩惱。因為他們認為煩惱是人的本性,所以,他們為了自衛是可以殺人的,在西方的法律是允許的。但在菩薩戒,殺人是不能有任何理由,因為你違背佛性嘛。你違背佛性還有理由嗎?殺人你就在抗拒佛性,你沒有順從佛性。所以後面會講到,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的眾生呢?因為我們違背我們的佛性,就這個道理而已,當然,違背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說,整個九法界的眾生,就是我們眾生一念妄動以後而產生一種循業發現。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依止本來沒有世界、本來沒有眾生的角度,來斷除眾生、世界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講稱性起修。
這個地方,是約著真如理性的角度來觀察一切法是本來無生,從無生當中來建立我們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一個依止。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性德才有修德。
【1199】我們所追求的是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那麼這兩個法是怎麼安立的呢?
戊二、明因妄立真
再看第二段,明因妄立真。前面是約著性德,這個地方講修德。在修德當中,因為有眾生的虛妄的想像,而安立諸佛的真實的功德。因為有眾生的虛妄,我們才安立諸佛的真實嘛;沒有眾生的虛妄,那就不用安立諸佛的真實。
(經文)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我們所追求的是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那麼這兩個法是怎麼安立的呢?
它講到「因妄有生」。這個「妄」指的是我們眾生最初的一念妄動。說是本來無生死,那生死是怎麼有的呢?最初的是一念的妄動。一念的妄動就產生了一種生死之法的最初的生起。有生死之法的生起,當然就會有滅法的安立,就有這個滅的法的成立。所以在生滅的當中就安立了整個眾生的虛妄,包括眾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種虛妄之法就在生滅當中建立起來。
這個時候,一切的菩薩依止首楞嚴王三昧的理觀,開始滅除眾生的虛妄,開始開顯我們眾生本具的真實。這個就是,慢慢地就成立了如來的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開始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轉煩惱而依止菩提,轉生死而依止大般涅槃,是這樣安立起來的。就是「滅妄名真」,依止要對治虛妄之法,才安立真實的菩提跟涅槃兩種轉依的功德。
【1200】滅除虛妄最好的方式,就觀察一切生滅之法本自無生。
我們從兩方面來看。我們安住在性德理觀的時候,是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障,本來沒有報障。所以,我們進入到真如的體性的時候是本來無一物的,從假入空的時候是本來無一物。但是從空出假,在對治的角度,我們的確有虛妄的煩惱、虛妄的業障、虛妄的報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那怎麼滅除它呢?你怎麼滅除它呢?
滅除的方法很多。對治止觀有對治的方法,比如說你喜歡貪,佛陀就用不淨來對治。但這樣的對治,在本經不採取這樣的方法。本經的滅妄,蕅益大師說,滅除虛妄最好的方式,就觀察一切生滅之法本自無生。本來無生,就是觀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所以《楞嚴經》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從六根門頭當中迴光返照,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反知知自性,在見聞嗅嘗覺知當中去迴光返照,去找到你整個本來面目。在《楞嚴經》的觀念當中,你不要對煩惱產生抗拒,因為你對治不了它,你越抗拒,它越產生反作用力。你注意看看,越對治煩惱的人,他煩惱越重。你就是不隨妄轉,你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句話講得非常重要!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不要亂動,因為它不真實。當然,你要不動,你就要不取著;你要不取著,你這個智慧的理觀就要生起來。
【1201】你能夠不隨妄轉而生起佛號,你就一定往生。
我講實在話,我們臨命終的人,沒有一個人斷煩惱往生的,除了大祖師以外。我們能夠往生,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我們有煩惱,但是我們跟煩惱保持距離。你能夠不隨妄轉而生起佛號,你就一定往生。你不是斷煩惱,你怎麼是煩惱的對手呢?你一斷煩惱你就完了,因為你跟它抗拒,你就跟它產生一定的拉扯的關係,這個時候它還耗損你的力量。所以,《楞嚴經》的滅妄是觀一切法本自無生,這個就是滅妄的方法。
【1202】修習真實的三摩地,首先要知道有漏眾生的五陰跟世界的依報這兩種顛倒生起的因緣。
丁二、別示迷悟 分二: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
前面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就別示,各別地解釋迷妄的相貌。
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第二個,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
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 分二:己一、敘意總明;己二、約相別示
第一段先說明我們生病的病相,眾生的病有哪些的病;第二個,這個病要怎麼治,在治的過程當中有什麼次第。先看第一段,先說明眾生的迷真起妄而生起十二類生的顛倒之法。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個,敘意總明;第二個,約相別示。
己一、敘意總明
先敘述眾生世界生起的因緣,來做一個攏總的說明。
(經文)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這個地方就說明,我們在修習真實的三摩地,想要契入如來的大菩提、大涅槃,這當中你首先要知道有漏眾生的五陰跟世界的依報這兩種顛倒生起的因緣。怎麼會有眾生,怎麼會有顛倒呢?你要先把它的根源找出來,才能夠把這兩個東西消滅掉,才能夠使令這個顛倒不生,這樣才能夠真實地契入真實的三昧。
這一段意思就是說,每一個法生起都有因緣。比方你的生病,生病一定有它的病根,你要把那個病根找到了,你才能夠從那個地方下手去對治。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正念真如這種理觀是能斷之法,而有情眾生的世界顛倒跟眾生的顛倒是所斷之法。那麼為什麼會有眾生?為什麼會有世界?是怎麼生起的?這個根源在哪裡?它的病因在哪裡?你如果不知道,你就很難對治了。所以說,為什麼安立這一科?是瞭解我們眾生的病因。
【1203】眾生的顛倒相是怎麼來的?
己二、約相別示 分二:庚一、明眾生顛倒;庚二、明世界顛倒
看下一段,約相別示,把眾生相跟世界相,這兩種顛倒相詳細地說明。
庚一、明眾生顛倒
┌(徵起)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
│ ┌(順流成有)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
│ │ 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
│ │ 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 │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 │
└(答釋)┼(邪復成非)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
│ 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
│ 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
└(招感成果)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
故有眾生顛倒。
先看第一個,眾生的顛倒相。
(經文)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這個地方徴問,什麼是眾生顛倒生起的主要因素呢?眾生好端端的,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眾生的相貌——顛倒相出來呢?為什麼牠會做一隻狗,牠會做一隻螞蟻,牠會做一隻飛鳥?這個眾生的顛倒相是怎麼來的?提出這個問題。看經文。
(經文)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這個三界的眾生是怎麼有的?佛陀先說明,說「由性明心」。這個「性」指的是眾生本具的這個覺性。這個本覺妙明之心,它的體性是本來光明、本來圓滿的,但是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了。「因明發性」,這個「明」指的是一念不覺的這種無明的妄動,無明妄動以後就產生了眾生虛妄的體性。「性妄見生」,在眾生虛妄的體性當中,就產生了眾生的顛倒的生起,所以「從畢竟無」當中,就「成究竟有」。從畢竟無,就是從前面的這種本覺妙心當中,就產生了究竟有。
這個「究竟有」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識當中的三細的煩惱。就是我們眾生一念的清淨本性,因為真如的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緣,一念的妄動就轉成了無明業相、能見相跟所見相。
這個時候就是產生一種眾生相的生起,把清淨的本性轉成一個阿賴耶識的業識,這個就是從畢竟無而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這個地方第一個有是「能有」。「能有」的是什麼呢?眾生,是什麼力量使他有呢?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叫能有。「所有」是指的阿賴耶識中的三細,叫所有。
「非因所因。」非因,就是無明其實本來就不存在,所以它也不能說是整個三細的正因,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的,所以它不是真實的因。非所因,三細也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它也不是真實的所因。只是一個虛妄的無明的假相,產生了虛妄的眾生的三細,這叫「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能住的是指的眾生,所住的是無明。眾生的心住在無明當中,所以這個能住、所住其實是「了無根本」,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所以,「本此無住」,依止這個沒有能住、所住的這種畢竟空寂,而安立了九法界眾生的顛倒相跟世界的顛倒相。
【1204】這個道理懂了,你才有辦法修行
其實它這個地方所要講的觀念,就是這一句話,就是「本此無住」而建立世界眾生的顛倒。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譬喻好了。本此無住而建立眾生,說本來沒有,怎麼就有呢?比方說你做夢,夢中物。你說這個夢當中你看到了一隻老虎,這個老虎到底有沒有?你不能說牠沒有,因為你真的看到老虎,你也真的感到害怕;但是你也不能說牠有,因為你醒過來就沒有了。
那個夢中的老虎是怎麼有的呢?就是「本此無住」而建立這個老虎,就是本來沒有,但是你一念的迷夢之心,迷夢之心一動,你就感受到老虎出現,有老虎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到牠還真的會感到害怕。這個老虎是怎麼有的呢?是在無住當中而安立出來的。所以,你不能夠說老虎有,你也不能夠說老虎沒有;你只能夠說是眾生一念的妄動而循業發現,是這個意思。
本此無住而建立了世界、眾生。這個道理懂了,你才有辦法修行。你不要以為修行就是拜佛、念佛就叫修行,那個對你返妄歸真不一定有效果的。你要把那個心中的結打開,你要知道問題在哪裡,那個眾生的根本的顛倒在哪裡。
【1205】引生眾生顛倒的根源在哪裡,病因在哪裡?
◎邪復成非
(經文)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前面是講到根本無明的一念的妄動,這個地方講到產生了煩惱跟罪業。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眾生因為一念的無明妄動,而迷失本有的圓滿光明的心性,而引生了九法界依正的生滅之法。但是這個生滅之法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因為是「本來沒有」的嘛。你看我們剛開始講到,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所以這虛妄的東西,本來沒有自體的,所以它「非有所依」,這個九法界的依正二報,它所依止的是一個畢竟空的東西。
你說,欸,你的生死從什麼地方來?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五蘊身心從什麼地方來?從空性而來,從「本來無一物」而來,就是「非有所依」,它沒有一個真實的依止處。
在沒有依止處這個前提之下,我們看這有兩種差別。這以下講出三乘的修行者。
「將欲復真。」說這個三乘的修學者,希望在生滅法、虛妄法當中,以有所得心來追求真實的功德,希望能夠滅除虛妄而追求真實的功德,將欲復真,但是他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滅心。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他這種向外攀緣、想要追求真實的心,已經不是真實地相應於真如本性。因為真如本性是離諸對待的,而這個三乘的修行者是以一種對立的心,要用真實來抗拒虛妄,所以他已經不是真實地順從真如本性。
所以,「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真」就是說,他依止的那一念想要去消滅虛妄、想要去追求真實那個道心,很不幸地是一個虛妄的生滅心,而這個虛妄的生滅心本來就沒有實體,你怎麼去追求真實的功德呢?你依止的那個修行的心本身就是生滅虛妄的東西,生滅的因怎麼會追求不生滅的果呢?所以它已經是構成了心性當中另外一種過非。你站在一個有所得的心,不是站在真如的心來修學,就創造另外一個過非。
到「宛成非相」這個地方是指的三乘的修行者。下面講生死凡夫。
「非生非住。」一切有為諸法是本來沒有生,當然也沒有所謂的住,住就是相續。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淨本性當中「非心非法」。凡夫依止這種虛妄的分別心,去攀緣虛妄的種種的六塵諸法,所以,能所的交互作用展轉地發生,就產生了身口二業一種造作的力量。「生力發明」,就產生一種造作的力量,慢慢就熏習成一種善惡的業力。
三乘人創造戒定慧無漏的業力,凡夫在整個生滅因緣當中去創造一個有漏的善惡的業力,但是他們兩個依止的都是虛妄的心,都沒有站在一個無住來修學,所以最後就產生了果報了。
◎招感成果
(經文)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由前面的共同業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報,生長在一起,然後再依止這個「有」,就是這種三界的種種的果報,再去造另外一個顛倒的業力。所以有虛妄的假相消滅,又有另外一個虛妄的假相生起。因為你業力去創造果報,果報又去創造業力,所以,這個果報消失了,又有另外一個果報生起,就引生了眾生的顛倒。
【1206】遇到不如意的人或者事,怎麼辦?
我們眾生的顛倒,蕅益大師說,如空中花、夢中物。空中本來是沒有花的,就是眼睛有毛病,所以空中出現了花;夢中本來沒有物,因為你心中有迷夢之心,所以產生了物。這句話諸位懂嗎?所以我們抓問題要抓到根源。假如我們今天看到一個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我不知道諸位怎麼對治。對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它從什麼地方來。因為你心中有煩惱,你心中有業力,所以你才會看到他,佛法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不是去改變外面東西,因為改變它你改變不了,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你今天會有這個事情出現,你前生或者過去一定有一念的妄動,才有這個外在的眾生、世界的因緣出現。
所以,整個修行當中就是四個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動」,有動過,你才會有這個世界出來。你一直在動,它就一直出現。所以我們在佛法說,這完全是循業發現。你所受用的每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經典講得很清楚,所有的問題都是你一念妄動,然後慢慢動久了產生業力,然後就產生你的眾生、世界出現。這個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呢!你想想看,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緣,這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因為你沒有找到根源。
像禪宗的公案說,弟子心不安。什麼東西讓你不安呢?說我心中有很多障礙。是誰綁住了你呢?這個地方,禪宗它就是要你去迴光返照,從迴光返照當中去處理問題。你遇到問題,第一件事情,迴光返照,去找問題的根源出來。如果你向外攀緣,你就完了,一念方動烏雲遮,你就把事情弄得很複雜。
所以《楞嚴經》它就是很好,它就告訴你一個處理問題的方向。你方向找對了,古德說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什麼叫「上路」呢?你一天一天在進步。你看有些人,學佛很久但沒有進步。他要往臺北,卻往南部走,越走越遠。你看有些人,他拜佛,越拜煩惱越重,越來越高慢。印光大師講,在事相修學嘛,你根本都沒有上高速公路。修行是借事修心,假借這個事相來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來息滅我們心中的顛倒。所以你看,修行人上路以後,第一個,他的身心調柔、包容,他這個順從真如。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對治煩惱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病因在哪裡——是在你內心當中一念的無明妄動!你要不動,外面的世界不會動,是這個意思。
【1207】世界顛倒是怎麼來的?
庚二、明世界顛倒 分二:辛一、約因標名;辛二、約果釋相
我們再看,庚二,明世界顛倒。
前面是講五陰的正報,這個地方講世界的依報。這地方分兩段:第一個,約因標名;第二個,約果釋相。
辛一、約因標名 分二:壬一、徴起;壬二、答釋
首先,這個「因」指的是五陰的實法;這個「名」指的是我們眾生的假名跟依報的國土。因為你有五陰,然後就會有眾生的假名,就有依報國土出來了。所以相對來說,有正報才有依報。
壬一、徴起
(經文)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
那世界顛倒是怎麼來的呢?
壬二、答釋
◎世界名數
(經文)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這一段,古德說,在解釋之前也要把前面那一段再重新講一次。就是「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這一段應該也要加上去。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本來無一物」,一念的無明妄動以後就產生了阿賴耶識,就有很多的惑業苦,就有所謂的眾生、世界出現。所以「是有所有」,「是有」是能有的——這一切法是怎麼有呢?能有的是一念的無明。我們剛剛講過,你心不動,世界上不會「有」,有就是存在;「所有」就是我們的根身世界。
「分段妄生」,因為你無明的妄動的產生,就有分段生死的這個虛妄的生起。「因此界立」,就在三界當中(這個界指的一種空間相,就是前後左右這個四方的界限產生了),空間相產生了。「非因所因」,這個因是指能見的見分,所因是所見的相分。「無住所住」,無住是能見的見分,它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地遷流而無住,所見的相分也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地遷流而無住,所以就構成了三世。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遷流跟這個世間相的生起。三世的成立,就是時間相的成立。前面是講空間相,這個地方講時間相。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把三世的時間相跟四方的空間相彼此互相地涉入,熏習變化,就構成了,三四一十二,構成了十二類的眾生產生。
這個地方講到依報國土的生起。為什麼會有時間相、空間相?就是因為有見相二分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知道,依報國土是比較後面,是先有正報才有依報。所以,我們是先有人還是先有山河大地?答案是先有人。先有眾生顛倒,才有世界顛倒。是先有人,先有眾生才有世界。因為有眾生才有見相二分,見相二分相互作用才產生了過去現在未來,是這樣子的。
【1208】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順從它,讓它表現出來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麼東西。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在過去,中國叢林有一個圓覺寺,這個圓覺寺的山門寫了四個大字,叫「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四個大字寫得非常的殊勝,可以說是神來之筆。當初寫這四個字的是弘川禪師,他本身書法有很高的造詣。他寫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侍者,這個侍者也是個大文人,對書法的造詣也非常高。這個弘川禪師每一次在寫的時候,他的侍者就幫他磨墨汁,寫完以後侍者就馬上跟他評論說,這個地方寫的不錯,那個地方寫的怎麼樣。結果前後寫了四十八次都沒有寫好。這個弘川禪師他是一個禪師,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他心動,他知道他「仁者心動」。所以後來,這個侍者去上廁所的時候,他趁這個侍者不在,趕快攝心,一念不生,一揮筆就把這個字寫好。這個侍者回來一看,哎呀,真是神來之筆!你怎麼完成的呢?他說,就是這樣子,順從真如、一念不生才能夠完成。因為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順從它,讓它表現出來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麼東西。
念佛也是這樣。你為什麼把佛號念這麼好呢?我們要知道,你把佛號念好是正常,佛號念不好是錯的。能念的心本來就不可思議,你只要順從它,讓它本來的面目表現出來,你就可以發揮最大的力量。所以,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是這個意思。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