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貪契合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脗,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四種:貪辦析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五種:貪冥感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六種:貪靜謐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九》講記
目錄
【1671】十種想陰魔(三)一個人喜歡追求開悟也不能說錯,但是錯在他過分的貪求。
【1672】十種想陰魔(三)修行人貪契合想會招感什麼魔境?所有著魔人有什麼共同的相狀?
【1673】十種想陰魔(三)修行人貪契合想時,魔會說什麼邪知邪見的法?
【1674】十種想陰魔(三)一個人著魔,就是這八個字
【1675】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個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麼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
【1676】十種想陰魔(四)什麼是貪辨析想?
【1677】十種想陰魔(四)修行人貪辨析想,會招感哪些魔境?魔會說什麼邪法?
【1678】十種想陰魔(四)修止觀的人貪辨析想著魔會出現什麼過患?
【1679】十種想陰魔(四)這個地方他說的法錯在哪裡?
【1680】十種想陰魔(五)什麼是貪冥感想?
【1681】十種想陰魔(五)修行人貪冥感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1682】十種想陰魔(五)修行人貪冥感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1683】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錯在「貪求」這兩個字
【1684】十種想陰魔(六)什麼是貪靜謐想?
【1685】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1686】著魔,每一個人的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在哪裡?
【1671】十種想陰魔(三)——一個人喜歡追求開悟也不能說錯,但是錯在他過分的貪求。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七七頁。我們看辛三,貪契合想。
在想陰的魔境當中,前面兩個,貪善巧、貪經歷,都是比較屬於外在的,外在的一種身形的變化。這個「契合」,他這個人追求的是一種內心對真理的契合,他希望能夠早一點開悟,早一點生起種種的神通妙用,是這樣的想法。當然,這個想法也不能說錯,一個人喜歡追求開悟不能說錯,但是錯在他過分的貪求。這就不對了,不正常了。當然,他已經起心動念了,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既然心動,那魔王就得其方便,當然就採取行動了。
【1672】十種想陰魔(三)——修行人貪契合想會招感什麼魔境?所有著魔人有什麼共同的相狀?
我們看魔王採取的行動。第二段。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魔王的行動跟前面完全一樣,就是「飛精附人,口說經法」。魔王派了一個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他能夠演說種種契合之法。這個人就來到了這個修止觀的處所,敷展高座,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說他所喜歡的種種的如何開悟的法門。
這個說法者在說法的過程當中,他自己的身形跟聽法者的身形都沒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個人他要的不是變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經歷,他要的是外在因緣的變化,這個人追求的是內心的契合。所以他這個時候是怎麼辦呢?「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他因為魔王的攝受力,就使令這個聽法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就已經開悟了。當然,懂教理的人一定就知道這有問題,你沒有聽法就開悟,這不正常。
事出必有因,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傳送的。我們再講一次,佛法的福報可以。佛菩薩可以把他的福報加持給你,可以,但是善根是不能輸送的,連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輸送給阿難尊者。前面我們講很多,阿難尊者根本就不想修學。佛陀說,我吃飯我飽,你吃飯你飽,善根是不能輸送的。一個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這個不正常:我還沒有聽經,這部經的道理我就懂了,那當然是有外力的侵入嘛。
他不但是能夠開悟實相妙理,而且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來是沒什麼妙用,突然間產生變化,什麼變化呢?「或得宿命」,他本來不知道過去生發生什麼事情,但這時他知道他自己、他的親人朋友過去生所發生的事情,有宿命通了;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事情,在念什麼事情;或者他能夠看到地獄種種苦惱的事相;或者他就能夠在止靜當中,知道人世間私下哪一個人做什麼好事、哪一個人做什麼惡事,種種隱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夠出口成章,隨便講出一句話就是一個偈頌;或者他對這部經根本沒有背過,突然間卻可以把這部經,比如說《法華經》,背出來。當然這個都有問題了,不正常了。「各各歡娛,得未曾有。」非常歡喜,他認為自己有這麼多殊勝的功德,所以感到非常歡喜。當然,這個時候他對說法者也心存感恩、恭敬。這個是說法者在魔王的攝受之下,在說法之前現出這樣一種奇異的相狀。
這個修止觀的人,面對這個相狀是怎麼辦呢?
(經文)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緜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跟前面一樣,這個愚癡的眾生,愚癡的修止觀的人,就把他當作大菩薩的示現,「緜愛其心」,更加地愛著、更加地恭敬這個說法之人,就追隨他來破壞佛陀的律儀,而潛行種種貪欲的事情。這個「破佛律儀,潛行貪欲」,是所有著魔人共同的相狀,也是魔王所要達到的目的。
【1673】十種想陰魔(三)——修行人貪契合想時,魔會說什麼邪知邪見的法?
這過程當中,這個說法者不但是現出這樣奇異的相狀,他還要說出一些邪知邪見的法門。看他說法的相貌。
(經文)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這個人「口中好言」,這個為魔所依附的說法者常常說什麼法呢?他說佛有大小的差別,哪一尊佛是比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較小的。當然這不合道理,因為佛佛道同。他也說某一尊佛是前輩,某一尊佛是後輩,有先後的高低的差別。他也說佛有真佛假佛。當然這個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顯真,哪一個佛是假的呢?還有男佛女佛。當然佛不可能現女相。說菩薩亦復如是,也是有先後、真假的差別。
這個修學三昧的人看到他現出種種的異相(前面他現出很多異相,你跟隨他,還沒有說法之前你就開悟了),顯種種的神通,他就產生什麼變化呢?「洗滌本心,易入邪悟。」他就把自己過去所修學的這種正常的戒定慧法門完全洗淨,就不要了,而轉變、墮入到他所說的這些邪知邪見當中。
【1674】十種想陰魔(三)——一個人著魔,就是這八個字
我們看總結。
(經文)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鬼」,依附說法者的那個鬼,叫魑魅鬼,因中貪惑為罪,遇畜成形。這種鬼平常就喜歡欺誑、迷惑眾生,依附在狐狸跟野干的身上來欺誑迷惑眾生的。魔王派這個鬼依附在說法者身上。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個人著魔的情況,就是這八個字:「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我們一再強調,魔王要破壞你的功德,一定要先讓你起顛倒,這是一個通則,因為沒有人可以破壞你。魔王也不能破壞你的功德,他是怎麼樣呢?他讓你自己破壞嘛。他怎麼破壞你的功德呢?要讓你破壞自己的功德,當然先讓你生起顛倒,讓你放棄自己的思想,慢慢生起邪知邪見。
【1675】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個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麼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
《小止觀》講到魔境,它有一個判斷方法。它說,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個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麼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你怎麼判斷呢?當然我們沒辦法判斷。魔王要來跟你說法,他一定精心設計過了,他剛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貪什麼他就順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觀》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我沒辦法判斷你說的法是對是錯,但是可以感覺一下: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寂靜明了的,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就是這個法進入到我心中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就有問題了。就是這個法怎麼樣呢?它跟你原來的戒定慧是怎麼樣?不隨順。
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說法以後我的禪定更深,智慧更加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強,寂靜心更重。他的法跟你的心一接觸,對你是加分的效果,這個法是隨順戒定慧,那當然是正法。我在修戒定慧,你說的法也是戒定慧,兩個加在一起是不是會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給我說法以後,我卻突然間產生擾動不安,那你說這個是不是有問題?這是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說,這個人跟你說的話,你聽了以後跟你原來的路不一樣,那你就要警惕了。這是個簡單的判斷方式。
總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滌本心」,要把你的心轉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這個地方。他要破壞你所有的功德,先讓你起顛倒。
【1676】十種想陰魔(四)——什麼是貪辨析想?
辛四、貪辨析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
│ 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
│ 求辨析。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
│ 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
│ 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
│ 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
│ 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
│ 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
├(主人迷亂)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
│ 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
│ 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
├(指名示害)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
│ 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辛四,貪辨析想。
什麼叫「辨析」呢?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突然間想要去辨別萬物生起的根源,他很想要分析萬物變化之理。萬物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過程中它又是怎麼樣變好、怎麼樣變壞?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道理到底是什麼?他突然間有這樣子的念頭出來。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這個時候他的受陰已經被破壞了,而且他圓定的止觀功德也正式成就了。這時他就在那一念寂靜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心愛根本。」他就經常想,我的生命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一切的山河大地又是怎麼生起的?萬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麼?這第一個。而且,他也想要去窮究博覽一切法生起以後又是怎麼個變化的,它的性質,它的終始——它生從什麼地方而來、最後終了的時候將往哪裡而去。
這個念頭生起以後,當然這是打妄想,但是他自己不知道,對這個妄想的心態是「精爽其心,貪求辨析」。他本來所觀境是真如,但這個時候他就把所觀境放掉了,以所有的精神體力整天想這件事情:萬物是怎麼生起的,又是怎麼變化的。貪求這樣的辨析。
這個地方就正式地說明招感魔境的原因,因為這樣子魔王就有機可乘,採取了行動。
【1677】十種想陰魔(四)——修行人貪辨析想,會招感哪些魔境?魔會說什麼邪法?
看第二段。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魔王所派遣的使者所現出的異相跟他所說的法門。魔王就派遣了一個妖精鬼怪,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這個人能夠說法。這個人就來到了歡喜追求萬物根源的修止觀的善男子的處所,為這個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說萬物根源的法門。
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他的身體有一種很特殊的威德神力。威德神力,古德的註解說,或者特別的莊嚴,或者現出種種的光明,總而言之,看上去就是一種大威德神力的相狀。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這個求法之人,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夠使令座下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看到這樣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夠產生調伏恭敬之心。
這個時候,經過他的引導,這些聽法之人就很自然地產生邪見。
十方諸佛的涅槃、菩提、法身,就是我們講的三德秘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般若、解脫、法身。涅槃就是解脫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而這個說法者卻使令這個聽法之人認為,十方諸佛的這種三德秘藏就在我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上。而這個三德秘藏是經過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一代一代相傳。這樣子就是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這種三德秘藏是常住不絕的。另一方面,他們都認為說,現在就是佛國,娑婆世界這個穢土當下就是淨土,離開了這個穢土沒有另外清淨的國土,也就沒有另外的清淨的所謂的金色的法身。當下就是淨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所住的環境就是淨土了。
【1678】十種想陰魔(四)——修止觀的人貪辨析想著魔會出現什麼過患?
他這樣子講的話,這個修止觀的人怎麼反應呢?我們看下一段。
(經文)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本來能夠修止觀,說明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見。但是這個魔王太厲害,就投其所好。他喜歡辨析萬物生起的根源,是怎麼變化呢,所以他就講一些相似的法。說什麼叫根源、什麼叫變化呢?你的色身就是三德秘藏,你所住的環境就是佛國。這個人聽了以後非常歡喜,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過去的正知正見就沒有了。而且以生命來皈依這個說法者,內心非常歡喜,終於找到善知識了,「得未曾有」。這些聽法的愚癡眾生就把說法者當作大菩薩的示現。「推究其心」,這個說法者當然能夠推究他心中的好樂來說相似法。目的只有一個,「破佛律儀,潛行貪欲」,這是所有魔王要達到的共同的目標。
【1679】十種想陰魔(四)——這個地方他說的法錯在哪裡?
那麼再看下一段,他說法的內涵,再整理一下。
(經文)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這個說法者經常講:這個依報莊嚴在哪裡呢?就在你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這個六根,你六根當下就是依報的功德。那麼這個所謂的正報的功德呢?男女二根當下就是菩提涅槃的真實的依止之處。這些愚癡無知的眾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汙穢之言,當然就邪知邪見了,最後就破佛律儀、潛行貪欲了。佛陀就把這個鬼怪的名稱講出來,這種對治的方法。
(經文)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是兩種鬼的結合:一種是蠱毒。這個蠱毒鬼是瞋心重,貪恨為罪,遇蟲成形。這個人平常就經常想要去害別人,因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當中,形成一個蠱毒鬼。或者魘勝鬼。魘勝鬼的因地就是喜歡去誣枉他人、毀謗別人,貪罔為罪,遇幽成形,就是喜歡在幽暗的地方去傷害別人,處在幽暗的環境。
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這個地方他說的法錯在哪裡?這個肉身跟法身的問題。我們看大乘的經典,特別是圓頓的不二法門,佛陀也說,祖師也說,「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確佛陀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樣的法是約體性來說。我們的色身是苦惱的、是雜染的,但是它的體性是清淨的;佛的色身是萬德莊嚴的,但是他的體性也是清淨的。清淨沒有兩種清淨,清淨是同一個清淨,是約著體性來說。但是,這個說法者是約著事相來說,那就不對了。事相上是不同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約事你要善知取捨。約事相來說,穢土就是穢土,淨土就是淨土。你說我不取不捨,你不取不捨就顛倒了。約事相來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的結合。色身,約事相來說。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脫。那當然要能夠厭惡娑婆,欣求極樂嘛。
所以我們理跟事要分清楚啊。入理觀的時候,你觀察它的體性,那是無分別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從空出假,那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你要分得很清楚。
所以,他這個地方從事相上說,六根就是淨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槃,約事相來說這是錯誤的,這樣說法是錯誤的。所以這個地方理跟事我們要辨別。
【1680】十種想陰魔(五)——什麼是貪冥感想?
辛五、貪冥感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
│ 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
│ 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
│ 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
│ 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
│ 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
├(主人迷亂)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
│ 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
│ 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
│ 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
├(指名示害)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
│ 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辛五,貪冥感想。
這個修行人在止靜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但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他動什麼念頭呢?他想說,這個修行很辛苦啊,如果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冥冥當中,如果我心中有所祈求,十方諸佛菩薩就有所感應,那可多好。就貪一種冥感之想。它的相狀,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這個修止觀的人已經把色陰、受陰都破壞了,而且圓定的妙通也已經正式地成就,在一念的止觀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動一個念頭,「心愛懸應」,心中貪愛這些十方諸佛菩薩對我的加持感應:如果對我有一點加持感應,那該有多好!有這種懸應。而且對這樣的想法是「周流精研」,是周徧,內心當中周徧流動,專心一意地、深入地去思惟研究,來貪求十方諸佛菩薩冥冥當中對我的加持感應,他有這樣的很堅定的貪求。這樣子就使令魔王有機可乘了,當然魔王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就正式採取行動。
【1681】十種想陰魔(五)——修行人貪冥感想,會招感哪些魔境?
我們看第二段。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就在這個人起心動念貪求感應的這個當下,魔王就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能夠「口說經法」,來到這個修止觀的處所,敷展高座,跟他說一些感應之法。
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當然要先取信於對方,他怎麼辦呢?他使令這個聽眾看到這個說法者的色身「如百千歲」。這個人,你看,頭髮都蒼白了,年紀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小孩子一樣,精神體力也非常充沛,皮膚也非常好,就是感覺上這個人已經修學長遠而且功德甚深。所以這個時候聽法之人「心生愛染」,對他非常地愛樂貪染。貪染到什麼程度呢?覺得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這個善知識,好像離開善知識就不能增上。不能離開,那麼怎麼辦呢?就親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僕,來四事供養這個說法者。內心為了得到這個說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這個說法者為了讓這個跟隨的人產生信心,就使令他座下的弟子認為「知是先師本善知識」。他就一再地暗示對方說,我就是你過去的師長,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識,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學佛法,你今生也要一樣跟著我學習。這樣子講,當然所有的弟子就「別生法愛」,特別地產生這種法愛之想,對善知識的依靠就如膠如漆,「得未曾有」。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就喜歡別人對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剛好魔王就順他的心意。
面對這個說法者這樣的一個表現,這個修止觀的人是怎麼個態度呢?第三段。
(經文)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當然他也沒辦法判斷,說法者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當作大菩薩,心中相親相近,結果就是「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1682】十種想陰魔(五)——修行人貪冥感想時,魔會說什麼邪法?
那麼這個說法者到底是說了什麼樣的法,讓這個修止觀的人這麼信服呢?我們看他所說的相似法。
(經文)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為魔所依附的說法者,經常就說什麼法?他說,我在前世的某一生當中,就曾經度過某一個人。比如說我已經度過你了,你當時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現在繼續再來度化你,把你一起帶到某一個世界當中,來供養某一尊佛。或者說,另外,這個世界除了十方諸佛以外還有一個大光明天。這個大光明天,古德註解說,其實這個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頂,魔王的宮殿。他說「佛於中住」,其實這個「佛」就是指的魔王。就是說,大家應該往生到那個地方去做魔的眷屬,他認為這是一切如來所休息的地方。無知的眾生,信是欺誑之語,而遺失他本來所修學的戒定慧的正法。
【1683】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錯在「貪求」這兩個字
我們看佛陀對這樣的一個解釋。
(經文)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那麼這個鬼是什麼鬼?厲鬼。這個厲鬼是貪憶為罪、遇衰成形。這個鬼的個性就是喜歡憶念過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產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時不調的時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這個叫厲鬼。
這一段經文,他著魔的因緣是貪求感應。其實,感應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門當中都是有這樣的一種功德相。你看我們淨土法門也是感應道交。你說你為什麼往生淨土?當然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當然是要感應道交,心力跟佛力的這種感應道交,才能夠產生臨終的接引。所以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錯在「貪求」這兩個字。很多東西你一貪求就不對了。
你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一段事情。有一個念佛人很精進,他寫一封信給印光大師,說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時間證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彌陀佛親自現身為止。印光大師說,你已經通身魔氣分!念佛怎麼能夠念到說整天希望佛現身呢?在所有的修行當中,印光大師強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我說實在,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最大的忌諱就是,還沒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這個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現;你一追求,它就沒有了。這世間上就這麼妙。所以我們常說老實念佛莫捏怪。你能夠心中安住在佛號,你有一心不亂的功德,你自然「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很自然地水到渠成。但是,你還沒有成就之前就胡思亂想怎麼怎麼地,你就容易著魔。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清楚,感應道交是功德相,沒有錯的。錯在貪求,你的想法錯誤。
【1684】十種想陰魔(六)——什麼是貪靜謐想?
辛六、貪靜謐想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
│ 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
├(主人迷亂)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
│ 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
└(現邪惑事)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
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
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
人事,不避譏嫌。
我們看辛六,貪靜謐想。
這個「靜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寂靜安寧。當然這也沒有錯,這是一種禪定相,禪定的功德相就是寂靜相,身心很安寧。但是他過分地貪求,這個就有問題了。
(經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這個已經把受陰破壞的人,這個圓通妙定堅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靜心中「心愛深入」。我們知道,一旦把受陰破壞,他一定有禪定。當然禪定也可能是初禪,也可能是二禪、三禪等等。但這個人希望能夠更加地深入這種寂靜的禪定,他覺得他禪定不夠。因為在禪定當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靜、感到輕安,所以他對這樣的一種身心世界的寂靜輕安特別的愛樂。因此他「克己辛勤,樂處陰寂」,他不辭辛勞而精進地修學,所追求的,就是希望能夠在一個陰隱的寂靜處所,得到這樣一種寂靜安樂的功德。所以他「貪求靜謐」,希望內心能夠有更多的寂靜,有更多的安寧。他的內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不是靜謐有問題,壞就壞在貪求,過分的貪求。結果,當然魔王就得其方便了。
【1685】十種想陰魔(六)——修行人貪靜謐想,會招感什麼魔境?
(經文)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經文)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魔王「爾時」,就在他內心一再貪求的時候,「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來到了內心想要追求寂靜安寧的這個修止觀者的處所,來為他說這個相應的法門。
到這個地方,可能我們要注意一下。圓瑛老法師的註解、蕅益大師的註解,都說這一段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前後錯置的情況,這個經文有點錯置。這個靜謐想跟宿命想,在後半段有點前後對調了。那我們現在要怎麼接呢?直接接到二八一頁,辛七「貪宿命想」裡面的第四小段「現邪惑事」,從這個地方開始接過去。就是說,這個人他貪求靜謐,魔王得其方便,然後派遣他的使者來誤導這個人。
那麼這個使者,這個說法者,來到這樣的一個處所,他採取的行動,我們看經文。
(經文)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這一段是說明靜謐。當然這個跟禪定有關係。
【1686】著魔,每一個人的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在哪裡?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先到這個地方,進度到這裡。
我們把這個著魔的因緣再講一下。當然,著魔,每一個人的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的問題點在哪裡?因中求果。就是在因地、在耕耘的過程當中,結果還沒有出現,他就預先去執著這個功德要趕快出現,問題在這個地方。
當然你說,那這樣子,大乘佛法也是要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要有所有求啊!的確要有所求。你要無所求,那你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才是對整個功德無所求。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有所求是什麼求呢?是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上而有所求,是在無住的情況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開始就有所求,這不對了。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整個《楞嚴經》的前面三卷半,告訴我們云何應住?以「不生滅心」為住。不生滅心裡面哪有什麼東西呢?我們是站在不生滅心的角度來修止修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開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的不生滅的因地,問題在這個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們心中有理想抱負,我們為了追求解脫而修行,為了往生淨土而修行,但是工夫提起來的時候,心中只有所緣境。這個時候你一旦工夫現前,什麼都不能想,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問題了。
修行的態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功德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也就是說,該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還是你的,你越求越沒有。因為你一求的時候,你就是心外攀緣,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結果弄到你自己著魔。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顯現,是這個態度。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